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同的境界,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问,那里头有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没有?你想想看有没有?这些都是世尊为我们方便说。那个世界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要说有,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全都到零点,没有这些。言说都没有,何况有事实?你要说没有,这些菩萨们所得的智慧确实有浅深不同。所以这个境界里,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我们决定不能够去分别、去执著。一分别执著你决定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六道。你有分别,没有执著,你就出不了十法界;如果还有执著,你肯定出不了六道。这都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渐渐」这两个字味道就深!我们今天只能够说是探讨到一点点的讯息。为什么?不是我们境界。
  下面说「以十玄六相义圆之,法性理中,无有渐顿,但为无始无明惯习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而有渐渐」,这个话说得好。为什么会有渐渐?平等的一真法界,怎么可以有这种事情?这段话就说明为什么会有渐渐,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看前面讲的以十玄六相义圆之。十玄是《华严经》讲的十玄门,六相十玄都是讲法界缘起。一真法界、十法界什么原因现的这个相?十玄六相,深!
  《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诸法(我们现在人讲一切现象)无一不是六相圆融。这个六相圆融不好懂,六相是什么?我们把一切法分作三个部分,体、相、用。所有一切诸法一定有这三面。体是本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有体,有相,有用。体有总相、有别相。譬如我们用人身来做比喻,人身,身是身体,有体、有相。相不同作用就不同。眼跟耳的作用不一样,手跟足的作用不一样,但是它是一个体,组成了一个体。总相是人身,别相是眼耳鼻舌身,身还有四肢,这里头五脏六腑,这别相。从相上来讲,有同相、有异相。同相,同是一个身;异相,眼不是耳,耳不是鼻,这是有差异的。全身每个器官功能不一样,这是异相。再说同相,同是细胞组织成的,这我们现在用科学的方法你能看到。这个细胞组成的,现在讲方程式不一样,它起的作用就不相同。在作用里头,它有成相、有坏相。成是什么?这些差别不同组成一个身体,成就一个五官端正、身相庄严的一个人身,同相,同一个人身。坏相,你在看个个组成的不同的器官,一个、一个器官来看,这叫坏相。从哪里看?一个人身里面你就能看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我们看一栋房子,房子里面也能看出六相。整个这一栋房子,总相;如果看这个房子里面,它的砖瓦、梁柱,这就是它的别相。同相,这么多所有不同的这些建筑材料,依照一定图样把它放置起来,这就是一栋房子,同相。个别、个别看的时候,这是异相。梁不是柱,砖不是瓦,门不是窗,这就看到异相。这许许多多不同的这些建材共同成就这个房屋,这成相。个别、个别看它,你看它一块砖,看它一块瓦,这叫坏相。诸位从这比喻里头细心去体会,然后在任何一个物质,你决定从这六方面看,你才看到它的真相,这叫诸法实相。
  十玄,那就讲得更详细。前面,后面,我们还会说到。这部《华严经》学圆满了,我们一定把玄义,把《华严经》的玄义再好好的讲一遍。为什么不先讲玄义?先讲玄义大家不懂。经学完之后再讲玄义,就有味道。玄义是总说。任何一法,乃至於一粒微尘、一根小草,你细心去观察六相圆融。这六相法尔如是,没有人安排,没有人在那个地方控制,自自然然的,这很不可思议!这就叫什么?自然的法则。十玄六相自然的法则,你一定要随顺。随顺自然的法则,叫得,自然的法则是道。随顺自然,这最健康的,我们现在人讲最幸福、最美满、最快乐,随顺自然。
  你想违背自然,改变自然,灾难就来了。你想什么?把眼睛,眼睛现在研究得不错,里头视神经,你要把它改变,眼睛也可以听,耳朵也可以看,好像是不错。可是你如果一改变,可能眼也瞎了,耳也聋了,还会影响到全身其他部分的毛病。这就讲你整个身体生态平衡失掉了,这叫自作孽。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你去看自然的,自然是大道。你看一切这些生物,它能随顺自然,它生长就健康。或者它枯死了,它长得不好,那是什么?缺缘。像植物它要空气,它要阳光,它要水分,这些缘它都具足了,一定长得很好,这自然法则。
