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始束缚,得到了独立和自由,但是却以失去他原先的安全感、依赖感,即 

 “原始纽带”作为代价。同样,在社会向着巨大的变动、复杂多端的进化中, 

人们失去了他过去与更小的、更原始的集团,如乡村的那种安定的关系,同 

时也失去了与自然本身的关系。这就是说,人在摆脱束缚,获得“个体化” 

时,伴随着一种难以消除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因此,弗罗姆认为,人们活动的动机在于逃避他们的永远发展着的自由, 

而回到一种更为安全的生存中,而满足此需求的最为有效的办法乃是人本主 

义。这种办法同弗罗姆的心理革命相联。 

     心理革命理论。弗罗姆认为心理革命理论有两大原理:治疗与拯救原理 

和培育创发性的爱的原理。前者是针对心理上有疾病的人,目的在于医治, 


… Page 54…

后者是针对心理健康的人,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心理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彻 

底的社会革命作准备。社会革命是弗罗姆的理论归宿。 

     弗罗姆指出,治疗心理疾病的主要途径是改造人的心理结构,即改变意 

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变无意识为意识。在这一点上,他与弗洛伊德持相 

同观点。但他又指出,改变的途径仅仅依靠精神分析学家或仅仅在心理领域 

是不能实现的。弗罗姆说,弗洛伊德错误地把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归结为理 

性与非理性,即理性与人的原始欲求、本能的关系。实质上,意识和无意识 

均为人的内在主观状态,均指向人的情感、欲望和经验,区别只在于意识指 

向已经显现的、觉察到的,无意识指向隐存的、尚未觉察的。弗罗姆认为, 

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在一层阻隔即“社会过滤器”,亦即语言和思维的逻 

辑方法。由于受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限制,缺乏合适的语言和逻辑方法, 

以表达和领会情感经验,使情感经验由无意识层上升为意识层。心理疾病由 

此而发,心理革命就必将指向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引发社会革命。 

     如前所述,弗罗姆认为人活动的动机在于消除孤独、逃避自由,达到与 

他人的结合,而心理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设法使人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得到 

满足。他指出,现在的人们往往通过“自恋”的方式,即以个人为中心,或 

屈服、附属于他人,或控制、摆布他人,以求摆脱孤独,回到一种更为安全 

的生存中,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而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于“同他人建立 

一种融洽的爱的关系”,培育自己“爱的能力”,以便人们本着友爱和分担 

工作的精神,或是互助合作的精神与他的同伴联合起来,建立起兄弟之谊, 

唯有此,便不会感到孤独。弗罗姆把这种“爱”说成是“创发性的爱”,是 

人类至高无上的艺术,指出“创发性的爱”必须在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革命 

中、伴随“创发性的人格”的培育方可形成。 

     弗罗姆的理论来自精神分析学,但他的落脚点却远远超出了精神分析学 

涉及的范围,从心理革命走向了社会革命。 



              8。西言马克思主义先驱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 



      (1)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其特征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内部涌起了一股波澜,出现了“第 

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后期,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从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哲学等方面全面批 判、修正马克思主义,否认阶 

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共产主义学说,企图以庸俗唯物主义和庸俗进 

化论代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面对这股修正主义狂潮,第二国际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梅林及德国党的理论家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 

出面还击,责无旁贷。然而,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欠准确,在反对 

修正主义思潮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里,考茨基表现尤为明显。他把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否认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忽 

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更为甚者,他对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提出否 

定看法,从而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时僵化、凝滞了马克思主义,无意中为这股 

思潮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场理论中的混乱争吵,似乎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得到了历史的裁决: 

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有可能通过暴力来实现。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马克思 

所预测的欧洲资本主义总体革命未能实现,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分 


… Page 55…

子投入其中的欧洲工人运动未能成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20年代, 

共产国际内部的一些理论家,如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开始思索失败的 

经验教训,形成了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它便在党 

外发展。这股思潮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不过,这个概念出自于梅洛— 

庞蒂于1955年出版的《辩证法的历险》一书,梅洛—庞蒂强调“西方”马克 

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卢卡奇发表于1923的《历 

史与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有两大趋向,一是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 

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 

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是按 

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实证主 

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目的是,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 

一些流派结合起来,“重建”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的“新哲学”来分析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时刻,是1968年5月发生在 

法国的“五月风暴”。它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圣经,当作反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推到了思想战线的前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流派,则 

是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的名称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 

所”。早在1923年,法兰克福城内一些富裕的客商投资成立了社会研究所, 

第一任所长是格律恩(1861—1940),一个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 

的历史学家。1911年创办《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他的宗旨是 

社会研究所应成为“西方和东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络点”,他采取的方 

针是“兼收并蓄”。成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又有社会民主党员;选中发表的 

文章既有属于第二国际传统的伯恩施坦等人的,有属于第三国际传统的李亚 

山诺夫等人的,又有受到共产国际批判但也同伯恩施坦对立的卢卡奇、柯尔 

施等人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样,格律恩主持的社会研究所,虽然 

同各党各派均有联系,倾向性复杂,但乃是一个研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马 

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格律恩退休后,霍克海默接任所长。“法兰克福学派” 

