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钕唷K鞘怯赡芰啃纬傻模任镏实氖挛锢吹镁福步喜怀砻埽撬腔故且恢钟行蔚男蜗唷D隳芄痪醪斓降模歉鲟┼┎恍莸摹源锏纳簟ǎ褪悄歉霾患涠系摹⑶科刃缘乃枷胄鳌5泵恳桓鏊枷胪耆哉剂四愕淖⒁饬Γ蹦闳绱说厝贤源锏纳艉桶樗嫠那樾魇保憔驮诿扛鏊枷牒颓樾髦忻允Я俗约海谑悄憔屯耆赜胄蜗嗳贤耆苤朴谛∥摇P∥沂遣欢系刂馗吹哪钕嗪捅恢圃嫉男睦砬樾髂J降募咸澹颐窃谡庑┠钕嗪湍J街校蹲⒘撕芏嘧晕腋小5蹦愕谋咎宕嬖诟校ㄒ饧幢疚腋蠭 am 这种无形意识)和形相搞混在一起时,小我就升起了。这就是认同的意思,这就是遗忘了本体,这个主要的错误,就是绝对分享的幻相,把实相变成了梦魇。

  从笛卡儿的谬误到沙特的洞见  42

  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创始人的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儿,曾经在他视为重要真理的名言中表达了我们上述的主要错误:〃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因应一个问题而找出答案,那个问题是:〃有什么事情是我不可以绝对确知的?〃他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始终都在思考,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就把思考等同于本体,也就是说,把本我身份认同,等同于思考。他找到的其实是小我的根源,而不是最终的真理,但是他丝毫不知情。

  将近三百年后,另外一位知名的哲学家看出了那个名言中,笛卡儿和其他所有人都忽略的端倪。这位哲学家的名字叫沙特。他深入探讨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然后突然领悟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个说'我本是'的意识,不是从事思考的意思。〃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当你能够觉知到你自己的思考,那个觉知就不是思考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不同向度的意识,而就是那个觉知在说〃我本是〃的。如果在你之内除了思想之外别无他物,你就根本不会知道你在思考。你会像一个做梦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在做梦。你会认同于每一个思想,就像做梦的人认同梦中的每个景象一般,很多人其实就是那样生活着,像梦游者一样,受限于老旧的功能失调的心智模式,继续不断地重新创造相同的噩梦般的现实。当你知道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就在梦中清醒了,另外一个向度的意识进来了。

  沙特的洞见影响深远,但是他自己还是太过认同于思考,以至于无法了解他洞见的重要全貌:一个正在浮现的新向度的意识。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  43

  有很多人是在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在悲惨的损失之后,才经历到这个正在浮现的新向度的意识。有些人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有些人丧失了孩子或配偶,或是失去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名誉或是身体机能,有些情况是,经由灾难或战争他们同时失去了以上所有的东西,然后发现他们一无所有。我们可以称这种情形为〃极限状况〃。他们以前所认同的所有事物,所有给他们自我感的,都被拿走了。然后,事出突然并且不可思议的是,原先他们感受到的极度痛苦和强烈恐慌竟然撤退了,随之出现的是神圣的临在感,一种深沉的平安与安静,以及从恐惧中完全的解放。这个现象对圣保罗来说一定很熟悉,因为他曾说:〃神的平安是超越所有理解的。〃它看起来的确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平安,经历到它的人会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感觉会感到如此平静?

  一旦了解到小我的真面目和它运作的方式,答案就很简单了。当你认同的形相,那些给你自我感的东西崩溃瓦解或是被剥夺了,这会导致小我的崩溃瓦解,因为所谓的小我就是与形相认同。当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你认同的时候,你是谁呢?当你周围的形相全都瓦解或是死亡迫在眉睫的时候,你的本体感,本我感,就从形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灵性也从物质的束缚当中被释放了。你领悟到真正的身份是无形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临在,是在所有形相、所有认同之前就存在的本体。你了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不是意识所认同的那些事物。这就是神的平安,关于你本质的最终真理,不是你是这或你是那,而是〃我本是〃。

