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18:手捉金钱的出家人能否证得初果?
答18:根据上座部的教法,如果真正的比丘接受金钱的话就不能证得须陀洹道果。有些接受金钱的比丘们说他们证得了须陀洹道果,如果他们是真正的比丘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关于这点,我想要解释上座部的戒律。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比丘必须具备以下五项条件:
第一项是「有效之事」:这是指戒子必须没有导致他失效的因素。他必须不曾弒父、不曾弒母、不曾杀阿罗汉、不曾恶意地伤害佛陀的身体、不曾导致僧团分裂、不曾跟比丘尼或沙弥尼行淫、没有顽固的邪见、最少二十岁等等。
第二项条件是「有效之僧团」:若是在印度之外受具足戒,包括戒师在内,在传戒时必须有最少五位真正的比丘做羯磨;若是在印度之内则需要最少十位。如果其中的某些比丘曾经犯了波罗夷罪,或者是以前受戒时不如法,致使真正的人数不够,那么传戒的羯磨就失效。
第三项条件是「有效之结界」:若界是无效的,例如有电线、水管等把布萨堂和界外的建筑屋连接起来,那么传戒的羯磨就失效。再者,参加羯磨的众比丘之间的距离不可超过两个半腕尺。
第四项条件是「有效之动议」:其中一位比丘必须宣读动议来通知其他比丘有关戒子请求受具足戒及谁是他的戒师。在动议之后必须再宣读羯磨三遍。如果宣读动议及羯磨时的次序不正确或不完整,那么传戒的羯磨就失效。
第五项条件是「有效之羯磨」:必须以正确的语法来宣读羯磨。若用错语法,则传戒的羯磨就失效,而戒子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比丘。
在具足这五项条件之下,该羯磨就是有效的,而戒子就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比丘。如果一位捉持金钱的真正比丘修行止观禅,他不能证得须陀洹道果。如果一位捉持金钱的比丘真的证得了须陀洹道果,那么他肯定不是真正的比丘。
如今在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尼及沙弥尼传承已经断了,所以我们不必讨论有关她们的情形。现在我们只有「戒女」,或许可以称她们为尼师。由于她们也穿着袈裟,许多大长老认为她们应该持守十戒,不可捉持金钱。然而她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接受金钱。
问19:禅师曾讲到一位树神因为比丘们在他的树下大便而杀死他们。请问树神杀出家人会有恶报吗?他会不会下地狱?
答19:是的,那是恶业,会有恶报。如果那恶业在他临命终时成熟,他就可能堕下地狱。
《律藏.经分别》里记载,有好些阿拉威城的比丘砍树来修理住所。有一次,有某一位阿拉威城的比丘去到一棵树下,想要砍它。当时,住在那棵树的女神向他说:「尊者,请别为了您自己的住所而砍倒我的住所。」
然而该比丘并不理会她,依然把那棵树砍倒,而且还砍伤了该女神的儿子的手臂。当时,那位女神想:「我是否应该现在就把这个比丘杀死。但这么做对我来说是不适当的。或许我应该把这件事禀报佛陀。」因此,她就去见佛陀,并且告诉佛陀有关那件事。
佛陀向她说:「很好,女神,妳没有杀死那位比丘。如果妳今天杀死了他,妳就造了许多的恶业。在某个地方有一棵树,妳就去住在那里吧。」
过后,大众轻视且批评阿拉威城比丘砍树的作为,因此佛陀为比丘及比丘尼制了一条戒,那就是:伤害草木即犯了波逸提罪。
问20:请问禅师,对于持守一日的八戒,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时间?有些人从晚上七点持到隔天晚上七点,在这之前与之后都吃晚餐,看起来就像是只持七戒而已。于非时,什么食物可吃及不可吃?麦片、牛奶、美禄、好力克、黄豆水、番薯汤、咖啡、三合一咖啡等是否允许喝?如何才算是高及大的床?
