《水浒传重读札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传重读札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水浒传重读札记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一: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二: 刚烈的佛性:说说上梁山前的鲁智深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三:逼上梁山林教头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四: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五:行者武松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六:托塔天王晁盖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七:关于“逼上梁山”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八:英雄大聚义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九:武器的个性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关于招安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一:风流浪子燕青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二:黑旋风李逵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三:智多星吴用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四:悲情卢俊义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五:解读宋江(一)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六:解读宋江(二)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七:解读宋江(三)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八:解读宋江(四)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十九:赏析《水浒传》的艺术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二十:重读结束感言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一: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能够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一起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成就。无论把它看成一部农民起义军的历史演义,还是单纯看作是一批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水浒传》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生活地位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命运遭际不同、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金圣叹说:“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传》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又说:“《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之下便是此书。”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不无道理。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宋江实有其人,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记载。其事在《宋史》之《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以及其它一些史料中有简略的记载,大致可以知道:以宋江为首的这支武装有首领三十六人,一度“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后在海州被张叔夜伏击而降。 
    宋江等人的事迹很快演变为民间传说。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赞》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由此可知,一则当时关于宋江事迹的民间传闻已经很盛,二则龚开所录三十六人,未必与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相符。 
    又据同为宋末元初人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显然是一些分别独立的水浒故事。 
    《宣和遗事》也有一部分内容涉及水浒故事,从杨志等押解花石纲、杨志卖刀,依次述及晁盖等智劫生辰纲、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杀阎婆惜、宋江九天玄女庙受天书、三十六将共反、张叔夜招降、宋江平方腊封节度使等情节,虽然像是简要的提纲,却已有了一种系统的面目,像是《水浒传》的雏形。 
    而元杂剧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水浒戏,今存剧目就有三十三种,剧本全存的有六种,它们于水浒故事有所发展,其中李逵、宋江、燕青的形象已相当生动了。概要而言,自宋元之际始,水浒故事以说话、戏剧为主要形式,在民间愈演愈盛,它显然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这些故事虽然分别独立,而相互之间却有内在的联系。《水浒传》的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是出于艺术虚构,可以说,除了“宋江”这个人名和反政府武装活动的大框架外,它与历史上宋江起义的事件没有多少关系。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说话”,它在流行过程中,首先受到市民阶层趣味的制约。而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也都曾在元后期东南最繁华的城市杭州生活,他们的加工,并未改变水浒故事原有的市井性质。 
    《水浒传》是一部内涵和背景都很复杂的小说。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思想内涵都有着各种见仁见智的说法和看法。 
  读《水浒传》,一开篇是一个《楔子》,很多人不仔细看这个《楔子》。可是,《水浒传》的很多妙处就是从这个《楔子》开始的。 
    《楔子》的写法,在古代小说是一种常用的的写法,通常的作用是交代一些事情的背景或人物,以引出所要描写的事情。《水浒传》的《楔子》交代了历史背景:“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水浒的故事从一个太平日久的朝代开始,宋代的盛世经过了一个三登之世,正是“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之时”。 岂知这个“太平”,已是天下纷乱的开头,太平里正孵化着天下的大乱。突然在宋仁宗嘉祐三年天下盛行瘟疫,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虽然采取了不少的办法,却越来越严重,无奈,派洪信去请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瘟疫。 
    这个太平之中的“乱”从洪信洪太尉身上引出:“乱”一则来自朝廷官吏之“贵”――受朝廷重托去请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洪太尉,才走了“三二里多路”便“脚酸腿软”,起了怨言:“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茵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受这般苦!”官贵必民贱。官何以显贵?官尊显贵,官富显贵,官侈显贵。当官的骄尊富侈霸,做民的岂能不水深火热,当牛作马?官愈贵民愈贱,物极必反,泰极否来,载舟的水就要覆舟了,升平的歌舞也就成了葬礼的“楔子”。“乱”二则来自朝廷官吏之“骄”――无论是真人也好还是方丈也好,虽多加阻拦,只是因为惧怕洪太尉的权势,便无法阻止洪太尉开启了“伏魔之殿”的地穴,放出了镇锁的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一乱,便真正引出了《水浒传》的主要故事。   
  写好汉的书,第一个正式出场的却是街痞出身的高俅,着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可是细想,作者的安排也是独具匠心,如果没有这个靠踢球发迹的高俅在朝廷权倾一时,哪里会有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汉呢? 
