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术10克 枳实8克百部10克 木香5克木通6克鸡肝一具

三诊:上方连服五剂后,腹胀全消,食欲增进。为巩固疗效,继以六君汤加淮山药、扣仁、香附,麦芽、枣皮、乌梅,健脾柔肝调理而愈。

'按':疳积之成因多由脾胃虚损所致。如断乳过早或乳食不节,恣食肥甘生冷油腻,停滞中焦,日久成积,积久成疳。或久病吐泻,或久热不退,或久痢久疟之后,津液耗竭。脾主运化、散精,并为胃行其津液。今脾阳虚衰,则胃阴枯竭,肺失滋源,不能充身润肤,积渐成疳。《幼幼集成》所谓“疳之为病,皆虚所致,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也。”所谓虚,证之临床,应指脾阳不足、胃阴枯竭、肺失滋源、津枯肺燥为主要原因。

一般疳积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腹大坚硬,青筋暴露,毛发焦枯,皮肤干燥;或午后潮热.烦渴困倦,多食易饥,食不为肌肤,大便溏泻,小便混浊,间有嗜食生米泥土等物,种种症象。一般方书只重现象,不重本质,罗列许多名目,如心、盱、脾、肺、肾疳以及蛔、眼、脑、鼻、矛疳等等。而且各列治法,舍本逐末,使后学者无所适从,徒乱人意。余治小儿疳积紧紧掌握脾肺二脏。由于脾胃相表里,扶脾阳、固胃液、滋肺阴、佐养肝和血等珐疗效甚佳。

鹤膝风

周姓女孩,九岁。患左膝关节肿大,住某医院,诊断为:“骨结核”。治疗二月,前后开刀五次,病情如故,请余会。诊。症见:患儿面色皓白,左膝关节肿大且僵冷,不能站.立。开刀之处涔涔流下清稀黑水,无疼痛感觉。终日嗜睡,舌润无苔,脉沉迟无力。详询病史,知发病是由于冬令玩雪而引起。寒邪侵入经脉,治不得法,迁延日久,郁而不解。脉症合参,当用通阳化滞和血之法。用加味阳和汤。处方:

麻绒6克熟地15克白芥子9克 鹿角霜15克’桂枝6克

上肉桂5克 炮姜9克 当归15克 甘草9克

方中熟地、肉桂、鹿角霜温肾阳固肾阴。麻绒开腠理。白芥子消痰化积,消皮里膜外之痰。熟地得麻绒则不凝滞.麻绒得熟地则不表散。此方重用鹿角霜一味,取温补而不粘滞。肉桂、桂枝并用者,取其温心、肺、肾之阳。加当归以补血、活血。全方配合有扶阳固阴之功。

二诊:上方服五剂后,面色由皓白渐转红润,左膝关节稍转温,肿势渐消。用原方去鹿角霜,每剂加服鹿茸1.5兑,再服五剂。取鹿茸补精髓,壮元阳,大补督脉,强筋健骨。因肾主骨生髓,督脉为周身骨节之主;肾强,精髓足,则督脉盛,寒邪化,经脉通,而关节肿大可望渐消。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膝关节转温,且能站立。面色红润,食欲增进,精神转佳,患部所流之清稀黑水转为黄色脓液。此肾阳虽复,尚须补气活血、生肌。方用张锡纯内托生肌散加减:

生口芪30克天花粉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山萸肉15克

此方重用口芪,取其性温、味甘,《本经》谓“主痈疽日久败疮”。以其补气而能生肌,其溃脓自可排除。花粉治痈肿疮毒,配合黄芪更能增强生肌排毒之功。乳香、没药一能调血中之气,一可调气中之血。乳、没合用,宣畅脏腑,疏通经络,善治疮痈,能去瘀滞。山萸肉温肝、补肝以通九窍。全方共呈益气生肌、排脓疏络、解毒之功。服用七剂,后。创口逐渐愈合。

'按':阳和汤一方,为治阴疽内陷方,因具有通阳化滞和血的作用,故命名“阳和”,取其如日光一照,寒邪悉解之意。惟原方剂量过轻,不能胜病。故用时应师其意而不泥其方。本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如墨守成规,妄用成方,或执不变之方,以治变动不居之证,虽属效方,亦难取胜。

中 耳 炎

童××,男,五岁。左耳流脓,且发高热,体温39.7℃,西医诊断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然,延余诊治。症见: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萎顿,有“但欲寐”之势。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断为寒邪入子少阴肾经。肾开窍子耳,经气相通,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治法先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附片30克 麻黄6克 细辛3克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即退,体温正常。患儿面色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乃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

