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0-是非曲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10-是非曲直-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电报还以徐向前、陈昌浩的口气,讲了何为上策,何为下策。也只有长期跟随张国焘的诤友才能这么旗帜鲜明地劝谏张国焘北上,因为张国焘不会怀疑他们有什么不良动机。    
    这封电报终其一点,就是希望张国焘率左路军赶快北上。    
    尽管如此,这封电报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铁了心要南下的张国焘,接到徐、陈的电报,不为电报上诚恳的言辞所动。    
    张国焘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分析来分析去,他最后认定这封电报是在毛泽东的压力下不得不发来的。心想,徐、陈二人从来没有给我这么婉婉转转过,这次怎么口气变得如此这般?毛泽东独断专行,这次怎么要跟我商议?他们二人平时与我都是直述意见,这次怎么把周恩来也抬出来?他奸笑着点了点头,心里继续在想,你毛泽东在我面前玩花招,嫩了一点儿。北上就是对的,南下就大逆不道?!谁对谁错,让历史作结论吧。    
    于是,张国焘在接到徐、陈电报的当天,立刻致电徐向前与陈昌浩,以总政委的身份命令他们率右路军南下,措辞相当激烈,没有丝毫考虑的余地。    
    陈昌浩先看到张国焘的电报,心里暗暗吃惊,感到张国焘南下意志十分坚决,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他意识到问题的尖锐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左右为难,真不知该怎么办才是。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但一旦走进了重大的选择时刻,却又犹豫不决,因为人人都背着满满的历史包袱和空空的未来行囊。    
    此时,历史把陈昌浩推到让他作出选择的重大时刻。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党即派他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回国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1年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即开始与张国焘共事,始终是张国焘的左右手,得到张国焘的信任与重用,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接着担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与徐向前一起组织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取得重大胜利。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到达川北地区后,陈昌浩兼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张国焘领导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剿”的重大战役。陈昌浩个人奋斗的历史,他的得势,他的出名,他的功绩,虽然来自于他本人的才能,但与张国焘的器重与提携,也不无关系。以致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他总是追随张国焘,和张国焘保持一致。他自编入右路军,成为前敌指挥部政委之后,由于和中央一道行军,直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之下,他不得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在中央与张国焘关于北上与南下两个相对立的战略方针的尖锐冲突中,何去何从,对于陈昌浩来说,真是进退两难,举棋难定。依了中央的,得罪了张国焘,这是他不愿意的;依了张国焘的,又如何向中央交代?往前看,北上与南下,究竟往哪个方向走才拥有光明的前途?虽然眼下他觉得往北走有利,但将来能不能成气候,也很难说。往南走,虽然眼下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红军生存下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实难预料。    
    怎么办?


第三章 长征中期:惊雷四起苦心弥合裂痕(二)

    陈昌浩拿着电报找徐向前,看看徐向前如何处置。    
    徐向前阅罢电报,也大为吃惊,他那颗久经沙场的心,立刻变得沉重起来。他想不到中央的北上方针同张国焘的南下路线会发展到如此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的地步,成为牵动全局和影响红军命运、前途的斗争焦点。事情发展得如此严重,徐向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没有思想准备,心想他和陈昌浩给张国焘的电报,总会多少起点作用,张国焘会听众人的规劝,率左路军北上。但是这封电报所告诉的一切和他的预料恰恰相反。事关重大,不可贸然行事。    
    “这样重大的问题,不向中央报告不行,你还是跑一趟吧!”徐向前以极其复杂的心情建议道。    
    陈昌浩犹豫了一下,也就听了徐向前的话,带着这封与红军命运攸关的电报,策马扬鞭,到中央队驻地把电报交给了张闻天。    
    当天晚上,徐向前就接到陈昌浩的电话,通知他到周恩来住处开会。    
    徐向前是跑步来到周恩来住处的,一进屋,他借着马灯光,看了一眼在座的人,见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昌浩都在,他们的表情都极为严肃,就连平时比较随便的毛泽东,脸也变得深沉了。    
    “就等你来了,现在开会。”毛泽东发现徐向前来了,下意识地说道。    
    “国焘同志来电,叫前敌指挥部率右路军南下,大家看看怎么办?”接着张闻天对大家说。    
    “北上的方针,国焘同志是同意的,现在又叫南下,是何用意?”博古的话等于白说,现在不是要搞清张国焘南下的用意。    
    “昌浩同志,你说说看。”毛泽东打断博古的话,让陈昌浩出主意。    
    “既然是中央的既定方针,还是要说服张政委北上。”陈昌浩心情颇为复杂地回答道。    
    “向前同志,你的意见呢?”毛泽东问。    
    “我同意昌浩同志的意见。不过,张政委也下了南下的命令,我们也要想个办法回答他才好。”徐向前回答得更实际一些。    
    “立刻给国焘同志去一电报,以我们七个人的名义再劝他。”周恩来也别无办法。    
    “目前只有这样,别无他法。”王稼祥以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示赞同周恩来的提议。    
    于是,又给张国焘发了一封电报:    
    朱张刘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的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的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700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泸、天芦、雅名、邛大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亦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崇人口8000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粮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深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行,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已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王两部到达需时,北面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即立断,则革命之福。    
      恩来、洛甫、博古、向前    
      昌浩、泽东、稼祥    
      9月8日22时    
    给张国焘的电报发出后,毛泽东步出周恩来的住处,迎面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他已习惯于摸黑,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路,朝前走着,走进了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毛泽东后来曾说过,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黑夜,少去了许多干扰。这戈壁的黑夜,静得出奇,更能让思维驰骋,让情感奔腾。此刻,毛泽东感到自己的思维似乎更清晰一些。他边走边想,感慨油然而生。闹革命太不容易了,风霜雨雪,生生死死,坎坎坷坷,多少人倒下了,走到今天,留下了这班人马。两军会合后最担心的就是闹不团结,而越担心出现的局面,现在却出现了。真是多灾多难啊!    
    毛泽东不禁潸然泪下。过去遭受排挤的时候,他不曾流过泪。这次他流泪了,因为他知道,张国焘如此闹下去,正是蒋介石所希望的,当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向红二方面军靠拢时,蒋介石拼命地不让我们会合;当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向红四方面军靠拢时,蒋介石又是一路堵截,好在我们经过周旋苦战,两军终于会合了,付出了六七万人生命的代价,多么的不容易呀!现在张国焘又要带部队另寻出路,可他那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你张国焘那么聪明,怎么就不好好想一想,无论对我有多少成见,也不能拿红军当儿戏呀!    
    抹了一下眼泪,毛泽东还在想,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跟张国焘闹翻,要尽量说服他接受中央的方针,团结四方面军一道北进,这关系到全局,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如果红军分裂,将会铸成大错,……今晚虽然给张国焘发去了电报,促他北上,但是否接受,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张国焘不愿接受北上的方针,下一步该怎么办?    
    黑夜还有多长?