  并不是每一个经历到巨大缺失的人都会体会到这样的觉醒过程:从与形相的认同中解离。有些人很快地就会创造一个强烈的受害者的心理形相或念相无论是情势下的受害者,还是因为其他人,不公平的命运、或是神而造成的受害者。这些念相和它所产生的情绪,像是:愤怒、怨恨、自怜等,会让他们强烈地认同,而这也会立刻代替那些在损失当中瓦解的其他认同。换句话说,小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的形相来认同。这个新的形相事实是极端不快乐的一个形相,但是小我却不在乎,无论是好、是坏,只要它有个身份就可以了。事实上,这个新的小我会比旧的小我更紧缩、更僵化,而且更不可理喻。

  当悲惨地损失发生时,你不是抗拒它就是顺应(yield)它。有些人变得尖酸刻薄或是怨天尤人,有些人则变得慈悲、智慧并充满爱。顺应指的是在内在接受事物的本然(what is)你对生命是敞开的。抗拒是一种内在的收缩,更加坚韧了小我的外壳你是封闭的。在内在的抗拒下你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可称之为负面的)将会产生更多外在的抗拒,宇宙也不会站在你这边,生命也不会帮助你。如果门窗都关闭了,阳光是无法照耀进来的。当你内在能够顺应、能够臣服的时候,一个新向度的意识开启了。如果有可能或必须采取行动的话,你的行动将是和整体一致,而且具有创造力的智性会支持你。这个具有创造力的智性,是在内在敞开的状态下与你合一的那个不受制约的意识。周围的情势和人们都会开始帮助你,与你合作。巧合自然地发生了,如果当时不能采取任何行动的话,你会在随着臣服而来的平安与内在定静中安歇,在神之中安歇。

  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  46

  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的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可以形容这些人是被他们的心智占据的。如果你对此毫无觉知,就会认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们称它为〃小我的〃(egoic),因为在每个思想每个记忆、每个阐释、意见、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内容,当然是被过去所制约的,过去是指:你的教养、文化、家庭背景等。你心智所有活动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复和持续的思想、情绪和反应模式,这些都是你最强烈认同的。这个实体就是小我的本身。

  在大多数的情形中,当你说〃我〃的时候,其实就是小我在说话,而不是你,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它包含了思想和情绪,还有一堆你认同为〃我和我的故事〃的回忆,还有你不自知而习惯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体的认同,像国籍、宗教、种族、社会阶级、政治立场等。它还包括了个人的认同,不仅是认同于个人拥有的东西,还包括个人意见、外表、长久以来的怨恨,或是关于你自己比别人好或是不如别人,还有自己是成功或失败的概念。

  小我的内容因人而异,但是在每个小我中运作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小我的差异只是在表象,深究之下都是一样的。它们是怎么样相同的呢?它们都是靠认同和分离为生。当你透过小我而活的时候(小我是心智制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身份的基础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所以每一个小我都不断地在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为了要维护〃我思想〃,它需要一个相对的思想他人。概念上的〃我〃,如果没有一个概念上的〃他人〃的话,就无法存活。当我视这些〃他人〃为敌人的时候,他们是最与我分离的。在这个无意识小我模式天平的一端,是小我强迫性地责怪、埋怨别人的习惯。耶稣对此也曾说过:〃为何你只看见你弟兄眼中之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在天平的另一端,是个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在《圣经》中,耶稣问的这个问题从未得到回答,但是答案当然应该是:因为当我批评或责怪他人的时候,我觉得有优越感,也比较强大。

  抱怨与怨恨(resentment)  47

  抱怨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伎俩之一。每个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让你对它深信不疑。无论你是大声地抱怨,还是在脑海中抱怨都一样。有些找不到太多对象可以认同的小我,只凭着抱怨便可以轻易地生存。当你被这种小我牢牢掌握的时候,抱怨,尤其是对他人的抱怨,就成为一种习惯,当然,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理标签,无论是当着他们的面,或通常是在别人面前蜚短流长,或是光在心里上为他们贴上标签,都是抱怨行为模式的一部分。骂人就是这种贴标签和小我寻求理直气壮、凌驾他人的行为当中,最为粗俗的一种:〃笨蛋、混蛋、婊子〃如此斩钉截铁的判定,让人无力辩驳。这个无意识行为尺度的下一个层次,就是叫嚣、痛骂,紧接着就是暴力行为了。

