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卫生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卫生分册-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67年,利斯特完成了消毒法的论文,在论文公开发表后的数十年时 

间,消毒法已在全世界全面应用了。 

     1886年,德国的贝格曼发明了手术机械、绷带等的高温消毒法,1890 

年,美国的霍斯特德又发明了手术手套。 



                              文明病的由来 



     “文明病”,其实只是个笼统的病名,它概指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 

动脉硬化、糖尿病、便秘、结肠憩室炎、阑尾炎、痔、肠癌和车祸等疾病及 

事故。目前,它已跃居为使当代人减寿和致死的头号中老年人流行病。 

    据传,197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基特发现,本世纪以来,欧美人因患上 

列疾病而丧生的很多。查史籍,上述病例较少。阅文献,亚洲人上述疾病的 

发病率,低于欧美人几倍甚至几十倍。布基特研究后得出结论:欧美各国工 

业发展迅速,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文明生产,造成人体逸多劳少,心血管功能 

衰退;追求高营养、少渣滓的精细饮食,导致人体胃肠功能败坏;交通工具 

的发达,引起车祸增多。于是,他给“文明国家”这类非传染性中老年人流 


… Page 26…

行病,起了个美称叫“文明病”。 



                               听诊器的由来 



     很早以前,医生是用耳朵直接贴在病人的胸部来诊断病情的。有一次, 

法国名医雷纳去给一个贵妇人看病,病人的身份不允许雷纳用耳朵直接去听 

她的胸部。怎么办呢?他根据声音可以通过圆筒传播的道理,随手取了几张 

厚纸卷成圆筒,用线扎牢,一端放在病人胸部,一端用耳朵细听,顿时喜出 

望外。原来他听到了清晰的心跳声。这就是最初的“听诊器”。随后,他又 

多次作了改进,用木筒代替纸筒,并装上金属振动片。在长期的实践中,后 

人又用传音更好的胶管代替木筒,并由单筒改为双筒,就发展成为今天医生 

使用的听诊器了。 



                              “澳抗”的由来 



      “澳抗”即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这一医学名词的提出不过 20多 

年。  1964年,一位名叫 Blumberg的人和他的同事,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 

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抗原,能与反复接受输血治疗的血友病患者的血清中的抗 

体起交叉反应。后来,纯系偶然,人们才把这种抗原与潜伏期很长的肝炎联 

系起来。故此,这种抗原被称为“澳抗”。 



                               注射器的由来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 

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 

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 

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 

汁方”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 

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 

道:“以小竹管……  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 

的雏形。 

     到了15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们 

为了深入研究人体组织,纷纷进行尸体解剖。为解决尸体防腐问题,意大利 

著名解剖学家欧斯达秋士等先后将防腐剂通过“注射器”注入尸体的血管里。 

至1851年,法国医生普拉威次制成一个金属注射器。在同一时代里,爱尔兰 

医生德林也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注射器给病人注射镇痛剂。1896年,德国科学 

家路尔制成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后,它才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 



                               血压计的由来 



     临床上正式应用血压计,迄今有  100多年的历史。 

     约在18世纪初,英国人哈尔斯用一根长达9英尺的玻璃管,以铜管连接, 

插入马腿动脉内,血液在垂直的玻璃管内上升到8英尺3英寸的高度,测到 

了马的血压。以后,法国人普塞利为了便于观察血液在玻璃管内的高度,提 


… Page 27…

出在测量血压的玻璃管内先装入水银。 

     1896年,意大利人里瓦·罗克西发明了不损血管的血压测定计,使血压 

计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用这种血压计测量血压时,将橡皮囊臂带围绕手臂, 

捏压橡皮球,观察玻璃管内水银柱跳动的高度,以推测血压数值。 

     1905年,俄国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改进了血压测定法,使它除了血压 

计外,还需用听诊器放置于橡皮囊臂带之后动脉处,根据听诊时所听到的第 

一个脉搏声以及其后脉搏声音的突然减弱,分别定为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 

这种测定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显微镜的由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德国人衰伯、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英国物理学 

