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师说:「我教别人念佛,是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那个人就又问大师:「您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说:「我自己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於是人家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就说:「我这一生下定决心一定要生净土,所以我就执持名号,这是《弥陀经》上讲的,名号只有四个字。」他说:「我教别人,别人未必发心求生净土,他没有这个决心,没有这个愿望,我教他念六个字,加上南无,南无是梵语,古印度话,意思是皈依、是恭敬,客气话,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由此可知,真正下定决心求生净土的人,客气话不必了,可以省掉了,愈简单愈得力。念六个字不如念四个字简单,道理就在此地。
  要把心止於阿弥陀佛,心果然止在这里不动,烦恼自然就断掉了,自自然然烦恼就不起现行,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念阿弥陀佛是「净念」,一句一句接著就是「相继」,不中断;如果断掉了,妄念、杂念又生了,又起来了。这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殊胜的一个方法,我们仔细去想想,仔细去观察,你会点头,你会同意,确实是好法子,简单、容易、稳当,还快速成就。所以,烦恼需不需要断?不需要,只要把心安在「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上,烦恼不断,自然慢慢就断了,这法子妙!
  一定要知道,这个「知道」就是「观」的意思,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佛在《金刚经》最后四句偈,那是般若会上的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要多念念、多想想,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如露亦如电」,很短暂,如果我们把虚幻短暂的这些法放在心上,错了。为什么?你放在心上,到最后还是一场空。这是佛祖常常教导我们,「带不去的」;世间,你的财产带不去,你所爱好的人物带不去,连你的亲情都带不去。所以一家人,中国人讲「伦理」,佛法讲「法眷属」,比儒家讲得圆满、讲得深刻,既然是一家人了,佛说为什么会成为一家人?总不外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佛说是这四种缘,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家。
  我们出家人的寺庙团体,大家在一块共住,四众同修在一起,说老实话,也是这四种缘。这四种缘,通过佛的教化,把善恶的缘都变成法缘;我们对於这个世间恩恩怨怨事情了解,应当一笔勾消,不要把这个再放在心上。恩德、善行我们可以放在心上,冤业、罪行消了算了,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认真努力修学佛法,我们同一个目标,不再搞六道轮回了。大家同心同德求生净土,这样在一块共修就如法,这才真正是一个和合僧团,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我们修行方法是一样的,都选择持名念佛,大家念念都修十善业道,这就是「戒和同修」;同一个看法,世间虚妄,不值得留恋,同心同德求生净土,这是「见和同解」。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一个僧团,大家在一起共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里面就具足止观。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我们要报佛恩,要报父母恩,要报众生恩,要报国家恩,回向偈上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怎样才是真正报恩?世间法里头儒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世间是要延续后裔,出世间法里面,我们要知道,「正法久住」这才能报恩;真正是四恩三苦,报恩、救苦要正法久住,我们这个回向偈就没有白念。正法久住用的什么方法?代代都有传人,它才能久住;没有传人,法就断灭了。纵然留下经典、佛像,没有人理会了,也不懂了,所以要有传人。
  说到传人,我们就知道培养弘法人才的重要;弘法要得不到护法,弘法人才再多也没用处,也不能起作用。就像办学校一样,我们有很好的教员,但是这个学校里没有职员,这学校办不成;教员跟职员同样的重要,职员是护法,教员是弘法,弘护是一体。所以一个道场管理的人员是护法,他来管理道场,就是道场的执事、道场里面的住持,现在讲住持、当家、维那、知客,这些都负著有道场工作任务的,都是护法;讲经的法师在道场是属於清众,他不问道场任何事务,他做弘法工作。
  古时候,我们看到弘法的人到了一个阶段,年岁大了,后面年轻人起来了,他就退出弘法来做护法,这个好!真正知道爱惜人才,培养人才,决定没有嫉妒障碍,嫉妒障碍的罪过比什么都重!肯定堕阿鼻地狱。我们知道,我们很清楚,佛在一切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过去我们选讲的《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得多明白,通常诸位常常读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也讲得很详细。所以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我常说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有些人听到不以为然,其实这个话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在《大涅盘经》里面讲过。
  我这一生都在做弘法的工作,现在缘成熟了,要我做护法,我想想,我应该做护法。最近我们在澳洲图文巴建了一个道场,昨天那边的同修打电话给我,我们现在向市政府正式申请登记,登记要有几个执事,要求我去当会长,另外有一个秘书,有一个财务,至少有三个人向政府负责任,我也同意了。我告诉那边同修,希望我做五年,五年我就把这个会交出去了。为什么?澳洲政府的法律,道场主持人一定要澳洲公民或者是澳洲永久居留;这些同修现在没有拿到永久居留,暂时我来做。我想五年我们这些同学可以拿到永久居留,甚至於可以拿到澳洲公民,他们成为公民了,我这个全部就交给他,我们人事上再改组,我这个会长交出去。我说我再照顾五年,希望年轻人要发心弘法、发心护法,弘护一体,没有丝毫的私心,我们念念在报恩,念念在求正法住世,广度众生。
  度众生的事业一定要自己做出榜样,你自己不能做个好榜样,你就没有法子帮助众生。你说得再好,劝导别人,你自己做不到,人家就很难相信、很难接受,必须自己要做到。我们澳洲这个会,原来我是请澳洲一位同修担任会长,他住在雪梨。澳洲政府的法律,会里面的执事,距离道场不能超过七十五公里,它有这个规定。我们请的格拉米先生他住在雪梨,距离我们那里一千一百多公里,这个不行,这个不可以;请他做顾问就可以,请他担任会长、秘书都不行。所以要找附近的,为什么?等於说是他天天可以来上班的,距离不太远的;七十五公里大概开车一小时的样子,有这么一个规定。这就逼著我没有法子。所以我们在一开头就想到将来的退路,要退出,积极帮助他们取得澳洲的身分,我们来辅导,帮助他们护法,帮助他们弘法。念念止观具足,念念离恶修善,这样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才有把握,才不至於空过了。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五0集)  2001/3/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50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止观」这一条。古德有说,如果就所修方便门来讲,「止」属於空门,属於真如门,因为它是离一切相的;而「观」则属於有门,属於生灭门,它是对於一切有为法而发殊胜的理解。也就是说,观是智慧,智慧能够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在大经里面教导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观。如果就修行次序上来讲,应当是止在前,止是定,为什么?止能够伏烦恼,先把烦恼伏住,但是断不掉。断烦恼要观,先修止后修观,观能断烦恼,为什么?把烦恼的真相看清楚了,这才能转烦恼为菩提;烦恼究竟是什么,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碍你。但是功夫到了纯熟的时候,跟初学不一样。初学有这个次第,有先后,有顺序;到纯熟的时候那就不然,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所以止观不二。
