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理乎?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当其有过时,睿王即)令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无叛志乎?又实录载睿王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位,予曰:尔等若如此言,予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皇上讚承大统。似此危疑之时,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假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而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8]
  乾隆帝此举,非常果断,十分明智,颇得人心,对“盛世”起了积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1]《啸亭杂录》卷1,《友爱昆仲》。
  [2]《清高宗实录》卷686,页19…25。
  [3]《清高宗实录》卷686,页24、25。
  [4]《清高宗实录》卷732,页15;《啸亭杂录》卷1;《友爱昆仲》。
  [5]《啸亭杂录》卷7,《宗室婚嫁》。
  [6]《清高宗实录》卷1500,页10;《啸亭续录》卷1;《宗室宴》。
  [7]《清高宗实录》卷1048,页17、18。
  [8]《清高宗实录》卷1048;页8、9、10、11、12。
敬重元后 宠爱香妃
第三节 敬重元后 宠爱香妃

一、孝贤皇后富察氏
  乾隆帝的元后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富察氏出身名门世家,其曾祖父哈什屯,从太宗征战有功,袭牛录,任礼部副理事官,顺治时任至内大臣、议政大臣,进世职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加拖沙喇哈番,又加太子太保,坚决拥护世祖,不附从摄政王多尔衮。富察氏的祖父米思翰是康熙帝的亲信大臣,历任内务府总管、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富察氏的父亲李荣保袭父世职,任至察哈尔总管,其兄马齐蒙圣祖赏识宠信,历任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康熙三十八年晋大学士,后又晋二等伯。其弟马武历任内务府总管、都统、领待卫内大臣。
  富察氏于雍正五年被世宗册为皇四子弘历的嫡福晋。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乾隆帝身著礼服,御太和殿,宣读制书,命大学士鄂尔泰为正使、户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赉册宝,册立嫡妃富察氏为皇后。第二日,以册立皇后礼成,颁诏天下。诏书说:“朕惟位昭天地,乾行与坤顺同功,治洽家邦,壸政与朝章并肃。……恭奉圣母崇庆皇太后懿旨,以嫡妃富察氏秀毓华门,礼娴内则,柔慎秉于粹性,温恭著乎令仪,殚诚敬以事庭闱,孝同孺慕,抒恪勤而持禁掖,德懋纯修,……允宜册立为皇后”,并沛施恩惠。王公以下至奉恩将军及闲散宗室,民公侯伯以下二品大臣以上命妇,俱加恩赏赐。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四十以上从小系夫妇者,给与恩典。除十恶及谋杀、故杀不赦外之犯法妇人,查与赦免。
  皇后“性贤淑节俭”,孝顺太后,与帝相处融洽,为帝敬重。史称其“上侍孝圣宪皇后(即帝之母),恪尽妇职。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织绒等花,以为修饰。又以金银线索缉成佩囊,殊为暴殄用物,故岁时进呈纯皇帝荷包,”惟以鹿羔绒毛缉为佩囊,“仿诸先世关外之制,以寓不忘本之意,纯皇帝每加敬礼”。[1]大学士阿桂曾对孝贤皇后笃爱皇上之情,讲了这样一件事:“纯圣壮年,曾患癤,甫愈,医云:须养百日,元气可复。孝贤皇后闻知,每夕于上寝宫外居住奉待,百日满后,始回宫。”[2]
  乾隆十三年二月,帝奉太后率皇后东巡,至山东,谒孔林,诣少昊陵、周公庙致祭,登岱,幸济南府,观趵突泉,阅兵,三月初八日从济南回銮,十一日至德州登舟,当日亥刻皇后去世,终年三十七岁。帝诣太后御舟奏闻,“皇太后临视,悲恸良久”。第二日乾隆帝降谕说:“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3]
  乾隆帝十分悲痛,谕令大办丧事,典礼极为隆重。大行皇后梓宫送到北京长春宫,帝亲临视,皇子祭酒,王以下文武官员齐集举哀行礼。皇帝持服用素绸,九日辍朝。妃殡以下,皇子、皇子福晋咸服白布,截发辫,剪发。王以下文武官员,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皇后娘家男妇,等等人员,俱成服,齐集举哀。外藩额驸、王、公、台吉、公主、福晋、郡主及朝鲜等国使臣于服内来京者,亦成服,每日三次奠献。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俱斋宿二十七日。