龙胆草5克 栀子3克 黄芩6克 车前子6克 柴胡6克

生地15克 泽泻6克

服三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按':此症治愈之关健在于认清“阳气重于阴气”、“体功重于病邪”之理。凡遇寒邪抑遏,宜先予温经散寒,待阴证转阳,方施以清凉之剂,自易见效。若不知此理,初诊即以寒凉泻火,则寒邪凝滞,变生他证,病难速愈。

本例因系小儿,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故一剂温扶即见韩阳。若系成人或久病,虽数剂温扶,亦难有此明显转机。临证之际,宜注意患者年龄、体质、病程新、久及服药情况。证变药变,一切均从患者客观实际出发,力避主观武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内外痔疾

外宾××××,男,五十余岁。患内外痔年久,到中国后痔发红肿疼痛,坐卧不安,因体力欠佳,不愿割治。余往会诊,处以内服、外治法。内服处方:

夏枯草9克金银花9克 甘草6克


(痔核属肝胆经热邪蕴结。方中夏枯草一味,辛苦,入肝

胆二经,散热解结。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要药,善治疮毒肿

痛,再以甘草泄火解毒和之。

外搽方:五倍子10克研末,加冰片9克,和匀研细,再

加适量猪胆汁调匀(如软膏状),涂于纱布上作外敷,一日

换药二次。

五倍子外搽可散疮肿,冰片通窍散郁火,消肿止痛,胆汁苦寒滑润清血。如此内外并治,表里兼顾,服方三剂,外治三日,痛止肿消。离昆前,曾要求外治药二百克携行备用,以防复发。)

大头瘟

李××,男,四十岁。患头面漫肿,耳后尤甚,时流黄水,初经西医诊断为“颜面丹毒”,病至第七日转我所就诊。自诉;心中烦热,咽干,便秘。舌微黄腻,脉洪数,断为湿毒外浸,肺胃郁热所致。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处方:

僵蚕10克蝉蜕8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栀子6克 、

紫草6克 生石膏30克 绿豆10克 黑豆10克 淡竹叶10克

蜂蜜10克 清酒少许

此方升清降浊、清肺胃郁热,分解毒邪。生石膏清肺胃郁热以消头面之肿,余皆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加淡竹叶以清心胃之热,导邪热由小便而出。加蜜、酒为引导,杨栗山在升降散中说:“酒性无处不到,伐邪辟恶,故为引。”“蜜主丹毒斑疹,清热润燥,故为导。”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肿消大半,耳后黄水已止,继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剂。处方:

生石膏30克 银花10克 紫草10克 红饭豆15克 黑豆10克

绿豆10克僵蚕10克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肿势全消,大便畅通,黄腻苔已退,脉转弦细,惟颜面发痒,但无红肿,拟驱风除湿再清余热为治。处方: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连翘10克 淡竹叶10克 蝉蜕6克

甘草6克

服二剂,颜面发痒全止,渐脱皮屑而愈。





党××,男,三十五岁。病后头部发痒,随即头发成片脱落,已二月余。现头皮发红光亮,痒如虫行,自疑是“麻风”,曾用西药外治未效,来所求治。症见:面色憔悴,精神不振,舌紫,脉细数。此症由于血虚生风,营卫不畅,《医宗金鉴》称为“油风”,俗名“鬼剃头”,并指出病因系“由毛孔开张,邪风乘虚袭入,风盛血燥,不能荣养毛发”而引起。然以本患者症情观之,不仅营血亏虚,风盛血燥,且气血不足,发失濡养,以致头发脱落。治宜补益气血,养阴润燥。处以下方:

生口芪30克 当归15克 潞党参15克 旱莲草9克 元肉15克

黑豆9克 枸杞15克 桑椹子15克黑芝麻15克 侧柏叶9克

外用生姜揉擦脱发处。

方中黄芪一味,为腠理开罔之总司,生用可以鼓舞卫气,通调血脉,开畅经络,与当归、元肉并用,更能补血养心。潞党参补脾胃益肺气,配当归则气血双补。黑豆、枸杞、早莲草、桑椹子均有养阴益血、滋补肝肾之功,合用则能生发乌发,侧柏叶养阴凉血而泻肺。皆本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又用黑芝麻滋养润燥。.如此组方,则风邪可灭,血燥可润,何患“油风”之不除,秃发之不生。生姜外擦使风邪外散。

服五剂,并用生姜外擦后,头皮发痒渐止。连用十五剂,一月后发脱之处已逐渐有毛发长出。

'按':“斑秃”即“油风”,俗名“鬼剃头”,谓其头发成斑状脱落也,甚者可全部头发脱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治此症之法,系以神应养真丹(羌活、木瓜、天麻、菟丝子、白芍、当归、熟地、川芎)内服以治本,用海艾汤(艾叶、菊花、蔓荆子、莱本、防风、薄荷、荆芥、藿香、甘松)外洗以治标。若年深月久者,还须针砭其光亮处出紫血,毛发庶可复生。这一治法与木例病机相近,特附录以供参考。

