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传记]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购买家具世界那一天,巴菲特的弹子球玩友唐纳德。丹利也在奥马哈。   
    吃过牛排晚饭后,巴菲特带着他逛了逛家具世界,详细地讲述了布朗金一家的不平凡事迹。另一位参观者,好莱坞制片人诺曼。利尔说:“沃伦对B夫人的崇拜就像个小孩。他提到B夫人时就像小孩提到自己的祖母一样。”   
    由于巴菲特自己无意经营该商场,也不想监督过多,他想找一个“跟我差不多”的经理,好让商场开业那天就步入正轨。 B夫人正是这样一位自觉、自律的理想人选,理想得像个虚构人物。巴菲特提升后的年薪是10万美金,他付给B夫人30万。平常他提起她时就像提到个“英雄”。   
    他肯定知道B夫人就像他的翻版,虽然有些地方不如,总的来说还是很像的。这不是她的习惯(她90多岁时还每天工作10~12小时,从不休息),也不是对贷方不信任 (面积43顷的商场并未抵押)。巴菲特说:“她500块钱起家,结果把别人都打翻在地。”这只是她的唯一目的。《奥马哈世界》——赫拉德采访她时问她最喜欢哪部电影,B夫人说:“太忙了。”问她最   
    喜欢哪种鸡尾酒,回答是:“没有。喝酒的人会破产。”那么爱好呢?“开车去窥探一下竞争对手的情况。”   
    一个去过B夫人家的记者说,她的起居室就像个展览馆。情侣座椅、玻璃咖啡桌,各种玻璃和黄铜雕塑排得整整齐齐,像在商场里一样。灯罩上挂满了价格标签。B夫人不常呆在那儿,也从来不玩。“我不像其他富人,”   
    她说,“你没钱的时候,富人们对你很粗鲁。我忘不了这个。”   
    作为一个未受教育的移民,她认为巴菲特写的东西都是些又复杂又无用的蠢东西。她对“弹性”这样的商校贸易术语完全不懂,但她告诉巴菲特她的现金平衡,连一分钱也不会错。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校讲课时说B夫人对贬值和利率增长的理解“比所有在场的人都深刻”,尽管她不认得这两个专业词汇。他认为,B夫人有一种本能,她能抓住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放,这点与巴菲特自己也很相似。(由于巴菲特的推崇,纽约大学授与B夫人“荣誉商学博士”称号,获此称号的还有联储主席鲍。沃克和花旗银行第一执行主席沃尔特。克里斯顿。)   
    有位客人在星期天下午拜访B夫人时发现她正在工作。她穿着毛衣和细纹衣服,篮子里放着块地毯样品。她有极好的幽默感和记忆力,绘声绘声地讲起那天她在莫斯科看见沙皇的两个女儿的情景,不久她们就被杀了。   
    当看见一个少妇正对某块地毯指指点点时,她马上像电动老鼠一样地跑了过去。脸上带着警惕、近乎怀疑的表情。   
    “39块钱。很漂亮。”   
    “我已有蓝色和粉红的了。”少妇迟疑地说。   
    “这块与什么颜色都相配。”   
    B夫人开着小车去柜台,那儿的女售货员正在给一位买了地毯还没付帐的人打电话。   
    “挂了,” B夫人说,“让他见鬼去,让他自个害臊去。”   
    那个售货员还想试试。   
    “挂了!跟他讲什么劲儿!”   
