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方便开示+虚云老和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云居山方便开示+虚云老和尚-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如经中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六月初三日开示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楚,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们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出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作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生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六月十六日开示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修厕所、牛栏等等,所用的钱,从何处来呢?我守法令不敢剥削,不写信号召化缘,做什么功德,除铸铁瓦有人代化过缘也没有化够,他们监工拿去旁的地方用,我也不准,怕遭报应。窑上烧砖,为修大殿用的,如拿去作别处用,也怕招因果。经上说:“上物下用报应重,下物上用报应轻。”如塑佛像的用作殿宇,作殿宇的用作僧寮,这是上物下用,相反的就是下物上用,上下之分要认真。年轻人修不修放在一边,因果要紧。《云居山志》上载即庵慈觉禅师,蜀人,初出川行脚时,欲上云居,先宿瑶田庄,梦伽蓝安乐公告曰:“汝昔在此山曾肩一担土,今来只有一粥缘。”次日午后上山,晚粥罢,值旦过寮相诤,闻于寺司,凡新到例遭斥逐,觉心窃疑讶。逾十年,得法于卧龙先禅师,有南康太守张公,亦蜀人,与师亲旧,适云居虚席,请师开法,师欣然应之,以为前梦不验矣。卜次日上山,当晚宿麦洲庄,忽然迁化,塔至今存焉。近为水湮,一石尚存。他这件事迹,留给后人看,证明因果丝毫不错。

  六月二十三日开示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人没有不想学好,谁也想成圣贤,谁都怕入地狱,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行起来就为难,何以呢?比如世人说好话,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谁都喜欢;若说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话,谁都不愿意。可见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坏处跑呢?这只由放不下罢了。古来各城市都有城隍庙,檐下挂一个大算盘,是要和人算善恶帐的。有一匾额写道:“你又来了”。两柱有一副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狱无门,个个要进来。”凡人常动机谋弄巧妙,吃不得亏,事事都计较合算不合算。恶人谁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散场了。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我们坐禅念佛,本为了生死,由于无明贡高,不能忍辱,不除习气,虽有修行善因,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随业受报,所以说“你又来了”。本来在地狱受苦已毕时,十殿阎王吩咐过,叫你不要再来,再来没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旧犯罪,去了又来。世人愚迷,作恶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入空门则了无一物可得,万事皆休,还有什么天堂地狱。但如不证得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门。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都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中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如何照呢?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不能觉照的,坐香怕腿痛,礼佛怕腰酸,躲懒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进地狱。寒山大士诗云:“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膝胧。似我何由居,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还未释,日出还雾,我这一片冰心,与君不同;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则寒山路不通。学道之人,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才能与道相应。昔闾丘胤出牧丹邱,临途之日,乃萦头痛,医莫能治,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看火。”师言讫辞去,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到国清寺,乃问寺众,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现在何处?道翘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拾二人,现在厨中。”僧引胤至丰干禅师院,开房唯见虎迹,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时二人乃把手出寺,即归寒岩,胤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胤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物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寒山子高声喝曰:“贼!贼!”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拾得又迹沉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篡集成卷,流通世上。据寒山自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又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拾得诗云:“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六月二十五日开示

  地藏王菩萨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萨也如此发心,我们每天晚殿,也如此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凡佛弟子无不发此誓愿,证果深浅大小不同,皆由愿力深浅,依愿行持大小而定。佛由众生修成,众生能依愿行持,就是菩萨,就能成佛。既然成佛人人有份,何以一切菩萨发愿度众生,度来度去总度不尽呢?因众生之众字,由三个字合成,三人成众,众生之数,无穷无尽,十法界中,除佛法界外,其余九法界都属众生,上三界是圣人,已出生死苦海,不受轮回;余六界都未出生死,九法界内有三圣法界尚有微细习气未尽,所以都属众生。习气有深浅,上三界浅,下六界深,习气深重,业障众故,故叫苦恼众生。这些众生,死去生来,不得休息,势难穷尽,其数量亦复难知。嵩岳元珪禅师对岳神说:“佛七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又说:“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既众生界本无增减,则度众生亦无所谓尽不尽也。”《六祖坛经》解释四弘誓愿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又烦恼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是也。又法门无量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佛道无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佛果禅师曰:“究竟佛亦不立,唤甚作众生,菩提亦不立,唤甚作烦恼。”翛然永脱,应时纳枯,古人如此说话,何以我们做不到呢?只是不肯除习气,放不下,作不得主,没有觉照,在不妄中自生虚妄,但能动静忘怀,则水清月现了。政和二年,嘉州奏风雷折古树,中有定僧,爪发被体,诏舆至禁中,译经三藏金总持,令击金以觉之。询其名,曰:“我庐山远法师弟慧持也,因游峨眉至此。”问欲何归?曰:“陈留古树中。”诏以礼送之,因图形制赞云:“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何劳木作皮!”达摩祖师,梁朝普通七年,由西天航海到中国,因梁武帝问法机缘不契,便渡江,居洛阳少林寺,面壁而坐,越九年,以正法眼藏,传付二祖,化缘既毕,遂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少林寺。其年,魏使宋云从天竺经葱岭回,觅祖手携只履,翩翩而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棺空,惟只履存焉。诏取遗履少林寺供养。后人图祖师像,亦画手携只履。达摩面壁,慧持入定,功夫深浅不同,七百年定功,不可谓不深矣,犹不及只履西归。我们比慧持定功,又相隔甚远。定功一点都没有,怎能度众生呢?努力放下用功吧。

  六月二十七日开示

  佛未出世时,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计有九十六种,谓外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师弟之数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称九十五种外道者,谓九十六种中,有一与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称九十五也。九十五种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说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议论颠颠倒倒,还有人跟他学。中国古代轩辕黄帝,访崆洞山广成子,也说修道;伏羲画八卦,也说是道;李老君为周朝柱下史,也讲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