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非凡力量是犹太民族所独具的。这正是犹太民族的无与伦比之处。 
  大流散不仅没有使犹太民族丧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反而使之得到了增强,其原因就是犹太民族在其迁徙和流散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犹太社团。犹太人流散在世界各地,但他们绝大部分实际上都在一个个大同小异的群体——犹太社团内生活,因此流而不散。犹太民族的整体正是由世界各地无数的犹太社团所组成,他们是犹太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基础。社团规模虽然有限,政治上较软弱,且长期处于被包围状态,但内部精诚团结,自成体系,是具有民族特征的自治体。在犹太社团内,犹太教会堂几乎是社团成员一切活动的中心。它既是集体定期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教徒们集中在那里诵读经典,宣讲经文,进行祈祷,又设有学习犹太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和希伯来语的儿童学校,而且还是犹太人的社交生活中心。犹太社团设有管理机构,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和财力雄厚的社团成员掌管。在法律上,每当犹太人发生纠纷,便报请宗教法庭审理,而不求助所在国的法院。在经济上,犹太社团拥有自己的金库、财产和收入,它通过向教徒募捐的慈善事业救济贫苦犹太人。中世纪,在异族异教的迫害和歧视下,加上犹太人内部的一些因素,有些犹太社团采用了周围社会的语言,受到异族文化的一定影响,但在精神上却仍同外部世界相隔离。 
  可见,大流散不但没有使犹太人放弃他们作为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反而更强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在两千年的流散生涯中,使犹太民族意识得以传承的不是土地,而是信仰。

几千年来,希伯来《圣经》不仅对犹太文化而且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而且在哲学、律法、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希伯来《圣经》,世界文明的历史将会重写。正如托马斯·卡希尔所说:“如果我们要了解自我,了解我们所具有的特征,要了解大多数现代人不再思考的、业已被我们视为天然的和不言自明的行为方式的渊源,我们就必须回溯到这部伟大作品。”透过《圣经》的神秘帷幕不仅可以发现犹太民族历史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发现犹太人历史生活的内在联结,也可以发现它对全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某些特殊的启示意义。从神学角度来讲,《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先哲们受上帝之灵的感动之后所作。但是,不管《圣经》多么非凡、神圣和神秘,归根到底它是犹太民族集体智慧的积淀,是早期犹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高度总结。《圣经》母本及其投影意义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实现的方式、程度绝不可能完全一致,犹太人将《圣经》视为民族财产和个人财产,与非犹太人对《圣经》的一般阅读和接受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圣经》中的民族主义等要素显然又使得《圣经》母本对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产生不尽相同的文化指令。 
  从犹太文化发展的历时性角度看,《圣经》作为犹太文化母本意义的实现,并不仅仅在于《圣经》文本的本身,还在于《圣经》被犹太民族继承、运用和生发的历史过程。在第一圣殿时期,希伯来历史独有的特征就是先知,其独特的作品就是《圣经旧约》即《托拉》。犹太民族又被称为“书的民族”,这里所谓的“书”,实际就是指希伯来文经卷,其中最重要的“经书”莫过于《托拉》。千百年来,犹太人一直视《托拉》为“经典中的经典”。 
  犹太人说:上帝赐予以色列三件厚礼,并且全部都是凭借苦难这个媒介赐予的。它们是:《托拉》、土地、来世。犹太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捍卫《托拉》。为什么上帝选择了犹太人而非其他民族?因为其他所有的民族都不承认《托拉》并拒绝接受它,只有犹太人选择了神圣的上帝和他的《托拉》。 
  从广义上来讲,《托拉》(Torah)泛指上帝启示给以色列人的真义,亦即上帝启示给人类的教导或指引。狭义常指《圣经·旧约》的首五卷,又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与《申命记》。诵读律法是犹太教礼拜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犹太人不用“旧约”一词,因为《旧约》是相对《新约》而言的,而后者为基督教文献。《托拉》也指全部希伯来《圣经》。有时也包括口传立法和成文立法。有人认为:犹太拉比对口传律法与成文律法的评注与解释无非是口头圣传的延伸,因此“托拉”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扩大而包含全部犹太律法、习俗及礼仪。作为一部古书,《托拉》是犹太人民心灵的反映,智慧的结晶。 
  正统的犹太教一向认为《托拉》是“上帝的立言”,是上帝授予摩西的圣书。尽管有些人也承认这本神圣的经书因代代传抄,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坚信《托拉》出自神之手,而非人之手。原教旨信徒坚持上帝之言句句是真理,不可增一字,不可减一字。如果现代科学知识与之有矛盾,那么不是科学出错,便是人们的理解有误。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帝虽非如原教旨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托拉》的作者,但这部书毕竟是人类对上帝的理解和体验。千百年来,这种理解和体验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最初的经文是口耳相传,经过许多代后才写定成文,最终的文本不仅反映了犹太人先祖对上帝和人类的看法,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其信仰发展变化的痕迹,由此可见,《托拉》记录了以色列先民对上帝独特的感受。《托拉》是人们企望记载人与上帝相遇时那非凡的一刻。他们由此推论,尽管《托拉》的作者是人而不是神,人们却可以凭此听到上帝的声音。 
  《圣经》之于犹太人,犹如土地之于非犹太人。正如犹太教新正统派领袖赫西所认为的那样:“对于以色列人来说,由于其民族性的唯一来源就是与《托拉》(指整部犹太教《圣经》)的关系,拥有一片土地和一个政府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尽管任何一个群体若没有土地和政府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民族。”毫无疑问,以色列人曾经一度拥有过一片土地,甚至还组成了一个国家。但是,那是通过《托拉》实现的,也仅仅是由于拥有《托拉》才实现的。实际上,在它拥有一片土地之前,以色列就已经是一个民族了,所以尽管它若干世纪以来没有一片土地,它仍然是一个民族。民族性的那些普通的世俗特征只能贬损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民族的真正特色。没有《托拉》,那么这片土地对以色列人又有什么用呢? 
  二千五百多年来,《托拉》一直是犹太人生活的精神基石,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曾经并仍然在世界上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人之所以为当今之西方人,部分原因在于《托拉》所言和所欲言,在于人们信仰《托拉》曾所言和所欲言。

