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浴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菲律宾浴血-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汽艇停靠在“纳什维尔”号巡洋舰旁。当麦克阿瑟一只脚刚刚踏上位于巡洋舰舷梯底部的登船台时,突然一个巨浪奔涌过来,将汽艇高高抬起,正在迈步登舰的麦克阿瑟一下子失去重心,头朝下摔在汽船甲板上。巡洋舰和汽艇上的海军官兵一个个都吓呆了,有人急忙跑过去搀扶。但麦克阿瑟若无其事地挥挥手,坚持自己爬起来,登上舷梯,走向甲板,向欢迎他的水兵们敬礼。   

  “不管怎么样,”麦克阿瑟相信自己的运气,“这次进攻我会成功的。”   

  10月19日晚上23时,“纳什维尔”号巡洋舰驶抵莱特湾口后停了下来,等待天亮后进入海湾。   

  麦克阿瑟走上甲板,先低头俯视阴森森的海水,又抬头仰望漆黑如墨的天空,觉得好像大自然把他及他率领的庞大舰队一起都裹在一个硕大无朋的斗蓬里。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当天晚上就寝前,他除了读几页母亲送给他的《圣经》,就只有一件事可做:祈求肯尼派来的支援飞机明天一早能及时赶到。       

第17节:菲律宾浴血(17)       

  10月20日黎明。一缕阳光刚洒向莱特岛的海滩,美军的成千上万门大炮便开始发威,火箭弹拖着长长的尾迹划破长空,倾泻到岛上。一群群飞机呼啸着掠过停泊在莱特湾的舰艇的上空,向莱特岛方向飞去。顷刻之间,地面上升起一道道浓黑的烟柱。   

  9时45分,在波光粼粼的20公里宽的蓝色海面上,出现了无数向海岸冲过去的小黑点——那是满载登陆士兵的登陆舰艇。   

  站在“纳什维尔”号舰桥上的麦克阿瑟目睹着眼前这宏大的战争场面,内心无比激动。他知道,担任主攻的东部方向总共有4个师。其中第1骑兵师和第24步兵师在塔克洛班机场附近登陆,他们能否成功是整个行动的关键。第96步兵师和第7步兵师在南边的杜拉格附近登陆,美军陆基航空兵准备在那里修建3个简易机场。   

  美军登陆十分顺利。士兵们乘坐登陆艇穿越数公里长的海面,然后涉水登上沙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根据菲律宾游击队提供的情报,强大而准确的舰炮火力已经把滩头附近为数不多的几个日军据点夷为平地,日军大部队早就躲到可以俯视海岸的山上,钻进在那里挖掘的坚固岩洞,躲避美军战列舰发射的直径406毫米、重达1000公斤炮弹的轰击。   

  下午1时,麦克阿瑟决定上岸。他穿着崭新的、熨得笔挺的卡其布军装,嘴里叼着玉米芯大烟斗,戴着一副飞行眼镜,右裤兜里装着父亲送给他的老式双发袖珍手枪,在参谋长萨瑟兰、航空兵指挥官肯尼和菲律宾流亡政府总统奥斯默纳的陪同下,乘登陆艇前往海滩。前任总统奎松不久前因病逝世了,他没能活着看到他的国家光复。途中,登陆艇遇到了一艘由战列舰上放下来的汽艇。麦克阿瑟大声问艇上的舵手:“喂,小伙子,哪里的战斗最激烈?”年轻的舵手为见到麦克阿瑟而激动不已,一时竟激动得讲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了指硝烟滚滚的“红滩”——那里是第24师登陆的地方。麦克阿瑟向登陆艇艇长下令:“走,咱们朝那个海滩方向开。”   

  当登陆艇靠近海岸时,麦克阿瑟看到他当少尉时修建的码头仍完好无损而感慨万分,不禁想起几年前撤离菲律宾的狼狈情境。他转过头向自己的参谋长说:“迪克,上帝保佑,我们又回来了。”   

  下午2时30分,麦克阿瑟乘坐的登陆艇停靠在4艘大登陆舰侧旁。其中一艘登陆舰因中弹而正在熊熊燃烧,岸上不时响起枪声。麦克阿瑟和其他人跳下登陆艇,淌着膝盖深的海水走上岸来。不久前,他在莫罗泰岛登陆时,也是淌着海水走上岸的。麦克阿瑟的脚终于踏上了柔软的沙滩,他再一次喃喃自语地重复着那句话:“我回来了。”   

  此时,与他一起登岸的奥斯默纳已由流亡政府首脑变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他走上前来以菲律宾总统的身份欢迎麦克阿瑟重返菲律宾。   

  不久下起瓢泼大雨,一辆带有便携式电台的战车爬上海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威廉?邓恩把一个看起来像黑电木大汤匙的麦克风塞到麦克阿瑟的手里。麦克阿瑟将军清了清嗓子,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   

