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宝藏论 深密精要金刚舌释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词义宝藏论 深密精要金刚舌释备-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复次,若虽欲救度而力有不逮,倘仅具姑婆善心之愿尔,则非可成就大事,如是思维而当于皈处三宝三根本皈依。
若皈依之法者,于密宗大圆满中,所有皈依之总集即为上师,虽于上师一体中,三宝、三根本、三身皆已总集。然为令视师如凡人之邪见不生,当观其显现为上师海生金刚 ,如是以为生起资粮境之主体。于此虽未成生起次第之明晰面、手之上等显相,然即初学者而言,但有存想之念亦可。
莲师乃三世诸佛之本体、三密一体之总集显现。以其发心之力故,于此浊世,大悲之加持尤为迅速也。非但如是,如“具信门前莲生住”所说般,其于加持尤入具信子之诺,已作应承。是故若于莲师生信,无论何者,或贤劣之补特迦罗,或身体之男女,或种姓之高低,或权利与贫富,或年龄之老幼,彼之加持皆得融入。故入此法门者,皆常以上师相应法之取验为主要者,是为极关键也。
无论前行正行,不可离于上师相应法。若以上师与莲师无二无别而修,即已得大悲及加持极易进入相续之殊胜要点矣。此亦以一切道皆即之前行,是为信心故,于莲师乃佛、法、僧三宝之总集,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之总集,法、报、化三身之总集等九皈依处本体,当正信受,如是作想。而父母六道众生及自己皆于具苦处中,父母亲眷不能救,地主山神亦无助,梵天地帝释也非援,一切皈依处能救之力皆聚于一,即莲师是也。如是作意而当以明理皈依,此谓知而生信也。因其非为以痴随他者之信,而为自察明理之信故。此亦当常与一切皈依处总集之本体——大宝上师邬金大金刚持,安住头顶之观想不可分离。
所观想者,即自法身大金刚持,及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迦罗耳传三传承总集众上师直至自之不共根本上师等,及总诸二十四刹土,三十二处,八大尸陀林,嘿日噶十住处等空中地上刹土住处中之勇士、空行、护法等,皆依资粮境作广大观想亦可。以莲师系一即一切之总集如意宝为方便作修亦可。莲师自亦曾云“成吾诸佛成,见吾诸佛见,吾如来总集,于具信者前,吾住无聚散。”于阿阇梨海生金刚与上师无二无别而观之教言,续中亦有言:“何人千万劫,观十万本尊,念师刹那胜。”然加持当云何入于具信者欤?以不离上师之观并于师意与自心融为一体中平等安住,是而三世妄念皆净,其远离乐、明、无念验相执着之胜证,遂于相续中生起尔。
日常时忆念上师之哀呼及于前行仪轨时,有言“上师知”之祈请。第一言上师知时,其维系于别解脱道之根本出离心。即以自他一切众生知三界轮回之苦而欲于彼中得解脱之意乐及厌离心,令自他解脱于此轮回中,您已知已见。即以如是厌离轮回之出离心而哀呼。
第二言上师知之哀呼时,其维系于道之根本菩提心。即大宝菩提心为遍知之近因,彼不离大悲及具大悲之根故,于三界轮回中此诸受苦众生,令皆解脱如是痛苦而置于佛果,以如是追寻利他之增上意乐,令一切众生皆远离痛苦及因果二者,如是您已知已见。此想即已系于菩萨之根本矣。
第三言上师知时,需维系于密宗道之根本,此事云何?于显有轮涅之一切万法本初即为大等净,显有基中安住之本体本自如是,未曾了知而显现中流转轮回之一切众生,以远离客尘二障之垢染而身及本智显现,于此基中升起清净广大无边净等之身、本智及佛、咒,即法性之自性,为令一切众生证悟而祈赐加持。赐如是加持所依之一切皈依处总集本体胜上师您已知。应如是想而系于密宗道之根本。
净相及发心皆为密宗道。若后得威仪中一切显有之升起皆视为上师游戏,则得加持之入及引发净相之信受、魔及障碍不入、苦乐平等等瑜伽道者不可或缺之胜要点。如是关要之教言、加持之心髓、一切窍诀之精华皆聚集者,即上师瑜伽是。