视物不明兼头痛

曹××,女,三十五岁。患左目红肿疼痛,羞明畏光,视物不明,牵引左侧头痛。经某医院诊断为:1.急性结膜炎伴发角膜炎。2.视神经萎缩。经治疗二月余,未见好转,因而来所就诊。症见:六脉弦涩微紧,舌淡苔白,左目引左侧头部剧痛,视物不明,头发脱落,兼见四肢酸困,腰痛。综合脉症,殆由外邪入侵,初期失于表散,以致由表入里,又兼肝肾两虚,内外相合,故现上述症状。病虽二月之久,病邪系由表而入,仍应先从表解。予解表祛风,散寒除湿、开太阳气机之剂为第一步。处以自拟方小白附子汤:

炙小白附子30克 明天麻9克藁本9克 葳蕤仁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竞 防风9克 独活6克

吴自芷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烧生姜3片甘草6克

大枣3枚

此方即天麻汤加小白附子。方中葳蕤仁,尚有祛风明目、滋润等作用。小自附子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的块根,善于祛风痰、通经络、逐寒湿,最祛头面风邪,治偏正头痛及身肢酸痛。

证治既定,嘱患者连续服上方至头痛缓解后再诊。

复诊。上方服至十余剂,头痛大减,目痛亦随之缓减,四肢酸痛及腰痛已止。惟目红痛未全退,视物仍不明。转而专治目疾,以养肝祛风为主。方用《局方》密蒙花散加防风,改为汤剂投之:

密蒙花9克羌活6克 防风9克刺蒺藜9克菊花6克

木贼6克石决明15克

此方原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治之。”密蒙花为眼科专药,养肝祛风,明目退翳,主治目赤肿痛,多眵多泪,羞明畏光,目昏生翳等症。羌活、防风祛风止痛,木贼、菊花疏散风热而明目,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三药合用,善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石决明平肝清热,益阴明目,亦治目疾要药,与诸明目药相用其明目之功愈大。是方本“肝开窍于目”及“肝主风”之旨而用,使肝气得平,肝风得散,则头目痛之外症可随之消散。

三诊:服三剂后,左目红痛及头痛已基本消除。为巩固疗效,复用小白附子汤加口芪补气升阳,达表固卫。服数剂后诸病悉除,惟视力未全恢复,脱发未生。此因患病日久,体内精气消耗,一营血不足、肝肾两亏之故。转用补气益血、滋养肝肾、明目生发之剂。处以下方:

潞党参15克柏子仁9克山萸肉12右 菟丝子15克 玄参9克

脾为生化之源,用潞党参补脾胃,益气血。心主血,用柏子仁补心血,安心神。肾主水而藏精,精气上注于目,用菟丝子补肾益精,《别录》称其“久服明目”。肝藏血,目得血而能视。用萸肉滋阴助阳,养血涩精,《别录》称其“久服明目强力”,萸肉配党参又能气血双补。尤妙在佐以玄参入肾滋水,以涵肝木。如此组合成方,气血肝肾均有裨益,不患目之不明,发之不能再生矣!

守方服至二十余剂,视物渐明,头发再生,病遂痊愈。

'整理者按':“开门法”为戴老医师治疗某些久病和慢性病的主要经验之一。凡外邪所致之病多先用此法。所谓“开门”,是宣畅太阳气机,亦即“开门逐寇”之意。病邪侵犯人体,常由太阳而入,若能及时解表则不致留邪为患。惟病日久表里混杂,通过“开门”,可使经络宣畅,外邪得出,病之真面目得以显现,方能为下一步用药创造条件。在用此法时,只要病机属真寒,则不为假象所惑,概以辛温宣散投之,然后再据病情转化灵活施治。

肾虚双目白翳

张××,女,五十岁。因受精神刺激后,两目起白色翳障,视物模糊,伴有头痛。病已月余,由家人扶持来所就诊。症见:脉沉细无力,舌质青,苔白腻,面色暗滞。细阅所服方药,多为清肝明目之类。《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若精气亏乏则视物不明。清代医家黄坤载在论述目病因误用寒凉而加重的情况时,有“阳光散乱,清气陷遏,浊气郁升,云雾迷漫,乃生翳障”等语。据此推论,此症虽起子七情内伤,然究其病机乃系里有寒湿不化,肾气虚衰,清阳不升所致。治疗之法,先用温散寒湿之剂,再议补肾升举。处方用自拟小白附子汤化裁:

小自附子30克 茯苓15克 明天麻9克 葳蕤仁9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陈皮6克 川芎6克

防风9克羌活6克藁本6克 白芷6克 甘草3克

生姜5片 大枣3个

上方服三剂,头痛全止,苔已化净。改用下方:

川附片60克 北口芪15克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