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
  (2)要学会听教师讲课。在九、十年级,要把教师就重要课题所做的演讲用写提纲的形式记下来,不管教科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教材。写提纲能训练你思考和检查自己——即检查自己的知识。应当学会在课堂上就对提纲进行思考,并且每天哪怕有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我建议把笔记本分成两栏(两行):一栏里写演讲内容的简要提纲,另一栏里写上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要把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列入这一栏。这好比是楼房的骨架,本门学科的全部知识的大厦就是靠这个骨架来支撑的。正是在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应当每天进行思考,并且把每天的科学著作的阅读跟这种思考结合起来。如果你在所有学科上都能按这条建议去做,你就不会有“紧急突击”的日子了。你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笔记反复地背诵了。学科的“骨架”是一种特殊的大纲,你依靠它就能回想出全部教材来。  (3)你要在清晨6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5点半起床,做做早操,吃点牛奶和面包,就开始工作。在到校上课前从事1.5到2个小时的脑力劳动,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你在早晨的时间里进行最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思考理论上的关键性问题,攻读最难的文章,写论文提要。如果你要从事带研究性的脑力劳动,那么只有在早晨去做最好。这样,你就不需要一直坐到深夜。你要把白天的作息制度安排好,以便在晚上12点以前已经睡眠2小时以上,这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睡眠。
  (4)你要善于确定自己的脑力劳动的制度。这就是说,要摆正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要在时间分配上把主要的事情安排好,以免它被次要的事情排挤到第二位去。主要的事情必须每天都做。你要把关系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的形成最为重要的科学问题明确地提出来,把它们彻底弄懂。要把这些问题摆在你早晨从事的脑力劳动的首要地位。你要学会就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去寻找书籍和学术著作,并且在一个长时期内去钻研它们。
  (5)要学会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刺激。在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有趣。使人非常愿意去做的。“必须”两个字常常是唯一的动力刺激。你正是应当从这种不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自己的脑力劳动。要学会集中精力去攻这些理论问题的奥秘,学会把精力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以致逐渐把“必须”变成“我要”。至于最感兴趣的事,可以放到最后去做。
  (6)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善于规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把那些可能打乱你的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须阅读的新书。为此,就必须有时间的后备。只有在课堂上和在记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防止“紧急突击”以应付考试,才能赢得这种时间的后备。
  (7)要学会自制。你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文娱小组,有运动小组,还有跳舞晚会。你要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决心:在许多这样的活动中都包含着诱惑,它们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危害。当然,娱乐和休息都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忘记主要的事:你是一个劳动者,国家花大量的钱培养你,因此摆在首位的不应当是跳舞和休息,而是劳动。就高年级学生的休息来说,我建议你们下象棋和阅读文艺作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下象棋是增进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思维更加周密的最好手段。
  (8)不要在无谓的小事(闲谈、游手好闲地消磨时光)上浪费时间。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青年聚在一起,开始闲谈,整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做。在这种谈话里没有产生任何聪明的思想,而时间一去不复返地浪费了。你要善于把跟同学的谈话也变成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9)你要学会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劳动,这就是说,你要为将来创造时间的后备。为了做到这一点,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大约有40种笔记本。每一种笔记本,都是用来记录那些鲜明的而又好像一闪即逝的思想的(它们有这样的“脾气”:在头脑里出现一次,就再也不复返了)。我还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的东西记入笔记本里。这一切到了将来都是需要的,都有利于减轻你将来的脑力劳动。你把自己记笔记的制度建立起来吧。要悉心保存你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
  (10)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要力戒陈规旧套和刻板公式。要不惜花费时间,去深入思考你所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你想得越深透,材料就记住得越牢固。在你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去记忆它,否则是白白浪费时间。你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而只要把你已经熟知的东西通看一下就行。要防止在还没有透彻理解的时候就粗枝大叶地通看。任何粗枝大叶的做法都会走向反面,迫使你不得不再回头去研究个别的事实、现象和规律,而且要反复好多遍。
  (11)如果有人妨碍你,脑力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集中精力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当完全独立地工作。最好到阅览室里去学习,因为那里大家都能严格地遵守制度。
  (12)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跟艺术思维交替进行。你应当把科学著作跟文艺作品轮换阅读。
  (13)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例如,在开始学习前先空坐1 5分钟;本来不打算读的书,毫无必要地把它翻来翻去;睡醒以后,躺在被窝里不起,等等)。
  (14)“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神的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应当完成的工作的任何一部分留在明天去做。你要养成习惯,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在今天来做。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内部刺激,它能使你明天一整天做事情时带着轻松的心情。
(15)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暑假里,不要跟书本就此分手。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这是你将来从事的脑力劳动所需的时间的源泉之一。要记住:你现在知道的越多,你要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这是16年以前的事了。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课。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一些例子,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节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学生还记得,其余的学生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又重新让他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节课上,仍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学生知道这条规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接着我又听了10节课,苦苦地思索着: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每听过一节课,我思想上就进一步明确起来: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每一次下课后,我就跟教师们在一起思考: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识记变得牢固,才能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断地研究识记和记忆保持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
  为什么这条语法规则这么难记呢?不是看起来学生已经理解了吗?是不是因为对学龄初期儿童来说,抽象真理(规则就是抽象)本来就很难识记,更加难以在记忆中保持呢?我一边继续听维尔霍汶尼娜的课,同时也去听别的教师的课。我常常在一天里听5节甚至更多的课。为了深入地弄懂事实和现象的究竟,为了更广泛地概括和比较它们,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这对我和那位女教师以及别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时期。我们大家的思想,可以说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究竟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课堂上的每一种现象。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我和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一起,在听别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时,看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使得我们“发现”了这条脑力劳动的规律性。譬如说教算术的女教师雷萨克,她在五年级讲了一规则。她向儿童提出的目的是要记住这条规则。但她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然后,当儿童透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她就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复理解和反复思考。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地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我们就看出了: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当我们发现这条重要的规律性以后,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很快就改用别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了。在上语法课以前,我们就拟定了一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已经透彻理解的规则,这时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儿童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则,于是规则对他来说就好像成了一把他学着使用的钥匙。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是在多次地作为钥匙来使用以后,规则也就记住了。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本身。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我们天天都在说:必须为深刻的、牢固的知识而斗争。但是知识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儿童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议论些什么,那么就会得出结论:知识这个概念,我们赋予它以很广泛的含义,它确实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有关于周围世界的规律性的知识,也有儿童借助它们而能够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学生在小学里做些什么,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谁也不会否认,在小学里,儿童在自己的一般发展上会得到很大的进展,会认识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规律性。但是,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小学里,我们不敢大胆地把工具交到学生手里,而没有完善地掌握这种工具,就无法设想儿童的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可是到了五年级,教师却要求学生能迅速地、运用自如地使用这种工具,教师甚至不考虑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忘记了这种工具还是需要继续磨利和调整的,他没有看到个别学生手上的工具已经折断,因而已经无法继续学习下去。教师还是只顾把一批批新材料接连不断地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快点加工,别偷懒,使劲干!
  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五至七年级的许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和进行无效的努力,其主要原因正是缺乏运用这5把“刀”的应有的能力,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
……五至七年级的各科教师(地理、历史、自然、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去(小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技能时,发现许多学生(甚至很多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方面,达不到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原来,使这些教师深为惊讶的是,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正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
  令人发愁的是,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儿童在读某一段课文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阅读过程本身去了:儿童全身紧张,脸上冒汗,生怕把哪一个词读错,他碰到多音节的词就读得“结结巴巴”,实质上不能把这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