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乾隆帝对皇子皇孙的严加管教,督令习文练武,又爱护关怀备至(详后),皇子皇孙等无不勤奋学习,进步很快,造诣颇高。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就此专写《皇子读书》一条盛赞说: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朝,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以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容捍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然则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二、戒责皇子非理之行
  乾隆帝既是君临天下的皇上,又是儿孙众多的皇父、皇祖父、皇曾祖,这种双重身份及其由之而来的两类性格、感情和好恶,自然流露在他对儿孙的喜怒上。他是勤理国政的明君,又是教子尚严的严父,因此对皇子们的非礼行为十分厌恶,并予惩处。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三日孝贤皇后病故于德州,皇长子永璜前行迎丧,“不知礼”。此情颇出人们意外。因为,永璜并非年幼蒙童,而是业已上学十余年娶妻生子的青年皇子,理应熟谙礼仪,克尽孝道,不该出现如此差错。也许永璜想到,孝贤皇后既己去世,其亲生之二子虽系中宫所生之嫡子,但母后已不在人世,优越条件便大半丧失,己为诸弟之兄,位居皇子之首,兼之又给皇父养了第一个皇长孙,有这样的条件也许会大统在望吧!如果有这种想法,或者本来就嫉妒二弟是嫡子,当然不可能对孝贤皇后之死有什么悲痛万分的感情,从而在迎丧中流露了出来,出现了“不知礼”、不尽孝道礼仪的行为。
  永璜没有想到这一非礼行动会给他带来何等大的危害。正因爱妻去世而哀伤不已的乾隆皇帝,一见此情,非常生气,立即“训饬”永璜,并下谕斥责其非惩处其师傅。据《清高宗实录》载:“谕曰:阿哥之师傅、俺达,所以诱掖训诲教阿哥以孝道礼仪者,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此等事谓必阅历而能行乎?此皆师傅、俺达平时并未尽心教导之所致也。伊等深负朕倚用之恩。阿哥经朕训饬外,和亲王、来保、鄂容安著各罚俸三年,其余师傅、俺达著各罚俸一年,张廷玉、梁诗正俱非专师,著免其罚俸。”
  乾隆帝对永璜是如何训饬的,详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相当厉害的,这从两年以后永璜之死及帝对其哀悼,便可知悉。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年逾弱冠的皇长子永璜离开了人间,乾隆帝深感悲痛,亲自于当日临奠,并下谕追封其为亲王说:
  “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且年逾弱冠,诞毓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深为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著追封亲王,一切丧仪,该部详察典礼具奏。至弥留之际,迁移外所,以便殡殓,虽属内廷向例,但当沉绵疾亟,令其远迁,朕心实有所不忍,况园亭不同大内,著即于皇子所居别室治丧。其亲王爵即令皇长孙绵德承袭。朕今年屡遭哀悼之事,于至情实不能已。”[8]
  此谕有三点比较突出。一系立即追封永璜为亲王。乾隆帝的十七个皇子中,有五位皇子早死无封,两位皇子出继,两位死后立即分别追封太子、郡王,两位早卒以后很久才分别追封亲王、贝勒,一位封郡王,一位封贝勒,三位封亲王。连孝贤皇后亲自生育的第二位嫡子,即被父皇预想立为太子的皇七子永琮,卒后也未立予追封,到了五十二年以后才追封亲王,而永璜却立即追封,可见此举之特殊。二是破例留居治丧。按照惯例,病人弥留之际须迁至外面,此次永璜却突破旧制,留居别室治丧。三为绵德袭封亲王。按清制,除开国军功诸王和雍正帝胤禛特许的怡亲王系世袭罔替外,其他恩封王公皆须按等降袭,原为亲王者,其子降袭郡王,原为郡王者,其子降袭贝勒。乾隆帝之皇四子出继履亲王允祹时,降袭郡王,皇六子出继慎郡王允禧时降袭贝勒,而永璜之子绵德,亦即帝之皇长孙,虽系一天真无邪的幼童,却不降袭,立即袭封亲王。这三个与众不同之处表明,乾隆帝对永璜之死是非常悲痛的,因而破例优遇。他这样做,也许是因为对皇长子的训饬过为严厉,致其早故,而感到后悔,才如此厚遇吧!
