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伟玲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荣伟玲文集-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对这位思想睿智的精神分析师也有相似的感觉,他也带有某种明显的神经质气质。

  于是我提问:“基督教徒常常认为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常用语句是圣灵充满我的心间,我听见他在我的心里说……),您认为这是否是一种幻觉?”

  法国专家笑起来:“我没法回答你的问题,如果我说这是一种幻觉,那么很快就会有宗教团体会找我的麻烦!我也曾经研究过很多宗教体验,包括西藏的密宗。我认为他们所描述的很多神秘体验就是一种精神病态下的体验。” 
  

  于是我思考,如果说宗教是一种集体幻觉,产生了一种人类共同幻想的话,那么可否说,教会就是一群有着相同症状的病人在那里说这共同的谵妄之语?如果说他们是一群精神病人的话,我想问,是什么原因 
  ,使这些精神病人比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正常人”更容易找到人生的快乐,家庭的幸福,心灵的平静,凡此种种?如果我们足够大胆地话,我们是否可以在假设中推翻我们以前对于疯狂的一切构想?疯狂中,也有珍宝,有智慧,有超越;疯狂,并不比“正常”更低贱,也许比“正常”更高远,离“自我实现”的距离更近?

  我最近接手了一个23岁的女性来访者,她毕业于艺术专业,有着艺术天分。她有一个歇斯底里的问题,常常在与男朋友相处时爆发,表现为疯狂地哭闹。她的母亲用一种十分严格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她,以至于每当她母亲和她住在一起时,她就会觉得心慌,然后不想学习,工作效率也下降。在她的父母面前,她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的任性和小脾气。这些累计起来的“疯狂”欲望,这会儿都在她的男朋友面前无限度地爆发了。她回忆起她小时侯曾经唯一一次向她的母亲表现出自己强烈的情绪,她用自己的头去撞墙(当然,是有分寸的并未真正撞伤);而她的母亲冷冷地看了她一眼就走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我们当然可以说她想用这种方式换取母亲注意的企图没有达成等等理论来分析,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她的母亲用冷漠的方式,否定了她的疯狂。她那时候一定认为,自己的举动和自己本身都一钱不值,并且很傻。

  我对她的治疗主要是精神分析为基础的支持性治疗,十次以后她一些好转,很少对男朋友发脾气了,找到了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创造性和艺术天分。有一天,她对我说:我最近有些混乱,但是我想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她说“请让我混乱一阵子再说,我想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她的脸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坚定的表情,我立即支持了她的这一想法,并对她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给予了正面评价。

  一周后,她的男朋友给我打来了电话,声调十分焦虑:“我感到她有大问题了,又开始和我闹!”我回答“如果她受不了了,她会打电话给我,为什么现在受不了的是你?你为何而焦虑不安,为何而恐惧?她的混乱属于她,你的焦虑属于你!你受不了了可以离开,为什么你无法离开,甚至想都不能这么想?”我感到他被击中了!

  为确保对来访者负责,我同时约见了这对恋人。很明显地,男方的问题比我的来访者更严重,他非常害怕“失控”,而他又常常都有“失控”的感觉,以至于当女朋友发脾气时他常常蹲在路边哭,而当他说着这些话时口气都是这么地冷静,就好象说的不是他自己!我们的社会太崇尚理性了,以至于我们这样害怕软弱,这样害怕混乱,这样害怕疯狂!这位男士看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这些心理学知识成了他理性防御的一部分。在这次三人会谈中,女方首次说出了她对男友真实的感觉:“每当我闹腾时多么希望你能理解我,理解我的感受,可是你只是站在那里不带感情地分析我,说我有什么什么问题之类。我感觉你就想一块冷冷的巨大的铁块一样在那里,让我绝望。于是我就继续闹继续闹,直至你受不了。”当女方在咨询室安全、支持的气氛下,获准说出她所有的内心感受时,她显出完全能够自控,只有一些淡淡的哀伤。我知道,我的任务是帮助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疯狂。当我表现出丝毫不害怕这种疯狂,表现出镇静和理解时,她也就接纳了疯狂,并开始有了控制。而她的男朋友表现出的显而易见的对疯狂的拒绝和排斥(其实是对自己内在疯狂的恐惧)时,一切才真正失控了。