    高俅发迹的开始就表现出小人得志的样子来:“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只可怜了王进。 
    王进着实了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和林冲一样同为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且有勇有谋,忠孝兼备,可谓国家栋梁。谁知撞在小人做了高官的高俅的手里,在被辱被打,性命难保,走投无路的情急之下,“只有延安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那里是用人的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一个出场的好汉王进最后却没有落草水泊梁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安排,无论是论武功为人,王进都可以是响当当的汉子。可是作者偏偏以他开始,又偏偏不让他成为梁山的好汉,而且偏偏让王进在这之后便神龙无影,我想作者在无意之中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空间,那就是告诉人们,即使在无奈的情况下,落草水泊梁山并非是唯一的出路。在看到后来的招安时,我想,总会有这样那样微妙的联想。 
    由王进的出走引出了第一个好汉九纹龙史进。一开始史进年少气盛,等到输给王进的时候有直说:“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是一个爽直的汉子;待到史进十八般武艺,一一学得精熟的时候,对王进的感情也就越深了。史进的家境不错,可是史进并不是一个踏实务农的人,史太公死后“史进家自此无人管业。史进又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较量枪棒。”这种性格和这种闲来无事的状态,加上对自己武艺的自信,自然而然地就引来了另外三个人:“神机军师”朱武, “跳涧虎”陈达, “白花蛇”杨春,这三个头打家劫舍的地煞星。 
    史进和这三个人的交往是《水浒传》里常用的情节处理,可以称为“不打不相识”,因为较量,然后因为性格相投,英雄相惜,进而成为常来常往的朋友。即使是这样的频繁交往,史进始终还是没有动过要干打家劫舍的事情。事情的转机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故事要延续和发展,意料之外却是因为人们几乎要忽略掉的一个小人物――李吉。李吉是一个小人,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可以不要任何原则的人。李吉的告密和出卖,让我们看到了华阴县兵围史家庄,也逼着史进开了杀人的先例,同时火烧了史家庄,落了个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即使到了这样的境况,史进仍然没有动过要决裂现在生活的念头,他的观念中仍然固守着生活在主流中的意识,“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这是史进的思想,也是大多数后来的梁山好汉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如何慢慢转变的,读到后面再一一看来。        
《水浒传》重读札记之二--刚烈的佛性:说说上梁山前的鲁智深    
  鲁达的出场,风采全在言语上。 
    且看他遇见史进时的说话: 
    史进道:“小人大胆,敢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敢问阿哥,你姓什么?” 
    史进道:“小人是华州华阴县人氏。姓史,名进。请问官人,小人有个师父,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姓王,名进,不知在此经略府中有也无?” 
    鲁提辖道:“阿哥,你莫不是史家村甚么九纹龙史大郎?” 
  史进拜道:“小人便是。” 
    鲁提辖连忙还礼,说道:““闻名不如见!见面胜如闻名。”你要寻王教头,莫不是在东京恶了高太尉的王进?” 
    史进道:“正是那人。” 
    鲁达道:“俺也闻他名字,那个阿哥不在这里。酒家听得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那人不在这里。你即是史大郎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和我上街去吃杯酒。” 
    他既称久闻其名初次见面的史进为“阿哥”,也称只闻其名未曾谋面的王进为“阿哥”。这两个都是好汉,都让他喜欢。这一声声“阿哥”,似乎理解为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欢喜”才恰当。况且三两句话后就要一起上街吃酒,非绝妙之人不可有此举动。为了尽快吃酒,把看李忠卖膏药的人赶散。一出场,他就带着一片天真,甚至于有点浑。再往后,他更给这种天真做了很好的示范,瓦罐寺那一回,他抢老和尚的粥吃,反倒严厉地批评老和尚不守“不妄语戒”,“鲁智深骂道:‘……出家人何故说谎?’”他自己就说过谎,在五台山下,为了吃酒骗人说是行脚僧。不律己的人律他,总是叫人觉得傻憨。这傻憨就是天真和浑,这是天性中的东西。。 
    他爽快正直,没有私心杂念,他总是像天外飞仙一样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他“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做事干净彻底,不留赘尾这就是痛快!落草之前鲁智深干的四件大事,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智夺二龙山,都是一味地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的刚烈事迹,从性质上讲,它和其他形象鲜明的好汉的事迹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所有好汉都在像鲁智深一样轰轰烈烈地杀人放火。可是,鲁智深最后当了和尚,当了和尚的鲁智深表现出如此刚猛的作风来,无疑就有了更多的意味。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那一场,被作者渲染的十分仔细。作者对鲁智深那三拳的结果进行了“浓妆重抹”式的渲染: 
    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了出来。” 
  第二拳:“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 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起响。” 
    表面上看,这三处句子有点多余,去掉它们似乎不影响 原意。其实不然,这三句恰恰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这三句都是比喻句,句式结构几乎相同,而且非常有层次性,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对鲁智深这三拳的结果进行描绘,这样把本来抽象的感觉用具体的味道、颜色、声音来形容,容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加上味道是“咸、酸、辣”,非常鲜明;颜色是“红、黑、绛”,非常绚丽;声音是 “磬、钵、铙”发出的,非常悦耳动听;三者加在一起,带给读者的就是美的享受——打得真是痛快,强抢民女的镇关西只有被打成这样才够解气。说的现代一些,可以让人想到电影界的所谓的暴力美学。 
    应该说,鲁智深的这三拳,其实每一拳都包含着鲁智深的正义和疾恶如仇,也包含了鲁智深接近于佛缘的大慈悲。让人想起电影《少林寺》中所说的:我佛慈悲,但也要降魔。遇到金老二给他钱财,是鲁智深的扶贫精神和仗义疏财的天性;听到金翠莲这个弱女子,被郑屠夫“强媒硬保”、“虚钱实契”霸占了身体,“未及三个月”便被赶出,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只能随父卖唱的遭遇,就自然激发了他天性中济弱的一面。这三拳也是对鲁智深这种扶贫济弱和大慈悲的天性做一个痛快的交代。 
    大闹桃花村一段更是把鲁智深天性中的佛性写了出来。肉也吃得,酒也喝的,大闹起来索性就还原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本身。现实中的人性带有羁绊,骨子里的佛性却超越所有的身外牵挂。“连耳根带脖子只一拳”,打周通的这一拳,简单、直接,却张力无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