  尽管乾隆帝对永璜之卒颇为悲伤,但他对其他皇子的不良品行仍是深恶痛绝,加以责斥,并不姑息。皇十七子永璘,“不甚读书,喜音乐,好游嬉。少时尝微服出游,间为狭巷之乐”,乾隆帝对其“深恶之”。乾隆五十四年,帝封其同母之兄皇十五子颙琰为嘉亲王,而对永璘则“降封贝勒。”[9]

三、两立嫡子未遂
  乾隆帝虽常讲“敬天法祖”,但并不墨守成规囿于旧制,在立太子问题上有自己的主张,想立嫡子为太子。第一次是立永琏。皇次子永琏为孝贤皇后所生,“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甚受雍正帝喜爱,为其取名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乾隆帝因此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御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和九卿,谕遵皇父之制密立储位说:“国本攸系,自以豫定为宜”,“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将来皇子年齿渐长,“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10]这位内定为太子之人,就是永琏。不料到了九岁的时候,永琏于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病重,乾隆帝亲奉皇太后至宁寿宫,看望其病。当日永琏去世,帝万分悲痛,下谕辍朝五日,并谕和硕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及军机大臣:
  “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朕御极以后,不即显行册立皇太子之礼者,盖恐幼年志气未定,恃贵骄矜,或左右谄媚逢迎,至于失德,甚至有窥伺动摇之者,是以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皇考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面谕,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己命为皇太子矣,今于本月十二日,偶染寒疾,遂致不起,朕心深为悲悼。朕为天下主,岂肯因幼殇而仿怀抱,但永琏系朕嫡子,已定建储之计,与众子不同,一切典礼,著照皇太子仪注行,元年密藏匾内之谕旨,著取出,将此晓谕天下臣民知之。”[11]
  不久定;皇太子丧仪,皇上素服七日,若临皇太子金棺处,释缨纬。官员军民人等,在京四十日、外省二十日停止嫁娶作乐,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乾隆帝遇到第二次大的打击,他心爱的皇七子永琮,年方二岁,以痘殇。他非常悲伤地谕告王大臣:“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建储之意,虽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之书旨封贮,又尚在襁褓,非其兄可比,且中宫所出,于古亦无遭殇追赠概称储贰之礼。但念皇后名门淑质,在皇考时,虽未得久承孝养,而十余年来,侍奉皇太后,承欢致孝,备极恭顺,作配朕躬,恭俭宽仁,可称贤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著该衙门遵旨办理,送入朱华山园寝。”[12]
  两次欲立嫡子为太子,均末得遂,乾隆帝痛定思索,认为是否此举不妥,遭祖宗谴责,才有此难。他在宣布处理永琮丧事的谕中接着讲道:“复念朕即位以来,敬天勤民,心殷继述,未敢稍有得罪夭地祖宗,而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此朕悲悼之余,寻思所及,一并谕王大臣等知之。”[13]
  照此看来,此时乾隆帝已有不再立嫡子为太子的想法,事实上此后也不可能以嫡子继位,因为他再也没有第三位嫡子了。孝贤皇后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十五年皇贵妃乌拉那拉氏册为皇后,三十一年卒,因忤帝旨,丧仪降按皇贵妃之例,此后就未再立皇后,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中宫皇后所生之嫡子了。

四、疼爱子孙、慈祥可亲的老祖宗