家胡克都曾做出过简单的显微镜。不过,使显微镜得到改进并获得了实用价 

值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1632年生于荷兰德尔夫特。他出身寒门,虽没受过正规教育, 

但勤奋好学。他年轻时学会了用玻璃制造透镜。据统计,他一生中制做了247 

台显微镜和172个镜头。 

     1668年,他用显微镜证实了马尔比基关于毛细血管的发现。1674年,他 

观察了鱼、蛙、鸟类的卵形红血球和人类及其它动物的红血球。1675年,他 

发现了在青蛙内脏寄生的原生动物,震动了当时的生物界。1677年,他描述 

了哈姆曾发现的动物精子,并证实了精子对胚胎发育的重要性。  1683年, 

他从一位老人的牙缝中取出一些牙垢,放到了显微镜下,从而发现了细菌。 



                             X光透视的由来 



     X光透视是由德国科学家伦琴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并深研得到的。 

     1895年12月22日,伦琴正在做一个试验,当时,他正用一个嵌有两个 

金属电极的放电管做阴极射线试验。在试验中,他偶然发现当放电管一开始 

工作时,放在临近实验台上的涂青亚铂钡纸屏就出现荧光。他把纸屏移到离 

放电管2米远的地方,结果放电管一工作,纸屏仍有荧光。伦琴十分惊讶, 

并决定进一步去研究。他用一层黑色的厚纸板遮住放电管,结果荧光仍出现 

在纸屏上。伦琴非常高兴,继续做试验,发现这束奇怪的光可穿透纸板、衣 

服、甚至厚厚的书本。他又大胆地将手放在电管前,结果手的骨骼影像清晰 

地显映在荧屏上,伦琴兴奋至极,他发现了一种新射线。这种射线肉眼看不 

见,但穿透力很强。这种新射线没有名字,因为数学上常用X表示未知数, 

所以伦琴就叫它X射线,人们也称其为伦琴射线。 

     后来,伦琴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科学——放射学。随着科 

学的发展,放射学应用在医学上,即X光透视,直至今天,仍造福于人类。 



                                CT的由来 



     CT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 

     CT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与透过率不同,应用高度灵敏的光学探 

测仪进行测量,然后将测试数据输入给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分析 


… Page 28…

处理后,就可以摄出受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CT对各种不同组织的 

分辨能力比一般X线检查大100倍。对脑瘤诊断的正确性达90%以上。严格 

地说,CT源于美国和英国。 

     自发现X线以来,人们利用X线诊断了很多疾病。但由于X线摄像只是 

将具有形态的抗体部位摄成平面像,前后各部分组织相互重叠,只有各组织 

对X线有足够的吸收差别时,才能显示出病变。而且有些组织(如软组织)、 

器官 (如肝脾等),由于组织之间对X线的吸收差别小,在利用X线诊断时 

就受到很大限制。于是,许多科学家都在寻找一种新的技术来代替X线检查, 

检查过去不能用一般X线检查的部位和脏器。 

    美国物理学家科尔麦克发现人体各种不同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是不同 

的,并在研究中得出了一些计算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 

英国电子工程师洪斯费尔德,从1967年开始研究并试制成功了CT。 



                              心电图的由来 



    心电图问世60多年间,许多权威性的著作把它称为“艾因托文三角”。 

直到1950年,已故英国生物学家华勒的已成为物理教授的女儿在给《不列颠 

医学杂志》写的一封信中,详细述说了其父发明心电图的真实情况,人们才 

知道,用表面电极头第一次记录了世界上人的心电图的是华勒。 

     1915年,华勒在圣玛丽医院的一次日常讲话中,回忆了他发明心电图的 

经过。他说:“我研究了各种动物的心脏……有一天我想到,利用肢体作为 

电极一定是可行的,而且,在心脏不暴露的情况下静电放射,因此便可从心 

脏导入静电计。于是,我便把我的右手和左脚浸入到两个与静电计相连的、 

盛有盐溶液的盆子里。就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景象发生了——带有心脏搏 

动的水银注脉动出现在我面前。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电图。它是在 1887 

年5月英国的圣玛丽医院试验室中产生的。” 



