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意识流大师的梦魇-乔伊斯与尤利西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意识流大师的梦魇-乔伊斯与尤利西斯-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乔伊斯与众不同的象征手法和对人物“顿悟”的描写,在这里也 

是初试锋芒,获得很大的成功。乔伊斯在象征手法和运用上颇具匠心, 

故事中的许多情节和景物的描写,甚至于词的选用,某些人物或地方的 

命名,都有着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这种象征方法使他的作品寓意隽永, 

读来耐人寻味。“顿悟”的描写方法是乔伊斯个人的独创。在乔伊斯看 

来,诗歌是表达普遍事物的艺术,而小说则是表现具体事物的艺术,因 

此他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他生活其中的这个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紧 

密相联。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和特权就是描写真实的生活,但又要注意 

使这些描写不致陷于细微末节,而应具有持久的意义。这里的关键在于 

要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出其内在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乔伊斯独 

创自己写作方法——“顿悟”,这种方法后来为许多作家采用,成为一 

种公认的写作技巧。 

     当然,在《都柏林人》中也可以窥见乔伊斯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 

鲁滨逊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都柏林人》的自然主义由于象征手法 

的系统使用而变得复杂不堪。”这说明,乔伊斯虽然是英国现代主义小 


… Page 19…

说的大师,他的创作还是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中广泛吸 

取了养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变革的。 

     从总的方面来说,《都柏林人》还是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它 

所描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都有真实的原型,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清楚、 

语气沉静、节奏平稳,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动人取胜,而是通过对日常生 

活中平凡琐事的描绘来揭示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本质。在结构的组织安 

排上,《都柏林人》以一连串的精神顿悟构成了故事人物心理发展的高 

潮,最终道出了都柏林生活的瘫痪状态,使人们感悟到:都柏林生活的 

不幸在于人们只能按固定的、传统的方式去生活,他们没有勇气冲破传 

统的樊笼,只好在美好的幻想中过另一种相反的生活;从少年、青年、 

成年到老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都柏林人陷入了精神瘫痪的境地。这些 

人在受尽挫折之后,终于在精神上“顿悟”,看清了自已的处境,悟出 

了人生的本质。 


… Page 20…

                               创造性的尝试 

                       ——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斯蒂 

芬·达德勒斯所经历的事情,乔伊斯也都经历过了。在这部小说中,乔 

伊斯第一次正式运用意识流写作方法,是他在艺术的探寻和摸索的过程 

迈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与《都柏林人》相比,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因 

而二者在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都有许多联系,只不过 《都柏林人》 

侧重于社会环境描写,而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着重刻画这种社会环境 

中一个具有潜在艺术家素质的青年的内心发展过程,因而有人把这部小 

说称为“现代心理学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三人称描述了主人公斯 

蒂芬·达德勒斯从婴孩时期到相对成熟阶段的艺术感成长过程和心理、 

精神上的发育过程,主要表现了他如何同环境的冷漠、家庭生活的平庸、 

宗教的压抑和社会的闭塞作反抗,以及在心理和生理的自然要求下如何 

发生激烈的斗争,最终决定摈弃天主教信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决 

心为创造健康的民族精神状态而奋斗。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包括五章,每一章都标志着主人公精神生长 

的每一阶段,小说从斯蒂芬·达德勒斯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开始。第一章 

主要叙述了斯蒂芬从六岁到九岁的童年时代的生活,主要分为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婴孩的感觉和语言展示了一组形象。第二部分记 