  一时、一法性、一智慧是无依无住无所得中渐渐,这是依十玄六相的道理,义理圆融,法法圆融。你再往扩展看的时候,没有一法不圆融。你往我们身上看,我们眼根,眼六相圆融,耳也六相圆融。眼、耳它也能圆融,它不打架,现在讲和谐。全身每个器官都具足十玄六相。再给你说,每个器官组成的每个细胞,每个细胞它也具足十玄六相,可是彼此都能互助合作,从来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和睦、和平是大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搞得这么乱,从哪来的?是聪明人干出来的。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想出许许多多的花样来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以为自己能力超过了自然,要征服自然。到底看看将来的结果,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自然把人类征服?人无论怎么想,在我想很难胜过大自然,为什么?现在科学家知道,太阳有燃烧尽的一天,九大行星这个生命都仰赖著阳光提供的能源。我们人类将来有没有办法,太阳能源耗尽了,有没有办法把太阳再给它有新的能源?有没有法子?这个星球,现在人都很明了,在太空当中常常看到成住坏空。这个地球能不能够永恒存在,而不会毁灭?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佛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力量成就?业力成就的,佛力成就的,心力成就的。佛法讲这三个力量,心佛众生。所谓佛就是觉悟人的愿力,说众生是众生的业力。众生业力,佛的愿力都离不开心。这个心就是法性。法性是能现能变,或者我们说,法性是能现,佛的愿力、众生的业力能变。这个道理只有大乘经里面讲得透彻。
  下面要给我们讲,为什么会在一真法界里头还会有渐渐?法性理中,无有渐顿。这我们能够理会,应该是这样的。既然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那它就一样、就平等,为什么还有差别?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就是於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十信位的菩萨有,初住没有了。十信位是愈到位次高愈淡薄,到第十信就没有了,没有就变成初住,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见性成佛,分证位的佛。哪里还会有渐顿?
  我们读《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里面懂得一个定律,那就是佛法是不二法。你看渐顿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六祖说的,佛法是不二法。如果在一真法界里面,还有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那变成那么多法!二都没有,哪有这么多?由此可知,佛这些说法都是对九法界众生说的。因为九法界,随顺九法界众生的知见,他有分别、有执著,用这种说法,九法界众生容易接受,也能够体会到。佛并没有打妄语,确实一真法界里头有浅深差别不同,真有。我们前面讲,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那边真的是平等,痕迹你都找不到。你说它没有,确实有浅深差别。
  这个浅深差别是什么?下面讲但为无始无明惯习习熟,卒令契理纯熟难故。纯熟就是如来究竟佛果的境界,是纯熟。等觉以下熟了,未纯!所以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愈往上去愈接近纯熟,统统熟了就是没纯。这是什么原因?你看看无始劫来的无明,无始无明惯习习熟。这个惯习习熟就是我们讲习气。这个习气是非常非常微细,在我们是完全看不出,实际上它有。习气难断,断习气不能用功。习气跟断习气,古来祖师有个比喻,也比喻得很好。酒瓶,酒倒完了,里面我们用干的布把它擦,擦得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了,一点酒都没有了,闻一闻还有味道,那叫习气。这个味道你就没有办法除掉了,必须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放个一个月、二个月,再闻闻才没有了。自然的!古来祖师大德用这个比喻,叫我们体会这经文的意思。
  无始无明惯习习熟,所以才叫契理纯熟难,契理纯熟就是究竟果位。你看看从初住菩萨,这是生到一真法界,到纯熟,到究竟的圆满果位,佛经上讲的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实际上是到十地菩萨。十地上面还有等觉,再有妙觉,愈往上去愈难。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我们平常讲的,这大家一定要懂,我们现在不算数。哪一天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不算,初住开始起。你证得初住,那就是三大阿僧只劫一定纯熟,为什么?他有那么长的时间,无始劫来的无明习气渐渐自然没有了。就像那个酒瓶一样那个味道,瓶塞拿掉放在那边,一定要放那么长的时间,再闻闻没有了。时间不到还是有,那个味道慢慢的减轻,就这个意思。
  诸位细细去体会,我们无始劫来这些无明烦恼习气多深,现在不但没断,天天还在加强,还在增长。真正觉悟的人他能控制住,我不增长;把它控制住,我不造恶业了;我跟一切人往来,我不计较了,那这就是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一切法空,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法身。自性里面的性德慈悲自然流露,与大乘相应,与一乘相应。与大乘、与一乘相应,就是与自然的法则相应,与自己的性德相应。这个好,这个路正确。你总算是从迷惑颠倒里头走出来了。