诞生。 

     霍克海默接任之时,正值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希特勒法西 

斯主义加速夺权之时,他深感有必要重视社会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 

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及其意识形态,重新确立社会研究所的方向。1930年,他 

做了题为 《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贯彻了上述 

思想。1932年,他在为《社会研究杂志》创刊号所写的前言中,又把社会哲 

学的任务具体规定为:在研究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把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用以研究社会和个人问题;把经验上的研究统一到社会哲学中去, 

开创一种“新型理论”——“社会批判理论”。这个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 

员除霍克海默外,有后来成为该学派著名代表的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社 

会研究所的任务是致力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哲 

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进行评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由此而来。随着希 

特勒在德国的得势,社会研究所经由荷兰、瑞士、法国,最后建址于美国。 

1949—1950年又迁返回德国,而马尔库塞继续留在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进 

行研究和教学。此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在美德两国展开活动。六十年代以 


… Page 56…

后,法兰克福学派超出学术圈子,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到第二代时,该学派 

解体。 

      (2)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先河的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 

     在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理论上的混乱。欧洲工人运动失败之时,卢卡奇、 

柯尔施、葛兰西经过苦苦思索后认为,革命失败不在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而 

在于主观条件的不具备,即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二 

国际理论家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于是,他们主张“重建”马克思 

主义,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 

     卢卡奇 (1885—1971)出生于布达佩斯。毕业于匈牙利大学,三度去德 

国随席美尔、韦伯、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等人学习。因1923年发表的《历史 

与阶级意识》一书及1928年为准备次年召开的匈牙利代表大会起草的“勃鲁 

姆纲领”遭到共产国际批判后,退出积极的政治活动。1930—1945年侨居莫 

斯科,在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从事研究。卢卡奇一生政治色彩和理论 

倾向很不相同,但他因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推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创始人,是毫无疑问的。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还有:《青年黑格尔》、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 

     柯尔施(1886—1961)出生于德国托斯泰特。1910年获耶拿大学法学博 

士学位。1912年去英国伦敦进一步研究法学。1920年参加德国共产党,曾任 

党的理论刊物《国际》的主编。1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出版,在 

共产国际和世界哲学界引起巨大轰动,也因此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同时成为 

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其主要著作还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卡 

尔·考茨基的争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则:一个重新表述》、《卡 

尔·马克思》等。 

     葛兰西(1891—1937)出生于意大利撒丁尼亚岛。1911—1914年在都灵 

大学读书期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21年与陶里亚蒂共同创建意大利共产 

党,后任该党总书记。1928年被法西斯分子判刑,在狱中写成了七卷本的《狱 

中札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先驱。1937年获释出狱后数日即逝世。 

     三者经历不同,思想也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个学派的创立者和先驱人 

物,他们在基本主张方面是相同的。 

     ①“重建”的总框架及“总体性”原则。如前所述,卢卡奇等人是针对 

伯恩施坦等人的错误观点而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的。伯恩施坦等 

人把历史主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驱逐出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曲解为机械 

的单一的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视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残余因素,从 

而根本无视历史辩证法。于是,卢卡奇等人把研究重心转向“社会—历史过 

程的总体”,以图恢复马克思的“总体性”观点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主 

体的地位,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 

践的统一。这就是卢卡奇等人“重建”的总框架,也是其“重建”的基本原 

则。 

     首先,卢卡奇等人追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渊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黑格 

尔思想的逻辑继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他们企图借 

助黑格尔辩证法,“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认为,马克思的 

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辩证法。“总体”是社会历史的总体,自 

然是社会化、人化的自然,作为社会范畴包括在“总体”之中;“总体性” 


… Page 57…

原则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最高原则,其实质为无产阶级运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唯有坚持此原则,方可说明社会历史的现实过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 

运动。在他们看来,辩证法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而在这种关 

系中,主体支配着客体。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蕴涵于历史主体的活动 

中,是主体的辩证法,实践的辩证法。其三、他们认为可以运用无产阶级辩 

证法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主观 

条件即“阶级意识”(卢卡奇);可以确认社会意识的现实性,批判资本主 

义社会的“精神结构”(柯尔施);可以分析新形势,充分认识各国的具体 

革命实践的特点,进行文化革命(葛兰西)。总之,他们主张马克思的辩证 

法是革命的辩证法,其主体是无产阶级。 

     其次,卢卡奇等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总体性”原则。他们认 

为“总体性”原则是他们“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体现了马克思历 

史辩证法实质。 

     卢卡奇最先提出并阐述了“总体性”概念。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范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