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宝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仪宝鉴-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这行宫里所有的东西都在的话,刘易估计总价值得有上百个亿了。
“等下我们就去寻找,万一要能找到一个还俗和尚的后人,那就发达了,他们做农家盆罐的大多都是官窑精品,他妹的。”
刘易也叹了口气:“这事情着急不来,如果容易找的话,早就被别人找到了,估计现在流传在外的,能被搜刮的,也被搜刮的差不多了。”
“我心痛啊!”萧武的行为夸张无比,刘易也有点揪心。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行宫几遭兵匪,如二九年,国民党部队镇压刀会,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地抢劫走行宫中文物无数。
其中一个营长还看中了龙王庙寺院慈善堂中供奉的一尊大型玉佛,指示手下将其抬走,谁知抬到镇中火神庙附近,却怎么也抬不动了,镇中父老乘机求情,并说玉佛显灵了,不愿离开澡河。
那军官有些害怕,只好作罢,而那玉佛一直放在火神庙里,解放后火神庙一度成为文化活动中心,有人将玉佛放倒,坐在上面拉琴唱歌,后玉佛又被人掀翻到庙内池塘中,镇卫生院在此成立后,又在池塘处垫土,盖成了宿舍。
土改后,龙王庙行宫的庙产湖田全被分给农民,僧人们坐吃山空,更加变卖庙中各种文玩古董,当时庙里一件红木条几,只卖二三元钱,一把硬木太师椅还卖不到一元钱,庙周围的农户中至今仍有人保存着当年购买的木器家具。
在此期间,最令人痛惜的是乾隆龙床的被毁,在临被赶出庙门的那个冬天,方丈和几个小和尚到处找不到烧火的柴禾了,能烧的已经烧完,总不能拆殿上的檀条吧,于是方丈只好狠狠心,亲手将龙床从后宫墙上取下(原来龙床是挂在后宫墙上的),用斧头劈开,当柴禾烧锅做饭了。
方丈生前每忆至此,自己也叹惜不已,据说那龙床极其熬火,做了近十天的饭才烧完,这和后来庙里的大禹王神像的遭遇是一样的,“文革”前后,神像全被摧毁,泥塑的被捣掉,石雕的被砸碎,木刻的大禹王神像也被拉下神坛,用斧头劈坏,扔到了街东村部,村部冬天开会,天冷便劈一块神像来烤火,据说一烧满屋香气,一直烤了一个冬天才烧完。
离龙王庙行宫不远的北边有两座小庙,一为佛家,供观音,称观音堂;一为道教,供天后娘娘,称惠济祠,因道姑和尼姑都是女人,老百姓便统称两个庙都叫奶奶庙。
龙王庙行宫被粮食部门征用后,汗牛充栋的经卷、碑帖都被运到了这里存放,当时奶奶庙正殿和两庑中都被塞满,无人过问,四周的农户起初都去扯回来当手纸,因为多是宣纸,毛边纸,纸质绵软,所以很受欢迎,后来渐渐发展到扯回烧锅,火旺而无烟,村民争先效仿,日久天长竟然一空。街头村老会计一日做账,因无演算纸,想到奶奶庙拿些经本,可是一开门才知已是空空如也。

第三章 消失的龙王庙宝藏

九十年代中期,原宿豫市文化部门在着手对龙王庙行宫进行建国后第二次抢修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龙王庙原始文物流失去向的追寻工作,文博人员通过开座谈会,拜访知情者,下田头、进农户调查了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九七年夏,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姓蒋的民间鼓乐艺人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在附近某镇的农具厂厂长家吹喇叭时,曾看过一座铁鼎,鼎上的铭文表明这是皂河龙王庙的遗物。
该厂长自称是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澡河镇卖给该农具厂的,文博人员非常兴奋。须知当年龙王庙行宫的铁鼎可算是宫中一绝,它以精铁铸就,两米多高,状如玲珑宝塔,雕龙刻凤,多层飞檐,烫金主顶,如果其能回归,无论是从文物保护角度,还是从行宫历史资料的研究角度,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得到了有关部门同意后,文博人员决定正面接触该农具厂厂长,几次谈话,那厂长却一口咬定从未见过什么千斤铁鼎,并带着文博人员在厂区巡视了一番,的确不存在此物。
文博人员并不气馁,决定主动依靠当地的党组织,对该厂长加强国家文物法规知识的教育,经反复宣传,耐心说服,该厂长终于承认自己的确藏有龙王庙行宫的一件铁器,这是自己买断农具厂产权以后。从农具厂仓库中搬回家的,但这件铁器绝不是文博人员所说的千斤铁鼎。只是一个状如铁盆的东西,因为不认识就马虎地称之为鼎,该厂长从家中搬出此物,这是一个直径二尺左右的大型铁磬,呈盆状,四壁铸有铭文,为光绪年间皂河龙王庙方丈绪控监铸,文博人员试着敲击一下。音质悠长舒缓,非常优美,可谓保存完好。所有的文博人员都十分高兴,那厂长亲自开了卡车,运着铁磬,回到它阔别了四十年的龙王庙行宫。
八三年,省市有关部门对皂河龙王庙行宫进行了解放后首次大抢修。这个新闻在报端公布不久。当时的宿豫县文化部门就收到了一封来自明珠闸北区的信,写信人自称解放前在龙王庙行宫里做和尚,解放后还俗,到明珠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写信之时,已退休在家。