  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托万能的上帝之福,我们的部队又站到了菲律宾的国土上……   

  团结在我的周围吧!让巴丹和科雷希多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   

  勇敢地战斗吧……   

  利用每一个有利时机打击敌人,为了你们的家园,战斗吧!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战斗吧!以你们神圣的死难者的名义,战斗吧!让每一颗心都不再畏惧,让每一只手臂都强壮如钢。上帝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去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向正义的胜利前进!“   

  麦克阿瑟完全陷入了一种久违的兴奋状态,他对沿着帽檐不断滴下来的雨水,对敌机低空掠过时投下来的炸弹,对身旁炸豆般爆响的枪声,浑然不知。他大踏步走过海滩,豪迈地说:“上帝交给我一项使命,他相信我能够完成它。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样关心我,让我活下来。”       

第18节:菲律宾浴血(18)       

  当他再次搭乘登陆艇返回“纳什维尔”号旗舰时,日军飞机开始乘着云开日出的好天气袭击登陆的美军士兵和舰艇。   

  一架低空进入的日本鱼雷轰炸机从麦克阿瑟乘坐的“纳什维尔”号上空掠过,漏过了一个值得日本人举国欢庆的攻击目标!难道那位飞行员不熟悉坐在发动机罩上的高大身躯,难道没有看清那人手中握着著名的玉米芯大烟斗?总之,那位不该出名的飞行员径直向停泊在不远处的“檀香山”号巡洋舰扑过去,那真是个大家伙!倒霉的“檀香山”号巡洋舰在爆炸声中扭动着受伤的身子,靠船员们迅速抢滩搁浅,才没有沉到海里去。   

  在莱特岛的登陆行动,美军付出的代价很小。仅有49人死亡,192人受伤。而且在登陆的当天,占领了宽20公里、纵深18公里的登陆场,有6万多人、4500辆各式军用车辆和10。7万吨物资运送上岸。   

  麦克阿瑟对此显然很满意。他在给罗斯福总统寄出的第一封信中写道:   

  “战斗在顺利进行……它在战略上突破了敌防线的中心……在战术上将敌菲律宾部队分成了两半,由于绕过了这些岛屿的南半部分,美军的伤亡人数可能会因此减少约5万人。”   

  在美军登陆后的头5天里,日军航空兵和海军部队还没有对莱特湾登陆部队发动大规模攻势,但美军已明显感到对方越来越大的威胁。21日黎明,3架日机掠过“纳什维尔”号上空。其中,两架被高射炮火拦腰斩断,第3架日机却一头撞上了不走运的“澳大利亚”号巡洋舰舰桥,几名正在上面观战的澳大利亚海军将校当场阵亡。   

  莱特湾内的舰船和刚刚登陆的部队需要强大的航空兵保护,这是麦克阿瑟最担心的。按照作战分工,为莱特湾上空提供掩护的任务主要应由哈尔西第3舰队来承担,可是哈尔西坚持莱特湾上空没有严重空情而于10月27日开始去搜索日军的航母部队。因此,莱特湾上空的防御十分薄弱。   

  麦克阿瑟心急如焚地找来肯尼,让肯尼指挥的第5航空队尽快进驻莱特岛。肯尼告诉他,陆基航空兵何时在莱特湾发挥重要作用,完全取决于岛上的简易机场什么时候能修好。   

  他接连两天与肯尼一起到岛上视察塔克洛班机场和杜拉格机场。结果让他们十分失望 :两个机场都很小,改建机场的推土机刚挖下几铲土,地表下就冒出水来,雨季一来,这里还不成一片泥沼?肯尼命令工兵们在机场跑道上铺下珊瑚沙砾,又在上面铺上带孔的钢板。但即使这样,也只能停放半个P-38战斗机群,而几十架飞机对急需掌握莱特湾制空权的美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几天后,麦克阿瑟搬进了位于塔克洛班的美国农场主沃尔特?普赖斯的庄园。他很喜欢这座用水泥和砖石建成的奶油色建筑,却不喜欢门前草坪上专用的防空洞。巴丹战役之后,有人曾嘲笑他是“防空洞里的道格”,言外之意他是一个不敢亲临前线的胆小鬼。自从那以后,他就一直以“防空洞会传播肺炎病毒”为由,拒绝钻入拥有电灯、家具、地毯和排气扇的舒适洞穴。现在他又有了新的理由,说防空洞“破坏了草坪的氛围”,命令手下人把它填平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飞机对塔克洛班的袭击愈加频繁激烈,有时一天轰炸十几次。普赖斯庄园作为当地少有的几座现代化建筑之一,自然是日机重点光顾的目标。有趣的是,日机对庄园的10余次轰炸中,只有一颗炸弹命中目标,落在麦克阿瑟隔壁的卧室里,却没有发生爆炸。另一颗落在麦克阿瑟卧室长沙发上的哑弹则是美军高射炮兵发射的。当天晚上,高射炮部队指挥官威廉?马克特少将回到普赖特庄园吃饭时,麦克阿瑟将这颗炮弹“叭嗒”一声丢在他面前的桌子上,说 :“比尔,告诉你的炮手们,射击时瞄得再高一点!”   