  乾隆帝“深为哀恸”,亲作輓诗,诗中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两句,并下谕礼部说:“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4]
  乾隆帝又亲写《述悲赋》:
  “《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雎》?惟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昔皇考之命偶,用抡德于名门。俾述予而尸藻,定嘉礼于渭滨。在青宫而养德,即治壸而淑身。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奉慈闲之温凊,为九卿之仪型。……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违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呜乎,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5]
  爱妻孝贤皇后之死及三个月前皇后之第二嫡子永琮之殇,使乾隆帝悲痛万分,因而性情暴躁,对办理丧仪欠妥、不敬皇后的人严加惩责。大阿哥永潢因迎丧失礼遭斥,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以大行皇后册文误将“皇妣”译为“先太后”满文而被判处斩监候,刑部尚书、侍郎盛安等官全部革职留任,工部尚书、侍郎因办理皇后册宝,“制造甚属粗陋”而均遭诫责,侍郎索柱连降三级。一大批官员“违制”,于百日之内剃发,遭到重惩,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额被帝斥为“丧心悖逆”,“弃常蔑礼”,“丧心病狂”,而勒令自尽。[6]因后之丧仪而分别遭帝斥责、降级、革职、罚俸、赐死的,有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张廷玉、高斌、尹继善、汪由敦等等官员,可见帝对孝贤皇后之笃爱及哀悼。
  孝贤后生永琏、永琮二子,皆殇,一女亦殇,另一女封固伦和敬公主,于乾隆十二年下嫁科尔泌辅国公色布腾巴尔珠尔额驸。十七年色布腾巴尔珠尔进袭亲王,二十年蒙帝赐双俸,增护卫。固伦和敬公主于乾隆五十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二、香妃、惇妃和慧贤皇贵妃
  乾隆帝除孝贤皇后以外,还先后册立了两位皇后,封了十余位妃子。第二位皇后是那拉氏。孝贤皇后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去世以后,因宫中无人统摄,于七月册立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又册立为后,帝后之间不甚融洽,三十年皇后从帝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允,上益不怿,命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后卒,乾隆帝谕命丧仪按皇贵妃办理。第三位皇后是魏佳氏,系死后追册为后的。魏佳氏娘家本是汉人,入于内务府当包衣,隶内务府内管领下,父清泰当了一个芝麻小官内管领。魏佳氏随奉乾隆帝后,初为贵人,历进令嫔、令妃、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颙琰,三十年进令皇贵妃,四十年卒,年四十九岁。魏佳氏生四子二女,长子、四子殇,次子顒琰,三子庆亲王永璘。长女固伦和静公主下嫁喀尔喀额驸超勇亲王策凌之孙拉旺多尔济,袭亲王爵,历任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次女和硕和恪公主,下嫁协办大学士、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之子扎兰泰,袭公爵。魏佳氏死后二十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帝以立颙琰为皇太子,命赠其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列孝贤皇后之次。
  在十余位妃子中,乾隆帝喜欢的是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容妃霍卓氏和惇妃汪氏。高佳氏原姓高,其父高斌是内务府旗人,雍正元年授内务府主事,再迁郎中,出管苏州织造,六年进广东布政使,转调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九年迁河东副总河,十年调两淮盐政兼署江宁织造,十一年署江南河道总督,十三年实授。高斌家因慧贤贵妃之故,抬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为高佳氏。
