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杀死……8月14日八国联军向北京发动总攻,15日慈禧、光绪出逃、北京沦陷,无辜民众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北京城堕入血火之中。联军司令瓦德西自己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至于妇女每见敌人将近,辄先闭死其子女,随即自断其生命之事,实屡次发生。〃这是刽子手大打折扣后情不自禁的泄露,实情远不只如此。

  在这次惨烈的事变中,北京成了人间地狱。王府井先遭义和团的冲击、继受清武卫军的劫掠,再沦侵略军的涂炭,逞虐再三,已是面目全非了。

  1911年,宣统帝无奈退位。北京大小王府里的许多人开始寻找国外拍卖行将府藏的古籍、字画、瓷器拍卖变现。另一些王府则把绝大部分资产迁至天津、青岛,在北京的王府实际上成为一躯空壳。据《北京通史》记录,当清政府仍在利用京汉铁路快速向南调兵镇压武汉兵变,战争未完时,〃各王公大臣府第,亟于自保财产,纷纷向银行提取现银,积存私宅,且有转存外国银行及收买黄金者,人心愈加恐慌。〃末代醇亲王溥杰在他的回忆文章《醇亲王府的生活》里提及他少年时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曾跟他抱怨说,〃你看,英国征服了印度,可是印度的王公贵族,至今照样存在。日本灭了高丽,李王一家在日本也继续保持着贵族的爵位。可是咱们,恐怕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溥杰说他当时听了〃很受到一种冲动,一度认为'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确是一句名言〃。 

  当然最有价值的财富形式仍然是土地,所有王府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无一例外是在周边县州内所拥有的大量地产。据恭亲王溥伟之子毓60年代所写的回忆称,恭王府分布在直隶省100余州县内的7000多顷土地,在关外还有4个大庄头,每个庄头不下千顷土地。在光绪末宣统初,每年地租收入大约是12万元现洋。礼亲王的庄园要略少,将近2000顷,遍及辽宁的沈阳、辽阳、辽中、岫岩、海城等地。地租收入绰绰有余地供给着一个王府庞大的日常开支。 

第17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13)


  但是1911年发生的革命却足以摧毁清朝王室成员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包括土地和地租收入。王府的家族财富以各种方式被重新分配,一些被转移,一些王府的家奴在各种被主人授意的交易里中饱私囊、巨额获益;一些外国资本的中国买办成为新一轮财富分配里最先崛起的新富人。王府的王爷们在300年间形成的贵族风尚和体制礼仪随之荡然无存。紫禁城在一年的时间里几易其主。拥有实力的军阀开始占王府为私宅。1926年入据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以7万银元的便宜价格就将顺承郡王府盘走,并对王府加以改建,将正殿的5间改为7间,对王府西路部分也进行了修建。王府的衰亡这一回可以说确切地证明了王城的衰亡。命运的多桀成了顺理成章的历史逻辑,哪怕呻吟,哪怕争辩,都已然没有了最后的机会,只剩下任人摆布与肆意梳弄的〃权利〃。而这何尝不是这个国家首都的命运呢?CoPo菲茨杰拉尔德在《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年在中国的回忆》里说他第一眼看到的北京,是一座〃几乎没有触摸到现代气息而多少有些冷落、让人感觉奇特的城市〃。他写道,〃作为首都,它存在的理由已经消失,或者几乎消失了。一个能够收留皇帝并且与那个推翻的显赫、威严、高贵的封建王朝相'比美'的新王朝还没有建立起来。〃的确,在1924年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菲茨杰拉尔德已经看不到皇朝和上百座王府构成的威仪北京了,取而代之的是尘土飞扬的黄土路,老百姓仍穿着自17世纪满人入关以来的传统服饰,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黄包车。

  其实,早在1912年,东安市场的劫难就已经为王府的衰亡画下最后的句号。

  光绪年间,东安门外的御道改修成马路,因此将路两旁的摊贩集中到这片空地上,逐渐形成一个市场。因靠近东安门,人们称之为东安市场。东安市场面积不大,占地仅三十亩,但货物齐全。民国时市场里又划分为若干小经营区,整个市场呈刀把形。北门的吉祥戏院创建于1906年,初名吉祥茶园,是由内廷大公主府总管太监出资兴建的。它冲破了清政府严禁内城卖戏的规定,轰动了北京,也给王府井带来了繁荣。

  但是就在1912年2月29日晚,乱兵洗劫东安市场,并在东安电影院放起大火,市场化为灰烬。

  一个属于王城的王府时代彻底终结。

  当城墙成了〃活化石〃

  也许对于国都来说,最重要的建筑并不是核心区的宫殿,而是那些环绕四周的城墙。

  在古代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古城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的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

  从城墙入手,去感悟历史的细节,一部国都的演绎史竟也可以看得栩栩如生。北京城墙的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小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出土的燕国文化遗址可以发现: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这应当是北京最早的城墙了。

