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富春山居-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夫人这边要等李大人和李知远来家吃饭,晚饭开的晚,一家老小正吃饭呢,陈夫人要留饭人家又吃过了,就留着两个弟妹在小花厅吃茶,她老人家亲自捡了两盘点心,饭都没顾上吃,亲自送小花厅里去,在窗边听见小婶闲话英华,一个字不漏全都听见了。
送走了陈家弟妇,陈夫人气的有酸豆角也吃不下饭,因为李知远第二天就要考试,她什么也没说。吃过饭李大人把儿子拉到书房去传授考前经验,说他:“县试和州试考的好看点。你弄死潘菘的事,人家是没抓住把柄不好随便动你的,可是防着你是一定的。你先生说你肚子里存的学问是够了,二十岁的进士几科都出不得一个,让你考中了天下瞩目,就更不能动你了,这事人家也不会干。不过就这样被人家卡下来也丢人。你部试的时候装个拉肚子,干脆不要去,有县试和州试的成绩,也没人能说你是装的,咱们缓几科,三十岁的进士,还是少年进士风光的很。”
“儿子知道。”李知远笑一笑,道:“当初赵恒和八郎跟我说过这里头的诀窍。进士什么的,也就是出门好看,考一个就成,早晚的事。爹,儿子有一件事说与你老人家听,你莫吓着了。”
李大人讶然,问:“还有什么事是瞒着我的?”
“赵恒……”李知远咳了好几声才道:“他生的甚像柳家一人,我看师母和柳五姨待他,都跟待自家子侄似的,亲大于敬。”
李大人是真吓着了,过了好半天才道:“难怪……赵恒论什么都比你强,又是正经求娶英华,便是英华喜欢你不肯嫁他,他们一起长大的情份也还好,柳家根本没理由把一个现成的王妃让给旁人啊。他要是柳家的,那做不做亲就无所谓了。”
“赵恒哪有什么都比我强,”李知远不乐意了,“他勾三搭四的,就是他想求娶芳歌,我也不乐意把妹子嫁他。别说王妃,皇后也不成。”
李大人摸着胡子点头,“咱们芳歌不嫁他——不过,杨家帖子上说过十几日上门来拜访,你怎么看?”
“母亲是暗地里不乐意,沈姐是明面上不乐意和杨家结亲,都怕八郎去打仗。”李知远摇头叹气,他两个娘骑马都追不上他丈母娘,他丈母娘疼王耀宗是真疼爱,可是也舍得让王耀宗去冒险,王耀宗送赵恒回京,一个从五品的官儿是跑不掉的,哪怕不领实差,从五品啊,也够他一辈子了,一般人得奋斗多少年?
“知根知底的人家里,没有比八郎更好的了,更何况芳歌是喜欢他的。他也守信,正经把他母亲搬来求亲,可见待芳歌是尊重的。”李知远将心比心,觉得芳歌愿意就让她嫁吧,八郎是要上战场没错,可是不见得运气有那么不好,他又是元帅儿子,又是最小的,真要到他去搏命,估计杨家都死光了。杨家要能都死光,离天下大乱也不远了,嫁个书生还不如嫁八郎呢,最少杨元帅家家将能打,女人会骑马,大家逃命也方便。
“我原来觉得陈家挺好,守义机变,守拙厚重,做女婿都不错,便是你两个舅舅嘛,也是通情达理的人。”李大人叹气,“不过看你那群表妹们的教养吧,估计你的舅母们都不怎么样,陈家的女孩儿,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爹,你老人家说陈家女孩儿不好还不忘夸夫人半句,李知远觉得还是不要点头赞同为妙。
“要不然……再看看?”李大人现在心理很微妙,女儿到年纪要许人家了,是真舍不得啊。还是亲家王翰林高,挑女婿先招做学生,弄了来一天不落的盯着观察好几年。嫁了女儿,一到考试女婿全家就打包送上门了,嫁远点也不怕。婆家敢对女儿有一点半点不好?人不只是亲家,还是老师,女婿捏在手里全家都要老老实实的,婆家只会把人家女儿当宝啊。要是杨八郎是个读书的就好了,他一个老进士也教得元帅儿子了,教几年放心了再许嫁多好,现在对杨八郎还不大了解,怎么放心把女儿许给他?
李知远盯着他老子,很为难。皇后的姐姐来提亲,自家女儿还乐意嫁啊,你还要再看看,你的面子有那么大吗?
