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玉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改进。以足踏为动力的水凳(即古代制作玉器的设备)在20世纪50年代被电动琢玉机取代了,效率大为提高。另外各种大型、中型的电动铡铊(用于铡开大块的玉料)、小巧的电动软轴钻(又叫蛇皮钻)、超声波打孔机也得到广泛应用。琢玉的辅料也不再使用天然“解玉砂”,改用镀钻石粉(金刚砂)工具,使磨玉工艺的精度大为提高。过去制作大型玉器都是很费劲的。例如元代“渎山大玉海”的制作就是利用筒钻搭沙子进行表面“推落定形”的,要打几百钻,甚至上千钻,效率很低。至今器身上还留有当年打钻过深的痕迹。现在制作玉器,利用大型、中型电动铡铊进行“推落定形”,然后用电动软轴钻和镀钻石粉工具进行细致加工,工效要提高几十倍。另外,尽管玉器工具设备的改进,但仍改变玉器仍是手工制作的特点,技艺性极强,不存在“机器加工”。  艺术性高:由于工具设备的改进,对玉器加工可以施更高级的工艺,这在古代是做不到的。所以重量达几百千克至几吨重的大型玉山、玉人等玉器、玉雕名作,时有问世,这是当代新品玉器的一个特点。  另外,自20世纪50~70年代,全国主要的玉器行业都很正规地培养了一批艺人。这些人基本功好,接受到名师十多年的亲自指导,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多都成为艺术高手和艺术大师,是中国玉器史上人才济济的时代。目前市场的玉器新活(指正规产品)都是由他们制作或领衔制作的,艺术质量是最高的。再过几年,这批人将因年龄太大将陆续退出玉器制作。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制作的玉器新活(指正规产品),也将成为特殊的玉器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今后玉器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再有20世纪50~70年代那种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了。


玉器工艺 上“磨”是玉器工艺的基本方式(图)

  答:玉石的硬度很高,没有金属工具可以对其像木材一样进行锯割、刮刨等加工,而是利用磨料(古人称天然产出的磨料为“解玉砂”,是一种石英砂。近现代改用碳化硅等)对玉石的磨削能力。那些能够用驱使“解玉砂”玉石料表面进行磨削的工具,就是“砣”。  在远古时代,为了切割玉料,是用皮革条蘸“解玉砂”在玉石表面上来回扯动,利用“解玉砂”将玉石磨出沟槽,持续不断研磨使沟槽不断加深加长,直至将玉石材料一分为二。其后才发明了用于“锯割”的砣具,通常是圆形薄口,叫铡砣。不断旋转的铡砣带动磨料,直至将玉材磨断。现在广泛使用的金刚砂铡砣,也是在金属砣片上镀有一层金刚砂,借助于金刚砂对玉石材料的不断磨削,才将玉石材料一分为二的。所以,玉器工艺中所谓的“锯割”作业,实际上是“磨玉”。“磨玉”的快慢与砣子转动的快慢有关,也与“解玉砂”的粗细有关。制作玉器的各种加工作业,出坯、掏膛、打孔、做细、勾花纹、抛光,都是利用不同形状的砣子来控制磨料与玉器的接触研磨方式,并改变“解玉砂”的粒度来进行的。所以,从工艺原理上讲,“磨”是玉器工艺的基本方式。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砣子搭砂子的方式是制作玉器惟一方法。最早的砣具是石制的,故称“砣”,后来有木制、皮革制、铜制、铁制的,也仍称为“砣”。现代玉器广泛使用的镀金刚砂工具,是把金刚砂镀在金属砣子的工作面上,也仍是砣子,只不过磨玉时不用搭砂子了。  由于砣具的形状能决定“解玉砂”和玉石材料的接触方式,所以需要不同形状的砣子。用于切割原石玉料的叫铡砣,圆形片状,有大小之分。用于工艺制作的,叫鏨砣,也是圆形片状,直径小于120毫米,中心安有圆轴。勾砣的种类最多,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形状有许多种,用于勾线、起线,也用于“顶”、“掖”。轧砣多为圆柱、圆锥状、圆台形,用于轧平表面,其中,有的工作面是90度角的叫“大齐口”;小于90度的叫“快口”。另外,还有许多专用的砣子,如用于镟碗的,叫“碗砣”;用于制作敞口器皿的内膛的专用工具,叫“膛砣”;用于抛光的还有用皮革制成的“皮砣”,或用葫芦的外壳,叫“葫芦瓢”。  由于砣子不具磨削功能,所以砣子选用什么材质,对玉器制作的工效不会产生影响。改用金属砣具,有便于制作、口比较薄、耐用等优点,但只要砣子的转速不提高,玉器制作工效也不会提高。  明清玉器鉴赏家、收藏家谈到古玉辨伪时都非常强调“刀工”,并说汉代以前制作玉器都是用“刀”刻出的,而刻玉的刀就是“削玉如泥”的“昆吾刀”。但这仅仅是一种想当然的解释,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也仍没有发明出“削玉如泥”的刀具,让我们可以像做木雕一样地做玉器。至于“刀法”一词,可以理解为美术评论上的习惯用法。正如石雕艺术一样,是用錾子一点一点凿錾出来的,不是也有人讲什么刀法流畅之类的话吗?


