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棍子在河水里漂流,它在移动,难道棍子是生物吗?”
“拖拉机在移动,可是谁都知道它不是生物呀!
“蜘蛛网在空中飘动,难道蜘蛛网也是生物吗?”
“旧房顶上的青苔不移动,它是生物吗?要么,它是非生物?”
  “还有砂子,它也在移动。我们到过采砂场,砂子就像小溪一样地流动着。”
  不,原来问题不在于移动还是不移动。那么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究竟何在呢?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拿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来作比较。舒拉高兴地喊道:  
  “生物在生长,而非生物不生长。”
  孩子们深思着这些话,而他们的目光又朝着周围的事物。他们出声地推论着:草——是生物,草在生长;树——是生物,树在生长;野蔷薇——是生物,野蔷薇在生长;树——是生物,树在生长;石头——是非生物,它不生长;砂子——是非生物,因为它不生长。是的,是这样的:一切生物都在生长,一切非生物都不生长……米沙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他是否听见了同学们在说些什么呢?当孩子们一一说出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时候,米沙说道:
  “生物都不可能离开太阳,”他用手指着树林、草地、田野。
  这些话又一次使我相信,头脑迟钝的孩子有时具有突出的敏锐性、注意力和观察力。米沙的话一下子照亮了孩子们的意识。“可是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男女孩子们都这样在心里自问。敏锐的思想好像又在摸索着周围世界的事物,孩子们出声地思考着:“无论草、花、树木还是小麦,离开太阳都不能生活。人离开太阳也不能生活……或者,人离开太阳也能活吧?不,难道可以想像人们在地底下很深的地方可以生活吗?我们清楚地知道,草在树叶稠密的树荫底下就会死掉。有一次,爸爸说过‘要是在下雨以后再有太阳晒一晒,冬小麦马上就会返青,要是不出太阳,那就糟了……’可是石头,不管是在太阳下面,还是在地窖里,都还是一个样。不,不是一个样,石头在地窖里,它上面长着一层霉……可是霉呢,——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太阳不只是带来益处,它也会把庄稼晒死的,如果长久不下雨的话。这么说来,所有的生物不但需要太阳,也需要水。”
  儿童的思维就像这样的一条条小溪流淌着,然后汇成一条总的水流。孩子们越来越清楚地感到,在生物界发生着一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依存于太阳、水和在自然界里围绕着我们的一切……孩子们在读《自然界的书》的第一页的最初几行。他们懂得了,整个世界是由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这两大领域构成的。关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初步表象引起了孩子们的许许多多疑问。他们回家以后,就去仔细观察那些原来觉得已经习惯了的东西,看见了以前没有看见的东西。而他们发觉的东西越少,产生的问题就越多:为什么从橡实里钻出来的一根细小的幼芽能长成粗壮的大橡树?树叶、枝条、粗壮的树干是从哪里来的呢?树木在冬季里生长还是不生长?要一下子回答出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提出这样的任务。好就好在儿童们头脑里产生了这些问题。好就好在儿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追溯到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周围世界。好就好在儿童寻找准确的、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和周围世界进行的直接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于思维的鲜明性——这是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当停留在具体思维上。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我努力使儿童能够渐渐地运用这些概念,例如:现象,原因,结果,事件,制约性,依存性,区别,相似,共性,相同,不相同,可能性,不可能性,等等。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这些概念对于形成抽象思维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如果不去研究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不去思考和理解儿童亲眼看见的东西,不去逐步地由具体的事物、事实、现象向抽象概括过渡,那么要掌握上述这些概念是不可能的。儿童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些问题,正好有助于促进这种过渡。我教给自己的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具体现象,并且探寻因果联系。由于把思维跟具体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孩子们逐渐地掌握了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当然,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好几年的长期的过程。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我来淡谈孩子们怎样学习读和写的情况。我已经不止一年地思考过:当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以后,从最初几天起,读和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件那么艰难的、费劲的、毫无兴趣的事,他在通往知识的崎岖道路上竟要遭遇到那么多的挫折。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把学习变成了单纯地读书本。我看到,在课堂上,儿童是怎样竭尽全力地去辨别字母,而那些字母在他眼前跳动着,交织成了无法辨认的花纹。可是同时我也看到,当这项作业带有某种兴趣、跟游戏相结合的时候,特别是当没有人向儿童提出硬性的要求(“你一定要记住,如果记不住,那就对你不客气!”)的时候,儿童是能够那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和把字母拼成词。
  在“快乐的学校”诞生前几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我带领着一群孩子(6岁的学前儿童)到一个小树林里去,给他们讲蝴蝶和甲虫的故事。这时,一只很大的长着角的甲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正在沿着一棵草茎爬着。它好几次试着想飞起来,可是终于没有离开那棵草。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这个昆虫。我面前摊着一本画册,我就用铅笔把甲虫画了下来。有一个孩子要求我在画的下面写上字,我就用大写的印刷体字母写上了“жуK”(甲虫)。孩子们好奇心强,他们开始重复地念这个词,并且仔细地看那些字母;对他们来说,字母就跟图画一个样。有的孩子在沙土地上学画这些跟图画一样的字母,有的孩子用草茎编结成字母的样子。每一个字母都好像使孩子们想起了什么东西。例如,字母ж在他们看来,就像那只甲虫张开翅膀,想飞而没有飞起来的时候的样子。……过了几个月,我到这些孩子的班上去听课,——这时候他们已经入学了。任课的女教师经常抱怨:识字很难教。可也真是凑巧,这堂课上要学的正是字母ж。孩子们的睑上浮着微笑,教室里发出窃窃的私语声:孩子们重复地念着.жуK这个词,清晰地区分出字母ж。孩子们纷纷举手,使得女教师大为惊奇,怎么所有的孩子都会写жуK这个词?这节课上得多么欢乐、愉快啊……这对我来说,也是生活教给我的一节教育学的课。
