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本草新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7-本草新编-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迅利,宜少用为佐使,不宜多用为君臣。至称益肾、安五脏、定心志,不可信之辞也。 
或问苦参非益肾之药,夫人而知之也,但未知其所以损肾之故乎?苦参之不益肾,岂待 
问哉 
。沉寒败肾,必有五更泄利之病;苦寒泻肾,必有少腹作痛之 。苦参味苦而寒,气沉而降 
,安得不败肾而泻肾乎。而五更泄利,小腹作痛,必不能免矣。败泻肾气,而反言益肾,殊 
不可解,愿吾子勿信也。 

卷之三(角集)
牵牛
内容:牵牛,味辛而苦,气寒,有毒。虽有黑、白二种,而功用则一。入脾与大小肠,兼通膀 
胱。 
除壅滞气急,及 癖蛊毒,利大小便难,并脚满水肿,极验。但迅利之极,尤耗人元气,不 
可轻用。虽然不言其所以不可轻用之故,而概置不用,亦一偏之辞也。夫牵牛利下焦之湿, 
于血中泻水,极为相宜,不能泻上焦之湿。于气中泻水,未有不损元气者也。李东垣辨之至 
明,似无容再辨,但未论及中焦也。中焦居于气血之中,牵牛既利血中之水,安在中焦不可 
半利其血中之水乎。嗟乎!水湿乃邪也,牵牛既能利水,岂分气血。但水从下受,凡湿邪从 
下受者,乃外来之水邪,非内伤之水邪也。牵牛只能泻外来之水,而不能消内伤之湿。上焦 
之水肿,乃气虚不能化水,故水入之而作胀,久则与水肿无异,故用牵牛,往往更甚。下焦 
之水肿,若是气虚,用牵牛迅逐,亦每无功,与上焦正相同。是真正水邪,用牵牛利之,始 
效验如响。可见,牵牛只可治外来之水,而不能治内伤之湿也明矣,非止治血中之水,而不 
治气中之水也。然则,外来之水与内伤之水,何以辨之?亦辨之于皮内而已。外邪之水,手 
按皮肉必然如泥。内伤之水,手按皮肉必随按随起,即或按之不起,必不如泥而可团捻也, 
按之或起或下。起者又有分别,按之即起者,气虚而犹有命门之火也;按之久而不起者,气 
虚极而并少命门之火矣。按之如泥者,必须用牵牛以泻水;按之不如泥,而或起或不起者, 
必须用补肾中先天之气,而又加健脾开胃,以益后天 
之气,始能奏功。倘亦用牵牛,岂特耗气而已,有随利水而随亡者矣,可不慎乎。予所以表 
牵牛之功,而并辨东垣论药之误也。 
牵牛治外来之水,而不治内伤之湿,余已明辨之矣。然而牵牛治外来之水,又各有异。 
夫外 
来之水,有从下而外入者,有从中而外入者。从下而外入者,乃从脚而入也;从中而外入者 
,乃从腰脐而入也。世人只知外邪之水,从脚而入,未知从腰脐入也。从脚入者,其脚先肿 
,人易识;从腰脐入者,其腰重而脐肿,人难识也。水肿不分脚与腰脐,而概以牵牛泻水之 
湿,毋怪其有不效也。然则用牵牛之法,又乌可不分别之乎。凡治水从脚入者,用牵牛、甘 
遂以消之。若水从腰脐入者,用牵牛于白术之中,一剂而腰重除而脐肿平,三剂而腰脐俱利 
矣。 

卷之四(征集)
泽兰
内容:泽兰,味苦、甘,曰辛误,气微温,无毒。入肝、脾二经。理胎产,消身面、四肢浮肿, 
破 
宿血,去症瘕,行瘀血,疗扑损,散头风目痛,逐痈肿疮脓,长肉生肌,利关开窍。此系女 
科佳品,然亦佐使之药也。《本草》称其能治百病,未考为训也。 
或问泽兰每每用之妇人,而不用于男子,岂亦有说乎?夫男女之病,本无分别,而药味 
又何 
须分别。惟是女子善怀,一不得志,而闺中怨忧无以解其郁,郁无聊之气,而经血不行,行 
经作痛,千般怪病,后此生焉。泽兰气味和平,又善于解郁,尤宜于妇人,故为妇科妙药, 
非单宜妇人,而不宜于男子也。 
或问泽兰,吾于解郁而世人未知,岂前人未尝用之乎?曰∶泽兰解郁,前人多用之,近 
人不 
知者,以其辨之不真耳。世以泽兰为泽草,谁知泽兰别是一种草药,非兰蕙馨香之药也。生 
于楚地,无花,而叶似兰,而根则宛如兰也。兰生于山,而泽兰发生于水泽,故不曰兰,而 
曰泽兰也。 

卷之四(征集)