第三章 长征中期:惊雷四起张国焘摊牌

    决 斗 时 刻    
    历史,在这里放下了行囊,重新搭起了舞台,它要让各怀心态的人尽情表演。    
    历史,在这里停住了脚步,重新铺开了白纸,它要记录下此时所发生的一切。    
    张国焘从葛曲河畔返回阿坝的刷金寺后,焦急地等待陈昌浩、徐向前南返的消息。    
    毛泽东在巴西,也在焦急地等待着张国焘北进的消息。    
    一样的等待,不一样的心情。    
    张国焘寻思着,陈昌浩、徐向前跟我这么多年,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相信他们接到电报,会立即南返的。    
    毛泽东寻思着,张国焘是中共的元老,受党的培养多年,虽然有野心,但不会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然而,他们都落空了。    
    张国焘在刷金寺等待陈昌浩、徐向前南返,不料等来的是毛泽东等七人促他北上的电报。他撇下电报,气呼呼地踱着步子,他没想到陈昌浩、徐向前竟然把他拍去的让他们南下的电报,通报了中央,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悄悄把队伍带走不就行了吗?何必多此一举?    
    “不。”张国焘停住了脚步,他摇了摇头,心里暗自思忖着,“难道是陈昌浩、徐向前背叛了我?是不是跟毛泽东跑了?”他不敢往下想了,不过他相信陈昌浩、徐向前不会这样做的,把令他们南下的电报通报中央,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毛泽东和这些留俄派真是顽固”,张国焘寻思了一会儿,便颇为生气地对秘书长黄超讲道,“一天就是讲北上!北上!也不看看当前的环境与条件,我这个总政委的话,没有谁听,还是毛泽东一人说了算,毛泽东就喜欢独裁,喜欢独断专行,发号施令。不行!马上给他们发电报,要他们南下,为什么不听我的?非得按毛泽东的意见办不可?看来北上南下的问题,和毛泽东等人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了。既然要我当总政委,我就要行使总政委的职权,到底看谁弄得过谁?”    
    张国焘摆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架势。    
    黄超在一旁听着,吓得一声不吭,因为他知道张国焘这样做将意味什么。    
    张国焘立即伏案草拟了一份给陈昌浩、徐向前并叫他们转中央的电报: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病脚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军经过继续10天行军,左路20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    
    上三项诸兄熟思明告。    
    4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言粮不缺。弟亲详问二十五、九十三等师级干部,均言之甚确。阿坝沿大金川河东到松岗,约六天行程,沿途有2000户人家,每日堵阴房宿营。河西四大坝、卓木碉粮、房较多,绥、察有6000户人,苞谷已熟。据可靠向导称: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北进,则阿坝以南彩病号均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若不图战胜敌人,空言鄙弃少数民族区,亦甚无益。    
    5现宜以一部向东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绝不会做瓮中之鳖。    
    6左右两路绝不可分开行动,弟忠诚为党,为革命,自信不会胡说。为何?立候示遵。    
    张国焘拟完电报,又反复阅读了几遍,颇为满意,既摊了牌,又客气,不过他还是不放心,便把电报稿置于桌上,反剪着手,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要思考一下行文有无破绽,会不会被毛泽东等人抓去大做文章。因为他想到他一人要对付好几个人,还是谨慎一点为妙。毛泽东是老谋深算,而张闻天、博古也是厉害的角色,动不动就拿大帽子压人。这回我倒要看谁压过谁。    
    张国焘推敲了一下电报稿,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才交给了黄超,要他尽快发出去。    
    就在毛泽东等七人致电张国焘的第二天,陈昌浩、徐向前收到了张国焘的电报。    
    陈昌浩阅完电报,看出张国焘南下的意志很坚定,于是他也就坚定了跟随张国焘的意念。但他还摸不清徐向前的态度,便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