这名退休工人在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宿豫第二次解放的前夕,当时做小和尚的他奉命和其他几位师兄弟。将庙内方丈珍藏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御笔真迹、几大包圣旨,和一些当时认为价值较高的字画、账本等物品全装入箱中,埋入地下。信中指证,埋藏的地点是在后大殿内楼梯拐弯处的正下方,靠墙边向里第九块罗底砖下。中心深度五尺到六尺左右。
阅信后,县宣传部和文化部门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无稽之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头脑中“左”的东西仍占据相当位置,另一方面,文物意识淡漠,认为此事即使是真的也不过是一些“封建糟粕”而已。
但当时有一位负责新闻科的同志却留了心,他会同了当时负责文博工作的图书馆长,一同来到实地考察,令他们失望的是,后大殿早已面目全非了。原大殿是重楼结构,但二楼被解放初期粮食部门拆掉,已不存在楼梯,所以楼梯拐弯处就无从找起。另外,地面上早已打上了厚厚的水泥层,第九块罗底砖就更无法确认,最重要的是:当时殿内满满地贮存了几百吨粮食,想见到地面都不可能,更别提挖五尺六尺了,所以,他们二人只好作罢。
九九年省市文保部门决定对龙王庙行宫进行第三次大规模修复,而重修后大殿也在修复计划之内,恰巧,当年在宣传部工作的那位同志已是宿豫县主要领导之一,同时负责此项工作,他回想起当年的那封信,便明确指示,在这次修复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配合,注意寻找当年可能匿存的文物。
两千年夏,澡河龙王庙行宫后大殿重修工程动工,地基挖掘工作刚刚到一半的时候,工地上便传来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施工人员在东墙根处挖出一块残破石碑。文博人员在清理现场后,没发现其他物品,便指挥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碑抬出。
经初步研究,这是块记载着龙王庙行宫当时庙产土地情况的纪事碑。这块石碑的发现对于研究龙王庙行宫的源起、经济供给。发展状况,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然而,接下来的施工过程,却给热切期待的人们泼了盆冷水,在历时两个月、深挖了近三米的地基清理过程中,文博人员及施工人员过滤普查了所有取出的土层,除了发现大量的瓦砾、瓷片、木炭、石灰等文化层之外,可谓一无所获,令人大失所望。
事后,建筑技术人员和县博物馆同志就此事做了认真分析,他们认为:即使没有发现明珠来信中所说的“御书圣旨”之类的宝藏,也不能就认定当年的明珠来信是凭空捏造。
根据古建工程人员分析,尽管后大殿地基挖得很宽,涉及面很广,但毕竟殿中央地面仍没动土,说不定该宝藏正是埋在殿中央了。
因为不是正式挖掘文物,所以不便专门深挖,根据博物馆人员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挖出的文化层中有大量的和此殿原地面建筑相一致的砖瓦石灰等建材碎片,这说明在五七年左右,粮食部门拆掉大殿上层时,已经挖掘过殿内地下部分了。也许,那批宝藏在当时已遭厄运了。
九八年底,与澡河镇仅一河之隔的王官集镇某村的一位田姓老人,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他当年曾是龙王庙里的守门僧人。
在一九四八年六月,他奉命和其他几位师兄弟,将庙里的银元、银器和一部分金器收拾好,装入木箱中,埋在禅门前的大戏楼东侧,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了刚刚组建的宿豫县博物馆。
馆里的同志非常重视,在征得有关领导的同意后,按照田姓老人所讲述的,找到了大戏楼的墙基遗址,在向东若干米,向北若干米的位置开始挖掘,挖了不长时间,就发现了松软的土层,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用来作标记的石灰粉,但接着往下挖,便空空如也。
富有经验的古建筑队技术人员,经认真检查后判断:这里已经被人盗挖过了,而且盗挖的时间起码在四十年以上。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当初参予埋藏的僧人,后来偷偷地盗走了这批宝藏。
结合一部分历史事实,文博人员分析:在一九四八年六月,龙王庙的僧人出于对我党政策的不理解,曾窖藏金银细软和一些有价值的古玩字画等物品。
在这样一个拥有上千顷良田、几十处房舍的皇家庙宇中,众多的珍藏财物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单独行动,埋于某一处,而是一次多个小组分头行动窖藏的,所以导致窖藏地点线索多样,且不确切。

第四章 准备开挖

“如果那些劈柴烧了的僧人和把书籍当草纸或者柴火的人知道那些价值的话,估计会自杀吧?”