现在,我们办起了“快乐的学校”,我又想起了这件往事。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是啊,当儿童迈步踏上认识的阶梯的第一级时,他的自我感觉如何,他的心情如何,都影响着他今后怎样走过通往知识的整个道路。只要想到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这第一步台阶就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就使人感到可怕。请你们留心观察一下学校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孩子正是在学习识字的阶段,就对自己力量失去了信心。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来共同设法,使得孩子们在踏上这第一步阶梯时,不要感到那么吃力,使他们向着掌握知识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像鸟儿矫健地起飞,而不要像一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精疲力竭,跨着疲乏无力的步子的行路入。
  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让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美,同时我也努力把“词的音乐”引进儿童的心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乐声的那些小图画——即字母的兴趣。当儿童还没有感到词的芳香,没有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的时候,是不应当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他就注定要使儿童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儿童最终将能克服这些困难,但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我常常跟孩子们带着画册和铅笔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下面是我们最初的某一次“旅行”的情形。我的目的是要向孩子们展示луг(草地)这个词的美和精细的色彩。我们停留在湖岸边的一棵柳树下。远处是阳光照耀下的一片绿色的草地。我对孩子们说:“大家来看,我们眼前的景色多美啊!”青草地上,蝴蝶飞舞,蜜蜂嗡嗡地叫。朝远处望,是小得像玩具一样的牛群。草地使人觉得像一条浅绿色的河,而树木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呢,像是在河里洗澡。看,早秋又撒下了多少美丽的花朵!让我们再倾听一会儿草地的声音:“你们听到蝇虫的嗡嗡声,听到蝈蝈的歌声吗?”
我在自己的画册里把草地画下来;画上牛群和像白绒球儿一样散在这儿那儿的白鹅,再画上隐约可见的炊烟,和地平线上的白色云彩。孩子们迷恋着这个寂静的早晨的美景,也画起来。我给图画下面题上字:“луг”。在大多数孩子看来,字母也就是图画。每一幅图画都有点儿像什么东西。像什么呢?像一根草茎。把草茎弯折一下,就是一幅画л。再折一根草茎摆上去,就构成一幅新的图画у。孩子们就在自己画的图下画写上луг这个词。然后,我们来读这个词。对自然界的音乐的敏感,帮助孩子们感觉出词的音响。于是,记住了每一个字母的形状;孩子们给每一幅图画里都填充进去活的音响,字母就容易记住了。词的图画被作为一种完整的东西来感知,词能够读出来,而这种读,并不是长期进行音的分析和综合练习的结果,而是自觉地再现与儿童刚刚画过的视觉形象相符合的声音的、音乐的形象的结果。在这种视觉感知和声音感知相结合的情况下,因为既给词的视觉形象里,又给它的音乐般的声响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连单个的字母和这个短小的词就都同时记住了。亲爱的读者,这并不是说我发现了一种什么新的识字教学法,这只是在实际里体现了科学已经证明过的东西:不强迫记住的东西,反而比较容易记住;被感知的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 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在小学里,孩子们掌握最低限度量的正字法词汇(即永远牢记这些词的正确写法),掌握算术的定义、规则和公式。在少年期,这项工作遵循同样的明确方向性而继续进行。如果不把一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那就根本谈不上进行自学。
  在五至七年级备课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确定:哪些东西是应当让学生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我们防止学生去记忆那些“只要理解了就可以了”的东西。我们在乌克兰语、俄语和法语方面,制定了三个学年里应当掌握的最低限度词汇表。我们认为,少年学生的思维应当做好从事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准备,——这里说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就是要求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活动。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例如,当一个少年在写作文的时候,他才回想每一个词的写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他才回想简便乘法的公式,这样他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思考了。有一些东西是学生不应当事到临头才去回想的,而应当能够在智力活动中半自动化地随手运用它。像一个有经验的钳工能随手拿起他的工具而用不着端详一样(因为他对自己的工具的每一个小点都很熟悉),一个对智力活动训练有素的学生也能无需紧张地集中思考,就从自己的意识仓库里把基本原理信手拈来。
  这一点对于少年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抽象思维的迅猛发展,使得少年对于那些应当牢牢记住的基本原理抱着一种独特的轻视态度。(“既然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记住某某公式有什么用呢?”)但是,没有具体事实和事物的知识,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谁的记忆里没有保持着可以“信手拈来”的基本原理,他到了少年时期就会出现思维不清楚的现象——即他的思维是紊乱的,这一点将对他全部的智力生活打上烙印。
  我们给予很大的注意,使学生既通过不随意的方式,也通过随意的方式来识记基本原理。在学校的“思考之室”里,陈列着一些直观教具和专门的仪器,用来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进行记忆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自我检查”的记事本。记事本里抄着那些必须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如代数、物理、化学的公式等。我在一些关于心理修养的谈话里,教给少年学生们定出时间,每间隔一段就要把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检查一遍。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