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热伏营血,壮热神昏,疹色紫黑,余尝用犀角地黄汤加黑豆、绿豆、黄芩。方中白芍改赤芍。犀角清心火而解热毒,为主药,生地凉血而滋阴液,佐犀角以解血分热毒,赤芍入血清热,配丹皮凉血散瘀。加黑豆养肝,绿豆清热解毒,与黄芩相伍,更增清解热毒之功。

4.扁鹊三豆饮加昧。

黑豆9克 绿豆1 o克 淡豆豉9克 桑叶6克 薄荷6克

芫荽3棵 香菌脚3克

方中所用之豆,为粮食类药物,具冲和之性而益中,兼有养肝润肺解毒之功。加桑叶、薄荷疏肺达表、解散风热;芫荽、香菌脚透疹外出。此方不仅用于麻疹顺症初起,亦用于风闭、火闭、食闭之较轻者,勿以药性平淡而忽视之。

此外,民间常用单方,如紫背浮萍,有透疹之力,香菌脚具升发之性,小枣养胃阴,公鸡冠血亦具升发透疹之作用。 四药合煎,可用于疹出不畅者。

以上介绍之方,除犀角地黄汤外,均适用于顺症,临床可根据症情斟酌选用。总之,应以透疹外达为目的。

在出疹过程中,如出现胸闷、心烦,乃疹出未透之故。所谓“胸闷一分未减,痧出一分未透”,此辨麻疹顺逆之关键,实属要诀,临证尤须切记。当此之时,非上述诸法所可奏效,必须视症情另谋应变之策。

(二)属阴证者

此型患儿多现不足之象,如发热不高,面色青暗,虽咳不剧,疹色暗淡,神倦、息短,舌淡润,脉沉或沉紧,或发热三、四日后,疹现不多。此系体功不足之寒闭症象。余用治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达表、透疹为治。处方:

川附片15克 麻绒3克 细辛3克

若小儿体质偏虚,发热有汗,麻疹欲出未透,余用三豆饮加味治之。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红饭豆10克 潞党参15克 口芪10克

三豆和肺养肝益胃,加参、芪鼓动脾肺之气以助疹透达。

若小儿元气不足,疹出旋即内陷,脉沉面青,咳喘,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潞党参、口芪、公鸡冠血为治。处方:

黑附片30克 麻绒3克 细辛3克 潞党参10克 口芪10克

(公鸡冠血数滴为引)

此方具有鼓动真阳,托内陷之麻疹外出之效。

若疹刚出即内陷,症见四肢逆冷,面青,脉沉者,余用四逆汤加黑豆、公鸡冠血,扶阳抑阴,温肺透疹,或用白通汤交阴阳,亦托疹外出之法。

若心阳不足,阴寒闭塞,疹出隐没,或疹出即内陷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桂枝、川芎,温扶心阳,托疹外出。

再有疹出复兼吐泻,腹痛,口不渴者,是脾胃虚寒所致。轻症可用六君汤加黑豆,或用理中汤加黑豆;重症宜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先其所急为治。

关于疹靥之后,有发热持续不退,有突发喘促,有久咳不止等情况者,其治疗方法如下:

若疹靥后,发热持续不退,症见心烦,不眠。治宜育阴清热,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杭芍、阿胶,鸡子黄)。如发热不高,久热不退,乃阴阳并虚,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杭芍、甘草、附片),使阴阳互济,则久热可退。如肺燥津虚,久热不退,予上述二仙汤重用芍药,清热润燥而滋液。

