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魔王墨索里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专制魔王墨索里尼-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侃而谈,饶舌不休。俄国的冬季给了他沉重的压力。我第一次看见他白发斑斑。    
    “希特勒同领袖交谈,我同里宾特洛甫交谈,但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进行。两个房间里唱的是同样的调子。    
    “1942年4月30日(续4月29日)。俄国的油源用尽,就会屈膝投降。那时,英国的保守党人,甚至毕竟算明白事理的丘吉尔本人也会屈服,以保住他们那个伤痕累累的帝国的剩水残山。里宾特洛甫就是这样说的。    
    “美国完全是虚张声势,在会议室里和在接待室里,大小人物都重复了这个论调。我看这些人每想到美国人能够做到的和将要做到的事都会心神不安,而德国人则是闭上眼睛不看事实。不过,这并不能阻止那些比较聪明和比较正直的人去考虑美国能做到的事,他们只能感到不寒而栗。    
    “他们对于法国的疑虑多于友谊。赖伐尔并没有什么令人信服之处。排字工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报纸出版时把贝当排成putain,这一姿态比维希雇佣的通敌者的全部话语更清楚地表达出法国人的真正精神。    
    “希特勒大谈特谈,滔滔不绝。墨索里尼在受罪——因为他也是惯于只管自己发言的人,现在却不得不憋着不说话。第二天午餐后,他对有关战争与和平、宗教与哲学、艺术与历史,样样都谈到了,真是毫无遗漏。希特勒又一口气谈了一小时四十分钟。    
    “墨索里尼对这次旅行和同希特勒会谈感到满意。他是这样总结局势的:‘德国这部机器仍然强大得令人生畏,不过磨损很大。现在它要作出新的巨大努力。它一定能够达到它自己的目的。’    
    经过这次德意两国首脑的会谈,希特勒的口舌总算没有白费,不仅缓和了双方一度存在的紧张关系,而且使墨索里尼答应再向俄国前线提供九个师的意大利炮灰,以供希特勒夏季作战之用。到了7月,希特勒灵机一动,决心再进行一次大的赌博,妄图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并把矛头指向高加索,以夺取苏联的石油。结果却遭到惨败,偷鸡不成反而蚀了一把米,数十万大军又被苏联红军歼灭了。    
    面对着德、意军队在苏联前线接连受挫,墨索里尼着急了。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可以劝说希特勒为了避免东线继续受到损失,与斯大林达成某种妥协,集中轴心国家的力量用于防卫北非残余地区、巴尔干和西欧。他对齐亚诺说,“1943年将是英、美作出努力的一年”。希特勒由于离不开东线的大本营,不能同墨索里尼会晤,因此齐亚诺便代表墨索里尼经过长途跋涉,于12月18日到腊斯登堡来,把墨索里尼的建议转达给希特勒。希特勒对这些建议嗤之以鼻。他向意大利外长保证,他可以向北非派出增援部队而毫不削弱苏联前线的力量,他说北非是一定要守住的。尽管希特勒作出这些信心十足的保证,齐亚诺却发现德国大本营中的士气十分低沉,情绪沮丧。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保罗斯的285万人就在斯大林格勒被苏联红军彻底消灭了。在这次战役中,幸亏意大利第八军团残部跑得快,不然也就和他们的“盟军”同归于尽了。    
    如今,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军队,不仅在苏联战场处境险恶,而且在北非命运也不佳。


第三部分 激战克里特岛第30节 沙漠败北

    就在意大利军队入侵希腊的同时,墨索里尼又贸然发动了对非洲的进攻。他妄图乘英国之危,一举攻下埃及,以便称霸非洲。然而,事情并不如意。在非洲担任意大利统帅的格拉齐亚尼,是一个诡计多端的法西斯老将。他虽然赢得了征服阿比西尼亚的桂冠,受到“领袖”的嘉奖、喝彩,并被提升为元帅,但这次却忧虑满腹,他想:英国人最近不战自退,一打就跑,可能是个陷阱。因此,不管墨索里尼如何训斥、辱骂,仍不轻举妄动。可是,就在格拉齐亚尼踌躇不前时,英国人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罗盘”战役的准备工作。    
    开战之前,英国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亲自检查战备之后,对将士作了简短有力的动员。他说:“我们虽然在人数上抵不过敌人,但我们经过高度的训练,装备好,习惯沙漠作战,有着‘伟大的光荣传统’,而且富于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我们攻无不克的胜利保证。”    