除了《圣经》之外,犹太人还有另一部被称为《塔木德》的圣书。《塔木德》翻译成英文是Talmud,是继《圣经》以后最重要的犹太教经典,是犹太拉比们不朽的文献巨著。《塔木德》是犹太人日常生活的伴侣,充满着生命的智能和应付危机的良策。它不是史书,却在谈史;它不是人物志,却在述说人物;它不是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正是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模式,成为犹太智能的源泉。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毁灭耶路撒冷第二圣殿,将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城,犹太人四散各地,原有的摩西律法在实行中遇到问题,需要补充。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犹太拉比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编纂了对犹太人生活的权威注释《塔木德》。 
  《塔木德》主要是由《密西拿》和《革马拉》组成的。《密西拿》是由巴勒斯坦犹太族长、犹太教公会议长犹大·哈纳西(约138~约217年)领导编纂而成的。相对于成文的律法书《圣经》而言,《密西拿》被称为为“口传法”。而《革马拉》则是由巴比伦拉比们用阿拉米文对《密西拿》的释义和补篇。是对《密西拿》律法的评注和解释。拉比们主要是以《圣经》为根据来论证口传法的权威性,用想象力来发挥和解释经书中的律法内容,而不是用理性对犹太教的信仰和律法做思考和推论。在《塔木德》中,形象的比喻和动听的故事屡见不鲜。且看以下几个摘自《塔木德》的故事:

故事一:葡萄园的故事
一只狐狸路过一个四面有栅栏的葡萄园,此时正好饥肠辘辘,看到水灵灵的葡萄馋涎欲滴,可怎么也钻不进去。怎么办呢?于是它绝食三天,饿得精瘦,终于钻了进去,并且在园内尽情享受美味的葡萄。但是等它想出来时,却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来了,无奈只好再次将自己饿瘦。出来后,狐狸长叹了口气,说:“葡萄园啊,你和你的果实对我何用?虽然里面的一切美丽可爱,但与我何益?我进去时什么样子,出来时还是什么样子。” 
  世界也是如此。人来到世界上时,他的手攥得紧紧的,似乎在说:“一切都是我的,我要得到一切。”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手张开了,仿佛在说:“从这个世界上,我一无所获。”这就叫撒手人寰!