玉器工艺 上什么是水凳?(图)

  答:水凳,是古代人发明的用来制作玉器的简单设备。水凳的结构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架子,上面有一根水平纵向安装的卧杆。卧杆下安有接水槽,旁边可插一木杆,上挂水桶,用于磨玉时冷却。卧杆前端有圆孔,可用热塑性的紫胶将砣子粘在其上。卧杆的后部是有粗细变化,其上有皮革条缠绕二三周,皮革条两端接踏板。工作时,人用双腿镫动踏板,扯动皮条转动就会带动卧杆转动,同时也带动砣子转动。玉工用双手握玉料,在砣子的下端进行研磨。移动皮条在卧杆后部的位置,可利用卧杆后部粗细不同来改变传速比,但转速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  水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已无从考证,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但水凳正式消亡时间却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水凳的特点是转速不快,转速的调整范围极其有限,转动的方式是来回旋转的,砣子在玉石上的磨削,也是来回摆动的,由此形成了工艺特点。现代电动琢玉机是顺时针方向高速(5000~6000转/每分钟)转动的,又使用钻石粉砣具,工效提高了很多,但刻痕不同。有经验的人,根据刻痕的不同,可以看出玉器是用水凳制作的,还是用电动琢玉机制作的,从而辨认出是新仿玉还是古玉。


玉器工艺 上玉器是怎样抛光?(图)

玉器是怎样抛光的?抛光后玉器为何会有光洁莹润的表层?  答:抛光是对玉器产品最终的作业。玉雕行业多习惯称为“光亮”或“光活”。  抛光工序步骤:磨细—→罩亮—→洗—→过蜡—→擦拭。  磨细,又叫“去糙”,即用“胶碾”将玉雕半成品的表面打磨得更细腻平整,这是抛光前的准备。罩亮,用特制的抛光粉进行抛光。抛光所用的抛光剂,一般使用红粉子(氧化铁粉)、绿粉(氧化铬粉)和天然钻石微粉(3200~6000网目)。抛光剂用适量的水和油汁调好,涂在柔软的材料——毛毡、皮革、棉布、木材、葫芦壳制成的砣轮上,再在玉器表面上作较慢速的摩擦,转动一段时间,就可以获得光滑洁润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玉器表面。玉石的材质美、玉器工艺的技艺美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洗,是把抛光后的玉件清洗干净。过蜡,就是将石蜡擦在烤热的玉件上,冷却后用布擦拭表面,使玉件表面有晶莹的亮度。  玉器抛光分“硬亮”和“胶亮”两种。“硬亮”的光亮度高,发强闪光;“胶亮”的光亮度较低,发弱闪光。从工艺上看,“胶亮”比“硬亮”少一道工序,是制作仿古玉器时才采用。  经过抛光处理的玉器表面,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变化?有人认为抛光本身并没有什么魔力,只不过是抛光剂将与石表面的擦痕减少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这样就增加了玉器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力,由此形成了光洁莹润的玉器表面。至于表面的亮度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玉料的材质,即玉料的密度或者说硬度大的易光亮,密度小的不易光亮;二是玉料的结构,虽然大多数玉料都是晶体结构,但晶体的粒度和分布状况不同,呈纤维状的玉料易于抛光,呈粒状纤维的玉料不易抛光。单晶体矿物易抛光,多晶体矿物集合体不容易抛光。表面是否平整细腻,这也是玉器表面能有光泽的先决条件。但也有人认为抛光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抛光时产生了较高的温度,使玉器表面产生了融熔现象的结果。这个道理可以从奶油被热刀切过的表面中看出。虽然目前关于抛光的秘密尚未有定论,但抛光终归可以使玉石表面产生神奇的装饰效果,确实是无可怀疑事实。以上两种解释虽然不能够单独的解释抛光工艺的实质,但有不少人为了提高抛光工艺的质量,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改进工艺,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玉器工艺 上玉器上的小孔是怎样打出来的?(图)

  答:在玉器上打小孔的工艺方法是采用针钻法,即用一根针状物,使之在玉器上旋转,带动“解玉砂”,先在表面上磨出一个浅坑,继而是深坑,直至将玉料磨穿。由于打孔期间“解玉砂”一直在坑中跟着旋转擦磨孔壁,所以孔的上部比下部要多承受“解玉砂”的摩擦,所以凡采用这种方法打小孔的,孔都是外大里小的形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般用手拉钻来使针钻转动。在手拉钻发明以前,大约是用双手来搓动。使用手拉钻的钻孔质量较好,因为手拉钻的转速较快,转动又较匀。如果要在玉器打大孔,就要改用金属薄管,方法也和针钻法一样,工具虽略有不同,但工艺原理并没有改变。  现代改用超声波打孔机,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高频振动,使小针管钻上下高速移动,带动磨料进行打孔。由于小针管钻不旋转,只是上下作高频往复式移动。所以打孔的质量很高,孔眼上下均匀。


