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戒学释疑
问8:如果把有虫的水倒入土中是否违犯杀戒?
答8:如果虫因此而死,则倒水的人违犯杀戒。事实上不应将有虫的水倒入土中,而应倒入适当的容器中、池塘中或河流中。
问9:告诉别人船上有活鱼可以买是否算是助杀(罪过)?
答9:这决定于告诉者的动机:如果他的动机是要别人买了活鱼之后拿去放生,则是一种善行;然而,如果他的动机是要别人买了之后杀来吃,则是助杀的行为。
问10:比丘在山中砍有主的竹子是否犯戒?若是,犯什么戒?如何忏悔?
答10:如果比丘没有偷盗的心,例如他以为竹子是无主物,那么他不犯偷盗戒,而犯伤害植物的波逸提罪。然而,一旦知道那竹子是有主物之后,他应当设法赔偿物主的损失。如果他决定不赔偿,就犯了偷盗罪。
如果比丘一开始就知道那竹子属于别人所有,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就去砍竹子,那么除了上述的波逸提罪之外,他还犯了偷盗罪。此偷盗罪的严重程度决定于他所砍竹子的价值:如果所砍的竹子价值古印度一钱或一钱以下,则犯突吉罗罪;如果该价值在一钱至五钱之间,则犯偷兰遮罪;如果那些竹子价值五钱或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
如果所违犯的是偷兰遮、波逸提或突吉罗罪,他应当对另一位比丘忏悔所犯之罪,此外还必须设法赔偿物主的损失。如果所违犯的是波罗夷罪,他就丧失了比丘的身份;波罗夷罪是无法忏悔的。
问11:比丘犯了波罗夷戒就自动失去比丘资格,可否再出家呢?
答11:今生他不能再受戒为比丘。然而,如果他立刻承认所犯的戒并且脱下袈裟,那么他可以再受戒成为沙弥。如果他覆藏所犯的戒,维持原来的形象,冒充为比丘,那么他甚至没有资格再受沙弥戒。
问12:在家人犯五戒是否可以出家?
答12:通常是可以的,除非他所犯的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例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淫污比丘尼等。符合受戒资格的居士在求受比丘戒之前必须先受沙弥十戒。
问13:出家要有那些条件?
答13:想出家成为比丘的人必须具有想要解脱生死轮回的愿望。此外他还必须符合下列的条件:他不曾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以恶意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分裂和合的僧团、淫污比丘尼或沙弥尼;他不能执着不信因果的坚固邪见;他必须是自由身分与奉公守法的人,不是囚犯、奴隶,也不是强盗等犯法之人;他必须不欠人债务,没有政府公职在身,并且没有痲疯病、痈、疹、结核病、癫痫这些难治的疾病;他的年龄至少达到二十岁而且父母同意他出家;他必须具备三衣一钵;他不是黄门(没有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异常的人)、双性人或贼住者(曾经冒充比丘或沙弥的人);他不是犯边罪者(曾经出家为比丘并且违犯波罗夷罪的人)或归外道者(原本在佛教中出家,然后归依外道,之后再回到佛教来请求出家者);他必须没有畸形或残缺,不盲、不聋、不哑。
问14:佛陀为何要托钵乞食呢?
答14:事实上佛陀可以不必托钵乞食,但是他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因此还是托钵乞食。此外,佛陀为了显示圣者们的模范,所以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是四圣种当中的一种。四圣种意思是沙门应当对饮食、衣服、住所、医药这四种资生用具感到知足。托钵是对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门不期望将能得到何种食物,而是必须满足于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钵也能降伏骄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种资具都必须仰赖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没有什么能引以为傲的,所以托钵有助于心的锻练。
问15:出家后如果父母生活有问题,是否应该回去照顾?
答15:佛陀允许比丘照顾自己的父母。比丘可以将托钵所得到的食物及自己所拥有的其他日常用品分给父母,以此方式来照顾父母,而不需要舍戒还俗。
问16:逃漏税和因帮助逃漏税而获得利益是否都违犯偷盗戒?违犯在家五戒应如何忏悔,并再次受持?
答16:根据《律藏》,逃漏税和帮助他人逃漏税是二十五种偷盗行为当中的一种;无论是对出家人或在家人而言,那样做都是违犯偷盗戒。若比丘偷盗的物品价值一个大钱(相当于五个小钱)或以上,则违犯波罗夷罪,丧失了比丘的资格。
在家人若犯了五戒,就失去了五戒,因此不需要作法忏悔。然而,他应当下定决心不再违犯五戒。他可以在沙弥、比丘或佛像前再度求受五戒,并且谨慎地持守。
问17:请示禅师,您上次开示盗戒,能否请禅师进一步解释盗「五钱」?若以现今的价值,盗多少钱就算盗「五钱」?若以美金为计算单位,盗多少美金以上就犯波罗夷重罪?