若疹靥后,突发喘促鼻煽、声哑,鼻如烟熏,脉微肢冷。此乃脏气不足、津液枯涸、元气暴脱之象,宜速用参附汤(白洋参、附片),以固元气而滋阴液。

若疹靥后,久咳不止,系肺阴不足,胃阴大虚,余用于姜甘草汤(干姜改用炮姜)加天冬、五味子、白蜜,润肺燥,养胃阴,使肺燥得润,胃阴得养,则肺胃之气自降。而久咳可止。

总之,麻疹一症,顺症易治,初起之时,投以轻清微表之剂,宣肺经郁热,疹即易透。若护理得当,甚至不需服药,数日后疹出顺透即渐消退。至于险逆之证,多系元阳元阴不足,或用药不当,致疹子不易透出,反而内陷。此以患儿体功不足者多,因而属阴证者不少,阳证亦有,临床施治,应把握阴阳,治疗法则各有准则。下附医案四则:

例一:

施××,男,一岁半。麻疹初起,面青神迷,体温不高,疹色淡,呈块状,脉沉细,舌淡润。此寒气闭阻,心肺阳虚,故疹不易外透。法当以扶心阳、鼓动气机为治。处以麻辛附子汤加昧。处方:

附片30克 麻绒5克 细辛2克 桂枝6克 生姜2片

二诊:服一剂,疹出不多,仍呈块状。此因元气虚极,药力不足。予白通汤交阴阳,促疹外达。处方:

附片30克 干姜5克 葱白一个

三诊:服一剂后,翌日疹点全透,此时体温不仅不退,反而增高。按麻疹一经疹点出齐,体温宜逐渐下降者为顺。此症疹子出齐,体温反增,系肝肾两虚,元气不能收纳,气机涣散之险证。当此之际,急应扶阳滋阴,调平阴阳,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黑豆。处方:

附片3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黑豆10克

四诊:上方连服二剂,热退身凉,疹子渐靥。予三豆汤加味,和肺养肝而愈。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红饭豆10克 乌梅3枚(冰糖为引)

例二:

代××,男,二岁。发热三日,面青、神迷,尿清长,脉沉,疹子隐约不显,疹色晦暗。法当温阳通经,宣肺透疹。予以麻辛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30克 麻绒4克 细辛3克 桂枝6克 川芎5克

生姜2片

二诊;上方服一剂,发热减轻,疹子全出,且色鲜明,翌日突然吐泻大作。痧兼吐泻是中焦脾阳虚弱,此时若不急扶中阳,将有导致下焦元气暴脱之危险。急予理中汤加黑豆。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9克 生甘草6克 干姜6克 黑豆10克

三诊:服一剂,吐止,但仍有水样便,脉仍沉,重按无力。此下焦元阳不足所致。予以桂附八味汤收纳元阳。处方:

附片30克上肉桂6克熟地9克 茯苓15克 淮山药15克

粉丹皮6克 泽泻9克 山萸肉6克

四诊:服二剂,泻全止,痧渐靥。易方以六君汤加黑豆、杭芍调治而愈。

例三:

陈××,男,三岁。麻疹出顺利,但迨麻疹渐靥之时,突现喘促,鼻煽,鼻如烟熏,声哑,咳嗽,但不发热,脉细。细审此证,因疹出较厚,脏气不足,津液耗散太甚。急投予参附汤以挽救将脱之元气,并益气阴。处方:

白洋参10克 附片15克

二诊:服一剂,喘平,鼻煽亦止。予生脉散加味,收纳元阴,益气生津。处方:

白洋参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枣皮15克 乌梅3个

(冰糖为引)

此方连服三剂,上症悉平。

例四:

杨××,女,13岁半。麻疹靥后,咳嗽不止,历时一月糸,来室就诊。症现面浮、唇青、舌干无苔,脉弦细。此为肺脾两虚。予以炮姜甘草汤加味。处方:

