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02日刺秦行动 戴锦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月02日刺秦行动 戴锦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注意到?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做同样的理解。那么这很有趣的镜头就是我们说镜头对切,就是拍完你拍我,那么这个对切镜头是大殿上的秦王,大家记得吧,大殿上的秦王被群臣所包围的秦王,然后反打应该是已经死去的无名。可是,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注意到了,无名在这个时刻就消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秦王的殿门上是箭簇,对吧,像钉子一样的,密密麻麻的箭簇,而无名仅仅是一个人形的空位。那么我们可以联想到无名已然被万箭穿身,但是我们不能在视觉上看到,于是在视觉上无名成了一个不在的角色,他不在场了。但是接下来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了,是在山冈之上,相拥而死的残剑飞雪,那一对殉情的男女,然后他们的相拥在山冈之上的那个死去的形象。有一点像纪念碑,像墓碑,三组形象。那么实际上真正构成对应的是大殿上的秦王,和相拥而死的残剑飞雪。而无名在这个故事当中消失了。那么再接下来我们看到秦兵抬着一个红布覆盖的,应该是尸体,我们仍然可以想像那是享受到了一个国家的待遇的葬礼的无名,但是同样我们看不见他。那么,一个小小的算过分专业的说法,就是请大家记住。在电影当中你只能相信你看见的东西,你不要相信你没看见的东西。如果电影当中出现了一个场景,我们用对白交代了一句话,旁白交代了一句话,而我们没看到,没用视觉看到这个场景出现的话,那么可能它是在制造一种电影叙事内部的谎言效果,也可能他是有一些更为丰富暧昧的含义出现。那么我们回来说,我认为非常有趣的是到最后一个场景当中的时候,真正对应的是大殿上的秦王,和殉情而死的残剑和飞雪。也就是故事当中真正地理解了秦王统一大业这样一对早已放弃刺杀的刺客,和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奠定了这个今天的我们意念之中的我们理解之中的,我们也实际上生存在这里的中国的这样一个基本的疆土,我们的文字,我们很多很多的基本的政治体制的秦始皇。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三部影片我做了这样一个其实比较简单的分析,大家已经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发生,就是在于一个刺客的故事,我们通过一个刺客的故事,要讲述一个帝王的故事,那么他表现的是一个从反叛的视点,到秩序的视点。 

              如果我们做一下比较的话,刚才我讲到八十年代准备的这部电影叫《血筑》,到了九十年代拍摄的时候,就变成了《秦颂》。那么和这个现象和这样的一个事实相联系的,或者说相比较的一组很有意思的,更为广泛的一种文化现象呢,我们如果联系起来看,就更有意思。那么这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八十年代其实也有很多很多的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时也开始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像现在的数量这么多,也不像现在制作规模这么大。可是如果大家真的做一下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八十年代的历史题材的影片,八十年代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基本集中在这样几个历史年代。那么就是南宋、北宋,而且是南宋、北宋末年,再接下来我们看到就是晚明、晚清。那我们看到南宋、北宋、晚明、晚清,它首先是一个王朝的末期,是一个王朝的末端。同时南宋、北宋、晚明、晚清都是当时的王朝和政权遭到了外部的巨大的威胁,而且经历了屈辱的历史的这样的一个年代。所以在八十年代这样的一些历史故事,它们共同的讲述着一种历史情境。那么,我们就觉得很有趣的是八十年代我们讲述的是南宋、北宋、晚明、晚清,讲述的是一段动荡的历史,在这个历史当中我们遭到来自各方面威胁的这样一段历史,是一个充满了苦难和危机的历史。但是我们都知道,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关键的年头,是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年头。那么它就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就是说每一种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它并不是我们想像那样的一种照镜子式的对位,而刚好经常是在一个蓬勃兴旺繁荣发展的时期,也许我们是一个最充满忧患意识的时期。所以这样的历史故事,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充满忧患的充满危机的历史故事,并不对应八十年代,而对应着八十年代的文化。那么八十年代的文化在一方面高歌猛进现代化的同时,一方面强调历史批判历史反思,强调我们如何在不断地反观历史当中总结经验教训,而这种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一个民族的自我更生,一个民族兴盛,一个民族在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当中获得新生,以便大踏步地加入到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当中去。所以这个时候的历史故事是一种历史文化批判,是一种历史文化反思的,是一种在历史反思的前提下,如何面对今天,如何思考今天,如何规划未来的故事。所以我说这个时候他们选择的位置,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刺客的位置。不是那样的一种真的狭义的刺客,而是一个批判的,一个通过批判性的思考,来加入到现实的这样的一种推进当中的。 

              而到了九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很大的变化发生了。我们看到大量的历史故事开始出现,电影电视剧,那个生产的规模生产的质量、数量,都是八十年代不可比拟的。当然仍然有南宋、北宋、晚清、晚明的故事在被讲述,但是同时我们看到,更多的故事发生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转移,像我们说的三部刺秦故事,就是故事开始转移到秦汉,开始转移到盛唐,秦汉年代,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的青年,中华文明的青年时代,是一个最富于活力的,最富于原创性的这样的一个年代,转移到盛唐,这个中华古文明历史上最辉煌的这种时段。然后清朝的故事仍然在不断地讲述,但是不再是晚清的故事,而是康乾盛世的故事。那么这样的一种转移的发生,它表明了一种文化的转向,一种中国想像的变化。八十年代的文化当中,我们的中国想像,我们的现实指认是我们有很多问题,我们面临着很多危机,我们必须在一个强有力的自我批判当中争得自我更生。而到九十年代之后,在中国社会这样的一个迅速的急剧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入全球化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它的中国想像已经不再是这样的危机的和自我批判的,而是中国如何强大,如何作为一个强大的强盛的民族国家,加入到这个全球化或者叫地球村的世界上。所以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看到为什么一个刺秦的故事,事实上变成了一个秦王的故事。因为电影艺术家们,电视叙事人们,他们的自我想像,他们的自我认同,已经不再是那样一个象征性的刺客,而变成了一个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的这样的一个秦王的身上。这样的一个中国的转移,中国的想像,一个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的这样的一个想像,发生了变化。 