  高佳氏为弘历之侧福晋。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乾隆帝命大学士张廷玉为正使、内阁学士索柱为副使,册封高佳氏为贵妃。册文说:“尔庶妃高氏,笃生名族,克备令仪,持敬慎以禔躬,秉柔嘉而成性,……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7]几年以后,高佳氏去世,尊谥为慧贤皇贵妃。
  容妃霍卓氏(亦写为和卓氏)是乾隆帝在一段时间中最为宠爱之妃。容妃即民间传说的香妃,言其艳丽多姿,美貌绝伦,兼身有奇香,所著衣服洗涤之后,水皆芬香扑鼻。民国初年有人杜撰的“野史”,称其系“回部”小和卓霍集占之妻,与霍集占同被献俘京师,因“帝夙知霍妻绝色”,提入宫中,封为妃子。亦有文述其系回部王妃,被送入宫中后欲杀帝报仇,为太后赐死。此皆不可信。容妃系回部名门之女。当时回部上层人物称为和卓、伯克,乾隆帝在用兵回部前后,不止一次下谕,劝谕各回城和卓、伯克来归,不少和卓、伯克遵奉帝旨,踊跃来投,后又从征大小和卓,因而论功受封爵职。像居住吐鲁番的额敏和卓,乾隆二十一年由辅国公晋镇国公再晋贝子,二十三年晋贝勒,旋被帝赐予郡王品级,当上了仅次于亲王的郡王。
  容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不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父系阿里和卓。容妃之兄图尔都因不满大、小和卓霍集占弟兄欲搞封建割据反对清朝,而将全家迁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五月霍集占弟兄二人兴兵叛乱,第二年清军到达叶尔羌,图尔都随五叔额色尹及堂兄玛木特跟随清军作战,为平定霍集占的叛乱立下了功劳。他们也于二十四年为帝召入京师,第二年被正式安置于北京长住。额色尹被封为辅国公,图尔都于二十四年授扎萨克一等台吉,二十七年晋辅国公,四十四年卒,爵由其子托克托袭封,玛木特授扎萨克一等台吉。
  容妃进宫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于乾隆二十三年春天以前,因帝为妃居住而特筑的宝月楼,在这年春天修建,秋天落成。帝为此特写《宝月楼记》一文:“宝月楼者,介于瀛台南岸适中,北对迎薰亭,亭台皆胜国遗址,岁时修葺增减,无大营造。顾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记,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相,约之椓椓。鸠工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楼之义无穷,而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乎广寒之庭也,”[8]另一种说法是乾隆二十五年。这一年,容妃随六叔帕尔萨及堂兄玛木特之子巴巴等家属到达京师,并于六月首次以“和贵人”的封号出现于宫中,接受帝赏赐的鲜荔枝,时妃二十七岁。[9]这两种说法都有相当充足的根据,可见前述野史之言容妃为霍集占之妻被抢入宫中,是荒诞无稽的。
  容妃极受乾隆帝宠爱。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帝命兵部尚书阿里衰为正使,礼部侍郎五吉为副使,册封霍卓氏为容嫔。册文说:“……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壸范端庄,礼容愉婉,深严拓馆,曾参三缫之仪,肃穆兰宫,允称九殡之列。兹仰承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嫔,法四星于碧波,象服攸加,贲五色于丹霄,龙章载锡,尚敬承夫恩渥,益克懋夫芳徽。”[10]三十三年十月初六日,帝又命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册文说:“……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如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封尔为容妃,尚其仰承锡命……”[11]
  乾隆帝经常赏赐容妃以地方进贡的蜜荔枝、哈密瓜、绿葡萄干、白葡萄子等果品。帝出巡时,常带容妃同行。乾隆三十年,妃陪帝南巡,到过苏州、杭州、江宁、扬州,帝按照回部习俗,赏赐容妃羊肚片,羊他他士、酒炖羊肉以及苏州糕等等食物。容妃还曾随帝东巡泰山、曲阜,恭竭盛京祖陵。她四十寿辰时,帝特赐她无量寿佛、玉如意、青玉寿星、玛瑙灵芝杯等物品。五十大寿时,帝又赐她如意一盒、古玩九件、锦缎九匹、银元宝九个。乾隆帝对容妃之极其宠爱,还表现在特别照顾其家乡习俗和思乡之情,让容妃常著回服,封妃之时特为其做天鹅绒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金龙绣九龙袍,经常赏赐其新疆果品,并于宝月楼墙外特建“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寺,让“回人”居住。
  乾隆帝写了很多关于宝月楼的诗,其中有专门注解“回营”之句。比如,乾隆二十七年的一首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