内容:萆 ,味苦、甘,气平,无毒。俗呼为土茯苓。入肾、肝二经。善治痹症,祛风寒湿痹, 
腰 
背冷痛,止筋骨掣疼,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能消杨梅疮毒。此物败毒祛邪,不伤元气 
,但功用甚缓,可治缓病,而不可治急症者也。近人以之治轻粉结毒,正取其缓消,而不损 
伤元气故耳。然而,经年累月殊无功效者,单藉一味以作汤,而不加补气血之味也。苟用补 
气血之药,加人参、 、术、茯苓、麦冬、熟地、山药、元参、地骨皮、沙参之类,用草精 
数两,先煮汤以煎药,不须十剂,而轻粉之毒全消,杨梅之毒亦散矣。 
或问萆 非土茯苓,别一种也,萆 生于川蜀,而土茯苓处处有之,未可以二物而合为 
一也 
。曰∶萆 ,即土茯苓也,岂特一特而两名之,一曰拔 ;一曰冷饭块,一曰岐良,是一物 
而五名。生于川蜀者曰萆 ,其生于他处者,随俗名之,正不止四名已也。大约川蜀所产为 
第一,他处用一两者,川蜀只消用五钱,故古人取川中萆 ,而不取他处也。然而,生他处 
者,未尝不可解杨梅结毒,要之地产虽殊,而秉性无各别耳。 


卷之四(征集)
内容:,味苦,气寒,有小毒。一云∶性热,无毒者非。入肾。疗暴中风邪,口眼 斜, 
治久 
湿湿痹,腰脚酸痛,主热匿烦满。然散人之真气,尤不宜服,不宜用,而入之兹编者,何也 
?盖肾经之药,药品中尤少,肾犯风邪湿气,又尤难治,姑 
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不知何故古人尽称此品,近人亦多乐用之,且有赞其百服则耳目 
聪 
明,千服则须发乌黑,追风逐湿。犹作泛等闲语,此真杀人之语也。余客闽,有一贵人卒然 
中风,余切其脉,绝无浮象,甚微细欲绝。余曰∶此真气虚绝将脱之症。急用参、 、熟地 
、山茱、麦冬、五味之药,大剂投之,一剂而神思清,再剂而语音出。余咎其平日之纵欲也 
。贵人曰∶余已绝欲数年矣,尚恐欠健,日服补剂,病乃中风。而先生绝不治风,竟用大补 
血气、填益精髓之品,以救吾命,此仆所不解也。余问所用是何补药。曰∶客有劝余服 
丸者,服之已一年矣。余曰∶是矣。 耗人真气,岂可常服。曰∶然。余服之,久不见功 
效,心窃疑之,今闻先生之教,乃恍然大悟,瓶中余药,呼儿尽弃之。恪遵吾方而全愈。嗟 
乎!贵人幸遇吾,得不死。此吾所见治而知 之杀人也。而余所不及是闻者,不甚多乎。 
虽然, 亦非能杀人,不善用之,多致杀人耳。而善用之若何。中风之症,必问其腰间素 
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若何。肾中有风,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肾 
中有湿,其人必然囊破而疮。即用 ,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又何至误杀人乎。至 
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薏仁、茯苓、黄 、芡实同施,始万全也。 
或问 为举世嘉尚,而先生弃之至此乎。夫 未尝无功,余虑人误认补味,而常用 
之耳 
。风湿入肾者尤难治,存 而不删去者,正备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存防 
己可,必复取 ,正以 功用胜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 
。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贻害。若 则不妨一用,而至 
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卷之四(征集)
海藻
内容:海藻,味苦、咸,气寒,无毒。云有毒者,非。反甘草。入脾。治项间瘰 ,颈下瘿囊, 
利 
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辟百邪鬼魅,止偏坠疝疼。此物专能消坚硬之病 
,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入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 
矣。 
或问海藻消坚致效,亦有试而言之乎?夫药必有试而言之,则神农氏又将何试哉。虽然 
言而 
未试,不若试而后言之为验。予游燕赵,遇中表之子,谈及伊芳母生瘿,求于余。余用海藻五 
钱、茯苓五钱、半夏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白芥子一钱、桔梗一钱,水煎 
服,四剂而瘿减半,再服四剂,而瘿尽消,海藻治瘿之验如此,其他攻坚,不因此而可信乎 
。 