  燕都蓟城是战国时的名城。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第18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14)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时人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北京城的最初建立,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地方性的北方重镇。明代初期,朱元璋建都于南京,燕王朱棣攻克元朝的大都。在这期间,作为元代京城的大都城,曾被降为明代的北平府。按当时封建城市的建筑规制,明初曾对大都城在格局及规模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了明代初期的北平府,规模仅为大都城的三分之二,多数城门仍沿用元代名称。明初北京城的这一重大变化,无疑是当时政治原因所致,即明初建立都城的南京,是国家都城的规制,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照当时封建城市的建筑理念及等级规制,必将元代的大都城降为明初的地方城市,其城市规模也绝不能超越当时的都城南京城。因此,必须缩减大都城的城市规模,从而建成符合当时封建等级规制的北平府,其城市规模为九门,城墙周围40里。这期间的北京城,仅是明王朝的一座地方城市北平府,其城墙与城门建筑,仅为明初地方城市的规模。这是北京城的委屈时代。

  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确立为都城北京,并着手开始北京城的大规模修建工程。根据文献记载,永乐年间耗时十余年修建了紫禁城、皇城外,又将原南侧城墙向外扩展至现正阳门一线,修筑了正阳门及南侧一线城墙,扩大了原有的城市面积,使城墙的总长度达到52里。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踌躇满志的明成祖朱棣完成了都城城墙的营建。这一年十一月初四,他正式颁布迁都诏书,诏书中以华丽的修辞赞美了营建北京这件盛事:〃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并于第二年新年,在新都城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在永乐以后一段时期内,对城墙的修缮加固工程就始终未停。

  北京在经元末兵火之后,到明初人口大减,据《宛署杂记》的记述,当时北平一度出现〃商贾未集,市廛尚疏〃的现象,据《明史》记载,朱棣为使北京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曾先后下令〃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迁山西民实北京,迁直隶、苏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减免逋赋等措施,使北京人口大增,特别是又经过宣德、正统、景泰、成化、正德等朝百余年的发展,使北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在北京南城的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逐渐形成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建有正东坊、正西坊、崇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等。由于城南地区处于辽、金旧城与明北京新城之间,在前门、宣武门、崇文门外形成了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同时,城南地区是皇家祭祀天地、先农的天坛、先农坛所在的重要区域。对当时南城外的防卫问题,早在成化年间就曾有此动议。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率大军入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掠劫财物,满载车骑而自行撤离,致使京城周围受到一次极为严重的破坏。经此〃庚戌之变〃后,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北京开始修建外城。至此,北京城墙的总长度达到70余里。这是北京城的舒展时代。

第19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15)


  从明嘉靖以后至清代嘉庆这250余年的时间内,北京城再也没有大规模地开展城墙的扩建工程,而是十分注重对原有城墙的维护与修缮,特别是在明代后期,明王朝为了防御北方的瓦剌和后金的袭扰,曾多次较大规模地对城墙进行维修加固。奥斯伍尔德o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记述到,当时在北京内外城的城墙,发现了大量的明嘉靖以后刻有万历30年至46年及崇祯8年修缮城墙的记事牌,也证明了明代后期曾多次对城墙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与加固,使城墙保持了完好状况的史实。

  清王朝则更加注重和充分利用北京城墙对城市的防护功能。清代初期,曾将八旗军全部驻扎于内城的各个城门内,以加强北京城的防务。据《燕都丛考》记载:〃自清建国,内外城仍明之旧,内城周四十里(应为四十五里),为九门……分别满州、蒙古、汉军八旗方位: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通过这种方式,使军队的驻地与城门的防卫结合在一起,最充分地体现了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

  清乾隆时期,国力强盛,曾先后对北京的皇城、内城、外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在城墙的修缮上,乾嘉时期也达到了城墙修缮的高峰,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奥斯伍尔德o喜龙在对北京内外城墙的考察中,发现多处刻有清代各时期修缮城墙的石碑,记载了清代各朝维修城墙的准确年代。其中,在城墙上发现的乾隆年款碑刻为最多,据对全书记述统计,这些带年款的碑刻所记载修缮城墙的时间分别是:乾隆四年、六年、八年、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六年等。从上述不完全统计得知,仅乾隆在位的60年中,就有20余年修城墙的记录。

  此外,记载嘉庆年间修缮城墙的碑刻同样数量很多,其维修城墙的时间分别是:嘉庆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年等。在嘉庆在位的25年中竟有十余年修缮城墙的纪录。

  但是这些皇帝显然没有意识到帝都正面临巨大的危险。固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防御功能对一个城市可以起决定作用,但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现代兵器的发展,古代城墙的防御作用已大为减弱。

  1900年八国联军依仗现代化的枪炮,再次攻破北京城墙,侵入北京城,北京的古老城墙在西方列强的现代化兵器面前已完全失去了其对城市的防护作用,城墙作为守护帝都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城墙已然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