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燕赵文化志-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些书院中,一些是官方创建的,一些是私人创建的,一些是初由私人创建、后由官方管理的。官方书院以元代大都太极书院和清代保定莲池书院较为有名。

  太极书院创建于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是蒙古政权进入中原后所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在行中书省事杨惟中以及姚枢等人的倡导下,被俘的宋儒赵复等人被延请为师,在太极书院中宣讲程朱理学。在程朱理学北传中原的过程中,太极书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元史·赵复传》称“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尽管有夸大之嫌,但元初的北方理学家,如姚枢、窦默、许衡、刘因等人都与太极书院和赵复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莲池书院建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根据清世宗在各省城建立书院的命令,在元朝大臣张柔的莲花池故址上“修建讲堂,延师课诵,名莲池书院”(《大清一统志·保定府》)。乾隆十五年(175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又加以修葺。清高宗弘历出巡五台山时,曾以莲池书院作为行宫,并对其景物赋诗咏叹,使莲池书院名声大振。

  一些私人创建的书院也有一定规模。例如元朝新乐永寿乡的璧里书院,原为赵士廉兄弟所建。“中为礼殿,以祀夫子,颜曾思孟十哲列焉;前树仪门,翼以两庑;后讲艺之堂,东西栖士之舍;合五十楹”;并“割侠神里田三百亩以廪师生”(苏天爵:《新乐县璧里书院记》)。监察御使杨俊民为书院命名,祭酒苏天爵为书院作记,州县为书院蠲除差役,并上请朝廷,建议为书院设立学官。其规模和实力比一些州学还要大得多。

  这一时期的燕赵各地书院,大体可分三类,或以讲求理学为主,或以博习经史诗文为主,或以八股举业为主。最普遍的还是后一类。由于缺少名师大儒,燕赵书院虽多,但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书院却为数不多。

  四、颜元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

  清朝初期的杰出思想家颜元一生以著述教学为业,在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上,他也有不少建树。

  颜元早年自设家塾,教授生徒。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在博野县杨村的家塾中,制订了《习斋教条》二十则,提出“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勤赴学、慎威仪、肃衣冠、重诗书、敬字纸、习书、讲书、作文、习六艺、行学仪、序出入、轮班当值、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颜元应郝公函的礼聘,到肥乡县主持漳南书院。为了改变书院修心养性和专习八股文的学风,颜元在漳南书院实施了“分斋教学”法。设“文事斋”,学习礼乐、书数、天文、地理;设“武备斋”,学习黄帝、太公、孙武、孙膑、吴起五家兵法,以及攻守、营阵、水陆战法;设“经史斋”,学习经史诗文;设“艺能斋”,学习“水学”、“火学”、“工学”、“象数”;设“理学斋”,学习理学;设“帖括斋”,学习八股举业(《习斋记余·漳南书院记》)。

  从康熙十四年到三十五年这20余年间,从《习斋教条》到“分斋教学”,尽管颜元所主张的“实学”精神一直贯穿在他的教学活动中,但其间也产生了质的飞跃。教育的社会作用在颜元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主张已突破了封建传统教育的内容,迈入近代教育的边缘。

  五、近代直隶学校的兴建

  近代直隶的新型学校,产生于洋务运动中。同治元年(1862年)由总理衙门奏请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直隶地区的第一所近代学校。

  同文馆是一所培养外交和翻译人员的外语学校。开馆之初,仅设有英文馆,后来又相继添设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日文)馆、算学馆等。其学制为8年,学生“由八旗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现习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者,各旗保送二、三名”。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 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19页。同文馆的教师,除汉文教师和算学馆的李善兰外,都是外国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担任同文馆总教习达25年之久。

  除外语学校外,洋务派还兴建了一批新型的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截至到十九世纪末,直隶地区前后兴建了天津北洋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天津北洋医学堂(1894年)、开平武备学堂(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5年)、山海关铁路官学堂(1897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等。其中,北洋西学学堂由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内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它与上海南洋公学一道成为全国最早的两所公立普通新式学校。

  二十世纪初,直隶地区又陆续建立了保定直隶农务学堂(1902年)、保定师范学堂(1902年)、天津北洋大学(1903年)、天津北洋工艺学堂(1903年)、南开学校(1904)、保定医学堂(1904年)、京师贵胄学堂(1905年)、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热河速成法政学堂(1907年)、京师铁道管理传习所(1909年)、清华学校(1909年)等一批新型学校。清廷并以诏令形式宣布改书院为学校,宣布废除了科举制。1906年,英美两国的5个教会团体还在北京联合创办了协和医学校。

  在这些学校中,京师大学堂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保定直隶农务学堂是今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北洋大学堂是今天津大学前身;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是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南开学校是今南开大学前身;京师铁道管理传习所是今北方交通大学前身;协和医学校是今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清华学校则是今清华大学前身。这些新型学校的兴办,对全国近现代的教育都有着重大影响。


第七章  文学与艺术


  燕赵的文学与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辉煌的成就,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和艺术精神在反映不同时代风貌的同时,突出地展现了燕赵文化的地域特色。

