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理去抉择成立,如说诸行无常,因为诸行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一定是无常,能用
自心去推定,并且见到若说是常便有如此如此的过失。能遮止相违而用正理成立
的比量智,便是思慧。虽知而未证,仍须修习,方能亲证。如空理,如空理闻说
之后,如理思惟,决定了知,并不是见道要缘所知的境,修成止观,才能断烦恼。
闻法之后,立即随自己能力去修行。最为重要,能修到什么程度,尽可能的修去,
如果要等所闻的通通能作到才修,就如要等一年的粮食有了才吃饭,是一样会饿
死的。

    要多闻才会如理思惟,要多思惟,抉择才会修行。有学问的人修行,与无学
问的人大不相同。有学问的人,知道修行如何是错、如何是不错,所以一定有成
就。忏罪也如此,多闻的人犯罪能见罪,故恐惧忏悔,其罪轻;愚人犯罪,不见
罪不忏悔,故罪重。譬如大鹏,海水也淹不了,蚊子呢、唾沫就粘住了。多闻,
要知道是修行的教授。不问是入中论、瑜伽、俱舍所说的无常的道理都可以拿到
下士道来利用,所说生死过患的道理,都可以拿在中士道来利用。三藏十二部,
都可以编人菩提道次第中,于一座上,都可以摄收起来修。修的时候,或见一切
皆空,或现光明,或觉自己的身体好像没有了,或者似神通显现皆是错误境相。
必要合乎正量,达到经论所说的什么阶段,自己知道,昏沉幻相,也能知道,才
不致错误。无垢正理观察修,能与专注相系属。

                他派所无最胜法,愿遇善慧胜者教。

    以前西藏的人,多以为专注才是修,观察完全是分别,说是修都诧异。谈到
修行,便钻在黑窟里,连妄想都不会打一个。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如解深密经说
的「如其所闻,作意思惟」。如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六种力,四种作意。现观庄严
论和莲花戒论师的修次第二论都说要思惟决断,又再思惟,方是真的修。一般人
以观为修的障碍,是不知定慧差别的缘故。如修菩提道,从依止善知识,乃至发
心,都是要观的。修无常并不是说「我要死,我要死。」就完了,必须依三根本、
九个因相的道理去观察。有的人又以为若照这样修,菩提道就太长了,想走近路,
立地成佛,那就是想找一个不圆满支分不具的道。只要安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就
认为是好教授。试问即使有高深的教授,我现在的程度是否能得?立地成佛的教
授是十地菩萨用的,我要去学就像小孩要学大人作事,无二无别。如果只图高深
修金刚喻定最好了。一般人只想讨便易,走近路,实际绕了圈子。因为与自己程
度不合的高深法门,任如何修也不能生起的。易修成就是近道,难修成就是远道,
所以决不可厌烦、想便易。

                引胜宝心善万便,强遮现后诸欲境。
                修出离心不共法,愿遇善慧胜者教。

    要成佛决不可少的是菩提心,试问自己有没有?如没有,果再高的教授于我
也无用。菩提心要修才能起,要修起先要除生起菩提心的障碍。障碍菩提心生起
的,便是贪着现世与贪着世间的心。不修下土道、不能遮止贪着现世的心;不修
中士道,不能遮止贪着世问的心。现前的乐境一点也放下下,生死大海看得比公
园还好耍。自己都不想出离,那里还想度人呢?所以中士道、下士道,都是引生
上士道的方便。学了,就要修,否则学的法愈多、人愈奸诈,好象随便说什么法
我都知道,可是都不相干。西藏人制牛皮,都是涂一点酥油,便可鞣熟。可是包
酥油的牛皮就没有办法鞣熟,因为他已经给酥油浸透了。听法的人听久了,不能
行,后来听也懒得听,就成了包酥油的牛皮了。其过在只有听闻,没有思惟,所
以没有正当认识。把佛法当做学生学的学科,如像大学教授一样,去研究佛法,
觉得我也许还比龙树、无著,说得更圆满,那就糟了。要听一百次,每一次听的
有不同,闻思惟所生的力也日日不同,才说得上闻思。闻思后,要继以修证,使
其在身心上生起,否则佛法只在书上,有一天,火把书烧了,你的佛法也跟着完
了。修的次第,如像菩提道次第的修法,一个修完再修第二个,是所谓「下下引
生上上」因果的理如此。另外还套有别的修法,也可以全部都大概的修,内中偏
重某一部分,一座之内也能全部修完,如此依下士、中士道渐渐趣入上士道,是
大师不共的教授。