  有关疯狂,我这里还想谈一谈宗教如何对待疯狂(精神病),并试图探讨驱魔仪式中存在着的心理动力学原理。精神病患者当中有一种类型,常常有着某种妄想,认为自身具备某种超能力或与具有超能力的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基督教的“驱魔仪式”常常对这种类型的精神病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叙述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多大文化,生活在一个县城里,几乎完全不懂心理学。

  

  他的叙述:

  

  有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了我的表弟媳妇。在碰到我之前,她已经围着这条路漫无目的地走了三圈,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走,直到碰见了我。她既见了我,就叫我说“你的表弟发疯了!”我很吃惊。她说表弟因为贪财,把人家烧过的纸钱中没有烧完的部分拿回家,于是疯掉。我感到圣灵充满在我的心中说“他不是疯了,乃是中邪了!”于是我说,他是魔鬼附身,我要奉基督之名为他驱鬼。此时,我感到圣灵在我心中说“你为他驱鬼时,不要为他做按手祷告,你的身体要离他有一米的距离,否则会很危险。”

  

  次日,我约了另外两个基督徒弟兄到精神病院去看我的表弟,当时,他已经被诊断为重性精神病,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两手被捆绑在床架上,并有两个男人在两边按住他,他在病床上剧烈地扭动身体,面容歪曲,正在咒骂他的母亲和妻子。他如此疯癫,以至于认不出我来。

  

  我向前去,说“我奉耶稣之名前来驱鬼……”

  他凶狠地说“走开,我没有惹你,不关你的事!”

  我知道这是魔鬼在跟我讲话,于是呼叫着我表弟的名字说:

  “XXX,你想不想它走?”

  我表弟这时候以一种低沉痛苦的声音说话,跟刚才那个声音完全不同:

  “我好想它走啊,我很痛苦~~”

  知道被附身的人本身希望得救,我有了信心,再次对魔鬼说话:

  “我奉耶稣之名,要你马上离开我表弟XXX的身体!”

  他软弱下来,与我讨价还价:“可不可以今天不走?”

  我知道这时候必不可退让:

  “不行!你必须立刻就走!”

  表弟没有再说话,他闭上了眼睛,仿佛一下子松懈下,一颗眼泪从他的眼角落下来……

  他再次睁开眼睛后,就完全好了,并能认得我是他的表哥。

  

  第二天,医生便说他完全好了,可以出院,并认为两天前所给予的“精神病”诊断可能是误诊。

  

  这是一个基督教认为魔鬼显现的典型案例,现在试用心理动力学原理给予分析。当病人陷入对自身的夸大妄想(如有权辱骂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并有能力挣脱捆绑)时,他一定想象自己具有某种超凡的能力。在他疯狂的世界里,他是神。在神的面前,精神病医生和护士,都是不具备任何权威的人。这时候,有几个人很严肃地走进来,加入了这场游戏。他们说,他们奉基督耶稣之名,仿佛具有某种神秘的大能力。这种由虔诚的基督徒发出的强大的心理暗示对病人起了作用。他会惊奇地,绝望地发现,大能力并不在自己这里,而在进来的这几个神情严肃,手拿圣经的家伙那里。幻想破灭了,“他闭上眼睛,流下了一滴眼泪……”这代表病人无法与“更强大的力量”对抗,从而放弃了幻想,恢复了正常。这里我想说的是,治好疯狂的,也许是另一种疯狂,一种更大的疯狂!

  当我尝试深入地去思考有关疯狂的问题时,一个疑问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一种冷冰冰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会不会在避免一个人疯狂的同时,扼杀掉艺术和天分?我甚至在想,人心是可以数量的吗?精神是可以规范的吗?——究竟什么是疯狂?