萧武嘴角挂着淡淡的苦涩,如果奶奶庙里的书籍宣纸之类的没有被烧,如今的价值几何?那些都是御赐的,说不定上面还有历代皇帝的题跋。
“那个时候没人知道价值,一张太师椅,说不定就是金丝楠木的太师椅,一元钱就卖了,他们不懂啊,后来即使知道了,最多懊悔一阵子,没人会自杀,放在现在就说不定了!”
刘易有些感慨,现在股市天天有人自杀的,赔了个百来万就自杀,如果现在人知道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就被他们一元或者三元五元的卖掉了,自杀的可能性达到百分之八十,就算他不想死,家里人或许逼都会把他逼死,当然那是无意识的。
走进后大殿,刘易开启了透视,地下五六尺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当年那个楼梯已经没有了,那些砖地也没有了,只有水泥,据那些资料上说,这后大殿的中央应该还没挖掘,如果有圣旨之类的应该只有这个大殿的中央才有可能。
刘易透视过后,有着淡淡的失望,只是淡淡的,就算这里真的有宝藏的话,也轮不到他来挖掘。
“这里全是水泥地,不用看了,即使看了也没法挖掘,毕竟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想做些什么事情,基本上不可能!”
萧武四处巡视了一下。就对龙王庙行宫失去了任何的兴趣,现在全是水泥地。想要找到一些埋藏的东西压根就不可能。
根据猜测,应该是有众多人分头埋藏的,如果能把龙王庙行宫彻底翻一遍的话,或许会找到不少的宝藏,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就算县里面想找,也得请示相关部门。
在占地三十六亩的行宫里逛了起来,刘易主要逛的地方不是广场。也不是宫殿,而是那些小院子,在一个小院子刘易停下了脚步,叹息了一声,他找到了一处藏宝的地方,里面大多是一些金银器,还有的就是一件元青花。
“准备好家伙。晚上开挖!”
萧武突然看刘易就像白痴,开挖,我去,你以为你是谁啊,在龙王庙行宫里开挖?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挖?你脑袋没病吧?
“看什么看?如果你不行,就我自己来!”
刘易也有些担心。不过他现在眼睛都红了,唾手可得的宝藏他为什么不要?他现在被钱差点逼疯了,谁管他是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啊,大不了到时候给恢复原貌就是了,也没谁会怀疑。
萧武嘴巴抽了两下:“别啊。我们又不知道哪里有,胡乱挖也不可能挖到。再说了,如果被抓住了,我们两个的面皮也不好看。”
“那行,我们再逛逛!”
刘易逛完了,也没有发现其他地方有藏宝,主要是他的透视能力在得到阴中之阳的那颗珠子后,得到了加强,再经过白虎镇兽的洗礼,他的透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刘易如今也说不清楚他能够透视多长时间,因为他自己都没有耗尽过透视的时间。
逛完后,刘易就在萧武的建议下去暗访。
暗访的过程让刘易十分的无语,在澡河镇上面的人,就连七八岁的小屁孩都能说出一段关于龙王庙行宫的故事。
比如那两个神奇的钟鼓,每次洪灾之前都会有钟鼓的声音,声传数十里。
除了这个有记载的小故事外,还有的就是没有记载的,传说龙王庙这个地方曾经有青龙休息过,有人见过巨龙,就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龙王庙的存在。
有些事情不能信,越说越离谱,萧武和刘易相对无语。
刘易知道藏宝地点,他也有私心,他准备自己私吞了,至于萧武,他已经邀请过了,萧武没同意,刘易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
“我们暗访的目标本就是错误的,我们不应该说龙王庙,这龙王庙恐怕每年都有不少人问,该说出去的已经都说出去了,我们即使问了,也不会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萧武仔细的分析:“我们应该把目标定在周围几十年前暴富的人家身上,也许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什么线索。”
刘易有些心不在焉,他已经找到了一处,加上被盗走的那处,已经出现两处了,最重要的就是方丈本身的藏宝没有发现,那里有皇帝的题诗和一些圣旨等比较贵重的物品。
刘易随口补充了一句:“这些还不够,应该打听一下,最近几十年有没有人突然搬离的,搬到哪里了,这才是最应该打听的,不过想要打听出来,恐怕很难!”
萧武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既然突然搬走了,那么就证明有问题,在澡河镇如果没有合适理由突然搬走的,那有很大的可能和藏宝有关,可是即使找到了没用,人家已经知道了价值,就算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