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不会去度畜生,现人身决定是度人,这不能不搞清楚的。所以佛事是自己学习,这是佛事,自己学习是自觉,教学是觉他。
  实实在在讲,佛教跟现在学校教育完全相同,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做的是教学,讲经三百余会,我们现在讲办活动,办教学的活动,那个会就是办活动。一生当中三百多次,四十九年里面办三百多次,每年办很多次。这个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不一定,我们今天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大的活动时间就很长。也不一定在一个地方,你看像《华严经》,《华严经》是七处九会,处所不一样,在七个地方,换七个地方,办了九次,连起来,这就是这一个大的单元。一个大的单元分这么多小段,这是三十九品,再小的说,每一品就是一会。
  像《大宝积经》,诸位知道,《大宝积经》里面一共有四十九部经,你就晓得它那一个单元里面至少是四十九次讲座,也不是在一个地方,也不是在同时。《大集经》里面有十七部经,你就晓得那是十七会,十七次,时间地点也不同,这叫大单元。小单元像《阿含》里面,有一会,就是办一次的,一天,或者是更小的,半天,这个我们要知道。佛办班教学因人、因事、因时而定,并没有固定的。像我们现在从外地来的一些同修,有些问题不能解决,我们特别给他办个班,给他讲两个小时上这一课,替他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他的问题有共通性,还有许多人也有类似的问题。这是为什么要办班,原因你就晓得了。佛陀慈悲,有教无类,无论什么疑难问题你去请教他,他都会给你讲解,而且讲解都是公开的,都很多人听,因为这个世间,你有这个问题,别人也有。
  所以我们为这个正事,为自己求学、为自己将来教化众生,这一钵饭应该要接受,你没有身体,你自行化他就不能成就,我们为要成就自己道业、要教化众生,所以这个供养是应该要接受的,这是吃饭的时候要想到。我们从这首偈引申出来,在现在一定要懂,凡是接受供养都要能够想到:我应不应该接受这个供养?我具不具足条件来接受这个供养?一定要想到。这个供养是很难消化的,我们讲消受,很难消受的,真正为了成就自己道业,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没有问题,这个一定要接受。
  成就道业这句话要记住,道业里面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是道。夹杂这些东西、这些观念,在佛法里面讲,这是轮回心,凡是轮回心做主,无论做什么事业全叫轮回业。我每天读经、每天念佛、每天教化众生,为人演说,可是我的目的是自私自利,是求名闻利养,我贪瞋痴慢没有断,这个还是轮回心。做的是佛教事业,教化众生,不错,很好,也是自行化他,里面还真有接受教化的人,他真得度了,可是自己没有得度,自己业障习气很重,自己依旧造的是轮回业,能不能出离六道?不能,能不能往生?也不能,那我造的这些业果报在哪里?果报是来生福报。
  所以这个世间,你在中国佛教史里面看,你看《高僧传》、看《居士传》,看一些山志里面的记载,很多帝王、达官贵人前世都是修行人,他怎么没有离开六道?怎么没有往生?前世所修的修得很好,还在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享福。我们看这个世间达官贵人,社会地位很高,具有很大的财富,哪里修的?都是前世在佛门修的。可是现在一般修行人真有,他修行的目的确实并不是想脱离六道轮回,也不是真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是想来生做大官、发大财。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这个得到的利益太小太小了。
  你做到高官发了大财,能不能继续再修?如果不能够继续修,你的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试问问你做官发财造不造业?想到这边就可怕,福报享尽了,业力又现前,第三世呢?第三世就堕三途了。这个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佛门里叫三世怨,你这一生出家修行修得很好,烦恼习气没断,就是自私自利没断,还羡慕名闻利养,希望来生可以得到,来生得到了,这一世的修行,来生富贵。
  富贵人造业比贫穷人容易,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做宝坻知县,这做官,宝坻是大县,作善造恶都容易。他是造的善,他有权,减免全县农民的田租,他说田租太高了,就是国家收税收得太多,他把税收减轻,你看全县农民统统都得福,他容易这么做,一桩事情这叫万民受惠,容易。他如果造作罪业也很容易,他说这个税收太轻了,加重一点,加重一点这千万农民增加负担,作善造恶都容易。所以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你要是做官,一个政策错误害多少人,增加多少人的负担,这个因果要背,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福享完了业报现前,到第三世就一定堕三途,人身得不到,所以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世堕落,这个错误了。
