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伤穑群蟠逋酰俣拍辍2澈9且运谀╈呿H为主体并有高丽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权,但其王室则应为突厥人①。其国初建时,“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②。至二世国王大武艺(719—737 年在位),“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皆畏臣之”③。约在三世国王大钦茂时(738—794 年在位),仿照内地建置,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行政管理体制,标志着渤海国进入其全盛阶段。当其时,“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际海,西界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④。即包有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北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室韦民族的分布室韦,亦作“失韦”,契丹之别种,“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北魏时始见记载。室韦初有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等五大部落,分布于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地区。五部“不相总一”,“并无君长”,“突厥常以三吐屯(突厥达官之一)总领之”⑤。唐代关于室韦居处的记载更为具体:其族“居■越河北”,“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海”;①有九大部落,其中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小如者室韦、婆芭'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室韦等八部“并在柳城郡之东北,(距郡)近者二千五百里,远者六千二百里”,八部之北曰大室韦,傍望建河而居,并延伸到今外兴安岭以北,至于海;又有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解部、乌罗护部、那礼部、达姤部、①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新唐书》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王承礼:《渤海国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② 《隋书》卷八一《靺鞨》;《册府元龟》卷九七○、九七七。
  ① 《新唐书》卷一一○《李谨行传》;乾陵博物馆馆藏《李谨行墓志》;《李秀碑》,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
  ②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谓大氏,“本高丽别种”,但《新唐书·渤海传》称大祚荣父为舍利乞乞仲象,即应为突厥舍利部人,是乞乞仲象应为居于高丽、粟末靺鞨人中间的突厥人。③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渤海靺鞨传》。
  ④ 《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国传》。
  ⑤ 金毓黻:《东北通史》,社科战线出版社1981 年版。
  ① 《隋书》卷八四《室韦传》。
  乌丸部、蒙兀部、西室韦、东室韦,等等。②室韦诸部臣隶于唐,朝廷置室韦都督府以统之。室韦乌罗护部落有内徙者,如以讨安史之乱闻名的乌承恩、承泚兄弟,即出此族。
  ②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室韦传》。
  第五节蛮僚诸族岭南俚族洗、冯家族俚族即今海南黎族先民。其族源于百越,东汉时称“里人”,至隋始曰“俚”,唐时则有称“黎”者。因其为古越人后裔,故隋唐史籍对居于岭南(今五岭以南)诸郡的俚人亦称“越族”或“南越”人。自南朝梁、陈迄隋、唐,俚族在首领洗氏及其汉人冯氏子孙的领导下,据有数千里河山,成为岭南地区的第一大政治势力。
  俚族女酋洗氏,高凉郡(治今广东阳江西)电白(今广东电白)人③,“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由于善抚俚众,“海南(今海南北部)、儋耳(今海南西部)归附者千余洞”①。梁大同(535—545)初,洗氏嫁于罗州(今广东化州)刺史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为妻。融为汉人,祖父业自北燕浮海归宋,“三世为守牧”。因“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使“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遂有洗冯两大俚汉家族联姻。③“侯景之乱”中,洗氏与冯宝协助高要郡(治今广东高要)太守陈霸先平叛,由之他们又成为陈朝的开国功臣。