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不和的起因是什么?个人有个人的意见,个人有个人的想法、看法,那彼此不同,这就是不和的根本因素。为什么不和?我的意见跟你不一样,我的看法、想法跟你不一样,你跟我不一样,彼此互相不相让,谁都不愿意屈服,为什么我要听你的?为什么你要听我的?所以佛的方法真是高等的智慧处理这个问题,我们把成见统统放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团体和睦。人能够放下分别执著,真的是诸佛加持,诸佛对一切众生无时无刻不加持,问题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是抗拒了,你不接受。佛虽然加持,加不上,你没法子接受;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障碍就没有了。
  佛的加持是什么?是自性的智慧德相,就是《华严》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变成苦恼的众生。佛眼睛里看到,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还是佛,你并没有改变,所以佛对众生尊敬,众生对佛不尊敬,佛对众生尊敬,为什么?佛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事实真相。
  你是一尊佛,跟一切诸佛根本没有两样,差别在哪里?你现在无端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的,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说得好,「本觉本有」,你现在跟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德能相好),在不在?在,你一点都没有失掉,只是你自己无端起了这些烦恼障碍,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变质了,变质,变成你现在这个样子。所以佛看众生称「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如果你没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现在成这个样子,那佛不可以说你可怜。说你可怜,那佛这个话说不过去,那变成讽刺了。是你跟他完全一样,你现在迷惑颠倒。所以古人有比喻,凡夫像喝酒喝醉了,你本来跟正常人完全相同,酒醉之后发酒疯,胡言乱语,所有威仪都没有,是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佛教人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我们中国人讲,放下成见。人人都放下成见,这个世界就太平,就没有争执,自然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事实真相。起了分别执著,把真相就变成了妄相,变成了幻相,就是假相不是真相。真假是一不是二,你觉悟了,假就是真;迷了,真就是假,真假不二。所以佛这种教法,高明到极处,让跟随的大众没有话说,一点私心没有,一丝毫偏爱也没有,决定是平等。
  可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谁肯放得下?在当时世尊僧团里面,你想加入他的僧团,你要是不放下,这僧团你进不去,你一定要放下。没有完全放下,不要紧,先放下我执,慢慢一步一步的放,放下身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偏见,成见,这五种见惑里面,见取见、戒取见就是我们今天讲成见;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对因的成见,一种是对於果的成见。最后一个是邪见,一切不正,违背事实真相的那些见解都属於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你首先把这个放下。
  这个放下,在小乘就是初果,初入佛门,佛看得很清楚,你是真想学还是假想学。真想学,你真想放下,他教你。在教你,你在学习过程当中,叫初果向,你没有达到初果,但是你向初果的方向迈进。初果好比是一年级,你是一年级的预备班,这才能入门,大乘里面叫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跟小乘初果是一样的,没有达到初果,慢慢学,也是这么一个方向、这么一个目标。但是大乘比小乘聪明,这是真的,小乘人执著比较重,大乘悟性比较高,听了之后,他就懂了,他慢慢的放下,一步一步的放,不是一下就放掉!
  你看这经上跟我们说的,见惑放下了,我们讲的是成见、见解放下,没有了,放下,初果,这就正式成为僧团里面的一员。然后再放下错误的思想,见惑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是贪瞋痴慢疑这五个,这五个是错误的思想。世间人怀疑,哪有这么多怀疑?根本没有,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你疑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疑什么?身心世界,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还疑什么?