  菩萨在饭食的时候,你看他发的愿,『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换句话说,他托这个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这个饭是美味还是不美、是柔软还是粗涩,他没有这个念头,吃的时候没有这个念头,吃的时候只知道充饥,只知道我吸收这个养分使这个身体能够健康,好好的来办道,他只想到这个,所以念头一转,像真正得道的人一样。真正得道,这饮食不要了,到什么时候?色界,欲界有饮食,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色界天没有饮食了,五欲六尘断掉了,色界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再看下一首偈: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我们是凡夫,妄想分别执著没断,菩萨虽然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习气还没断,所以偶尔时候还有味这种觉知,这是习气。正如同江本博士那个实验一样,我们知道水是矿物,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决定没有,为什么人的善恶意念它会起反应?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渐渐能体会到『受味时』。它的反应就是见闻觉知,这个见闻觉知跟我们的见闻觉知完全不一样,我们是粗重烦恼,它是习气。如果它要是没有习气的话,怎么可能有这个反应?
  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动物,无情是植物跟矿物,同圆种智,为什么?共同一法身,同一个法性。而见闻觉知、智慧、德相是法性本来具足的,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一异,《中观》里面讲的八不就是形容它的。只要是有色相的,就同一法性;既然就是性,决定具有性德,见闻觉知、色声香味是性德,没有感它不会起现行,有感它就会起作用,感应道交,就这么回事情。连这些矿物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哪有不感应的道理?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以清净心、真诚心,就起感应,反过来,就跟水实验一样,我们以不善的心行,那个反应很丑陋。丑陋是什么?丑陋是魔境界,美好是佛境界,所以善心善愿感的是佛,恶念感的是魔,魔肯定要折磨你,这个不能不知道。折磨你是什么?生烦恼,贪瞋痴慢,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一切不善的念头、邪迷的念头、伤害众生的念头、贡高我慢的念头,这都生起来了。《坛经》举的例子很多。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别人,回头再看看自己,自己有没有?有,真有。
  凡是有这些念头起来,你就一定要警觉到,这些念头是什么?这些念头是轮回心,在轮回里面搞什么?这个我们修学佛法这么多年很清楚、很明白,在轮回里面所搞的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我们就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对待一切众生,是恩多还是怨多?是偿还的多还是索取的多?索取多要还债,怨恨多你要接受人家要讨命,许许多多陷害障碍,让你在一生当中事事不如意,障缘众多,他遭这个果报,你就想到这个多痛苦。了解事实真相,要从自己内心去反省,去改过自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现在拍成连续剧,不长,好像只有八个小时,希望大家认真的去看看。那是个读书人,习气很深很重,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很正直,光明磊落,没有做亏心事,灶神一样一样的把它说破,他才真正觉悟到,原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像《地藏经》上讲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一生潦倒,家破人亡。他还有一点点善心,还知道羞耻,所以才感到善神,灶神是善神,来点化他,教他要真正的反省,真正改过自新,因为他这种遭遇是业报,不能怨天尤人。
  他接受灶神的劝告,天天反省,天天改过,他这个改过的心行超过袁了凡,他所得到的果报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训》流传下来了,他也有写,但是没传下来,现在传下来这一篇文章是他的同乡罗先生记录的,就等於传记一样,给他写了一篇改过自新的经过,也写得很好。他跟了凡先生同时代,了凡先生小他十岁,可是了凡先生也延寿,他是七十四岁走的,了凡先生走的时候俞净意还在世间,俞净意走的时候八十八岁,所以寿命的延长他超过了凡先生,真的是行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都是属於因果教育,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所以在受味的时候,还有这个习气受味,引发菩萨的弘愿,『得佛上味,甘露满足』。佛的味到究竟圆满的时候,我们要问什么叫「上味」?