    电话那边正在抱怨颜色不好,售货员不得不听。   
    “我一生诚实。跟她说‘再见’,然后挂了。这小子这么滑头,会得癌症的。”   
    要不是她脸上凸起的血管,她一点也不像90多岁的模样。她的菜谱是水果和蔬菜,每天5点钟起床,也不锻炼,双腿还能走路,她完全健康。也许这是巴菲特最羡慕的一点。   
    他一想到生病 (或死亡)会迫使他放弃工作就受不了,他还经常开玩笑说将来要显灵来管理公司。 (他总是幽默地表达自己最担心的事。)人们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的,B夫人这种情况多少是个安慰。在给股东们写报告时,他把B夫人的年岁与自己的联系起来。   
    我想,她的日子不多了,最多还有5至10年的时间。因此,我说服董事会制定了100岁强制退休的政策。(时间会证明:每过一年,我会觉得这个政策愚蠢。)   
    B夫人的脾气越来越粗鲁,这是她的缺点。她与两个孙子们关系很糟,他们将来理所当然会是商场的经理。其中一个罗纳德。布朗金受够了祖母的责骂,他们都不说话了。布朗金家这些事对巴菲特来说无关紧要,因为家具   
    世界还在赚大钱。   
    巴菲特对布朗金一家如此满意,结果伯克希尔又买下一个家庭商店:奥马哈的波珊珠宝店。波珊的情况真是闪一次电打两声雷。48年前B夫人的姐姐和姐夫丽贝卡和路易。弗里蒂南买下了这家小店,他们是往西冒险逃出俄国到了拉脱维亚。现在波珊已成为全美销售量第二的珠宝店,紧随纽约的蒂法尼之后。与家具世界一样,它的宗旨也是薄利多销,当然珠宝的利润会比地毯高得多。   
    巴菲特认为,这两家商店有着相似的活力,它们都有让竞争者走投无路的护城河。(巴菲特对竞争的厌恶可以从《布法罗新闻》报事件上看出,这是他的特点。)不论谁要同家具世界较劲都得有足够的投资并打一场持久战——这条齐脖深的护城河使别人想都不敢想与它竞争的事。   
    巴菲特站在家具世界的柜台旁,看着他们打个电话生意就成交了,心里十分兴奋。他常带着外地的客人来参观B夫人的商场,甚至为伯克希尔的年度会议提供客车,好让股东们来看看这家商场。一定程度上,家具世界已代替红砖建造的新贝德福德纺织厂,成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象征。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玛特15个月内为巴菲特赚的钱就相当于纺织厂19年赚的钱。   
    这种比较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哈撒韦是个集团而家具世界是个实体。人们分不清集团与集团的区别,最终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巴菲特苦笑地开玩笑说,从未有人去服装店买一套“哈撒韦”生产的条纹西服。   
    B夫人巨大的营业额使她很少把钱投在存货上,而纺织厂要花钱。每当有工厂提高规格时,伯克希尔和其他什么集团也都得跟着提高。因此,没有人能得益,没有护城河,各个企业都得花同样多的钱。   
    尽管巴菲特很清楚这一点,有时他还忍不住想,再投入点资金,情况可能就改观了。70年代中期,他又买下一家纺织厂,在汉普郡的曼彻斯特。账面上看,这次收购便宜到掠夺的地步,而事实证明这是个灾难。回首往事,巴菲特认识到纺织业其实是个陷阱。   
    单个看,每个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都是有成本效益的、明智的;可总的来看,这些效益相互抵消掉了,是不明智的 (就像观看游行时,人人都踮起脚尖以为能多看到点什么一样。)   
    越来越多的股东问他为什么还办纺织厂。巴菲特解释说,本集团是当地的一个大雇主,工会也很合作,至少他还能得到点利润。他认为肯。察思也很忠实,一开始就是他在经营。他提醒股东说,是察思努力经营纺织厂,为伯克希尔的发展提供了燃料。可私下里他警告察思说:“看起来工厂开始要赔钱了,我可不想这样子。”   
    察思继续辛勤工作——几乎像B夫人一样。他换了生产线和纺织纤维,提高了机器的规格,与工会领导的关系也改善了。 (他们知道奥马哈的老板是个吝啬鬼。)可他不能在竞争中跑得更远,竞争所需的投入好像是无止境的。巴菲特从中得出了真理:好经理在坏行业中也无能为力。关于困境中的行业也有个老生常谈,叫“变化的情况很少再变回来……”   
    1980年巴菲特暂停了曼彻斯特的生产并把织机数量减少了1/3。可1981年纺织厂还是损失了270万美元,成了西伯格。斯坦顿的最坏时期。巴菲特对察思说:“如果你不减少开支,我就让你停工。”可是察思竟在困境中成   
    功了。真让巴菲特又吃惊又后悔。   
    1983年买了家具市场后,巴菲特的集团松了一口气。他最后拐弯抹角地公开承认由于他崇拜本。格雷厄姆,使他长期依赖于有厂房的行业,如纺织;而忽视了像B夫人从事的这种事业。   
    我退出太迟了,部分原因是我受老师的影响太深,他的理论一直显得很有价值。   
    现在他的观点有了巨大转变。第二年,察思退休了,接替他的是莫里森一个有纺织学文凭的M。B。A球员。他申请新的资金,巴菲特拒绝了。没有钱工厂肯定要受损失。到1985年,巴菲特就把它关了。   
    400名员工,多数是技术熟练的葡萄牙人,获得了几个月的预先通知和新技能培训,有许多人去干工资少点的工作。他们要求比合同规定更高的解雇费并给一个月左右的期限,“对于将失业的人来说,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用。”大卫。利马,新贝德福德美国纺织工人工会的财务秘书,回忆说:   