其子冯仆因而被擢阳春郡(治今广东阳春)太守,洗氏被拜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亡后,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④。及隋遣使安抚,洗氏又不失时机地依附新朝,被文帝册为谯国夫人。时其夫冯宝、子冯仆已卒,则拜其长孙冯魂为仪同三司、次孙冯暄为罗州刺史、幼孙冯盎为高州(治今广东阳江西)刺史。自是冯家在洗氏的荫庇下,据有今广东湛江地区和海南省的大部土地,威力所及,达于今广东珠江三角洲、西江一带和广西东南部分地区,成为岭南越族的最大首领。②隋亡,“南越一隅,未有行定”,冯盎“克平五岭二十六州”,并于武德五年(622)以岭南数千里附唐。唐高祖析其地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罗总管,封越国公。盎子智戴拜春州刺史、智戣拜东合州刺史。①冯盎有子三十人,如智玑、智戣、智式等亦次第拜授刺史。直到武周时代,岭南冯、洗家族才门庭败落,冯盎孙君衡以“谋反”罪名被诛,君衡子冯元一(即高力士)被净身入宫。②分布极广的僚族僚族,“盖南蛮之别种”。原居今陕南至川南一带,“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多有”③。魏晋以降,今黔、滇、桂、湘、粤诸省区的某些蛮族亦泛称僚人。其族人数众多,十六国时,仅巴西等地造反的诸僚就有十余万落(户)。北魏时,巴州隆城镇所管僚民多达二十万。
  隋唐时的僚人,不只分布广,而且名号甚多。一日南平僚。分布于今四③ 《唐会要》卷九六《室韦传》。
  ① 王兴瑞:《洗夫人与冯氏家族》,中华书局1984 年版。
  ② ③④ 《隋书》卷八○《谯国夫人传》。
  ① 王兴瑞:《洗夫人与冯氏家族》。
  ② 《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一一○《冯盎传》。
  ③ 《高力士残碑》,《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2 期。
  川巴县一带,“部落四千余户”。其酋朱姓,“号为剑荔王”。贞观二年(628),遣使内附,“以其地隶于渝州”④。南平僚徙入岭南者,则有宁氏家族,自陈至唐,世袭钦州都督、刺史,实力同俚族洗、冯家族相埒。①二曰山南西道诸僚。巴、洋、集、壁等州均有山僚分布。三曰剑南诸僚。邛、眉、益、雅、嘉、纳等州均有僚民分布于山地。又,戎、泸二州间有称“葛僚”者,“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③。四曰黔中僚。琰、明、巫等州亦为僚人居地。五曰岭南诸僚。除钦州宁氏为南平僚分支,还有罗窦洞僚、龚州东西五洞僚、桂州山僚等。④此外,其他地方如秦、陇等州亦都有僚人居住。④今天的仡佬族当与隋唐僚族有渊源关系。
  谢蛮谢蛮为今苗族先民之一。隋唐时散布于今贵州等地。以其首长多为谢姓,故称谢蛮。其族类有牂牁蛮、东谢蛮、南谢蛮等。
  牂牁蛮地处“北去充州一百五十里,南至交州,西至昆明九百里”⑤。相当于今黔东、中南部地带。首领谢龙羽,于隋末据有其地,拥胜兵数万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其族内属,因复置牂州,以龙羽为刺史,封夜郎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乃以赵氏为酋长”。天宝中,酋长赵国珍以功授黔州都督,“在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中封境无虞”⑥。
  东谢蛮分布于贵州东北部,“地方千里”,“散在山谷,依树为居”①。贞观三年(629),酋领谢元深入朝,朝廷以其地置应州,授元深刺史。
  南谢蛮分布于今贵州贵阳以南地带。其首领谢强曾与谢元深同至长安,太宗以其地置南寿州,授强刺史。②西谢蛮,与南谢邻接。④又有蛮州蛮,以宋氏世袭刺史。因其“州接牂牁”③,当亦为谢蛮族类。此外功州蛮,也以谢姓为世袭功州刺史。⑥西赵蛮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即今黔东地区。其境“南北十八日行,东西二十三日行”,“赵氏代为酋长,有万余户。”⑥贞观三年(629),遣使入朝,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授酋长赵磨为刺史。
  五溪蛮④ 《魏书》卷一○一《蛮传》。
  ①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
  ④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平僚传》。
  ⑤ 《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
  ⑥ 《旧唐书》卷一九七《牂牁蛮传》。
  ① 《旧唐书》卷一一五《赵国珍传》。
  ②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东谢蛮传》。
  ③ 《旧唐书》卷一九七《东谢蛮传》。
  ⑥ 《唐会要》卷九九《东谢蛮传》。
  又称武陵蛮。分布于今湖南西部和黔、川、鄂邻接处的沅水上游地区,由沅水源头的雄、■、酉、沃、辰五条溪流得名。五溪为群蛮荟萃之地,唐末诸蛮于此攻城略地,朝廷无力镇压,遂授诸蛮酋为刺史。⑦西原蛮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①。因唐初于其地置西原州而得名。其族分布约相当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广南、富宁县一带。这一带属于岭南南平僚宁氏的势力范围,但直接统治该蛮诸部的则为黄、韦、周、侬、莫、廖等本族大姓,其中尤以黄氏为最强。黄氏与韦、侬等氏“相唇齿”,“据十余州”。唐后期,西原蛮在其豪姓大族黄乾曜、黄少卿、黄昌沔等三代首领组织下,多次反抗唐朝的统治,参加造反的动辄二十万,岭南桂州经略使等所管十八州都被卷入。③西原蛮当属岭南僚、俚,并当为今壮族先民之一。