    在一个重大行动开始之前,真是度日如年,全体将领兴高采烈,决心打赢这场战争,以振士气,也好给墨索里尼一个教训。12月6日,英国那些身体瘦削、面目黧黑、在沙漠中受过锻炼的完全机械化装备的陆军,约25万人挺进了40多英里,并于翌日一动也不动地整日蜷伏在沙漠荒野之中,未被墨索里尼的空军发现。12月8日,他们又兼程前进,部队在当夜才被告知,这不是在沙漠中的演习,而是“真要打仗”。9日拂晓,揭开了西迪巴拉尼之战的序幕。    
    一阵猛烈的炮火过后,英、印联军展开了攻势。仅仅在数分钟之内,意大利的25辆战车就陷入瘫痪状态。当时在西迪巴拉尼南部的尼贝瓦作战的意大利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意军师团长马利蒂将军一出战壕,即被打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英军攻克该城。下午1时30分开始进攻图马尔兵营,到傍晚几乎整个兵营地区全被英军占领,大部守军被俘。同时,第七装甲师在西面切断了沿地中海的公路,从而孤立了西迪巴拉尼。驻防马特鲁港的部队,也同时准备停当,待命出击。10日天刚破晓,他们便在军舰的强大火力掩护下,猛攻正面的意军阵地。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到10时,科尔斯特里姆警卫队指挥部报告说,俘虏太多,已无法清点,被俘的士兵和军官占了约有200多英亩大的一片地方。    
    自12月11日起,英军第七装甲师,接着是英军第16步兵摩托化旅与澳大利亚第六师,继续乘胜追击。几天后,布克·布克和西迪巴拉尼周围的全部海滨地区便落入盟军之手。当时丘吉尔从前线获悉,至少有三师墨索里尼的精锐部队,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获。    
    在西迪巴拉尼的胜利已最终确定的时候,即12月12日,韦维尔将军又主动采取了一项明智而大胆的决策。他不是把刚替换下来的第四英印师留在战场上作为总后备队,而是立刻把它调往厄立特里亚,与第五英、印师一起参加由普拉特将军指挥的阿比西尼亚战役。该师一部分由海道前往苏丹港,另一部分则乘火车再换轮船溯尼罗河而上。其中有一部分几乎是直接从西迪巴拉尼前线开往他们登船的地点。他们到达700英里以外的战场后,很快又投入战斗。如果没有韦维尔将军先见之明的决策,不但阿比西尼亚要塞克伦之战的胜利难保,就是阿比西尼亚的解放也会遥遥无期。    
    北非前线的胜利,使丘吉尔欢欣鼓舞,他急忙向前线将士表示祝贺,并催促他们不遗余力地围歼敌人。他在1940年12月13日发给韦维尔的电报说:    
    “我衷心祝贺你获得的光辉胜利,看来,这些人就像是成熟的庄稼,等我们去收割了……”    
    到了12月15日,英联邦军队已从埃及境内扫荡了所有的意军。留在昔兰尼加的敌军,大部分撤退到已被孤立的巴迪亚防御阵地以内。这样便结束了西迪巴拉尼之战的第一阶段,使墨索里尼的五个师大部被歼,俘虏敌军38万余名。英军自己的损失是:阵亡133人,受伤387人,失踪8人。    
    为了乘胜扩大战果,12月16日,丘吉尔电示韦维尔:“现在,你们的首要目标,是粉碎意大利陆军,并尽最大努力把他们驱逐出非洲海岸。”    
    墨索里尼在非洲惨败的消息,使全意大利人惊恐不已,离心倾向愈加严重。饱受折磨的意大利人民“根本不能冷静地接受这一巨大的打击”。从齐亚诺那几天的日记里,可看到妄自尊大的墨索里尼对这一打击的反应和它对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所产生的影响。    
    “1940年12月10日。进攻西迪巴拉尼的消息像晴天霹雳。初看并不严重,但是格拉齐亚尼随后拍来的电报证实我们惨败。会见领袖两次,他故作镇定……但在国内外都是严重的。在国外之所以严重,是因为从格拉齐亚尼电报的口气来看,他并未从受到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再准备反攻。”    
    “1940年12月11日。利比亚局势确实不妙。可以说,四个师已被全歼。格拉齐亚尼报告了敌军的士气和决心,却闭口不谈他将如何避开敌人的打击。墨索里尼越发镇静。他坚信,必须把我们度过的苦难日子看作每次变化多端的战争命运中不可避免的事。墨索里尼仍然希望格拉齐亚尼能够而且一定会阻止英军前进。    
    “1940年12月12日。在利比亚,“格拉齐亚尼元帅来电说,他打算撤退到的黎波里,‘为的是至少能在该要塞坚持战斗’。此电交织着激动、浮夸和担心。不过,他一心想指责隆美尔,也就是指责墨索里尼,迫使他发动了一场‘跳蚤斗大象’的战争。    
    “1940年12月15日这天晚上,格拉齐亚尼元帅夫人前来外长官邸诉苦。她神经有些失常。她收到她丈夫的信。信中附有元帅的遗嘱。信中写道:“单靠指甲是不能打破钢铁的装甲的。”元帅要求德国在利比亚实行大规模空中干预,仍可将目前的溃败转为胜利。    
    “1940年12月17日。领袖给总参谋长卡瓦莱罗一信,语气严厉,命令部队与阵地共存亡。‘这不是我个人的命令,’他写道,‘而是我们国家的命令。’但愿这一鞭子能够奏效。    
    墨索里尼一向不大信任格拉齐亚尼,总以为他保守、怕死,因而开始听取了巴迪亚司令官贝尔索利将军的意见。“领袖”在一封致这位半白胡子将军的热情洋溢的电报里说:“闪电胡子以及他勇敢的士兵是有口皆碑的。我相信他们在战争中会旗开得胜,为党国尽忠!”    