答17:现今很难确定地指出古印度的「五钱」相当于多少美金。注释提到在古印度的币制中,一个卡哈巴那(货币的一种)相当于四个巴陀(古译为大钱);一个巴陀相当于五个摩沙迦(古译为钱或小钱)。根据《金刚觉疏》等复注,卡哈巴那与巴陀都是由金、银与黄铜混合制成的;但是我们无法得知这三种成份的正确比例。
至于重量,依照缅甸传统的计算法,我们使用一种名为「瑞迹西」的种子来称量重量。金店就是以「瑞迹西」种子来称黄金的重量。「瑞迹西」种子有大与小两种:小的「瑞迹西」种子比米粒稍大;大的「瑞迹西」种子比小的重两倍。一个摩沙迦(钱或小钱)的重量相当于四颗大的「瑞迹西」种子或八颗小的「瑞迹西」种子的重量。这种称量法据说是从古印度流传下来的。
无论如何,最好是不要违犯任何程度的偷盗戒。古代的长老们建议我们将别人的物品看成像毒蛇一般。除非物主同意我们将他的物品拿起来观看,否则我们甚至不会故意去碰触别人的物品。谨慎小心地持戒是值得的,因为如此能避免受到追悔的困扰。
问18:从事养生蛋鸡职业是正命、正业吗?
答18:如果他们只是基于慈悲,没有任何企图地布施食物给鸡吃,也不将牠们的蛋拿去卖,则是好的行为。然而,如果他们将蛋拿去卖,则不是正命,也不是正业,因为有时那些鸡蛋中还是有生命存在,尽管这种机率很小。
问19:在家居士对出家众应注意那些礼节?
答19:在家居士应当尊敬出家众,聆听出家众讲说佛法,供养出家众四类资具及依照所学习的佛法来修行。所谓「依佛法修行」是指在家居士至少应当持守五戒,并且应当修行止禅与观禅。
在《长部.巴提迦经》里提到:在家居士应当将财富分成四份──将其中的一份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以两份来从事自己的事业;以剩下的一份用于日常生活所需。他从这第四份当中取出一部份来供养资具给出家人。
定学释疑
问20:鼻孔出口处与上嘴唇间的气息,及这气息的感受,及这气息的感觉,及这气息与皮肤的触觉,此四者有何关系?有何不同?为何只应以气息当作目标?
答20:气息是成群的色法。如果你有系统地对自己的气息修行四界分别观,就会发现气息是由许多物质微粒所构成的。这些物质微粒称为色聚。感受与感觉是同样的东西,都是指受而言;受是一种心所。触觉实际上就是身识;身识是一种心。心与心所是名法,而气息是色法,这是它们之间的差别。
出现于鼻孔出口处与上唇之间的气息是修行安般念者的专注目标;感受、感觉与触觉则不是修行安般念的目标。这必须分辨清楚。如果能一心只专注于气息,就能培育定力;定力深时禅相就会出现;若能稳固持久地专注于禅相,就能证得禅那。如果专注于感受、感觉与触觉,则无法产生强得足以使禅相生起的定力,于是也就无法证得禅那。这就是为何只能以气息为所缘目标的理由。
问21:有何方法拣别正在专注于嘴唇上方、鼻人中方位的息,或者只是专注唇上方、鼻人中位上的触点?有时候这两者容易混用,如何避免?
答21:触点是你的皮肤,它是静态的。气息是接触那皮肤的空气,它在触点的上方进进出出,是动态的。应当如此拣别它们。
为了能有更清楚的理解,在此引用一个比喻:假使地上有一段木头,有一个人用锯子锯那段木头。木头被锯子锯到的部份好比是嘴唇上方或人中的触点,它是静态的;前后来回移动的锯齿好比是进进出出的气息,它是动态的;正锯在木头上的锯齿好比是正在经过触点的气息,它也是动态的;正如那人只注意于正锯在木头上的锯齿,不去注意已经通过木头的锯齿,同样地,禅修者只注意正在经过触点上方的气息,不跟随气息进入鼻孔内或向外远去。应当如此分辨气息与触点的差别。每当你混淆时,请思惟这个比喻的含意。
问22:当慢跑或爬山时用嘴巴呼吸,这时应专注于那里的气息?