              我认为决定了这样的一种所谓刺秦影片反复出现,在短短的数年之间,三次刺杀同一个国家元首,那么这样的故事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反复出现,它告诉我们什么?它其实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些银幕背後的故事。这个银幕背后的故事是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当中的位置。那么具体地说是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三部影片都是超级大制作,尽管一部比一部的资金成本更高,但是我们同时还要看到的是它在它拍摄的那个当时,比如说1995年的《秦颂》,已经是超级大制作了。尽管它在资金投入在制作规模上可能没法和后来的《英雄》比,但是它在它们当时都是超级大制作,那么超级大制作也就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那么,这样大规模的制作,这样大量的资金投入,它在让我们期待着什么呢?当然期待着观众观者如潮,好评如潮,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显然这么大的投入,它不是一个国内市场,所可能满足的,也就是大历史剧片的制作,同时一定意味着对国际市场的期待。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的电影和国际电影市场是不发生关联的。于是我曾经讲过一个,算什么?创造了一个说法,曾经创造了一个说法。我就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要过窄门,或者要走独木桥。就是很小的门能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那么这个很小的门,这个独木桥是什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个窄门这个独木桥是欧洲艺术电影节,中国电影如果在国际上得奖了,才可能进入到某一种国际电影市场。那个时候中国电影没有一个直接进入国际电影市场的通道,可是欧洲艺术电影节它就是我已经说清了,它是艺术电影节,就是国际电影的两个大的基本脉络,一个是主流商业电影,一个是艺术电影,两个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所在。所以它决定了虽然是三部刺秦片,我们说在文化上,在故事上有很多的相象之处,但是决定它们不一样,就是《秦颂》,和《荆柯刺秦王》,它基本是在艺术电影的脉络当中拍摄的,它是要通过欧洲艺术电影节来让欧美世界中国以外的世界知道。而《英雄》则不同,大家当然可能在各种报刊上都读到了一个新闻,即《荆柯刺秦王》之后,《英雄》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那么报道当中,还描述了另外一个细节,说一字排开的各款海报,《英雄》的各款海报,同时它说一个横幅引人注目,叫做进军奥斯卡,影片进军奥斯卡。那么奥斯卡大家可能知道,是美国的电影节,是好莱坞电影的最高奖。那么,我们会看到这部影片它投入了如此大的资金制作,它已经不仅仅是希望通过欧洲电影节进入到有限的艺术电影市场,这一次它的目光转移了,它直盯着奥斯卡。 
              那么什么意思它直盯着美国奥斯卡?我再岔开一句,也有一个偏见认为美国的奥斯卡电影奖是世界最高奖,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因为奥斯卡电影奖是美国的国别奖,而欧洲艺术电影节是国际电影奖。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他们又没错,他们认为奥斯卡奖是最高奖,在什么意义上是最高奖?在通过奥斯卡占有全球电影市场的意义上,它是最高奖。通过它的以它为通道,这回这个门要大多了,你可以走向一个全球电影市场,你可以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发行渠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讲故事,我们说《秦颂》、《荆柯刺秦王》、《英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英雄》并不是属于《秦颂》,《荆柯刺秦王》这个系列,而属于另一个系列,就是《卧虎藏龙》系列。李安导演在好莱坞开了一个先例,那么是很多意义上的先例。是一个中国题材的故事,这不算先例,但是,主要由中国背景的演员,广义的中国背景的演员所主演,使用汉语,一部汉语影片,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先例。而另外一个意义上成为先例是他成功地把在香港电影其实是渊源流长的中国电影,从二十年代就开始的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有的片种,就是武侠和功夫故事,移植到了好莱坞,并且找到了一种好莱坞式的讲述方式,而且获得了国际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对英雄的最为直接的启示。那么,进军奥斯卡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市场需求,一个中国电影进入更大的更主流的市场的这样的一个努力,而且现在看来事实上成功了。那么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影片当中的历史讲述方法,它的认同趋向的变化。就是说在中国文化内部,曾经电影艺术家们,他们认同于文化批判的这样的一个角色,因为那是在我们中国文化内部思考寻找着中国文化的自我更生,而当你的故事不仅讲给中国观众,不仅在中国文化内部讲述,而且面对全世界讲述的时候,你不论你自觉与否,一部中国电影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所以,它要讲述一个强盛的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阳刚的中国,一个充满了凝聚的中国。这样的一个市场的转移,同样我说它既是银幕的故事,它也是银幕前方的故事。 

              那么我们再回到中国文化内部,我说一个刺秦行动这样一个影片系列,在我看来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文化演变的发生,一个是艺术家试图讲述的故事的变化,一个艺术家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一个艺术家的表达对观众的呼唤和慢慢地形成的一种新的民族想像和民族认同的浮现,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过程,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尚未终结还在发生之中。那么,究竟这仅仅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像?还将是一个未来的事实?而这样的一个事实,将以怎样的形式发生?我们每一个人和这样一个事实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联?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将参与其间。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它将成为现实,或者不成为现实,或者成为怎样的不同的现实。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