炮姜9克 炙甘草10克 天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白蜜1匙

痧后久咳不止,肺脾两虚。炮姜甘草汤辛甘化阳,为温脾复阳之剂,加麦冬、五味、白蜜,滋肺复津。

二诊:上方连服三剂后,咳止,面浮亦消。予生脉散加乌梅、冰糖、枣皮,益气复津,调治而愈。

'按':上述医案四则,治法均属变局,附志于此,以备参考。临证应根据证情灵活处理,勿为常规常法所限。否则,墨守成法,难以取效,或导致误治,此又不仅麻疹一证为然也。如《幼幼集成》所谓“麻疹发热吐泻纯属热证,不可作寒论”之说,此其常法,但不可拘执。余治例二,麻兼吐泻属中阳虚寒所致。此属变局,若不急予理中、桂附八味之剂,则有下元暴脱之虞。故医者临证,不仅知常,更应知变,知常达变,庶可免于胶柱。

牙痛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虽属小恙,亦能影响工作。此证由于病因各异,处方用药必须辨别寒热虚实,不能执一己之偏见,专主清凉或专主温热。有关牙痛辨证论治,概括分为四型简述于下:

(一)寒闭型

此属寒入少阴经,少阴属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患者牙痛绵绵不休,痛引头部,得温痛减。多现面青无神,齿龈不肿(齿龈属阳明胃经分布范畴,龈不肿非胃热所致,此为辨证要点)。脉象多沉或沉紧,舌多淡润或滑润,时见畏寒。法当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川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防风6克

炒骨碎补10克 生姜3片

方中附片温少阴之经脉,促进血行,麻、辛助阳散寒,防风祛风止痛,骨碎补温肾助阳。生姜走而不守,辛温散寒。全方温经散寒,宣畅气机,可达“通则不痛”之功。用治寒入阴分,阴邪上犯所致之牙痛甚佳。

(二)胃热型 《证治准绳》谓:“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此型多现上下牙龈红肿疼痛较剧,牵引头部,恶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质干,苔黄腻,或现口臭。便秘,尿短赤,脉象多洪数,或弦数,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乘所致。法当清热泻火。可予泻黄散或清胃散。

第一方,泻黄散;

藿香6克 栀子9克 防风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6克

(清酒数滴、白蜜一匙为引。若加蜂房10克,骨碎补30克,其效尤佳)

方中生石膏泻阳明胃火,防风发中焦伏火,栀子泻心、肺、三焦郁热。藿香理气调胃,使伏热得清,胃气不伤。甘草泻火调胃。尤妙在酒性升提,蜜性润降,一升一降,能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引上炎之火邪得以下降,牙痛得止。

第二方,清胃散:

生地30克 当归15克 粉丹皮10克 川黄连6克 升麻10克

生石膏15至30克

此方用于胃有积热,牙龈出血,红肿溃疡。黄连、石膏泻脾胃实火。因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中积热,易导致血分瘀血,故用当归活血,生地、丹皮凉血养阴。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具有清热解毒、升清等作用,佐黄连、石膏宣达郁热。诸药共呈清宣胃火、凉血养阴之效,使实火得清,则血不妄行,阴液得养,则溃疡自除。

凡牙痛由脾胃伏热引起,未涉及血分者,用泻黄散;由胃中积热引起,血分亦热者.用清胃散。前者苔多腻,后者舌质多红,无苔或少苔。

(三)旰肾阴亏

此型牙痛多半时剧时缓,夜间痛甚,牙龈无红肿之象,但心烦,潮热,或尿短赤,舌质多红,少苔,…脉多细。法当育阴清热祛风。兼虚火上越者,脉多细数。可予以下二方:

第一方,生地骨碎补汤:

骨碎补30克 生地30克 薄荷6克 细辛6克 蝉蜕10克

天麻15克 粉丹皮10克 焦黄柏10克 桑叶10克 乳香6克

秦艽6克 露蜂房10克 甘草6克

此方系自拟经验方,不仅用于阴虚有热之牙痛,并可用于阴虚所致三叉神经痛,其效亦佳。

方中骨碎补益肾行血,固精髓,镇牙痛,生地、丹皮凉血养阴。露蜂房祛风,细辛散寒止痛。乳香疏利散瘀,活血止痛,蝉蜕、桑叶、薄荷、秦艽以祛风热。黄柏滋水泻火,天麻熄风镇痛。寒温并用,以达育阴清热而止痛。