“八郎跟着先生也读过几年书,性情如何不妨问问先生。”李知远猜到他老子纠结啥,指点他老人家。
“啊,对啊。”那也曾经是亲家的学生,李大人威严的点头:“我得空问问亲家。”
李知远对八郎的人品还是信得过的,若是有得选,芳歌自然是嫁个家世和他们家差不多的人家最好,可是架不住芳歌喜欢人家啊。这几天他是看出来了,母亲暗劝沈姐明拦,都没能让一向柔顺的芳歌改变主意,这是真喜欢人家。八郎也很够意思,说提亲就能把他娘千里迢迢搬来提亲,也不是一般世家公子能办得到的。杨家也很仗义啊,儿子喜欢的姑娘,哪怕姑娘家家世差点,婆婆走几千里路正经来提亲,诚意足够了。就冲杨家这个做派,芳歌嫁到杨家不会吃暗亏的。
李知远能想得到的,陈夫人自然也能想得到。她舍不得芳歌嫁,自家女儿自家疼,她娇生惯养的女儿嫁到别人家守活寡,还有可能守寡,怎么舍得。所以她每日避着人没少劝芳歌,无奈芳歌立场坚定,表示守寡她也乐意。今天杨家来送拜贴,这是正经八百来提亲来了。小儿女两情相悦,未来亲家诚意十足,其实这个亲也是不得不许的。就因为非许不可,陈夫人心里才格外难受,原来她算的好好的,芳歌嫁回她娘家,守着舅舅舅母,那也是真疼爱她的长辈,离的近,娘家人想见就见不怕受委曲,她和沈姐也可以守着芳歌看她生儿育女,多好。可惜啊,芳歌自家不乐意,非要嫁杨八郎!
晚间李大人去沈姐处看了一眼新生的小女儿,回来到陈夫人房里歇下,和她说对儿子的打算,说到打算让儿子部试的时候装拉肚子不去考,陈夫人怒了,有生以来头一回把李大人踢下了床,喝道:“朝堂取士取的是可造之材,我儿子就是栋梁之材,二十岁的进士名扬天下,名至实归,为何要让他弄虚做假?”
你儿子把潘菘弄死了呀,这笔帐人家记着呢,潘家投奔了赵元佑,怎么会让你儿子顺顺利利考进士。这话老子不能跟你说呀,知道的人老子都把他们弄死了呀。李大人哎声叹气爬上床。
陈夫人一脚又把他踢下去了,“你看看你给儿子挑的儿媳妇!耽误了儿子前程不说,她倒好,也不晓得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天天在外头疯跑。亲戚们提到她,没一句好听的。”
“沧州风俗女儿能干当儿子用,夫人!”李大人对英华出头管事倒没大的反感,英华若能有柳氏夫人那么能干,连芳歌带青阳和小女儿芳龄都能照应得上,他们老两口三十多才得长子,小女儿现在还没有一岁,能照管到小女儿成亲就很不错了,后头有一串小的要大儿子照应,有个能干的大儿媳妇比什么都强,娶媳如英华还有何求?
“建新京城多大的事,几辈子也遇不到一回。听说建完新京城要立一块功劳榜在清凉山上,咱们儿媳妇若是榜上有名,也能名垂青史,足够儿孙们荣耀几辈子的。曲池乡下地方亲戚们没见过世面,说话是好听不了,再过一二十年咱们守着天子脚下,大家见的世面多了,才晓得在这样的大事里能站住脚的人有多了不起。”李大人心里其实挺得意,这样的儿媳妇,居然让他儿子拐回来了。
“那也不能天天朝外头跑,还跟青年男人肩并肩跑马!”陈夫人把丈夫扯上床,替儿子吃醋,“这样的好儿媳,我们家消受不起。要不然……儿子部试不得过,咱们就说儿子考不起配不上她,退了亲另找?”

127柳夫人手下无弱兵
李大人觉得夫人再给他脑袋上来一下结束这个话题算了;自家儿子是很优秀没错儿;似英华这样能干的儿媳妇,娶一个来家,最少能保子孙三四辈富贵平安;就能为几句闲言碎语不要她?
谈儿媳妇还是严肃点好,李大人自己从床上下来了,搬着马扎挪到床头;估摸着夫人踢不着他,才放心说话;“亲戚们说的那些闲话;你信?”
“英华这孩子;看着是不错……”陈夫人眉头皱的跟线团似的,:“在富春吧;不是因为她,咱们儿子也不会关监里去,在曲池吧,要不是因为她,也不会闹那么大乱子。这些就算了,她到杭州去,说是照顾姨母,你看看照顾出什么来了?出了名情长的沈家大郎为了她要跳塔,虽说这事也是闹了误会。若不是她总抛头露面让人家掂记上了,人家能喊她的名字跳塔?咱们家又不穷,儿子又是考得起的,外头的事他撑得起,娶妻娶个贤良温顺的就够了,不消太能干。像英华这样能惹祸的,还是算了吧。”
李大人无语,芳歌被老妻教养的算是贤良温顺的,可是他家闺女要是嫁给人家做长媳,那是做不来的,别说保子孙平安富贵,就是她自己遇事都跑不了让娘家父兄替她操心。
“夫人,就拿儿子关监里那件事来说,那是咱们儿子媳妇替赵恒挡灾,儿子虽然吃了点苦头,可是人是英华她自己去捞出来的,你换个贤良温顺的去试试?大门都没出过的女孩儿你要叫她去救人?潘将军死那个事虽然跟英华有关系,可是你想想,她当时要是不闹一闹,人家大刀片子就砍她脸上去了,她要是软半点,被当兵的捉住了还能活?”李大人瞅瞅夫人若有所思的样子,干脆把话摊开了说:“沈家那个事萧明那小子来把经过说了,跟英华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晓得你要说,她要是安份守己在家呆着,人家连她的名字都不晓得,怎么喊着她的名字去跳塔。”
“就是。”陈夫人提起旧事还很恼火,道:“一个十来岁的小人,就能干到那样,让沈家连脸面都不要了,想把她弄去做当家媳妇?”