    于所闻的理思惟抉择,是观修。观修圆满——就是推察得到结果——注修,
就是修止。修止的境、修止的方法、修止的过患都应知道。修止时,依九住心的
次第而修,是专往修。得止之后.由止引观,由观再引止,止观双运,才是毗钵
舍那。中间不要堕偏止、偏观的过患。元世祖时,三个萨迦教第四代的祖师,他
说:一般愚痴人修大手印、都是畜生因。因为大手印的名字,虽然充满三界,要
问他们什么是真空,什么是光明三摩地,连他自己也茫然。就是那样昏昏沌沌的
住起修愚痴,怎不堕畜生呢。大手印如此,大圆满也差不多。不通密宗的真义,
招牌很高,仍不免落在昏沉的专住里去。宗喀巴大师的教授,要于专注而离微细
昏沉、观察而离实相,是他派所无的最殊胜法。

                七重因果自他换,二种教授合并修。
                发菩提心胜他派,愿遇善慧胜者教。

    大师的发菩提心不共教授、为尼马瓦、萨迦瓦、嘎俱巴所无。引生菩提心,
先要遮止现前五欲,已如上说。三心要沦说,遮止现世贪着,应思惟无常。大圆
满前方便四大科中,亦有无常。萨迦瓦的道果和嘎俱巴的大手印,也说内外情器
世间的无常,可是都比较粗。菩提道次第的无常,有三根本,每一根本各有三因
相,每一因相,各有无量经论成立,最后才得三决定。任其现世环境如何圆满,
亦能生起无常。第二要观生死过患、引生出离心。他派也说生死过患。但是只说
到八苦就完了。宗咯巴大师的教,更说有六苦三苦。并且对于行苦,特别说得彻
底。所以在由出离心引生菩提心的教中,也特为殊胜。说到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教
授,凡是未受过嘎当派影响的宗派,都只以四无量心引生菩提心。宗喀巴大师的
教,是集一切发菩提心教授之大成。有由月称、尊札果米传来的七重因果修法,
有由静天菩萨传来的自他换修法。金洲大师兼有二种修法,阿底峡尊者亲近金洲
大师十二年得到心传,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的传授。这些修法,在菩提道次第
里有显明的指示,马扯里面,还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下士道、中士道修法、观世间如火宅、观众生与自己同一痛苦,为拔众生苦
故,引生菩提心,即入上士道。发菩提心的次第、一修舍心——平等心。若无平
等心,对于众生,偏爱一部分、放弃一部分,纵有慈悲心,也只慈悲一类众生,
所以应先修起平等遍缘无贪嗔的心。要利益众生、应先修悦意慈心,觉得众生很
可爱乐,如像父母对子女作利益,主要的理由,就是觉得子女很可爱、生起悦意
的心。要先知道我对他们的好感、恶感,是因他对我作利益损害而生的。所以要
修知母、念恩、报恩,知道他人对我所作利益,每一件事皆应酬报,何况母亲的
恩无量无边。所以先修知母念恩,便能引生报恩的心。怎样去报恩呢?再观察一
切众生、好乐厌苦、与自己相同、引起平等心。观察利他的功德、与只自利的过
患,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众生的利益放在前。一切众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
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这就是修自他换了。依班禅大师的供养上师法,出息之时,
想自己善根施与众生,入息之时,想众生的苦摄归自己,这又是秘密的修法。消
灭我执成功更快。更想度众生的事,我要担负起来,便是增上意乐。因度众生故,
想先成佛,就是菩提心。真实菩提心,都由先有假菩提心修成,不生勉强令生,
久久就成自然了。如学生习字,是慢慢学会的,那有一个小孩下地就同王羲之一
样会写字呢?大菩提心生起,佛果就在掌握中,三大阿僧劫不过一弹指。否则任
修什么法,也与成佛无关的。

    以上所讲是菩提道次修行的一个总纲。菩提道次第,犹如一切佛法的库藏,
所学的佛法都可以归纳在里面。若没有这样好的法门,学多少佛法,也是茫无头
绪、毫无成功之望。有人嫌这种法门太迂缓,可是你跟着去行,走一步算一步,
比乱撞就快多了。所以假使我今天没有修风脉、观想、念咒,这一天未空过修,
若未修菩提道次第,就是空过了。因为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才是修行的心
要,才是道之正行,没有这三种,就是修到一一毛孔都会转大法轮也无益。有些
人以为念咒才是正行、这些只是加行,就把他放弃了,实在是大错误。

                远离昏沉三摩地,如正量教所宣说。
                修无分别不共他,愿遇善慧胜者教。

    修定的过患有昏沉掉举二种、但是堕于昏沉的更多。因为堕在细昏沉中,实
在是在冲磕睡,自己还以为在入定呢?断除这些过失,如莲花戒论师的修次第论、
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都有善符正量的教授。现姑且只引辨中边论所
说:「远离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来解释。这种意思,在瑜伽声闻地也有,可是
瑜伽的文字非常古奥难懂。菩提道次广略二种都引有此文,并且引有其他经论。