    然而,格拉齐亚尼却不以为然,他对意大利军队能够保持巴迪亚一事,颇表怀疑,于是他提议放弃此城,撤退到托卜鲁克,这样可以有充裕时间构筑防御工事。然而,这一建议却被墨索里尼拒绝了,他认为不交战就把利比亚广大地区放弃,未免太便宜英国了。他命令部队必须坚守阵地,不准后退!    
    在意大利领袖下令“坚守阵地”不久,英军就把巴迪亚作为他们下一个攻击的目标了。在这个城市的周围,格拉齐亚尼布置了四个意大利师。防御工事是由连续不断的反坦克壕和铁丝网障碍物构成的,每隔一段有一座混凝土的碉堡,后面还有第二道防御工事。袭击这样强大的巩固阵地需要准备。第七装甲师阻止意军向北方和西北方向逃跑。为攻击这一阵地,英军可以调用的军队有第六澳大利亚师,英军第十六步兵旅,皇家坦克团第七营,一个机枪营,一个野炮团和一个中程炮团。从1月3日清晨开始攻击。一营澳大利亚部队在强大的密集炮火掩护下,在西边的外围阵地攻占了一个据点。在他们的后面,士兵冲进了反坦克壕。两个澳大利亚旅继续进攻并向东面和东南面扫荡。当时,他们唱着一支从美国电影上学来的歌曲,这支歌不久在英国也流行了起来:    
    我们去看那位巫师,    
    那位神秘的奥兹的巫师,    
    我们听说他是巫师中的祖师,    
    如果世间果真有巫师。    
    战事进展十分神速。4日下午,英国“马蒂尔达”坦克,在步兵的支援下攻克巴迪亚;5日,守敌全部投降。共俘敌45万人,缴获大炮462门。翌日,1月6日,轮到了托卜鲁克,第七装甲师切断了它的交通;7日,领先的澳大利亚旅已进抵该城东部防线的前沿。这里的外围阵地长达27英里,驻防的意大利军队包括一个完整的步兵师、一个军司令部和从前沿阵地撤下来的大量残余部队。直到1月21日,一切准备就绪后,英军才得以发动攻击。另一个澳大利亚旅,在强烈的炮火掩护下,冲入南面的外围阵地。该师的其他两个旅,进入临时建立的桥头阵地,向左右两翼扩大。傍晚,防区的1/3已被英军占领,第二天凌晨,一切抵抗都停止了。俘虏近3万人,缴获大炮236门。    
    就这样,英勇善战的英联邦沙漠兵团,在韦维尔将军的指挥下,于六个星期内,在缺水缺粮    
    的地带前进了200余英里,攻占了两座经常驻有海、空军部队的设防巩固的港口,俘虏意军113万名,缴获大炮700余门。至此,妄图侵略征服埃及的墨索里尼的庞大陆军,已经溃不成军了,只是由于交通和供应上的莫大困难,才延迟了英军向西长驱推进。    
    巴迪亚和托卜鲁克两个重要港口的失守,在意大利引起了更大的震动。群情更加不满,统治集团内部的埋怨、争吵较前更激烈。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丘吉尔觉得,有必要通过广播对意大利人民讲几句话,借以鼓动意大利人民群众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不满。因此,1940年12月23日夜,英首相首先向他们述说了英、意之间的传统友谊,接着指出:“意大利人,我要把实情告诉你们。这都是因为一个人。一个人,就是那一个人使意大利失去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同情和友谊。我不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是,他毫无约束地执掌大权18年之后,把你们的国家带到了可怕的毁灭的边缘,这却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十分巧合,就在丘吉尔向意大利人民发表演说的这一天,墨索里尼懊丧地对齐亚诺谈到意大利陆军的士气时说:“无论如何,我将承认,1914年的意大利人比现在的意大利人好。这不是夸赞那时的制度,只不过讲实话罢了。”第二天,他望着窗外沮丧地说:“这场雪和寒冷的天气多好!这样,我们这些不中用的意大利人,这个劣等民族,将有所改进。”这一阵子,这个法西斯魔王情绪很坏,显然是意大利陆军在利比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失败折磨着这个邪恶人的心。


第三部分 激战克里特岛第31节 非洲帝国的溃灭

    巴迪亚、托卜鲁克失守之后,墨索里尼的日子愈加不好过了。英联军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进击,战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