“能!”李大人态度坚定的说:“要不是有你,咱们家也过不成这样。你要是软弱一点,我们家能让本家那群臭虫啃的连渣都不剩!”
陈夫人略有得意的瞟了李大人一眼。
李大人叹一口气,说:“夫人你是能干的,儿媳妇不消有本事,在二门以内温顺听话就成,你也替孙子们想想,摊个软棉棉的孩子娘,孙子们快成人的时候,咱们都入土了,叫他们指望谁?你就不心疼你儿子在外头做爹回家还要当娘?”
“那也不消英华这样有本事的。”陈夫人恼道:“我也晓得人家传的那些闲话没有几句真的,可是亲戚们不清楚,说起来像我有多倒霉才摊上这么个儿媳妇似的。”
“是李家娶儿媳妇,又不是陈家娶儿媳妇!”李大人拂袖而去。
李大人一去不回,陈夫人房里的灯亮到天明。
第二天县考,说是考两天,李知远存心要替他老子争面子,中午就把卷子交上去,出来还溜三省草堂去吃了个中饭,把卷子草稿抄出来给王翰林和他爹看,提着金声给大舅子的孩子说《论语》去了。
王翰林有心替女婿做脸,亲自淘浆糊把李知远的卷子糊在三省横幅那个草顶长廊的墙上,右手顶格第一排,啥评语也没给,但是意思很明白:李知远能得第一。
傍晚时梅四郎带着弟弟和守义守拙前后脚回来,大家把卷子补出来,李知府和王翰林两个瞧了,除了梅十九郎,把他们三个的也贴上了。梅十九郎甚是泄气,问:“先生,我的文章也不差呀,为何不贴我的?”
王翰林笑道:“你的文章也好,就是立意太老,若是封名考试,不晓得你今年才十五岁,取你一个县首也不为过。可是考官要看看你的年纪,怕是会以为你是抄的,不敢取你。”
李知府也点头赞同,说:“我也改过几次卷子,十五岁能写这样老道的文章,除非你向有文名,不然是不敢取你的。十九郎呀,你莫要急,就是这次不取,明年还有恩科呢,恩科考是封名字的,必取你。准能让你跟你哥哥一起去京城部试。”他亲自动手,笑眯眯把十九郎的卷子糊廊柱上。
英华这日陪着杨夫人去清凉山那边选新宅地点去了,中饭后使人往家里跑了一趟,听说李知远考的很好,她就放心了。傍晚再使人回家探听,听说梅四郎考的也很不错,王耀祖还没有出考场,她就放了心,深夜陪着柳氏回来,第二天清早母女两个又向清凉山去了。
第二日草堂的学生们6续出来,都没顾上回家,齐到草堂抄卷子,李知府和王翰林就坐在草堂长廊上看,看完就贴。谁考的好不好,谁能考在谁的前头,一目了然,虽然两位老进士一个字的评语没有写,也没有说谁能考第一谁能考不上。但是大家心里都有数,除掉梅十九郎年纪最小,他那份卷子贴在柱子上了,大家的卷子贴在墙上,差不多名次就是从右到左那样排了。
两位老进士这招又狠又损。三省草堂的学生们卷子贴出来之后,引得许多人来看,头几日是学生们的亲戚,接下来是府学的学生和府城附近的考生,后几天连周围几个县连别府的书生都跑来了。
改卷子的几个考官坐不住了,大家换便服来看了半天,相互也没说话,悄悄走了。过了几天发榜,曲池府几个县的县首都是三省草堂的学生,富春县的县首就是李知远。三省草堂一百六十一个学生,齐齐的都在榜上,连梅十九郎都捞了个红椅子坐,快快活活倒数第一名。
有心人把曲池府一府几县过县试的名单抄出来到草堂对一下,除了几个人名次略有出入,基本上三省堂这个“滚去读书”的草廊上贴的顺序,就是名次表嘛。
因为今年县试后面紧接着就是州试,时间很赶,后面入县学一系列的仪式都省了。县试结果出来之后,要州试的抓紧时间复习备考,没考过县试的学生里头,还真有眼红三省草堂一个不落全考中的,哭着喊着要去京城告状。都不用劳动县太爷,守衙门的衙役就能指点他:“你拿着你那个卷子去《滚去读书》长廊上对一对,看看你的卷子能不能贴人家墙上去,要是能,我们给你凑去京城告状的路费,要是不能,你回家问问,看能不能跟人家凑个亲戚关系,也去三省草堂读几天书?”
楚王的老师,人家那是有真本事的呀,教的学生考过县试还不是小菜一碟,就人家看卷子那个水平,谁考第几都能算的大差不离,人家需要耍手段走关系吗?人家要是心虚,也不敢把卷子都贴出来呀,贴出来就不怕你去比!
头几天还真有不少书生带着卷子去比的,再过几天,书生没有了,以陈家为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