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佛弟子尊崇佛,佛大,道没有佛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
  孔子的学生把道跟佛辟作异端,异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讲得客气一点,不是正道。於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信徒与信徒之间,存在矛盾对立,彼此争胜而不相下。往上面去,上面去没有。前几天李木源居士还跟我说,他说从前太虚的门下弟子跟圆瑛门下的弟子,互相不相容,彼此攻击,彼此不相让。以后这两位老法师见面,非常客气,信徒一看,怎么回事情,怎么两位老和尚他们见面这么客气?上面没有这回事情,下面不服,总以为自己的师父了不起是第一,别人都不如。现在这种习气更深了,到处都能看见。所以我们读这一篇「上谕」,感触很深。换句话说,上面没有过失,过失都在下面。我们再往下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这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他对於三教的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三教都下过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确实平等。我们今天看新加坡,新加坡现在是九个宗教,过去这九个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别人总是不如,在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佛说「自赞毁他」这一条,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梵网戒本》里面都列入了戒条,不容许的。「自赞毁他」是在造业,你对别人并不了解,就轻易毁谤,这个罪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於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法门平等」,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谁也不敢讲。佛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为什么?它才能与大方广相应,邪法不收在里头,那就不是大方广。
  邪法跟正法也平等,这个道理就很难懂了。为什么说它平等?同出於一源。正法是心现识变的,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里分?我们大乘经读多了,晓得与法性相应的叫正,与法性相违背的叫邪,邪正是这么分的。相应不相应我们不谈它,根是一个,都是这儿生的,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回过头来观察自己,我们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念善,是正知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时候叫妄,觉了时候就叫正。由此可知,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觉,觉就是正法,教人转迷为觉。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
  【能得其平】
  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达,你就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它的内涵,著重它的实质。我头一次跟纳丹总统见面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个话内行,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他很尊敬。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诸法都平等,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够现前,分别执著才能放下。大乘法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跟我们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么?觉的意思,你只要通达明了觉悟了,这个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是一切诸法,这是我们平常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形相,用一个字作总代名词叫「法」。佛是什么意思?对於这些法都明了通达就叫佛,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对於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后,我们才晓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么?与善相应,与觉相应,佛法讲三个字,标准是「觉、正、净」,与「觉正净」相应的就叫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我们叫邪法。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如果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这就不是正法,我们称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给我们的是「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学正法,要远离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了,邪正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这个道理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上谕」后面还有一大段,我们明天接著再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集)  2000/04/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诸位掀开经本,我们接著看雍正皇帝的「上谕」,第一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为我们说出来,宗旨、它的根源,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於一原,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於善。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是最清净的,法身大士;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著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於「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形迹」是关於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瞋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著,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著。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著,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著,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於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佛教的幼稚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於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知识补充 (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
 佛之教法,通常略分為二,即大小乘;或開為三,即大、中、小乘;或開為五,即加人天乘。(如下表)

 如上表,民初太虚大师将此五乘佛法分判为三:一为「五乘共法」,即人天乘,乃五乘共同基础(喻如高楼之地基)。二为「三乘共法」,即声闻、缘觉乘,乃三乘共同基础(喻如高楼之一、二层)。三为「大乘不共法」,即菩萨乘(喻如高楼之上层)。

  …
   知识补充(什么是四无量心?来自baidu百科):
   什么叫四无量心?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我们今天接著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这个「夫」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於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
  “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你没有发这种心。果报,【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称「吾儒」,他用这两个字,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他不是外国人,满清入主中国,跟中国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吾儒」,我们儒家,你看看这个味道。
  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
  义是不偷盗,
  礼是不邪淫,
  智是不饮酒,
  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是什么?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於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五常」,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以间断的。中国人接受这个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讲了,那个根总在。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它还有根。我们从五戒、从五常这个教育来观察,中国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无敌」。五常头一个就是「仁」,仁慈的人没有敌对。如果跟我是敌对的,这个人就不仁慈。别人可以跟我敌对,我绝不跟别人敌对。叫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这个不是圣贤人的教导。圣贤人教导,我自己不可以跟别人作对,别人跟我作对是他的事情。他轻视我,我们不敢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们不可以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们绝不能用报复的心理来看他,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造业,圣贤人积德修功,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学到哪里去了?这几个科目要牢牢的记住,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