答22:就修行安般念而言,禅修者内心专注的目标是经过鼻孔出口处与上唇之间的气息。注释中并没有提到经过嘴巴的气息也能作安般念的目标。因此,当禅修者用嘴巴呼吸并且无法在上述的接触部位里察觉气息时,应当继续将心保持于接触部位,在那里等待气息。如果有充分的正念与耐心,终究能察觉非常微细的气息。
问23:是否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从安般念开始修行,而不能从其他禅修业处开始?修行四界分别观是否能培育深厚与稳固的定力?修行四界分别观而成功的禅修者人数有多少?
答23:并非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从安般念开始修行;禅修者可以选择《清净道论》所提到四十种止禅业处当中的任何一种开始修行。佛陀教导不同的法门乃是针对不同根器的禅修者。举例而言,佛陀针对散乱心强的禅修者而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法门;四界分别观则适合智慧利的禅修者;慈心观是针对瞋心强的人;不净观适合于贪心强的人。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多数禅修者能够从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下手而达到成功,原因是他们在过去生中曾经修行这两种法门或其中一种。
无疑地,修行四界分别观确定能培育深厚与稳固的定力。四界分别观是佛陀亲自教导的业处。如果你对佛陀有坚定的信心,你就应当对四界分别观有坚定的信心。修行四界分别观时,首先要观察四界的十二种特相,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熟练这十二种特相之后,就将它们分成地、水、火、风四组。此时应当整体地专注于你全身的四界,如此培育定力。定力增强时,你会发现身体转变成白色。那时应当专注于那白色体的四界。定力更强时,白色体会转变成透明体,犹如冰块或玻璃一般。那时应当专注于那透明体的四界。当你的定力变得深厚而且稳定时,透明体会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
当明亮的光芒持续半小时左右时,你可以开始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在四界分别观深厚与稳固定力的帮助之下,你能清楚地照见自己身体及外在众生身体的三十二身分。接着你可以专注于个别身分的颜色来修行色遍,达到第四禅。然后可以藉着移除色遍禅相而修行空无边处定,进而逐步地修行,乃至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你也能轻易地修成其他种止禅业处,然后修行观禅,证得各阶段的观智。
另一种禅修路线是:在四界分别观明亮光芒的帮助之下,你可以直接观照色法,开始修行观禅。因此,禅修者能够从四界分别观开始,直到修成止禅与观禅。如此了解修行四界分别观的利益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对于修行安般念困难重重的禅修者而言更是如此。
修行四界分别观而成功的禅修者有不计其数之多。我们无法确定地说修行安般念而成功的人数比较多,或是修行四界分别观而成功的人数比较多。无论如何,为了你自身的利益,我们建议你对佛陀所教导的每一种禅修法门都有坚定的信心,并且遵循正确的方法来修行。
问24:请禅师慈悲开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涵意?如何才能做得到?又何谓慈观?
答24:根据《清净道论》,「慈」是指希望众生得到幸福安乐;慈心观是瞋恨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悲」是指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悲心观是伤害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喜是指对众生的成功感到欢喜;喜心观是嫌恶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嫌恶」意即不喜欢见到别人成功。舍是指对众生平等中立的态度;舍心观是贪爱心重的人藉以达到清净的法门。
慈、悲、喜、舍称为四无量心,因为它们都以无量的众生作为修行的对象。这四种心都必须遍满到宇宙的一切有情,而不是只对一人或某一区域内的众生散播而已,这就是它们称为无量心的理由。
慈观或慈心观就是对众生培育慈爱的禅修法门;它是四无量心当中的第一种。
想要修行四无量心的人应当先修行慈心观,然后才逐一地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开始修行慈心观时,先以下列这四种心愿对你自己培育慈爱:愿我没有怨敌、愿我没有心理的痛苦、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当你的心变得柔和、安详时,就对一位与你相同性别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培育慈爱:先回忆他或她微笑的面容或全身,然后以下列四种心愿的一种散播慈爱:愿此善人没有怨敌、愿此善人没有心理的痛苦、愿此善人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对他或她培育强而有力的慈爱,直到你证得慈心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接着以其他三种心愿一一地对他或她培育慈爱,每一种都达到慈心第三禅。以同样的方式,对大约十位与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十位你所喜爱的人、十位你对他们没有爱憎差别的人、十位你所厌恶的人一一地培育慈爱。
对他们每一人修行都能达到慈心第三禅之后,就要破除四类人之间的界限。这四类人就是:一、你自己;二、你所喜爱的人(包括你所敬爱的人在内);三、你既不喜爱也不厌恶的人;四、你所厌恶的人。首先以短暂的时间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对一位你所喜爱者,然后一位你既不喜爱也不厌恶者,然后一位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