  所以下面说,而有渐渐,其渐渐者。而有渐渐,说明这个渐渐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们懂得,四十一品无明是这么回事情。「其渐渐者,毕竟无始终延促长短等量」,这一定要晓得,这里头决定没有相对的。这里头延,延是延长;促,这是短促,长短。实在讲,延跟长是一个意思,促跟短也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明什么?相对。不但没有始终,没有长短,刚才说了,没有远近。没有说哪个先成佛,哪个后成佛,没有。那你是完全都错误了。就像江河里面水流到海里头,流到海都变成海水。你说哪个先来,哪个后来的?没有,混成一体。所以佛没有大佛,没有小佛,也没有古佛,也没有今佛,也没有后佛,都没有。这些全是妄想,全是分别执著。离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用这么一个名称,其实一真法界也没有。你要执著有个一真法界,错了,哪来的一真?「故名渐渐」,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很不好懂。我们用这几个比喻,希望大家从比喻里面去体会。「一道甚深」,这一大段经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是第十「佛境界甚深」。今天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五卷)  2005/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我们先看长行文。前面还有个科题,「第十佛境界甚深,十信观圆,便造佛境,於中亦先问」,后答。科题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十信位,可以说把一乘佛法的纲领都给我们说出来了,文字虽然不多,如果能够契入,观这个字是个关键,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观念、理念,圆是圆满。十信观圆满,在佛法里面讲观照、照住、照见,圆满是照见,我们初学的时候叫观照。所以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最重要的随文入观,我们才真正能得到利益。
  随文入观重要!怎么叫随文入观?譬如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我们学了之后,时时刻刻都能够提得起来,断恶生善,这就叫随文入观。你的观念改过来了,过去的观念错误,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十信,前面跟诸位同学报告过,这十信心也说了很多。信心,第一个是信心,十种信心,第二个是念心,第三个是精进心,乃至於最后一个愿心。我们学到一个就得到一个。学到信心,深信不疑,这个信是正信,有理论依据。不但有理论做依据,而且诸佛菩萨他的德行,他没有过失,令我们尊敬景仰,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正信的基础,一定要我们入境界。
  你看十信圆满,入佛境界。这个单元,最后这个单元,第十个单元讲佛境界。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所以十信观圆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十信是修德,到十住是果德现前了。当然这个大单元就是「问明品」,是讲观行。下面一品「净行品」,「净行品」讲事行,就是说我们智慧的观行,如何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才能入佛境界。学了之后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起用,这个不行。所学非所用,那我们入不了佛的境界;换句话说,成不了佛。
  在这部《华严》当中,十信位里面,曾经跟诸位多次的报告,初信到六信没离开六道,七信离开六道了,七信到九信都在四圣法界。七信是声闻,八信是缘觉,九信是菩萨,一道甚深是菩萨境界,十信是佛,佛法界。诸位要知道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天台大师称之为相似即佛。他把佛分做六种,第一种叫理即佛,理是法性,一切众生圆满具足。所以从法性上来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理上讲的。从事上讲,众生迷失了自性,现在开始接触到佛法,在这里认真的学习,学习并没有得受用,这个时候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前大多数学佛的同修没得受用,怎么叫得受用?真正做断恶修善的功夫得受用,我们没有认真做。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依旧随顺烦恼习气,在一般人讲毫无修养,没有变化气质。连世间读书人,这是从前不是现在,古时候读书人常说读书在变化气质,他不一样。
  换句话说,读书人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精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