                              剖腹术的由来 



    剖腹术是通过切口除去腹内肿瘤或其它病患的外科医疗方法。严格地 

说,剖腹术源于美国。医学史上有完整记录,第一个施行剖腹手术的是美国 

医生麦克杜威。 

     公元  1809年,一位叫克劳芙德的妇女因腹部逐渐增大已经难以生活, 

被迫求医于麦克杜威,麦克杜威决定为她施行手术治疗。在当时既无所谓医 

院,也无麻醉,更谈不到消毒和无菌技术,完成剖腹手术,其困难可想而知。 

但病人很勇敢。她独自骑马来到医生的住地肯塔基州维镇。手术就在医生的 

家中进行。附近的市民认为麦克杜威这种治疗等于残害人命,一些市民甚至 

拿着铁锨、棍棒围住医生的住宅,医生家门前的大树上也挂上了绳索,手术 

中病人一旦死去,等待着医生的也只能是被人们用私刑处死。医生和病人, 

各自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密切配合下开始了手术。医生先在病人的腹部 

切了一个小口,然后就通过这个小口,用今天看来已经不可思议的方法将一 

个巨大的卵巢肿瘤一块一块地切了出来。因为疼痛,手术中病人的肠子好几 

次从切口中脱出,于是只好停下手术,等病人安静下来再切,最后终于成功。 


… Page 29…

                            显微外科的由来 



     1921年瑞士医生首次在低倍显微镜下对家兔神经做了手术,并对病人进 

行了内耳手术。从此显微外科手术在内耳、面部神经等手术中获得了应用。 

1950年,美国医生做了角膜缝合手术,开始了显微眼科手术的应用。直到1960 

年,有人在显微镜下成功地缝合了直径1。6毫米至3。2毫米的细小血管。美 

国医生一连气缝合了26条细小血管,竟达到百分之百血流通畅。于是,显微 

外科手术成为一项十分时髦的新技术。1962年5月,在美国波士顿,美国医 

生为一名12岁的男孩做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术,成功地将断肢的神经、 

血管和肌肉接通。 

    现在,世界上显微外科手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不少断掉的手指、 

足趾、手、脚又重新回到主人身上。医生们成功地进行各种人体组织的吻合 

术,如各种血管、皮瓣、肌肉、骨、骨膜、各种网膜等等。各种微型手术器 

械也应运而生。有的微型冲洗器械可以在缝合时冲洗微细的血管腔;有的专 

用缝合线只有人头发的五分之一粗细。供显微手术用的显微镜也愈来愈先 

进,它们不仅精度高,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器官、组织的细微结构,而且, 

有的一台显微镜有几个目镜,可供几个医生同时观察、研究。 



                              整容术的由来 



    整容术最早出现于德国,1910年时,柏林的外科医生马克斯·约瑟夫, 

从鼻腔内切口,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鼻型矫正手术。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的“破相”队伍,飞速发展的汽车交通,也因 

车祸造成大批“伤残者”。这促使整容术飞速发展,植入术、皮肤移植术、 

骨移植术等相继成功。后来,颅骨——面部外科整容术也日益普及,据法国 

福什医院外科主任保尔·泰西埃说,脸部的长度、凸度都可经外科手术加以 

改变,尤其是儿童,手术后能完全恢复正常,而且这种手术只须8小时,并 

不复杂。改变容貌,使看起来漂亮、年轻,在整容术中已决非难事,可以说, 

今天、眼睛、鼻子、下巴、耳朵、皱纹、乳房、腹部、大腿、臀部……  都 

可进行成功的美化。 

     当然,也不乏整容失败的例子,甚至因此丧命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有 

一位60多岁的老妇人,做了“充气囊乳房隆起术”,使瘪塌的胸部又有了两 

个丰满的乳房。一天,她穿上袒胸露肩的晚礼服,高耸着胸脯,周旋在鸡尾 

酒会上,突然,一侧乳房的气囊跑了气,立即瘪了下来,使她当场出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