答20:并没有七戒这一回事,你要的话可持八戒,不然就只持五戒。持守八戒正确的时间是从早上到隔天黎明。从晚上七点持八戒到隔天晚上七点是比较低级的修行。虽然给孤独长者有一个工人从傍晚开始持半天的八戒,但是他在那天的中午开始就没有吃东西,甚至最终饿死了也不肯吃。
关于过午不食这条戒,在家人与比丘所持的是一样的。在非时可以服用三种药,即:一日果汁、七天药及终生药。一日果汁包括多数的果汁,但必须过滤、没有渣滓、没有加热过。有一些果汁是不允许的,例如椰水、西瓜水、蜜瓜水等。七日药只有五种,即:酥油、黄油、油、蜂蜜及糖。终生药包括所有一般上人们不拿来当食物吃的树根、树皮、树叶等。但是这三种药只有在有病时才可以在非时服用,例如铮鍪薄B笃⑴D獭⒚缆弧⒑昧恕⒒贫顾⒎硖馈⒖煽伞⑶煽肆Α⑷槔壹叭弦豢Х仁遣辉市碓诜鞘狈玫摹8菟估锢伎疤┕鸾檀校诳Х仁切砜傻摹
高床是指其于横木之下的脚部高过佛陀的八指长。根据注释,该许可的高度最高是二十七英吋,但有一些传承则认为最高是十三英吋。大床并不是指大张的床,而是指其床垫里有棉花、毛制的床垫厚过四指宽或用有图画的毛制床单等等。
问21:受五戒或八戒之后,若犯邪淫或淫等戒,要如何忏悔?未来可否再受五戒、八戒或出家戒?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1:他不需要忏悔,而只需要重新受戒。他可以出家为沙弥或比丘,也能够证得禅那及阿罗汉果,就好像在出家前杀了许多人的指蔓,在成为比丘之后仍然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问22:犯四根本戒之一的比丘,成居士后,可否受五戒、八戒等?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2:他可以受五戒或八戒,若修行的话也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问23:已经犯了波罗夷罪的比丘是否可以受戒为沙弥?
答23:若他在犯了波罗夷罪之后即刻透露该罪,他就可以受戒为沙弥。但若他覆藏该罪一段时间,并且参与诵戒等,他就不能受戒为沙弥。
问24: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4:不能。但若他(她)已经开始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他就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问25: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就还俗。这种人是否可受五戒与八戒?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答25:他(她)可以受五戒或八戒,若修行的话也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但若他重新受戒,之前所犯的僧残罪依然有效,所以他必须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两者,或者若不曾覆藏该罪的话则只实行摩那埵。
问26:造了五逆罪之一者,是否可受五戒与八戒?
答26:可以。阿闍世王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在犯了弒父罪之后才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及持守五戒。
问27:禅师慈悲为我解除疑虑及不安好吗?有时在禅修时想起在过去曾经造下的罪业,而无法专注于业处。我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会认为我这罪大恶极的凡夫无药可救,与止观禅修无缘。请问禅师我仍然可以修止观吗?是否还能证悟道果及涅槃?该如何去除我内心的这个结?
答27:若不曾造过五逆罪之一,你就还可以在今世成就禅修。
在《相应部注》里有一则有关弥拉戛的故事。弥拉戛是一个猎人,有一天当他在森林里打猎的时候,因感到口渴,所以就去一间寺院找水喝。去到树下的水缸前,他看到它们全都是空空没水的。当时有一位大长老在寺院的庭院里扫地,所以他就走上前向该大长老说:「比丘,你吃别人供养给你的食物,但你非常懒惰,竟然不把水缸装水。」听了这些话,那大长老感到很奇怪,因为他在扫地之前,已经把水缸装满了水。他走到那些水缸前,看到它们都装满了水。那时候,他即刻想起舍利弗尊者的弟子罗剎戛提舍尊者的故事。
在迦叶佛时代,罗剎戛提舍很生气地把某位施主供养给一位阿罗汉的食物倒掉。由于该恶业,他死后投生到地狱里。脱离地狱之后,他投生到某个渔村里一个渔夫妻子的胎里。在他入胎的那一刻开始,整个村子里的所有渔夫都捕不到鱼。当他七岁大时,他的母亲把他赶走了。舍利弗尊者看到了这个穷男孩,就把他收为沙弥。由于拥有足够的波罗蜜,不久之后罗剎戛提舍尊者就成为了一位阿罗汉。然而他不曾获得足够的食物吃。托钵时,信徒所供养的食物一掉入他的钵中就自动消失了。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知道罗剎戛提舍尊者会在当天般涅槃,而想要让他在般涅槃前能够吃饱一餐。所以在托得食物之后,他就把食物送回寺院给他。然而那些食物一放进罗剎戛提舍尊者的钵里就消失了。所以舍利弗尊者再出去托钵,而获得了用蜂蜜、糖、麻油及奶油制成的药食。回到寺院时,他用手捉住自己的钵不放,以免该药食又消失了。如此,他让罗剎戛提舍尊者从他的钵取食,吃了一生中唯一吃得饱的一餐。吃完不久之后,罗剎戛提舍尊者就般涅槃了。
看到那些水缸都装满着水,那位大长老就即刻想起罗剎戛提舍尊者的故事,因此他就用手捉着水缸让弥拉戛喝水。看到这现象,弥拉戛心中生起了悚惧感,所以就在该位大长老座下出家为沙弥。在修禅时,他看到以前他杀死的动物及自己所用的武器之影像,因此不能专心修禅。
当他告诉戒师说想要还俗时,该大长老就叫他捡一些含有许多水份的乌顿巴乐木,把它们放在一块大理石上堆成一堆,然后点火烧材。然而无论该沙弥怎么努力都烧不着那些木材。当时,大长老运用神通从地狱里取来了一点火给沙弥看,再把该火放到木材堆上,即刻把整堆的木材化为灰烬。他向沙弥说:「如果你还俗的话,该地狱之火就是你的去处。如果你不想要投生到那个地狱里,你就必须精进地修行止观。」由于害怕地狱之火,沙弥不敢再想要还俗了。他制了一条麻绳,把它绑在自己的头,然后把双膝以下浸在一缸水里,精进地修禅。有时他甚至整夜都在行禅。他如此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而证得了阿那含道果。
因此,如果你也精进地修禅,你也可以证得禅那及道果。
问28:白衣居士是否只能证得阿那含果?若要证得阿罗汉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来继续修学?证得了阿罗汉果的居士可否接受出家众顶礼?