述了他在克郎高士学校的一些经历,用意识流的手法将斯蒂芬的回忆和 

现实串联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第三部分用现实主义手法 

如实地记录了斯蒂芬在家里的圣诞聚餐时与家人畅谈爱尔兰的家教和政 

治问题。第四部讲斯蒂芬在学校里无故受罚,谴责了当时教会学校摧残 

学生心灵的教育制度和同学间不能相互理解的虚伪气氛。这四个部分分 

别展示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基本题材,为后面几章的冲 

突和矛盾作了铺垫。 

     第二章到第四章描写斯蒂芬在另一所学校——贝尔弗迪尔学校就读 

时的生活,这正是他从11岁到16岁的少年时代。第二章写斯蒂芬随着 

年龄的增长,朦胧的性意识逐渐觉醒。他竭力想压抑自己的欲望,但感 

到若有所失、十分痛苦。在理性和欲望的斗争中,斯蒂芬犹豫踯躅、坐 

立不安,每天晚上在街头的花园里徘徊。最后,欲望战胜他理性,斯蒂 

芬投入了一个妓女的怀抱,在那里找到了“欢乐和满足”。初次的性经 

验虽然暂时满足了斯蒂芬的欲望,但在他的心灵留下一片阴影,使他时 

时感到一种犯罪感。 

     第三章讲斯蒂芬的个性渐渐形成,对学校所维护和宣传的教义产生 

了怀疑和反感。他开始寻找宗教以外更使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时他博览 

群书并在文艺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在一次学校举行的宗教仪式上,斯蒂 

芬一边听牧师的讲道,一边想到地狱的恐怖和永恒的毁灭,害怕得不寒 

而栗。牧师关于罪与罚、关于地狱的长篇布道使他不得不向上帝承认自 

己过去的罪过。虽然他对宗教生活十分反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堕入 


… Page 21…

宗教世界中,但还是向牧师忏悔认罪,并得到了宽恕。他在宗教的怀抱 

里又恢复了生活的“美好和安宁”。 

     第四章是全书的高潮。斯蒂芬在忏悔之后虔诚祈祷,学业大有长进, 

学校校长对他优异的成绩十分赏识,家里也为他所得到的荣誉感到骄 

傲。校长和虔诚的母亲希望他接受圣职,以牧师为终身事业,向上帝奉 

献自己的一切。在前途道路的选择面前,斯蒂芬又一次经历了紧张的思 

想冲突。寡欲坚贞、清贫苦修的教士生活与富于感情、富于创造的生活, 

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最后,斯蒂芬来到海边,在海滩上绯徊沉思, 

沿着小河趟水缓缓前进。他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思考着命运和人生。突 

然,他看见一个小姑娘站立在他前面的河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 

处的海洋。这位美丽的姑娘吸引了斯蒂芬,他长时间地凝望着她,眼光 

中流露出无限的崇拜之情。这时,白色的海滩、深色的流水、新鲜的空 

气、灰色的阳光和那美丽的姑娘使斯蒂芬突然感悟到自己的使命,他要 

为胜利而欢呼,在生命中重新创造生命。他激动万分,奔向海潮,扑倒 

在沙滩上;在大地的怀抱中,他看到了生活的方向。他决定拒绝神的使 

命,到艺术创作中去寻求他的理想和事业。 

     第五章描写的是斯蒂芬17至 20岁在大学时代的生活。这时的他已 

是个成熟的青年,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和目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决心追求精神上的真善美,实现自己的文学到创作事业。他拒绝了牧师 

的职位,选择上大学和艺术家的道路。在对家教、家庭、传统观念的深 

刻剖析后,他认识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决心通过艺术重新创造生 

活和了解世界。这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描叙了两次 

关于艺术和美学的冗长讨论,展现了斯蒂芬对艺术的思考。第二部分写 

的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寓意着斯蒂芬选择了艺术创作的道路。第 

四部分是一些日记片断,其中的语言是跳跃性的,真实地记叙了年轻斯 

蒂芬的内心活动。在结尾处,斯蒂芬表述了自己与家庭、宗教、国家彻 

底决裂的意愿: 



          ——听着,克兰利,他说道。你问我将来何去何从,让我来告 

     诉你,我将作何打算。我决不会为我不再信仰的事业去效力,无论 

     你把它称作我的这家庭、我的祖国还是我的宗教。我将以某一种生 

     活方式或艺术来尽情地、充分地抒发我的热情…… 

     最后,斯蒂芬从大学毕业离开爱尔兰侨居国外,寻找自己未来的事 

业: 



          啊,生活,我将去千百次地接触经验的现实,在我灵魂的熔炉 

     中铸造出我的民族尚未创造出来的良知。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通过主人公斯蒂芬的意识活动过程,反映出 