故事二:关于女人 
据说有位虔诚的男人娶了一位虔诚的女人,因为没有孩子,他们离婚了。这位男人又娶了一个邪恶的女人,这女人使他也变成了恶人;而这位虔诚的女人又嫁给了一个邪恶的男人,结果却使他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所以说,一切取决于女人。 
  但是,为什么上帝偏偏要用肋骨造女人呢?这是因为:上帝斟酌了一下该用男人的哪一部分来创造女人,自言自语道:我不能用头来创造女人,免得她们处处想做男人的领导,变得傲慢;我不能用眼睛来造女人,以免她们过于好奇;不能用耳朵来造女人,以免她们偷听;不能用心脏来造女人,以免她们太嫉妒;不能用脚来造女人,以免她们四面闲逛。应该用亚当身体中一个比较隐藏的部分来造女人,这样她们才会谦恭。谦恭是女人最重要的品德。

故事三:身体的保养 
犹太拉比给学生上完课后,和学生们一同走了一段路后,便要分手。 
学生们问他:“老师,您要去哪儿?” 
“我去履行一项宗教任务。”拉比回答说。 
“什么宗教任务?” 
“到浴室洗澡。” 
“这是宗教任务吗?”学生们迷惑地追问道。 
拉比认真地回答说:“如果有人被指派去清洗马戏场和剧院的国王雕像,他不仅能得到工钱,还能结识一些贵族。那么,按照上帝形象创造出来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吗?”

故事四:生命的价值 
一些公然反抗国王命令的人已经在野外隐藏起来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国王的在耶路撒冷的官员和军队那里,于是有许多人迅速去追赶这些反叛者并占据了他们对面的位置,打算在安息日向这些反叛者发起进攻,因为犹太人在安息日只能休息和研读《托拉》,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能做——包括反抗。 
  “现在还有机会,”他们喊道,“出来吧,只要遵守国王的命令,就能保住你们的性命!” 
  “我们绝不出去!”这些犹太教徒回答道,“我们不听从国王的命令,也不会亵渎安息日!” 
  于是,国王的军队开始进攻。但是那些犹太反叛者不做任何反应。他们既不投掷石块,也不阻塞他们藏身的洞口。他们说:“让我们问心无愧地面对死亡吧!” 
  这样,他们在安息日遭到了攻击和屠杀,成千上万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以及他们的牛群统统被杀害。 
  当犹太领袖和他的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感到无比悲痛。他们彼此说道:“如果我们像我们的兄弟一样拒绝为我们的生存、律法和习俗与异教徒作战,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把我们从地球上消灭掉!” 
  他们在那一天决定:如果有人在安息日与他们开战,他们应该反击,而不能像他们的兄弟们那样在窑洞里等死。 
  作为说教作品,《密西拿》对《圣经》各篇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诠释,更突显了拉比们的丰富想象力和文学才能,在这里理性的作用就更加微不足道了。这并不是说《塔木德》和《密西拿》中没有理性思维的痕迹,而是说信仰和想象型思维占主导地位,其中的一些理性思考和推论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塔木德》的问世,是犹太人生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其后1000多年的流散中,一直指导着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维护了犹太人的民族和宗教特性。 
  如果说《圣经》是一部永恒的书,那么《塔木德》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伴侣,它是《圣经》符合逻辑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塔木德》通俗、简洁、实用并且含有许多应付危机的良策。它反映了生活在巴比伦和犹太的先祖们的文化,给隔离区的犹太人提供了一面镜子。中世纪犹太人面对遭敌视的环境和强行隔离的政策,只能依靠自己,依靠经验和回忆;他们除了继承祖先的传统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塔木德》文献中的准则可以帮助他们发扬犹太人的特性,维护犹太人的独立。《塔木德》是他们进入犹太世界的大门。《塔木德》中如此细致地阐明和描述的生活方式,使得所有的以色列民融为了一个整体,它给了他们那种区别于他人的、具有明显特征的印记,也给了他们异乎寻常的抵抗力与凝聚力。也正是《塔木德》,给予了中世纪那些受迫害的犹太人另外一个避难的世界;当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土时,它给了他们一方可以永远带在身边的故土。如果说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在任何别的民族都不能克服的环境中,他们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那么,首先应当归功于《塔木德》。 
  目前,《塔木德》在全球非常流行,被翻译成12种文字。尤其是犹太人,几乎人手一册。从生到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