答28:在家人也能够证悟阿罗汉果。例如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就是以在家人的身份证悟阿罗汉果。然而证悟了阿罗汉果的在家人必须在证悟阿罗汉道果当天就出家,不然他就肯定会在当天般涅槃。
问29:凡夫比丘是否需要顶礼已证得阿罗汉果的沙弥?
答29:不。阿罗汉沙弥应该顶礼凡夫比丘,因为比丘拥有增上戒。
定学释疑
安般念
问30:对一个初学安般念的学员来说,适当的环境、地点、位置、身体的姿势是不是都很重要?这些外在条件是否会影响初学者心的平静、内摄?
答30:是的,适当的环境与姿势对于禅修者培育定力而言是很重要的。不适当的外在条件会影响禅修者心的平静与内摄。在吵闹的环境中培育定力比在安静的环境中困难。至于姿势,一般而言,坐姿是最适合禅修的姿势。
问31:怎样的环境、空间较适合初学者用功?
答31:佛陀在经中指出森林、树下或空地是适合禅修的环境。虽然大家现在既不是处在森林里,也不是在树下,而且有许多禅修者挤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能够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将所有的杂务抛在一边,一心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那么,这里对大家而言就像是空地一般。更何况大众共修能够帮助你激发精进心,使你的禅修进步得更快。
问32:为何在一个比较清净、安宁的地方心很容易收摄,但在较有噪音的环境就未能达到真正的内摄?这是定力未足之故吗?在有噪音的空间里要如何调伏自己的心?
答32:由于在清净、安宁的地方禅修时,禅修者多数的时间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禅修目标,只有少数的时间注意其他目标,所以他的心很容易收摄。由于在有噪音的环境里禅修时,多数的时间禅修者的心受到噪音等各种目标的干扰,只有少数的时间注意自己的禅修目标,所以他未能达到真正的内摄。他之所以无法收摄自己的心乃是因为定力弱的缘故。对于有充分定力的人,例如佛陀及他的多数圣弟子,他们不会受到噪音的干扰,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自在地进入安止定。如果要在有噪音的地方调伏自己的心,你要做的就是不去理会噪音,而一心只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当你受到噪音干扰时,不要感到失望,因为「有志者事竟成」,如果能以上述所说的方法有耐心地一再练习,你就会逐渐进步。最后,即使在最吵闹的地方你都能够使自己的心平静不动。
着名的维部大师说:你应当去到一个不生起听觉的地方。如何才能去到那样的地方呢?要找到完全宁静的地方是很困难的。即使在森林里也是充满了各种声音,如野兽、群鸟、昆虫等的叫声与风吹树动的声音。去到完全宁静之处的方法就是完全地专注于你的禅修目标。心住在安止定当中时,你就听不到任何声音,因此我们说你已经去到一个不生起听觉的地方。根据《阿毗达摩藏》,在一个剎那里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因此,当你毫不间断地专注于禅修的目标时,你不会知道其他的任何目标,更何况是听到声音。
问33:我们本身是安般念的初学者。虽然有禅师的书可参阅,然而有些朋友认为阅读不能彻底地掌握,坚持要求我们给予指导,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33:向一位导师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比较好。
问34:禅师很强调以四界分别观及安般念为入门,是不是佛陀在教导不同类型的众生时也是如此教导?
答34:能依照个别禅修者的性格指导最恰当的禅修业处是属于佛陀的范围,因为只有佛陀才拥有了知众生潜在倾向的智慧。由于我没有那种智慧,因此一般上我都教禅修者从最普遍的禅修业处入门。如果你认为有佛陀所教的其他业处最适合你,你可以选修该业处,这不成问题。
问35:如果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