玉器工艺 下首饰石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图)

  答:首饰石都要镶嵌在金、银、铂等贵金属制成的托架上。首饰石的造型有圆、腰圆、鸡心、马眼、十字、正方、长方、八角等许多种。从工艺制作上看,首饰石分为凸面首饰石和刻面首饰石两类。凸面首饰石的看面是光滑的曲弧形面,下边是平面,或有小弧面。  玉首饰石一般选用颜色漂亮、不透明度的玉石制作。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选料—→设计—→磨粗坯—→磨细坯—→抛光。磨粗坯和磨细坯时要采用平面旋转的铁质磨盘,铁质磨盘有不同宽度的凹糟,利用搭砂子,可磨出很规范的凸面首饰石。抛光利用震桶,每次可以抛光数量极多的凸面首饰石。  刻面首饰石一般选用透明度较高的水晶、宝石、钻石,其设计、制作需要专门的工具和设备,现已形成宝石、钻石制作工艺,有专业工厂生产制作。一般的玉器厂家是不制作刻面首饰石的。


玉器工艺 下玉雕摆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图)

  答:玉雕摆件一般多为圆雕,以制作玉雕人物、玉雕花鸟、玉雕兽为主;玉首饰中的象生造型、圆雕的玉别子、玉坠等也采用这种工艺制作。其制作工艺流程可分为:选料—→设计—→工艺设计—→坯工工艺—→细工工艺—→精细修饰—→抛光。特点是: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在玉器行业内部是按题材种类进行专业分工的,由此形成了玉雕人物制作工艺、玉雕鸟制作工艺、玉雕花卉制作工艺、玉雕兽制作工艺等。但能通晓各种题材雕刻技艺的艺人很少见。


玉器工艺 下制作玉器有哪几种特殊工艺?(图)

  答:制作玉器与玉雕摆件的工序相同,只是在制坯时不仅使用雕刻法,还要使用车镟法制胎,如玉碗、玉盘的粗坯是用镟的方法制出来的。另外,还要采用掏膛串膛、筒钻套料取芯、活环取链和拼镶法。  (1)“薄胎”工艺:“薄胎”又称为“痕都斯坦”或“痕都斯坦”做工,使玉器呈现出“莹薄如纸”的艺术效果。“痕都斯坦”在新疆西南、西藏以西,今为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与克什米尔一带。17~18世纪时为莫卧儿帝国统治,其西北则为土耳其所属鄂图曼市围统辖,均为伊斯兰教国家,都流行阿拉伯风格玉雕,今通称“印度玉”,西方称“莫卧儿玉”。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两部叛乱后,清军将领带回此处一件玉贡品,乾隆皇帝见后十分喜爱,大加赞赏。从此,从西域源源输入数百件这类奇异精美的“痕都斯坦玉器”,乾隆皇帝下命仿造,又称“西番玉”。  (2)“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在玉雕器皿的装饰上,还有一种“嵌金银丝嵌宝石工艺”。这种工艺是将金、银丝压入或嵌入玉器的特定部位,并与被嵌入的宝石一起组成风格华丽、动势很强的卷草纹样,使玉器产生一种如同“金银错”的工艺效果。  (3)“内画”装饰工艺:玉雕器皿的装饰方法还有“内画”。“内画”就是在小口透明的玉雕器皿内壁上,用特制的弯笔绘出各种工笔装饰画的一种技艺。清代时,主要用于水晶鼻烟壶的装饰,故有“内画壶”之称。现代内画器皿已有炉、瓶、熏、灯、蛋等许多种,内画也并不限于玉器装饰,成为一门独立的技艺。


玉器工艺 下玉石盆景、盆花怎样制作出来的?(图)

  答:玉石盆景、盆花品种很多,是玉器中的一大品类。玉石盆景、盆花不属于雕刻品,属于工艺花的范畴。其特点是将各种玉料的边角料用雕刻的方法,分别制成花瓣、花叶的单个部件,然后经过打孔、抛光、组装成形。其工艺制作过程为:选料—→制坯(制作单片叶子和单片花瓣)—→打孔(每片只打一个孔)—→抛光—→拴线组花—→塑树本—→整花形。如在花树干上再贴金箔,则可构成“金本盆景”、“全金果树”。这种制作工艺是以拼攒为主要造型手段,与玉雕摆件根本不同。


玉器工艺 下玉器工艺中有微雕工艺吗?

    答:微雕是一种精细微小的平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