「甘露」是比喻,甘露是什么?人间没有,我说一句话大家好懂一点,天人最好的饮料,天上的,凡间没有,类似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超过甘露,我们可以说极乐世界七宝池里八功德水是佛的上味。这个地方的佛,我们理解,是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上的。但是在西方世界殊胜,为什么?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得佛上味,要是修其他法门一定要到什么程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在《华严经》上称法身菩萨,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没有,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上味只有极乐世界、只有华藏世界有。
  所以这首偈的境界比前面高,前面只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都是给我们做参考的,做参考我们就要想到,想到就生惭愧心,因为佛在经上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种欲望。佛法里面也有五盖,盖是什么意思?把我们的性德盖住了,性德不能现前。这五样东西不出六道轮回就能够舍掉,出六道的人当然没有了,这个不是真的,是假的,色界天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得到初禅,你修禅定得到初禅,这个就没有了,不要饮食,也不需要睡觉了。
  睡觉是昏沉,所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规定出家人睡觉是四个小时,中夜是睡觉的时间,中夜是什么时候?十点钟到二点钟,这是中夜。六点钟到十点钟是初夜分,十点到二点是中夜分,二点到早晨六点是后夜分。佛教人要用功办道,要爱惜光阴,所以佛教人睡眠是十点钟,二点钟要起床。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的体力是大大不如古人,这是真的,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染污非常严重,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体力不如古人,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睡眠时间就延长了。
  寺庙里面一般睡眠的时间大概是九点半,早晨三点钟起床,这是五十年前。我那时候刚刚出家,我们寺庙里面的作息时间,晚上九点半钟就睡了,三点钟起床盥洗,三点半钟就早课。早课大概是一个半小时,早课下来就是早餐,早餐完了之后就打扫环境,清洁环境。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日常起居,五十年前跟五十年后环境产生很大的变化,一般讲物质文明进步。是进步了,汤恩比博士说的话,物质文明每进步一次,我们人类就要付出一次惨痛的代价,真的一点不错。世间有学问、有智慧的人看得很清楚。
  所以今天真正讲修行、讲成就,为什么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建道场一定要建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清净的地方,建道场,清净就是跟社会隔离,不受社会的染污。所以从前寺庙都建在深山,没有交通工具,从山下到寺院里面走路,就是近距离的也要走一天,走七、八个小时才到达,所以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谁愿意吃这个辛苦!何况山下距离都市或者是村镇一定还有一段距离。为什么要建在那些地方?人迹罕至,一般人不会来,你才清净。
  可是现在麻烦,现在山路开上公路,汽车可以上下,这个麻烦就大了,游客就多了,每天接待游客,哪有时间修行?你的心情决定受这些游客扰乱,清净心得不到了。清净心是禅,清净心里面生喜悦叫禅悦,所以得禅定的人才真正叫法喜充满,他不要饮食,什么东西养身体?法喜,这个才得佛上味,甘露满足,这两句是接近,我们佛法的术语叫相似即。真正得佛上味,甘露满足,要超越六道轮回,谁能得到?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得到了。诸位想想看,初禅已经不要饮食了,阿罗汉还要吗?阿那含还要吗?阿那含是三果,他住在哪里?住在四禅天,四禅五不还天,当然不要了。
  为什么在人间的阿罗汉需要饮食?他有身,他有这个肉身,诸位要晓得,天人不是肉身,就是欲界的天人,他的肉身跟我们也不一样。你看我们这个肉身太粗,不能变化,天人的肉身能变化,这个诸位在经教上读得很多,道家的经典上也讲得很多,欲界天人,从四王天以上,有五通。鬼有五通,所以鬼的身跟我们也不一样,他能变化。五通里头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他能变,像《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实在讲七十二变要跟欲界天比,比不上!欲界天人不止七十二变,那是小说家写的,所以他们的身跟我们不一样。
  这个变化,要用现在科学眼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