第二方,当归石决明散:

当归15克 石决明30克 龟板15克 磁石30克 女贞子15克

杭芍15克 茯苓15克 粉丹皮15克 细辛5克

此方治肝肾阴亏导致虚火上越之牙痛,具有养肝肾、潜阳熄风之效。较六味地黄丸仅具养肝肾之阴之作用者,疗效较理想。若阴虚兼有风热者用第一方;阴虚兼有肝血不足和虚火上越者可用第二方。

(四)肾阳虚型

此型多属老年肾精虚亏,相火浮越。牙痛特征:疼痛不剧,昼轻夜重,绵绵不休,无牙齿红肿之象,舌质多青,苔淡润多津,脉多沉或沉弦。治宜温阳固肾。余常选用桂附八味丸,改为汤剂。选上肉桂以引火归源。

如肾阳大虚,面青畏寒特甚,选用白通汤加北细辛。热药冷服,取其反佐。

(五)龋齿(虫牙)

此型疼痛较剧,可因冷热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可选黄坤载柴胡桃仁汤效果较好。处方:

柴胡10克 桃仁10克 生石膏20克 炒骨碎补20克

方中柴胡调气舒郁,配骨碎补镇痛,桃仁行血逐瘀而缓痛,生石膏清热泻火。此方用于缓解龋齿疼痛,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以上五型牙痛为临床所常见者。因治验病案甚多,不便一一列举。仅提出以上分型论治之理法方药,供临证选取。 医 案 暑温夹疠

叶××,男,三十岁。于1949年盛夏,发热不退,已月余,经西医治疗热仍未解,延余会诊。症见:卧床不起,面垢而黄,双目发黄,壮热烦渴,自汗出,身重。舌苔白腻,右脉洪大有力。因思病发于七月,节令正当大小暑之际,系暴感暑热之气所致。吴鞠通氏云:“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然病势既暴,必夹疠气为患”,乃断为暑温夹疠。症既见壮热、烦渴、汗出、面垢,右脉洪大有力,乃热邪内伏,与《伤寒论》白虎汤证相似。予白虎加苍术汤。处方:

生石膏30克 炒知母9克 炒苍术6克 粳米15克 甘草6克

方中石膏清肺热、泻胃火,知母清肺热、育肾阴,甘草、粳米和中护胃气,苍术燥湿辟秽。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烦、燥湿解暑之功。

二诊:药后烦渴、发热减轻,脉由洪大转弦细,舌苔微薄,尚有口渴、心烦、微热。证属暑热内闭,宜清热除烦,透热外出。改予芳香散。处方。

僵蚕6克 蝉蜕6克 生石膏15克 玄参15克 苦参4.5克

烧神曲9克 荆芥6克 茯神15克 焦栀子9克 炒黄芩6克

炒川连2克 焦黄柏6克 天花粉9克 甘草4.5克

方中用僵蚕、蝉蜕皆清化之品,涤疠除秽;苦参清热燥湿,玄参清火退热而养阴;合以石膏、黄芩、黄连、栀子,增强退热之效。经云“火郁发之”,用荆芥以透热外出,花粉生津止渴,神曲消食化秽,茯神安神,甘草顾胃和中,调和诸药。

三诊:服一剂后,发热烦渴顿减,苔腻全退,舌质转紫,已现津虚本质,此郁遏之伏热外露,佳兆也。惟大便秘结多日,里急腹痛,由热郁日久,内结为患,应当急下,用《伤寒六书》黄龙汤加减。盖本证虽属温热,然因病程已久,热结于里,灼伤津液,肠液枯涸,若专以攻下泻热,则不免有“病去人亡”之虞,故拟攻补兼施之法为妥。处方:

酒炒生地15克 当归15克 大黄6克 潞党参15克 芒硝6克

厚朴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