作者对当时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社会现实的不满。斯蒂芬是一个十分 

敏感的艺术型少年,他天资聪颖、体质纤弱,希望摆脱传统世俗观念, 

过着富有生气、富有创造的生活。但是周围的环境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 

闭塞的民族、压抑的宗教统治、贫困的家庭、平庸的生活使他只得孤身 

独处、离群索居。一方面,他对传统的观念十分反感,认为宗教统治是 


… Page 22…

爱尔兰的桎梏,另一方面,他对新生活充满希望,艺术创作的欲望和自 

然情感的欲望时时激发他,这一对心理矛盾构成斯蒂芬对外界认识和反 

应的基调,为作者的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础。在童年时期,斯蒂芬就显得 

十分敏感,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思想,经常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处 

处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爱尔兰的历史、政治、宗教、家庭关系很早就在 

斯蒂芬的意识中形成模糊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发展,他的内心世界逐渐 

发生变化,对传统的宗教、政治、家庭产生了怀疑,从朦胧状态中觉醒 

过来,最后终于在反抗宗教、摒弃天主教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理 

想。在日常生活中,斯蒂芬内心十分孤独,对学校教育的反感、同学间 

相互不理解,以及家庭的争吵加剧了他的孤独感,他经常一个人在花园、 

海滩边散步。在孤独的环境中,斯蒂芬翻阅各种书藉,爱上了文学创作, 

此外,内心意识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激荡着他的心,使他一步步地走 

向自己的理想目标,最后远离祖国,漂泊异域,为寻求他的艺术事业而 

奋斗去了。 



                                     二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主题内容决定了它在结构、风格和技巧上 

丰富多样与复杂的特点。一方面,小说的主题决定不容易用传统的客观 

叙述方法来处理,因为小说中大部分涉及到主人公的主观心理活动过 

程,具有跳跃性和随意性。”由于这部传记所要表现的极其主观的材料, 

这就又迫切需要以一中抒情诗方式而不是戏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材料。” 

所以,要深入地刻画出这些“主观材料”,真实地展视人物心灵的波动、 

发展和变化,把客观描述和主观叙述交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意 

识流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把主题完整深刻地传给读者。另一方 

面,“由于乔伊斯的题材是传记性的,这就要求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处 

理题材,以达到真实性。”这样,小说在结构上要大致按时间顺序来叙 

述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在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这部小说要求自身在 

保持总的时间顺序上不打破时间的概念,在有限度程度上采用自由联 

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同样地,小说在大段的意识流描写中也不 

时地出现一些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特征的客观生活场景。《青年艺术家 

的肖像》作为一部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的前奏,表现了从传统到革新的过 

程中传统与革新的结合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对章节和情节安排颇费匠心。整部小说分为五章, 

每一章集中描写主人公某一阶段内精神发展状况,基本上是按年龄增长 

的顺序,讲叙了斯蒂芬在童年时期、克郎高士学校时期、弗尔贝迪尔学 

校时期、都柏林大学时期的思想发展过程。在第一章中初步展示了家庭、 

学校、社会和国家等背景材料,而第二、三、四章的冲突和对抗就是建 

立这些背景材料上,前者为后者作了铺垫,后者则是前者的展开和深化。 

中间三章记述了斯蒂芬心理成熟、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三次矛盾冲突。这 

些冲突的解决在每章的末尾都以象征性的“拥抱”来表现,但是前一章 

冲突的缓和又导致了后一章冲突的紧张。第二章讲的是斯蒂芬在性成熟 

的发展过程中,性欲与理性的强烈冲突,后来性欲的强烈愿望战胜了理 

性和宗教信仰,他投入了妓女的怀抱,与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与妓 


… Page 23…

女的“拥抱”中,第一个冲突缓和了,但它引出了第三章的冲突。性行 

为的罪衍与宗教观念的冲突在第三章牧师的布道中被推向了高潮,经过 

激烈的思想斗争,斯蒂芬开始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投入了宗教的怀抱。 

在与宗教的“拥抱”中,第二个冲突被解决了,但又导致了第三个冲突。 

由于斯蒂芬的虔诚和苦修,校方要他接受圣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宗教生活与文学生活又在他的思想中发生一番激烈的冲突,最后在“涉 

足小女”的启示下斯蒂芬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在与大地的拥抱中他决定 

选择创造生命的艺术生活。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布局,一环扣一 

环的情节安排构成了小说结构上的跌宕起伏,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