    工会还要求与巴菲特单独会面。他冷冷地回答说,他想会面毫无意义。加利。莫里森认为:“沃伦要公平。”他的确公平,可是不慷慨。   
    巴菲特对这些议论很敏感。在后来对这事件的记录中他写道,在过去的5年里,已有250家纺织厂关门了,伯克希尔的纺织厂也损失了500多万美元。他想,在工厂经营这么久以来他已找到一个“中间地带”,不像亚当。斯密那样不顾工人的利益也不像卡尔。马克斯那样什么都包下来。那就是,他愿意承受“一时不正常的赢利状态”,但不是“永无休止的损失”。   
    当然,巴菲特也有他的“马克思主义”般的心肠,不过隐藏得很深,别人看不出罢了。他想缓和一下亚当。斯密的经济原理,牺牲自己赢利率的“一小部分”——但不是完全放弃亚当。斯密。文章的论点还是抛弃斯密——抛弃资本——是毁灭性的。文章的反面人物是他自己,因为他按斯密的原理把钱投到纺织厂以外的行业中去了。文章还提到另一个纺织厂——伯灵顿工业。伯灵顿没有把钱分投到别处,只是盯在纺织厂上。当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大赚其钱的一年里,伯灵顿又在纺织业中投入了30亿美元的资金。它现在是全美最大的纺织公司,可这只是个令人怀疑的空名。在过去的25年里,它的股票只从60可怜兮兮地升到68。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它的投资人损失了2/3的购买力。马克思可能同意它的做法,可斯密和巴菲特是不同意的。   
    股东们的巨大损失是把大量智力和精力花在错误行业上的必然后果。这种情况可以用塞缪尔。约翰逊的马来作比喻,一匹能数到 10的马是头了不起的马——而不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同样,经营得再好的纺织厂也不是很好的行业。   
    本。察思退休后住到了缅因海岸,他说巴菲特经营此厂已达10年之久,时间是太长了。他强调说,他珍惜与巴菲特在一起的经历——“都说不出为他工作是多么让人高兴”——但他希望巴菲特有所表示。“有件事我总是不明白,”他承认,“我不明白他为什么选择了我。我辞职时,他说:”我记得自我走过工厂的第一天起,你对我一直完全信任。‘这就是他的唯一评论。“   
    工厂以后的命运证明察思关于巴菲特关闭工厂太迟的评价是正确的。设备以总数 163122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一帮吃人死尸的乌鸦,这真是笑话。   
    1981年以每件5000美元买进的织机,在1985年以26美元处理掉了。但巴菲特坚持要保留在科夫街的房地产,房租给了造丝屏、乐器和数字表格的小公司,它们不会记得这儿曾有个纺织厂。BHR公司过去的总部,西伯里曾在那儿自豪地发号司令,BHR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实业的缩写,这个名字常常使人想起,曾有个大厂像艘发霉的大船一样停泊在城市南端。   
    14        的归宿ABC   
    1984年,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时代公司总部,巴菲特拜访了它的总裁J。里查德。门罗。伯克希尔拥有时代公司4%的股权,巴菲特和门罗也常在一起讨论新闻媒体。而现在他们都知道,有谣传说时代公司要被接管了。   
    巴菲特认为自己可以帮这家杂志巨人保持独立。“我想要个白衣骑士吗?”他问。这是80年代的说法,他在提出交易。门罗说:   
    沃伦本可成为我们最大的股东的,而且他也同意决不脱手。他本可成为我们的一员。可当我把这个意见带到董事会时,他们问:“沃伦。巴菲特是谁?”   
    时代这样的公司可能以为自己是有免疫力的。“情况还没到最糟的时候,我们还不至于夜不成寐。”门罗写道。可不久公司就发现自己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免疫力。瓦那通信公司出了一个刻薄的价格要兼并它,那样时代公司的平衡表就得重写了。时代可能会成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人们在兼并的年代自我毁灭的经营会造成什么后果。事后门罗对巴菲特的提议感慨道:“我们没抓住它真是大错特错。”   
    门罗和其他人都会发现,戏剧性的变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10年前在第一波士顿的一家不起眼的公司里,有四个人策划兼并和购买,现在就会有一家拥有110人的公司落入圈套。现在的兼并步伐加快了。1975年华尔街的交易量为120亿美元,1984年为1220亿。投资银行家一直被认为是最沉稳的人,现在则招来许多嫉妒和憎恨的目光。他们年轻、富有、穿着整齐而且喜欢用军事术语来作比喻。这吓坏了美国上了年纪的总裁们。   
    一个世纪来,华尔街应企业当事人的申请提供资金。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华尔街上的中间人掌握了主动权。美国则只为他们提供弹药。杰克塞。奔汉首先开始用大宗债券恶意操纵股市猛跌,投资者只有接受他的叫价,不管有多高。从这点看,80年代与过去的投机时期是多么类似。实际上,原来提倡迅速转手市场理论的弗雷德。卡尔摇身一变成了第一总裁,劲头十足地推销起杰克塞的大额债券来。   
    当然,华尔街的投机并不陌生,对兼并热也很熟悉。但华尔街的结构变了。500家公司现被如养老基金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