    定的体就是于善所缘,心一境性。远离掉举散乱,专一安住。远离昏沉,有
明了力。沉掉是定的障,带着障碍修定,修三百年也下会成功的。定所缘的境,
西藏有人以为修空就是修定,或是止观双运,实际并非如此。缘胜义谛为境,是
否止观,是另一问题。修空有止有观,不一定是止,修止也可缘世俗谛不一定缘
空。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于十二部经多闻思惟,缘境心不散乱,引生身心轻
安,即以此为三摩地所缘境相。瑜伽师地论有「凋遍」、「善巧」、「净行」、
「净惑」四种所缘。或缘内身,或缘外境,乃至缘自骨、风、脉、本尊、种子字
或佛相,总之必有所缘,无所缘决不能生定心的。

    五过失是,一、懈怠;二、忘念、三、沉掉;四、不作行;五、作行。懈怠
是推到三十年五十年后,再去闭关。或者说,等儿女长大了,才来修定。忘念,
是把所缘的忘掉了。掉有二种,一、掉举于可爱境,令心随逐,贪一分摄。二、
散乱,心不缘所应缘,趣向其他可不可爱的境。如缘佛修时,却缘菩萨。二者都
能障心安住。沉有二种:一、昏沉。愚痴所摄,令心无堪能性,是有覆无记或不
善。二、沉没。散乱心所摄,可通善心。集论说:散乱心亦摄善心故。瑜伽师地
论说:昏沉是沉没之因。修次说:沉没是于所缘境心不明了,如人入暗、忽无所
见。分粗中细三类,不明了为粗,虽不明了心尚清楚为中,明了清楚而无力为细。
或分二类,粗谓不明了,细谓无力、其差别甚难体验。起掉散时应观无常等可厌
的境,以为对治。起昏沉时应观可欣境,以为对治。这样修才是无分别止,是大
师不共的教。有过患不对治就是不作行。到毫无过患时,去作对冶,反扰乱定力,
是作行。

    八断谓信、欲、精、进、轻安、正念、正知、作行、不作行。信等四种,是
对治懈怠的。由信修定的功德胜利,引生欲修定的心。由欲心引生精进,由精进
修定引生轻安,身心有堪能就不再发生懈怠了。修定的功德很多。大小乘都有五
道:资粮道、加行道、修道、见道、无学道。资粮道又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资粮
道,要有定才能圆满,资粮道以上的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在显教中,未生止,
不能生观,不能亲证真如。密教中生起次第未修成,不能修圆满次第。生起次第
分粗细二品,未得止,生起次第细品不能圆满,圆满次第更不能入门。纵修了也
不过薰习一点种子,粗分的生起次第,也要有离沉掉的心一境性,但不一定引生
轻安。所以修定在显密教中的地位,都很重要。神通智慧无量不共功德,都是由
定引生的,故应于定发起真正应当希求的心。

    修定的资粮,是得定的因,也应说一说。瑜伽声闻地说的,有自他圆善法欲
等十三种。简单的,要戒清净、离五欲、远喧杂、少欲知足、正知过患、能作对
治、发起正当精进等。

    正念是对治忘念的。忘念是忘失教授。正念是要心缘观境,刹那不忘,不仅
想得起而已若山南海北打妄想,不是忘念简直是散乱了。正知是于心不调驯,沉
掉生时,能够知道。就是住在正念中,同时抽出一分功能,观察自己。要起沉掉,
先就知道。若没有正知、自己打了妄想,还不知道。正知是正对治不知沉掉的。
作行,是于有沉掉时,发动对治行,正对治不作行。不作行,是已离沉掉修等舍,
正对治作行。

    不作行于住心中,在第八住心以上的地位。九住心是:内住、等住,安住,
近住、调伏、寂静、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摄心向内,令住所缘,谓之内住。
以思惟力令心相续,谓之等住。掉散之时,能摄心还住所缘,谓之安住。用功既
久,掉散力微,谓之近住。知定功德能对治疲厌,谓之调伏。起与定不相应的烦
恼,能对治,谓寂静。微细烦恼亦不起,谓之极寂静。心能相续住于所缘谓之专
注一趣。不再作对治、自能正安住所缘,引生轻安,谓之等持。此正教授极明显
也极正确。修定的人,应当依经论正教授去修,不可依自己心想盲修瞎练。

                亿万智者莫能测,如实见说甚深义。
                离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