  让麦克阿瑟手下虚惊一场的倒是一次日本战斗机的扫射。11月的一个傍晚,一架日本轻型战斗机朝普赖斯庄园射击,两颗30毫米口径机关炮炮弹穿过办公室的窗户,打在麦克阿瑟头顶正上方的横梁木上。当部下冲进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他若无其事地坐在桌子前,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但麦克阿瑟心里却在庆幸上帝给了他“与生俱来的避弹功能”。他让传令兵将横梁中的两颗弹头挖出来送给自己的儿子,并且附上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亚瑟,爸爸送给你两颗大子弹,它们是冲着爸爸打来的,但没有打中。爸爸很想念你和妈妈。爱你们,爸爸。”       

第19节:菲律宾浴血(19)       

  在麦克阿瑟饱受日军空袭之苦的同时,莱特岛东边的美军主力登陆部队按照既定计划,正朝着横亘在莱特岛中间地带的“中央山脉”缓慢而艰难地前进。这时的战场形势,已由美军登陆初期的急剧扩张变成两军的胶着状态。   

  1944年10月6日,也就是麦克阿瑟开赴菲律宾的10天之前,日本第14方面军新任司令官山下奉文陆军上将抵达马尼拉。但这位野心勃勃想大干一场的家伙却发现参谋总部交给他的是一个“烫手山竽”。   

  从编制上看,第14方面军下辖9个师和3个旅,约23万人,人数并不算太少,但部队大都分散在星罗棋布的菲律宾各个岛上,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到各处分兵把口,到处撒胡椒面。况且,在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整个菲律宾的防御竟然出现事实上的两套指挥班子,兵力也被一分为二。   

  如今集结于准备进行地面决战的主战场——吕宋岛上的部队只有第8师(驻守八打雁)、第103师(驻守阿帕里)、第105师(驻守比卡尔)及第58旅(驻守林加延),还有作为预备队的第26师和第2坦克师。另外的4个师和1个旅则由驻在宿务岛上的第35集团军司令官铃木宗作中将指挥,单独负责包括棉兰老岛、莱特岛等菲律宾中、南部地区的防御,与南方军司令官寺内保持密切联系,山下奉文根本就插不上手。   

  他不知道麦克阿瑟大举进攻时,自己有多大把握守住吕宋,而对铃木能否抗得住美军对棉兰老和莱特岛的进攻,心里也没有底儿。   

  眼下,他最盼望的就是从本土和中国东北大连港驶出的运送援军的船只能够躲过美国潜艇的伏击,把增援兵力送到菲律宾来,同时在已往战斗中筋疲力尽的航空兵部队能够及时得到整编和重建,以在菲律宾反登陆作战中大显身手。此刻他还不清楚,在台湾海域航空战中制造虚假捷报的海军航空兵已经损失惨重。到莱特湾登陆作战开始前,能够参加菲律宾作战的飞机,陆军只剩下第4基地航空队的200架飞机,海军只有265架飞机,而且它们的地面支援设施,有的受到严重破坏,有的根本就不完善。   

  深感兵力不足的还有第35集团军司令官铃木宗作中将。战前,他判断美军最可能在菲律宾的第二大岛——棉兰老岛上登陆,因此把第100师和独立混成第54旅都部署在那里,并以岛上的达沃为主要海空军基地。准备战斗打响后,以第100师坚守达沃,并调用第30师主力和第102师一部配合歼灭登陆之敌。除了上述被称作“铃-1”号的作战方案外,他还设想美军在莱特湾方面登陆时,使用第30师和第102师一部增援莱特岛,以此作为“铃-2”号方案。不过,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的战备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棉兰老岛上的陆路交通依然十分不便,贯穿南北的道路靠着不断修补才能免强能够通汽车,而海岸和内地的军事工事大部分都没有建好。即使是战备最充实的莱特岛守军第16师,也不过是把海岸第一线的主要阵地加固一下,在工事上面加上被覆,免得雨季来临时工事内一片汪洋。   

  然而无论是山下奉文还是铃木宗作都没有想到美国人来得这么快,并且会在小小的莱特岛摆下如此的大战场。   

  10月17日凌晨,在位于莱特湾口的苏禄安岛的日本海军瞭望所里,一直抱着高倍望远镜搜寻海面的观察员突然惊讶地发现,一大群灰黑色的美国军舰正在向他们这里开过来:驶在前面是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和3艘扫雷舰,跟在后面的是8艘快速运输舰。   

  其实,日军的观察员还不知道,此时美军扫雷舰艇已经开始在莱特湾湾口附近扫雷,还有几支小分队已经陆续爬上苏禄安岛,正悄悄地向望所逼近!   

  看来日本要大祸临头了!日本海军观察员立即向上级发出警报。这位日军的观察员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发完电报,美军突击队员就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的脑袋了。与此同时,另外几支美军小分队爬上附近的侯蒙特岛和迪纳加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