  我们众生的疑心,疑心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下头就是疑。这总共三界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三界九地,所以有八十一品(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九地。你放下最前面的六品,你就证到二果,就是贪瞋痴慢疑严重的没有了,轻微的还有;重的没有了,轻的还有,这二果,二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又放下一些,三年级就不到这个世间来,三果圣人,到哪里去修行?到四禅天,四禅天里面有一个五不还天,四禅天有九层,前面四层是凡夫天,上面五层,圣人,三果圣人,他们在那里修行。到最后这个错误的思想(就是贪瞋痴慢疑)真的断掉,他还有习气,习气没有关系,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我们晓得六道外面还有四个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就到声闻,到这个法界去。习气断掉,就是见思烦恼的习气,见解思想习气没有了,那他又提升一层,跟缘觉、跟菩萨相应。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他就是等同缘觉;如果发菩提心,那他就是菩萨,逐渐逐渐往上提升。
  我们今天的烦恼习气很多,自己要警觉,希望一年比一年轻。叫你断,那是不可能,断了,你就成佛、成菩萨,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假菩萨,那是有名无实的,那都有罪过,为什么?你不是菩萨,冒充菩萨,你说你有没有罪?这从前我们老师给我们讲,不是菩萨称菩萨,冒充,冒充菩萨;就好像我们世间人,他不是王子,他冒充王子,从前皇帝的皇子,他不是皇子,冒充,这犯法,名实要相符。可是世间人称菩萨也有个好处,好处在哪里?你听一声菩萨,我要真做菩萨,能够给你一个警觉心。因你真想做菩萨,常常让人家叫著你,是提醒你,到最后不知不觉你真成菩萨了,这个可以。所以佛法里头通情达理。可是你并不想做菩萨,要菩萨的名,并不是真干,不能断烦恼,也没有想到我要断烦恼,也没有想到我要改坏习气、坏毛病,那你完全是冒充的,那就有罪过,名实要相符、要相应。
  你看看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他为什么要去退戒?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榜样,你做不到!你做不到,那你称比丘,这是欺骗人,这叫什么?这叫妄语,骗人。所以受了戒之后,退比丘戒。沙弥戒他能做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称菩萨戒沙弥。他真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人是菩萨,在家也是菩萨。所以僧团不分在家、出家。
  在家居士建立道场,像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小型念佛堂,人数不超过二十个人,好!多清净。二十个人的生活容易维持,尤其念佛念到一定的功夫,心定。譬如说你念佛堂,念佛堂不要让人常常流动,这个不好,这很难成就。念佛堂的人是固定的,你看世尊当年在世,跟他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固定的。远公大师,这是东晋时候,《无量寿经》翻译出来,那个时候《观经》、《弥陀经》还都没有翻,净宗最早翻的经就是《无量寿经》,他看到欢喜,依教修行。在江西庐山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发心在那里依照《无量寿经》修行,读诵、讲解、研究、念佛,一部经,这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往生,这真了不起。
  志愿不同,不收。你到我们这里来参观,我们接待你;你想加入我们这个,不收。你看当时谢灵运,这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的文学家,想入会,我们远公大师拒绝,拒绝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文人,文人的习气没有放下,喜欢做诗、喜欢做文章,这个习气没有放下。什么样习气统统都要放下,你带著这些习气,你会影响别人修行,也就是说你不能专,你会杂,不要他。陶渊明很有德行,远公是很欢迎他来参加,他不来参加,他没有参加。接纳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来的。所以专修的道场是各个都有成就。
  我们在过去看到最小的道场,觉明妙行菩萨,这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他透出的消息,他在极乐世界的名字是这么一个名字。他在往生之前,他的道场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在一起修行,各个成就。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是真正六和敬的道场。世界上有这么一个道场出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功德不可思议。到处跑,心是散乱,很难定下来。
  如果诸位是学经教,学的将来弘法利生,我昨天在答覆问题时跟诸位说过,你们问我什么时候办佛学院?我的佛学院办了很多年,那你们都看不出来。这么多年来,讲的这些经论也有几十种,现在留下的录音带、录影带、光碟,这都是教材,你真的想学,你选择哪一种你喜欢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有成就。是不是能真有成就?德行第一,如果没有德行的基础,你的成就不真实。为什么?将来一旦接触社会,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这种烦恼习气会起现行,会把你所修学的功德都破坏了,这不能不防止,德行占第一。