  同学们刚才来问我:「一门深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哪一个法门,你修学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方法、秘诀,一门深入。诸位要晓得,一门深入是止,止的什么?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门上,这一门里面就有观,放下万缘是止,所以一门深入是止观双运。你一门深入,怎样才能够契入境界?就是说,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修学?至诚感通;至诚是因,感通是果。换句话说,必须用真诚的心一门深入,你才能够开悟,才能够证果,感通就是指开悟、证果。
  感通的样子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才晓得这是感通?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不学就通达了,那就是感通的样子。这个地方也是有层次的,所谓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与你的诚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诚敬从什么地方看?从十善业道上看;果然断十恶、行十善,你才是至诚。如果说是「我修行用至诚心了,我心里头杀、盗、淫的念头没断,处事待人接物还有妄语、还有两舌」,你一丝毫的诚意都没有。至诚从哪里看?十善业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断十恶,这是你的至诚心发现了。功夫浅深,那就看你断恶修善的成绩。果然在一切人事物里面,以十善为标准,十恶念决定不生。静止的时候,怎么用止观?止的时候一念不生,观的时候万善相随,起心动念纯善对人、对事、对物,这个时候距离感通就不远了。最粗浅的一个现象,三藏十二部经摆在你面前,你没有障碍、你都通达,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无量义,你讲一辈子,佛经里头一句话你都讲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知道,佛法计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单位,不像中国,中国是用字,《道德经》五千言,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来做单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么?四句,用四句做一个单位,这四句长短不一定;偈诵里头四句是一首偈,长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这么计算的。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所以我说一句经文你要细讲,你讲一辈子、你讲一百年都讲不完。我说这个话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真正深入,一门深入,你就有这个能力。展开经卷还有很多障碍,你没有通,你没有入。「入」尚且没有,那个「深」就更谈不上。深入!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佛法修行的秘诀是「一门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个圆球,球它有个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像在这个球的面上;任何一点,那就是一个法门,任何一点都通达圆心,只要到达圆心,全部通达,没有到达圆心,不会通达,你还是一门,你不懂第二门,到达圆心全部都通达。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我们修学这么困难?我们也很想通达,为什么通达不了?一般说法是业障障住了,你有业障。这个问题我过去请教过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是业障,一定要把业障消除,普贤十愿里头「忏除业障」,业障忏除就通了。什么是业障?业障可太多了,说不尽。见思烦恼是业障,尘沙烦恼是业障,无明烦恼是业障,哪能说得尽?但是业障有根,我们要把那个根找到,从根本修就快速了。中国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都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也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还有根本,根本的根本是什么?自私自利。所以,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头一个关口就不能突破。自私自利在《金刚经》上就是讲「我相」、「我执」,后半部讲的「我见」。
  佛在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一般人都把《金刚经》的标准看高了。「即非菩萨」,那个「菩萨」是什么菩萨?法身菩萨。这个看高了,我的看法没那么高。「即非菩萨」应该说「即非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才符合真正的经义;初信位的菩萨见惑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破了,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都离开了,在小乘相当於须陀洹果,初果。你们想想,我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这样的菩萨才真正叫入门,往后修行一帆风顺。头一个难关突破了。
  我们同修们,无论在家、出家,每一个人善根都很深厚,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就是这一关没突破,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如果证得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个人就是圣人。我们说四果罗汉、四果圣人,他是初果,超凡入圣了,虽然还没有出三界,但是决定不落三恶道,这是肯定的,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小乘从这一天起,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大乘菩萨遇缘殊胜,一生当中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所以《金刚经》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我们要知道。说「法身菩萨」太高了,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自己很难提起警觉心,好像那是望尘莫及,「算了,这一生没分」。跟你讲初信位的菩萨,「距离我们很近」,这一步跨进去,我们就入门了。换句话说,「我见」就是我执不能放下,你就没法子,你始终还是在六道轮回这一边,你这一步跨不过去。
  然后我们细心想想,我们生生世世被什么害了?被「自私自利」这个妄想执著害了。怎样破除这一关?我、我所,必须要舍得干干净净,这就讲放下。从前章嘉大师教导我,先从「我所」下手。「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先从这里放。常常想到佛教导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将不去就是带不走的,带不走的应当要放下。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带不走,死了带不走;我的财产,死了也带不走,一分钱也带不走;我的地位也带不走,我的名誉也带不走,名闻利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我的眷属,我的儿女、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