  在乾隆帝严格管教和精心培养下,出现了一批颇有才华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他们也深受皇父、皇祖、皇曾祖宠爱。皇五子永琪,“少时,国语骑射娴习,为纯皇帝所钟爱,欲立储位”,于乾隆三十年十一月被皇父以其“年已长成,应予封爵”,封为荣恪亲王。可惜的是,这位被皇父内定为未来的帝君竟染病不起,封王之后四个月即离开了人世。[14]皇六子永瑢善于绘画,“兼通天算”,于乾隆二十四年出继与慎郡王允禧,封贝勒,三十七年进质郡王。皇十一子永瑆,“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推广其语作拨灯法,谈论书法具备”。“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乾隆帝很喜爱永瑆,“每幸其第”,于五十四年封其为成亲王。[15]
  在文武百官面前,乾隆帝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威严无比的万岁爷,一举一动,皆有固定之规,看起来,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而他对于幼小皇孙、曾孙、元孙,却是一位抚爱备至、慈样可亲甚至与孙辈逗笑作乐的老祖父、老曾祖父。他特降恩、旨,对未得品级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赏戴红绒结顶帽。这是一种相当高的政治待遇,原礼亲王昭梿对红绒结顶冠之珍贵,作了如下的描述:
  “国朝定制,皇上燕服,官中冠红绒结顶冠,凡皇子、皇孙皆以是为礼服,甚属尊重。近支王、贝勒得上赐者,许常冠戴。辅臣间有赐者,皆不敢戴,惟张文和公蒙特旨许元旦日冠戴,时以为非常之荣。成王尝戏谓余曰:吾帽冠只值清钱百文,然胜汝辈数百金之顶多矣。时红宝石顶价甚昂,故王以为戏云。”[16]
  军机章京赵翼通过一件小事,具体叙述了慈祥祖父弘历逗乐皇孙及皇孙善射、聪颖的情形:
  “一日至张三营行宫,上坐较射,皇子、皇孙以次射。皇次孙绵恩方八岁,亦以小弓箭一发中的,再发再中。上大喜,谕令再中一久赏黄马褂。果又中一矢,辄收弓矢跪于前。上若为弗解其意者,问:何欲?仍跪而不言。上大笑,趣以黄马褂衣之,仓卒间不得小褂,则以大者裹之抱而去。童年娴射,已是异事,而此种机警,在至尊前自然流露,非有人教之,信天界也。”[17]
  绵恩后来长得很美,“貌颀秀,猿臂,善射”,乘马矫捷若飞,“举止详瞻,趋跄有节”,更受皇祖父宠爱,“弱冠即领火器营总统,凡五十余年”。[18]
  随着年事渐高,乾隆帝对皇孙尤其是曾孙、元孙更为疼爱,这突出表现在对皇长孙绵德抱孙及嘉奖善射之曾孙、元孙上。绵德于乾隆十五年受祖特恩袭封亲王,三十七年因故降郡王,四十一年以与礼部郎中秦雄褒往来,餽遗书画,被削爵;由其弟绵恩承袭郡王;第二年复蒙皇祖施恩,封镇国公。四十九年正月十二日,因绵德将抱孙子,年逾古稀的乾隆帝下谕,特晋其爵说:绵德为皇长子定安亲王嫡长子,系联长孙,今念绵德之子奕纯新岁可以得子,“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祦云祁之庆。绵德著加恩晋封固山贝子”。[19]同年闰三月十三日,他又下谕赏恩奕纯说:“奕纯阿哥系联之曾长孙,今又得生元孙,实为国家祥瑞,朕深为欣悦,奕纯阿哥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20]他还亲幸绵德府第,“视皇元孙载锡。
  乾隆帝喜抱元孙,十分高兴,于四十九年谕令各省总督巡抚,查明五世同堂之家,以加恩赏。五十年正月十六日他就此事又下谕说:“朕仰承天眷,上年喜得五世元孙,嘉庆骈臻,恩施宜渥”,因令各督抚查明所属绅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赏赉。今据各地造册咨送军机处,共有一百九十二人,其中郭有英、张羽、刘湘、钟君宠四人俱寿逾百岁,曾元绕膝,洵为升平人瑞,朕亲制诗一章,分赏四家,并各御书匾额赐与,“用示宠眷,”所有应赏银两、缎匹及建坊之事,著该部照例具题。其余未满百岁五代同堂之张文聚等一百八十八人,著各督抚分别年岁,给予匾额,赏给银缎,“以昭锡福推恩,同登寿宇之至意”。[21]其御制诗为:
  “纪元五十承天眷,述祖乾清叟宴张。汇报遂教来续续,特章岂独让堂堂。京几齐粤四氏得,张郭刘钟五代昌。寿世庥征真是罕,持盈保泰惕何遑。”[22]
  乾隆五十六年夏,年逾八旬的老寿星乾隆帝,带着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五代人同往承德避暑山庄,行围避暑,欢享天伦之乐。八月十二日,帝御山庄宫门观皇孙等射箭,皇孙质郡王绵庆,年仅十三,竟中三矢,八龄幼童皇元孙载锡,亦中三矢,乾隆帝大喜,赐绵庆黄褂、三眼花翎,赐载锡黄褂、双眼花翎,并御制《命诸幼皇孙皇元孙来山庄随围遂观其射诗》,以志其喜。其诗为:
  “观射寻常多抱愧,今朝观射喜偏应。元孙八岁三箭中,侍祖当年此地仍。弧矢四龄争较早,构堂万世冀恒承。一身七代瞻神御,家法天恩永佑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