卷之四(征集)
甘遂
内容:甘遂,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胃、脾、膀胱、大小肠五经。破症坚积聚 
如神 
,退面目浮肿,祛胸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 
,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只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 
之病,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 
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泄。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 
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可不慎哉! 
或问牵牛、甘遂,仲景张公合而成方,以治水肿鼓胀者,神效无比。但牵牛利水,其功 
甚捷 
,何必又用甘遂,以牵其时耶?嗟乎。此正张夫子用药之神,非浅学人所能窥也。子不见治 
河之法乎。洪水滔天,九州皆水也,治水从何处治起,必从上流而先治之,上流疏浚而清其 
源,则下流无难治也。倘只开决其下流,水未尝不竟精大泄,然而只能泄其下流之水,而上 
流之水,壅塞保存于州湖者正多,尾闾气泄,而上游澎湃,民能宁居乎。故治水者必统上下 
而兼治,人身何独不然。仲景夫子因甘遂于牵牛之中者,正得此意,而通之以利湿也。牵牛 
性迅,正恐太猛,泻水太急,肢体皮毛之内、头面手足之间,未必肠胃脾内之易于祛逐。加 
入甘遂之迂缓,则宽猛相济,缓急得宜,在上之水既易于分消,而在下之水又无难于迅决。 
于 
是肢体皮毛、头面、手足之水不能少留,尽从膀胱而出,即脾、胃、大小肠内之水,亦无不 
从大小便而罄下矣。倘只用牵牛,不用甘遂,则过于急迫,未免下焦干涸而上焦喘满,反成 
不可救援之病。倘只用甘遂,不用牵牛,则过迂徐,未免上焦宽快而下焦阻塞,又成不可收 
拾之 。仲景夫子合而成方,所以取效甚神,既收其功,又无其害也。 
或问牵牛性急,甘遂性缓,故合而成功。吾子只言其上、下二焦之利益,尚未言及中焦 
也, 
得毋二味合用,可不利于中焦乎?夫牵牛、甘遂合而用之,使上、下二焦之利益者,正所以 
顾中焦也。下焦阻塞,水必返于中焦而成壅闭矣。上焦喘满,水必流于中焦而成痞胀矣。今 
用牵牛,并用甘遂,则上、下二焦均利,而中焦有不安然者乎。 
或疑甘遂虽性缓,然祛逐水湿,未尝不峻烈也,或用牵牛,又用甘遂,不更助其虐乎? 
夫甘 
逐真正之水湿,何患其虐。若非水湿之症,单用甘遂,尚且不可,况益之以牵牛乎。惟其真 
是水湿,故并用而不相悖也。 
或问笔峰杂兴载治转脬,用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立通,可以为训乎?不可为训乎? 
夫转脬 
多由于火,而甘遂大寒,泄之似乎相宜。不知转脬之火,乃肾中之火不通于膀胱,虚火遏抑 
而不得通,非脬之真转也。人之脬转立死矣,安能久活哉。 

卷之四(征集)
白芨
内容:白芨,味苦、辛,气平、微寒,阳中之阴也。入肺经。功专收敛,亦能止血。败症溃疡、 
死 
肌腐肉,皆能去之。敷山根,止衄血。涂疥癣,杀虫。此物近人皆用之外治,殊不知其内治 
更神,用之以止血者,非外治也。将白芨研末,调入于人参、归、芎、黄 之内,一同吞服 
,其止血实神。夫吐血未有不伤胃者也,胃伤则血不藏而上吐矣。然而胃中原无血也,血在 
胃之外,伤胃则胃不能障血,而血入于胃中,胃不藏而上吐。白芨善能收敛,同参、 、归 
、芎直入胃中,将胃中之窍敛塞,窍闭则血从何来,此血之所以能止也。况白芨又不止治胃 
中之血,凡有空隙,皆能补塞。乌可徒借外治,而不亟用以内治乎。 
或问白芨能填补肺中之损,闻昔年有贼犯受伤,曾服白芨得愈,后贼被杀,开其胸膛, 
见白 
芨填塞于所伤之处,果有之乎?此前人已验之方也,何必再疑。白芨实能走肺,填塞于所伤 
之外。但所言只用一味服之,此则失传之误也。予见野史载此,则又不如此,史言受刑时, 
自云∶我服白芨散五年,得以再生,不意又死于此。人问其方,贼曰∶我遇云游道士,自称 
越人,传我一方∶白芨一斤、人参一两、麦冬半斤,教我研末,每日饥服三钱,吐血症全愈 
。然曾诫我云∶我救汝命,汝宜改过,否则,必死于刑,不意今死于此,悔不听道士之言也 
。我传方于世,庶不没道士之恩也。野史所载如此。方用麦冬为佐以养肺,用人参为使以益 
气,则白芨填补肺中之伤,自易奏功,立方甚妙。惜道士失载其姓名。所谓越人,意者即扁 
鹊公之化身也。 

卷之四(征集)
白附子
内容:白附子,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诸气之药,可恃之 
为舟 
楫者也。用于人参之中,可开中风之失音;用于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湿之痹症;用于当 
归、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经脉;用于大黄中,可以去滞而逐瘀。近人未知,只用之外治以 
减瘢,下治以收囊湿,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气血枯槁,虽有风,似不可用。即痰涎壅 
塞,而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卷之四(征集)
王不留行
内容:王不留行,味苦、甘,气平,阳中之阴。无毒。主金疮,止血逐痛,催生调经,除风痹、 
风 
症、内寒,消乳痈、背痈,下乳止衄,祛烦,尤利小便,乃利药也。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 
行者也,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但其性过速,宜暂而不宜 
久,又不可不知也。 
或问王不留行止可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