  脑子里又出现了平安夜晚上成都街头人人拿着根棒状气球见人就打的情形……有一种动力驱使人们在追求疯狂!现代社会太崇尚理性,理性背后必潜伏着疯狂的欲望啊……

  当我告诉我的朋友和同行们说我准备写一篇名为《人有疯狂的权力》的文章时,他们看着我的表情,就好象我要疯了。对此我谦逊地说道:“谢谢您对我的恭维,我智商平平,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撑疯狂。”并赠之以尼采的一句名言,也作为文章的结束:

  “凡疯狂所到之处,必有天才和智慧诞生!”

论知识分子的约拿情结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论知识分子的约拿情结

  荣伟玲

  

  何谓“约拿情结”?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这些天我常往川大听我十分喜爱的一位天才型教授的讲座,涉及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方面。听他的课常使我乐不可支,灵魂都飞到天花板上去跳舞。可是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当这位教授马上就要讲到最为独创,最为精到,最为深奥之处时,他往往会皱一下眉头,在流利的讲话中停顿片刻,然后刻意地试图把这个想法往浅薄和媚俗的层面上去扯。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内心那种复杂的感受:渴望超越,而又惧怕超越的两难性选择冲突。有一次,他似乎提到天才只能独语之类的话,我知道,在他的内心,并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理解他,理解他的思想。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使他害怕往别人都去不了的更高处成长,因为,这成长的背后意味着心灵生活上的离群索居,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高处不胜寒!

  我观察到这种“约拿情结“在知识分子中很常见。

  多年前,当我还在重庆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有一位人品很好,心智聪慧的同事常常和我聊天,和他聊天使我在枯燥无味的工作时获得了很多乐趣。然而这样一位有见地的男士,每每在很投入地聊了一些“高深”的问题时,会颇为疑惑地问我“一个人喜欢探究这些艰深的问题,是不是他在精神上存在着某种自虐倾向?一个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去想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这些可以带来现实欢乐的东西,却一定要去想这些和现实生活无关的问题?”他仿佛是在问我,其实是在问他自己。在他的问话中,我分明体察到了一种恐惧,仿佛他刚刚和我的谈话是一件很不地道,很不应该的事情。仿佛这种谈话,会象蛀虫一样蚕食着他现实生活中的朴实和欢乐似的。尽管下一次,他还是忍不住要和我谈起。

  注意,我在此讨论的并非那种生来其天性就甘于平凡的类型,而是讨论那些自性中成长的可能性遭到不自然破坏的类型。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成就神的旨意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仇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发现的阻碍成长的内在原因。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一个聪明的青年人,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夜突然生病了,以至于失去了考试的机会。后来他工作了,能力很强,颇得赏识。但是在他马上就要得到一次关键的升迁的时候,他又辞职了……尽管这些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但深入接触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内心埋藏着对父母未曾宣泄的怨恨。为了潜意识里报复父母的愿望,他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其潜在的愿望可以表述如下:“你们休想得到一个成功的儿子,我就是要让你们失望和痛苦!”

  作为女性,对于成长和成功的恐惧背后的无意识信念常常是“如果我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则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男人来配我,我将孤独一生。”对于有着这样信念的女性来讲,“实现自己”也就意味着“失去爱”。爱的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同样如此重要,以致于任一压抑都会带来个性中的神经症倾向。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

  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上帝,首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人类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要去实现完美,而是害怕完美。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大众带来的孤独,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成为上帝或上帝的使者。

  能够战胜“约拿情结”的,惟有广博而深湛的爱。正如约拿最后以对上帝的爱战胜了对尼尼微城的恨一样,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则我们虽无法完全超脱我们内在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

  上帝无数次地在半空中发出慈爱而威严的呼唤:“起来,往尼尼微城去!”我们也应无数次地在心中发出自信与坚定的声音:“起来,实现你自己!”


心理咨询师的三种人生境界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荣伟玲笔名“释梦人生”, 海明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