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史综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色列史综览-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赎愆祭(利五1~六7;七1~7):赎愆祭是为了与赎罪祭一样的目的而献的,唯一下同是赎愆祭为了赎某一些特定的罪;赎罪祭比较着重个人是罪人这一方面而献。圣经列出某些需要献愆祭的罪(利五15、17;六1以下;十四12;十九20~22;民六12),通常这些要加上赔偿金给被触犯的人。规定的动物一般是公羊。这种祭永远是为个人献的,而不会为集体献。

    5.平安祭(利三1~17;七11~34;十九5~8;廿二21~25):平安祭有三种形式,感恩祭是当一个人得到特别的福份时所献的;誓愿祭是为了还愿;甘心祭只是为了表示自己对神的爱心。为全体献的平安祭习惯上都在节期时献(撒上十一15;撒下六17),以及规定在五旬节献(利廿三19)。个别献的平安祭,出于个人的心愿,可以任意带不同的动物来,主要的特点,是要吃被杀动物的一部份肉,代表神与献祭者的团契。

五、三个大节期

    以色列人的日历,订出每年的三个大节期。每个男丁都要到示罗过这些节期。

    1.逾越节和无酵节(Feast of Unleavened Bread)(出十二1~十三10;申十六1~8):这个双重节期是宗教年(Religious year)当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开始于尼散月十四日(宗教年的正月,即三、四月间),守逾越节要照规定用餐,记念在埃及第一个逾越节,接着七天是无酵节,因为要吃无酵饼而定名。在逾越节那一天,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和第一个逾越节一样,就是要杀四天前所挑选出来的一只无瑕疵的羊羔。接着七天,每天要献许多祭,第一天和第七天休息,给百姓守严肃会。

    2.七七节(Feast of Weeks)(出廿三16;利廿三15~22;民廿八26~31;申十六9~12):这个节日是在小麦收割结束时(所以有时称为收割节——Feast of Harvest,出廿三16),那时献上从刚收成的麦作成的第一批饼(所以又称初熟节——Feast of First Fruits,利廿三17);而且刚好是逾越节后五十天(因此有时称五旬节——Feast of Pentecost,利廿三15~16;申十六9)。只要守节一天,不准工作,要献不同的祭物,包括献两块从初熟的麦烤成的饼。

    3.住棚节(Feast of Tabernacles)(出廿三16;利廿三34~43;申十六13~15):这节期共一周,在这期间参加守节的人,要住在搭棚或帐蓬里,记念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后,在旷野的生活方式。节期从提斯利(Tishri)十五日开始,这是第七月(即九、十月间),刚好是收割季节的结束时(因此有时称为收藏节,出卅四22)。这周当中每天要献很多动物,共有七十一只牛犊,十五只公羊,一百零五只公羊羔和八只山羊,比任何其他节期献得多。

六、其他宗教节日

    除了这三个大节期之外,也要守其他的宗教节日。

    1.安息日(Sabbath)(出廿8~11;民廿八9~10;申五12~15):最早也是最常守的是安息日,都在每一周第七天,是按照神创造天地那一周,第七天安息,也是为了提醒以色列人,神将他们从埃及拯救出来。那天不能工作,早晚所献的祭要加倍。

    2.月朔(New Moon)(民十10;廿八11~15):每个月朔,要以吹角声和增加日常的献祭来庆祝。

    8.吹角日(Feast of Trumpets)(利廿三23~25;民廿九1~6):第七月(提斯利月即九、十月间)的月朔要特别用更响的角声来庆祝,也要增加所献的动物之数。这一天也是民事年(Civil  year)的开始之日。

    4.赎罪日(Day of Atonement)(利十六1~34;廿三26~32;民廿九7~11):也在第七月的初十日,是一年中最重要日子之一。特定的仪式,在会幕举行,代表人人都需赎罪。在这一天大祭司一年一度进入至圣所,这一部分的仪式,是为祭司、会幕本身和全体百姓赎罪,甚么工都不可作,都要禁食(注九六)。

    5.安息年(Sabbatical year)(出廿三10~11;利廿五1~7;申十五1~11):每到第七年百姓不可耕种田地,或修理他们的葡萄园,自长的庄稼,要分享给穷人,奴仆和客旅、同胞所欠的债也要一笔勾消。

    6.禧年(Year of Tubilee)(利廿五8~55;廿七16~25):在连续七个安息年之后(经过四十九年),要守特别的禧年(第五十年)。土地要再休息,意思就是这次要连续两个安息年(四十九年和五十年)。神应许在前的第六年会丰收,因此一切所需仍然足够。在这一年,所有家中的产业,不管是如何失去的,可以再重得回,所有要得自由的奴仆,都被释放。