  怨恨是伴随着抱怨和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它会为小我增加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你会因为他人的贪婪、不诚实、不正直、现在的作为、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未能达成的事、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而心怀怨恨。小我最爱这一套了。你不但没有忽视他人的无意识,反而还把它变成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谁在这么做的?就是你内在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较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有时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地扩大它。你对他人内在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

  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nonreaction),是让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时化解人类集体小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只有当你能够辨认出他人的行为是出自于小我,亦即出自于人类集体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时,你才可能真正处于〃不予反应〃的状态。当你明白他人的行为不是冲着你而来时,你原先想要反应的那股冲动就消失了。若对小我不予反应,你就能够时常启发别人内在健全的心态,所谓健全的心态,就是不被制约的意识,而非被制约的意识。有时候,你或许会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以保护自己不受无意识者的侵害。但是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毋须将他们变成敌人。然而,你最大的保护,就是保持意识临在的状态。当你把人家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看成是针对你个人时,就会把对方视为敌人。不予反应不是示弱,反而是显强。不予反应的另一种表达词汇是宽恕。宽恕就是去忽略(overlook),或是去看穿。当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够直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的本质健全的心态。

  小我喜欢抱怨、感觉怨恨,不仅是针对个人,也会针对处境。你针对他人所产生的反应,也会用在针对处境上:把处境视为敌人。它的含义就是: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发生的,我不要在这里,我不要做这件事;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当然,小我最大的敌人就是:当下时刻,也就是说,生命本身。

  提醒别人他们所犯的错误或不足之处以促其改进,和抱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避免抱怨不尽然就是必须忍受不好的质量或是行为。当你请服务生把冷的汤加热的时候,小我并不存在于你的话语之中,只要你谨守事实,事实永远是不偏颇的(neutral)。〃你竟敢上冷的汤给我……〃这就是抱怨了。在这句话之中,有一个乐于被一碗冷汤刻意侮辱的我,而且还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渲染一番,这个〃我〃也十分享受指责别人犯错的乐趣。这里所讨论的抱怨是为小我服务的,而不是真的为了要〃改变〃什么。有时候很明显,小我并不是真的想要有所改变,因为这样它才能继续抱怨个不停。

  看看你是否能抓住(也就是去注意)那个脑袋里的声音,也许就在它开始抱怨的时候,辨识出它的真实身份:小我的声音。它不过是一个被制约的心智模式,一个念头罢了。当你注意到那个声音的时候,你也会了解,其实你并不是那个声音,而是觉察到那个声音的人。事实上,你就是觉察到那个声音的觉知。在背景当中,有觉知的存在;而在前台,则是那个声音,那个思考者。如此一来,你就从小我中获得释放,也从那个未受观测的心智中释放出来了。从你觉察到内在小我的那一刻起,严格来说,它就不再是小我,而只是一个旧有的、被制约的心智模式。小我指的就是无觉知。觉知和小我无法共存。旧有的心智模式或习惯可能还是会在一段时间内存活并重现,因为它有着几千年以来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动能在背后撑腰,但是它每被辨认出来一次,就会被削弱一次。

  情绪反应(reactivity)和怨气(grievances)  50

  通常,怨恨是伴随着抱怨而来的情绪,但它也可能带来另一股更强烈的情绪,例如怒气或是其他形式的苦恼。如此一来,它的能量负荷就会愈来愈高(highly charged

  energetically),抱怨就会变成较为激烈的反应。这是小我用来强化它自己的另一种方法。很多人随时都在等待下一件让他们产生情绪反应、让他们感到苦恼或是烦扰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如愿以偿。〃这真是太过分了,〃他们说,〃你竟敢……〃〃我最痛恨这种事了。〃他们对苦恼和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