  燕赵地区的诗歌素来兴盛,天下闻名。“悲歌慷慨”,甚至被后人概括为“燕赵风骨”,产生了高亢激越的美学蕴含。大众化、通俗性的燕赵民歌在燕赵文学和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西汉的《陌上桑》、北朝的《敕勒歌》、明代的《数落山坡羊》小曲,都是燕赵民歌中的杰作。

  燕赵音乐具有明快、整齐的强烈节奏感,而民歌则不仅长于抒情,而且长于叙事,它们的结合便滋生出说唱艺术。荀子的《成相》、北宋燕山的《蓬蓬花》、明清的大鼓书,即清楚地标示着燕赵说唱艺术的递进演变。

  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以参军戏为代表的其他曲艺形式也得以发展起来。到金元时期,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戏剧在有着良好表演艺术基础的燕赵地区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借助大都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燕赵地区成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的中心。产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剧作家。明清两代,燕赵作为京畿地区,戏剧曲艺更加兴盛,四大声腔系统都在这里汇聚演变。这不仅促进了燕赵地区地方戏和曲艺的发展,而且产生出了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燕赵地区杂技的发展也与这种表演艺术的发达息息相关。

  这种艺术结构的戏剧模式对燕赵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缺乏音乐性和戏剧程式的散文,在荀子之后并未在燕赵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相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诗词和散曲在燕赵文学中却占有相当的地位。剧本的创作使这类文学体裁有着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情节的构思和整体布局上对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具有社会审美的属性。燕赵地区的北部地带呈扇形地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相接,为边塞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国内的民族战争。因此,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在燕赵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西晋诗人张协的《杂诗》之八即为燕赵早期边塞诗的代表作。隋唐时期的诗人卢思道、高适把燕赵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另外,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歌和作品在燕赵文学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在绘画艺术中也有体现。在燕赵古代为数不多的著名画家中,胡瓌、高益、张勘都是以善画胡人蕃马而独步一时的。

  燕赵的造型艺术具有强烈的民间造型艺术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纯朴自然,装饰性较强。从汉墓壁画到杨柳青年画,从云岗石窟到曲阳石雕,从寺庙塑像到“泥人张”彩塑,古代燕赵的造型艺术都表现了这种明显的倾向。

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居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首位,代表了古代燕赵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第一节 文学
  一、先秦时期燕赵的诗歌与散文

  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中,《邶风》、《风》、《卫风》部分地反映了古燕赵南部地区的民歌特色。《邶风·静女》、《风·桑中》、《卫风·氓》等诗都是《诗经》中有名的恋歌,情真意切,细腻传神。

  战国后期,燕赵地区的民间小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创作的《成相》,即是后世弹唱艺术的滥觞。它大体是“三三七四七”的句式,如“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整齐而富有变化。

  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赴秦刺秦王。易水相别时,他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后来被称为《易水歌》的诗,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吟咏不衰。

  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汉书·艺文志》)的赋体也产生在燕赵地区。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不仅是写作曲艺辞体的第一人,而且还是写作赋体作品的大家。荀子著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以及《佹诗》、《小歌》两篇以“诗”和“歌”命名的“骚体赋”。

  荀子的赋,字句整齐,有韵,具有半诗半文的气质,是一种说理、铺陈的散文赋,缺乏《离骚》、《九辩》等南方抒情新诗体的情感和韵律美。它与汉代的散文赋,形式已很接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可以说,荀子的赋与其《成相》一样,是源于燕赵民间文学俗体的。在文体上,它又给汉赋以直接影响。

  荀子还是一位散文大师。荀子的散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多用比喻、排比,浑厚雄奇,简洁明快。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戏学》)。“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荀子·天论》)。

  在荀子之前,无论《论语》、《孟子》,还是《墨子》、《庄子》,其散文每篇标题都是不完整的,多取文章的开头几字做篇名,例如《学而》、《尧曰》、《秋水》、《天下》等。但荀子的散文,每篇都有一个完备的标题,概括其中心思想,例如《劝学》、《王霸》、《议兵》、《天论》等。标题的完备,是散文固定成形的标志。因此,荀子在散文文体上的建树是具有开创性的。

  二、汉乐府中的燕赵民歌及《陌上桑》

  乐府是中国古代专掌音乐的官署,早在秦朝就已设置。汉武帝时,重设乐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歌采集。在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民歌中,除吴、楚、齐、郑等地民歌外,还有“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以及“邯郸、河间歌诗四篇”(《汉书·艺文志》)。燕代讴以及邯郸、河间歌诗即燕赵民歌。

  尽管汉武帝时期乐府所采集的民歌后来大部分已经佚失,但少数燕赵民歌却因脍灸人口而得以保存下来。《陌上桑》就是其代表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是一篇优秀的叙事体民歌,源自民间传说。崔豹的《古今注》记载:“《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引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陌上桑》当然不是罗敷所作《陌上桑歌》,而是民间诗人根据罗敷的传说创作出来的。

  《陌上桑》在继承和发展《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用高度的夸张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叙述上也较为成熟,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位英勇机智、反抗强暴的美丽妇女形象,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邺下文人集团及西晋燕赵文学

  自汉献帝建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