七、先知

    以色列的宗教人员除了祭司和利未人之外,尚包括先知。先知对中央圣所或献祭都没有特定的责任(注九七),但他们有自己重要的任务,包括两个基本功能:讲道和接受启示。

    1.讲道: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是传讲神信息的人。正如我们所提过的,祭司和利未人也是传递者,但更多像教师,教导百姓神的律法,「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赛廿八9~13)。先知更多是传道者,针对人的心灵意志,传讲神的信息。祭司和利未人告诉百姓神的心意,先知坚持人要守神的标准。当百姓表现不愿守祭司的教训时,先知教训就常像是扮演改革者的角色。

    2.接受启示:他们也接受神的启示,就是成文的摩西律法之外的启示。律法中正式承认先知在这方面的地位(申十八9~22)(注九八)。以色列不会像别国的人一样,去找从事通灵的占卜者,但是他们会去找先知,神把他的话放在他口中。先知的启示,和透过祭司的乌陵、土明的不一样,后面这种方法是用人为的工具,传递启示,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只限于回答「是与不是」。相反地,先知只等候神向他说话,然后当启示来临时,他就接受完整性的信息。他所接受的,就构成先知所传讲的基础。

    3.蒙召事奉:先知和祭司、利未人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不是由继承而接受职分,而是经过神特别的呼召。因此先知的数目比祭司和利未人少,但他们是特别被拣选的,有不平凡的恩赐、异象和奉献的人。神的吩咐引导他们到许多地方和情况中,常至困难、甚至危险当中。他们必须是有谋略、勇敢、特别是有信心的人。

    4.人数:虽然先知的人数从不像祭司和利未人那么多,但圣经中确实显露出,可能以色列人一直有先知,而且大部分的时候有很多。甚至在士师时代也是如此。底波拉被称为女先知(nebhi'ah;土四4),圣经也描写一位不知名的先知,在基甸(Gideon)蒙召前,来警告以色列人的罪(士六8~10)。提到这些先知时,是用轻描淡写态度,表示他们绝不是那时唯一存活的一些先知。更有意义的是,在撒母耳记上九章9节说,「先知」在以前称为「先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代表人物活着,才有理由说明这种称谓的发展(注九九)。很可能从摩西时代开始,以色列一直有先知;而且早在王国时代,特别南北王国分裂的时代,先知人数成为很多。我们不应忽略他们对以色列好的影响。

 

注释:

 

注  一:在十六世纪后期建立的美坦尼王国,扩展到米所波大米北部大部份地区,建都于华舒根尼(Wasshugani,位置不明),人口主要是何利人,但统治者是印度雅利安人(Indo…Aryan)。他们的极盛时期,大约是这时候。这个王国大约在两百年后灭亡。

注  二:海斯,SE,II,二三三页;参考Steindorff and Seele,When Egypt Ruled the East(2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七二~七五页。

注  三:有关的讨论及参考资料,参考第五章,九八~一○一页。

注  四:撒玛利亚抵挡亚述的围城,有十四个月以上的时间(王下十七5);迦萨甚至抵抗强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之围城,有五个月之久,那是在主前三三二年。

注  五:参考第九章,特别是二二八~二四三页。

注  六:他们的来访,在这里不会马上被查问,而且因为房子在墙上,假如需要的话,也可以很快地逃生。

注  七:这些探子去的时间比预计的还长,因他们必须再藏在山上三天之久,以逃避追赶着。约书亚可能有点不耐,所以他们一回来,就立刻移营。

注  八:民数记第卅三章49节提到他们最先是到达这里。当他们在这里,摩西说出最后的教训,可能也包括申命记的信息。摩西是在十一月一日传这些信息,这距离过河还有二个多月。

注  九:什亭这个名字(带冠词,字面上是“The  Acacias〃),可能是指一个小地区,而不是指城镇。虽然常有人猜测它的位置,但是仍不确定。

注  十:约书亚记第三章15节和第四章18节说,约但河的水现在「涨过两岸」。(‘al…kol…gedhothaw),这个意思可能是「漫到岸边」,表示满岸而未流到岸外。但是,这个片语用在以赛亚书第八章7节,意思一定是「漫过两岸」外来。从这个片语及上下文看来,约但河正是泛滥时期。