  南诏蛮隋唐时,在今滇、川南、黔西,分布乌蛮、白蛮等民族。其中乌蛮别种六诏部落之蒙舍诏(即南诏)最强大。其首领细奴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在巍山建立以大蒙为号的地方政权。后来,其王皮逻阁在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并兼并乌蛮、白蛮等其他部落,据有今云南全境和川南、黔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部分地区。其王姓蒙氏,玄宗赐皮逻阁名曰“归义”,册封为云南王。贞元十年(794),即蒙归义曾孙异牟寻时,德宗册异牟寻为南诏王。
  南诏原为六诏之一。六诏为:蒙嶲诏,分布于今云南巍山北境;越析诏,居今云南宾川境;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境;邆赕诏,居今云南剑川境;施浪诏,在今洱源东;蒙舍诏,又称蒙氏蛮,因地处最南,故又名南诏。
  南诏“本乌蛮之别种也”,“自言哀牢之后”。乌蛮主要分布于“东爨”境域;“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③。白蛮主要分布于“西爨”地区;“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东爨。”②两爨大致以今云南大关(或谓曲靖)至建水一线为界,界东为东爨,界西为西爨。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两爨蛮,以首领姓爨而得名。早在南朝梁元帝时,西爨首领爨瓒就已“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②。唐高祖武德中,授其孙弘达为昆州刺史。此后诸帝又于其地广置羁縻府州,隶于南宁州都督。南诏崛兴后,蒙归义等通过联姻和武力征服等手段,将两爨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南诏在兼并两爨的同时,还对云南境内外的其他诸蛮用兵。被其征服的主要民族有:⑦ 《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西赵蛮》。
  ① 《新唐书》卷一八六《邓处纳传》。
  ③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西原蛮传》。
  ② 《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河蛮。又称洱蛮、西洱河蛮,属白蛮种类。原居西洱河(今洱海)一带城邑,为蒙归义击败后,北迁依附浪穹诏。贞元十年(794),浪穹诏为南诏破,“复徙于云南东北拓东以居”③。
  独锦蛮。乌蛮族类。分布于“秦藏川南,去安宁两日程”②。其酋同南诏王室世为婚姻。
  弄栋蛮。白蛮族类。因原处弄栋县而得名,后部分人北徙,“散居于磨些江侧”的剑川等地。贞元十年(794),被异牟寻迁于永昌。②青岭蛮。白蛮种类。“本青岭县部落”。天宝中,其首领尹氏率族人投靠南诏。后来的南诏清平官多出自该蛮。④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居铁桥城北。贞元十年(794),异牟寻破吐蕃铁桥城,获汉裳蛮数千户,被徙于云南东北诸川地。⑤长裤蛮。乌蛮种类。原居剑川,后为南诏徙今丽江塔城东。⑤施蛮。乌蛮种类。居铁桥城西北大小施赕和剑寻赕。贞元十一年(795),南诏攻破施蛮并虏其王。⑥顺蛮。乌蛮种类。初与施蛮杂处于剑、共诸川。蒙归义败施浪诏、浪穹诏,二浪北走中逐施、顺二蛮,二蛮遂散处铁桥城一带。贞元十一年(795)异牟寻虏其王,其部散隶东北诸川。⑧磨些蛮。乌蛮种类。散居铁桥城、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明等川。南诏破其部后,有万户人被“分隶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滇池附近)”⑨。朴子蛮。哀牢夷后人,今崩龙族先民。开南城、银生府、永昌府、寻传、铁桥城西北等处,均有朴子蛮分布。朴子蛮隶于南诏永昌、丽水等节度使。⑨寻传蛮。本嶲州羌人部落,分布于今宁安河、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处,后迁至今云南宏州以西地区,同朴子蛮杂处。寻传蛮为今阿昌族先民。③裸形蛮。又称“野蛮”。分布于今高黎贡山和腾冲以西,与朴子、寻传蛮杂处。南诏阁罗凤平定寻传蛮后,令裸形蛮散处山谷,并于大赕(今缅甸迈立开江上游地区)中筑城,“管制野蛮”③。裸形蛮为今景颇族先民。浪稽等蛮。六诏北有浪稽、罗哥谷蛮;东有婆秋、乌皮蛮;南有离东、锅锉蛮。浪稽等蛮出自哀牢夷,锅锉蛮当为今拉祜族和苦聪族先民。②金齿等蛮。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诸蛮,“并在永昌、开南”④。金齿等蛮为今傣族先民。
  芒蛮。分布于自今保山南部经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拉祜佤族自治县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芒蛮为今傣族先民之一。⑤穿鼻等蛮。穿鼻、长鬃、栋峰等蛮“并在拓东(今昆明)南”⑦。
  和蛮。乌蛮种类。今哈尼族先民。分布于今云南境内的红河流域。南诏③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