  这个事情非常困难,你们看《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给我们做了这个示现,十世持戒精严,严持戒律十世,不是一生,十世。十世修行的功德,那个大福报现前,国师,皇上的老师,不是一世、二世,十世修得的。做了国师,今天我们所说的是佛教界的领袖,皇上送他一张沈香宝座,我们讲太师椅,这太师椅是沈香雕成的,那就非常名贵。他接受之后,傲慢的念头就现前,觉得什么?这皇帝对我的恩遇,自己感觉得非常光荣、非常荣耀,这天下出家人哪个也比不上我。
  这个念头一生,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是护你的道德,你现在道德有亏,你怎么会有傲慢的念头起来?护法神走了之后,他的冤亲债主找上身来,得了一个人面疮,什么样医生都没有法子治疗,几乎送了命。到底是根基深厚,佛菩萨照顾他,所以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帮助他,救了他的命,跟他的冤亲债主调解,冤亲债主也同意接受,超度了他,他这个病就好了。你就晓得道德不能有丝毫亏欠。我们今天没有学过这些东西,你要是学经教,经教都是不踏实,好像盖房子盖在沙地上,没有地基,这诸位不能不懂。
  经教可以学,同时扎根,根在哪里扎?就是我常常跟诸位说的,《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百分之百的落实,还要常常去读《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跟《感应篇汇编》,这是印光大师教我们的,这三样东西,因果教育、德行都在其中。所以伦理、道德、因果,经教是宗教,四种教育同时学习,根要扎得稳固,这一生才能成就。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不受影响。你会用心,那就是「净行品」。「净行品」学了之后,无论顺境逆境,你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这是基本的观念,比什么都重要!然后决定遵守戒律,就是守规矩。
  六和敬里面第二条「戒和同修」,那也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的戒律教诫我们要遵守,十善要遵守、五戒要遵守、三皈要遵守。如果你要是做菩萨,菩萨戒要遵守。菩萨戒是有两种:一种是《璎珞经》的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一种是《梵网》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通常一般在家居士都是受璎珞戒,条文少,出家众一定是受梵网菩萨戒。你要真正做,学了之后一条一条的去学,认真,决定认真干,名符其实。
  戒律,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教我重实质不重形式,这章嘉大师教我的。实质是什么?你学,学了就要做到,譬如十善业道,不杀生我这一条做到,这一条你就得了,你就得戒;不偷盗,这一条我学到,我做到了,这一条你也得到,得戒!如果你在形式上受了,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老人家跟我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非常有道理。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个缘分,没有接触到这些出家众,没有地方去受戒,但是他都做到,佛统统承认。我们世间人不承认,佛承认。
  世间人承认什么?你受戒,你有戒牒,你有证书,他承认这个东西;你自己有没有做到,他不管你。所以诸佛菩萨、天龙鬼神他重实质不重形式,你那个戒牒、那个皈依证,他们不在乎这个,他们在乎你是不是真做到?我没有皈依证,我没有戒牒,可是觉正净我做到,真正是起心动念都会向这个方向目标努力去学习,「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你这三皈做到,不必用皈依证,真正皈依三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出家不淫欲,在家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做到,五戒全了,佛菩萨承认,龙天善神承认,他尊敬你,他拥护你。所以重实质不重形式。
  除这个之外,国家的法律要不要守?要,都属於戒律。社会上一般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要不要遵守?要。诸位要知道,别人不遵守是他的事情,我要遵守。五伦的关系要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一定从我自己本身就做到。要求的原则,中国传统教学里头,儒家所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这个不违背,统统属於戒律。像我们道场、寺院庵堂都有它的规矩。在一般寺院庵堂里常住公约,大家开会制定的生活的规范,你必须要遵守,不可以违背。所以修六和敬的这个僧团,人要不要去管?不会,各个都是好人,他不会违规、不会犯法。佛定的这个法他不会犯,国家定的,社会上一般的习俗,他统统都不会违犯。这是在第二条里头持戒,戒和同修。
  下面这就变成事相,就应在日常生活当中,「身和同住」。我们这二十个人,我们今天就采取印光大师的教诲,人多就复杂,复杂,你的心就乱,心不清净。譬如这二十个人,我们这里头有一个、二个往生,往生就空出两个名额出来,可以再补充两个人,永远维持二十个人,只可以少,不要多,这是真正如法的道场。
  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