注十一:亚当城就是距离死海约廿哩的ed  Damieh。因为以色列过约但河到对岸的耶利哥(书三16),离死海大约五哩处,所以距离亚当城大约有十二哩,因为在亚当城附近曾发生过石崩,暂时拦阻约但河水(曾发生在主后一二六七年、一九○六年及一九二七年七月),所以常有人认为神在此就是有可能的,但是从圣经记载来看,当时水是立刻在祭司面前分为两半,假如还有十五哩的水要流过,那就不太可能了。

注十二:Muilenburg,BASOR; 140(1955),一一~二七页,认为吉甲就是Khirbet el…Mefjir,这也许是最有可能的;虽然有人反对,如Simons,GTT;二六九~二七○页。

注十二:吉甲的名字就是由这象征而来。「吉甲」是从希伯来文字根galal而来,意思是「辊去」。

注十四:第一次在埃及,第二次在西乃。当然没有提到其他的逾越节,可能只不过因为没有记载罢了。但是根据出埃及记第十二章48节,说到不能守逾越节的唯一理由,是还未受割礼的人,所以我们最好认为,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守过逾越节。

注十五:现在过约但河的另一个理由,也是要让迦南人,对神的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十六:常有学者认为四十年不过是大概的数字,代表一代的时间。但这日是精确的。亚伦死于第四十年五月一日(民卅三 38),百姓守哀一个月,而摩西开始传申命记的信息,是在十一月一日(申一3),那时已征服了西宏和噩王因此在这五个月间,以色列人进行剩馀的旅程和这两次战役,剩下的两个月十天的时间,由约书亚来领导,而且在一月十日过约但河。

注十七:参考第五章,九二~九四页。

注十八:例如民数记第廿二章1节;廿六章3节、63节;卅一章12节;卅三章48至50节;卅四章15节;卅五章1节;卅六章13节;申命记第卅二章49节;卅四章1节、3节;约书亚记第四章13节等。

注十九:肯扬女士Digging Up JEricho(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1957),二一四~二二。页。她推定这些墙的年代,只是主前一五五○年左右;但是关于相反的结论,参考第五章,九三~九四页。

注二十:这是旧约里,基督另一次以雅巍的天使显现。这个「元帅」称这里为「圣」地(书五15),就像摩西站在燃烧的荆棘旁一样(出三5),而且使用人称代名词「我」,要把耶利哥交在约书亚手中。

注二一:并非所有两百万人都绕耶利哥城。评论家认为这是不大可能的事。这些「兵丁」代表其他的人,而且当他们与带约柜的祭司同行时,人数可能不很多。

注二二:在行军的行列中,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代表神的约柜。就像比较早的时候,约柜阻住约但河水一样,现在要使耶利哥城墙倒塌。

注二三:喇合在此免死,被列于大卫的祖谱中,因此也列于基督的家谱中(太一5)。

注二四:希伯来文是Cherem,在约书亚记第六章17至18节中,使用五次。有时这个字有「咒诅」的意思,但只表示某件有关的东西,由于不被神使用,而受咒诅。

注二五:一个普通的舍客勒,约重十分之四盎斯,因此算起来这里的银大约八十盎斯,金廿盎斯。

注二六:可能依照正式的规定来求问,用乌陵(Urim)和土明(Thummim)(出廿八30;民廿七21)。这种启示的力法,只有大祭司能用。

注二七:在他们当中或他们之外,可能有伯特利人。圣经上说(书八17),伯特利人确实和艾城人,一起追赶约书亚的诱敌之兵。

注二八:在第3节的三万人和第12节的五千人之间关系不明。可能三万人也是第一次进攻的军队之十倍。

注二九:耶特尔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小山」或「高堆荒扬」(书八28),这和艾城(ha'ay)的意思很接近,这是认为耶特尔为艾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假设这个地名的意思一直保留到现代。但是Simons  (GTT,二七○页)认为不是如此,而指出现在几个地方也称为耶特尔,而且艾城的意思,不一定是「荒场」之意,只是有「石堆」的意思。

注三十:Albright和Wright(BAR,八○页)都认为艾城陷落的故事,实在是记载伯特利被征服之事,后来附加成艾城的陷落,以便解释伯特利附近一直有废墟的原因。但是按着圣经的准确性来看,我们应拒绝这种看法。Vincent的解释似乎比较合理,他认为艾城是伯特利的前哨站,所以挖掘的考古学者并未找到永久性的遗迹。但Wright不认为如此,他注意到约书亚记第八章,常讲到「艾城的王」(同上)。

注三一:Simons另外提出两个论点:「耶特尔在征服以后的时期,不是废墟,而约书亚指出艾城成了荒场(书八28)」;「在那特尔之北,没有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