若系于四厌世心而言,此具足暇满之人身难得易毁,有如水泡。当于此虚费而背负今生散乱琐事之时日中转心,于暇满法而取大义;当于常执规划之疑望中转心而以何时死亡无定及死缘无定而息心;无论投生于轮回之高低何处,无一不苦之故,当于轮回过患中转心而自内心发出离心;由因果不虚而发苦乐故,当于不知因果定则之愚痴道中转心,而发相信因果之定解心,遂行自他一切众生皆与解脱遍知果位相契之取验,并令前正后行三圆满升起于相续中。如是上师您已知、以大悲而摄受,如是作意。无论念诵、皈依、发心等何者,亦当如是作意。所缘之观想亦然。
自今时起直至菩提精华间。皈依处总集之本体,其自性为根本上师,显现为海生金刚。于此具足九皈依处之本体,当以信心恭敬之切切哀呼而皈依:我之所想是也罢、非也罢,所信赖者即您而已;我之际遇高也罢、低也罢,幸福也罢、痛苦也罢,我祈求处及皈依处除您无他,当如是作意而皈依。若以因果分别而言,如是之皈依,即为因皈依;若以此为因,于基续如来藏中三身无离合之功德自然具有之种姓觉醒,即为果皈依。
若系于发心而言,彼即以悲心于所缘众生为第一边,及以智慧于所缘圆满菩提为第二边。总之,具二利之发心,即为具愿之愿菩提心;为此深道上师瑜伽相系之取验,而真实精进即行菩提心。依如是愿、行为性之世俗菩提心,得于相续中修得界与本智无别之实相现前胜义菩提心。其于前行当皈依发心,正行于明空无取、远离贪着、超心意、离四戏论之界中,当与上师之心及自心无二无别融合之平等住止观双运禅定不分离。“具有执着非见解”所言即此。完结则于如是见、禅、行三不分离中作结行、回向、发愿。此时所回向之对境为虚空般一切众生;所回向之物为自之具足前正后行取验之善根,及归摄于一之自他三世所积一切善;所为者即一切众生获得佛陀果位;回向之方便即莲师等前辈如来如何回向,而如是以三轮体空回向。如是作意而行发愿。
如“究竟之皈心依师”所言,若于上师瑜伽相系之具足前正后行取验,可日不稍遗而行,则较此更佳之盛名取验无需另寻矣。是则上等今生、中等临终、下等中阴时,纵下下等者,亦能于生有中阴 时,得见莲师与上师无二无别,此不需有疑尔。

第二十天开示
总之于大乘显密及尤于甚深密宗胜法闻思取验之时,第一应发殊胜菩提心,即具二利之发心,亦即以大悲缘利他及以智慧缘圆满菩提之此二边,其方便智慧不分离;而密宗之不共发心者,器液即本初佛陀自性、轮涅一本智之游戏,其本来清净。具知其如是之定解,当以讲闻之导师、眷属、所讲法、时、处皆不越一坛城本性之五圆满,随法会因缘而作清净观。
虽依见解可如是以定,但若修行未臻,纵见为最上,行持亦无奈不入自下而上之道也。能仁教之总框,即循阶而上,其无法不渐次而行。故以先修共不共及殊胜前行等,复次渐入正行之取验,此为本传承之轨范也。故后续弟子当以此为取验之关要,其不得不遵也。以此之故,每道场之聚,皆以修前行法为转自相续之方便,其亦即以吾自相续为例,常讲之于己者。
若论一介平庸凡夫,于轮回无义之事云何迷惑时,则言其云何痛苦,云何无有安乐,云何人寿短促,无修法而亡故云何痛苦,所谓真实修法者云何稀少,至“山后叔伯阎罗王 ”门前,如《岭于狱之大圆满》中所言,岭?格萨尔王游地狱界般,其云何非易,尽作如是之说也。有初学者以每日皆言如何痛苦、云何衰败尔,但闻此等,欲行及喜行皆即不可为者。如是冠以恶业、不善业、罪过、非理作意、自性罪、戒律、三昧耶戒等等不同名称,归结而言,尽为不许作、不能作、不该作者。应作及所谓善者,皆如有意捡择般,一事更比一事难。如是作意者,良有以也,以往昔至今之无始生世皆“善之不习恶中习”,唯行不善轮回因果之罪苦,恶习如水趋下般,此非以其为善乐之因而起贪执,积习之故以致如是尔。譬如汉地磨豆,其拉磨之驴唯惯绕行,难复直行般,如是惯习之时,初时皆觉顺其甚佳。若语于一蛾:“汝不当趋火”之言,彼若明其意,则定念“此不利于我”;如是若于一平凡者言:“汝当知足于五欲享用,慎于烦恼五毒及伏之令弱。”如是之言,彼不定以其为有利于己者矣。有言道:“地狱者终趋自乡 ”,以于苦不知苦故,趋向彼方之意。同此,轮回之住处皆约同地狱,以具诸痛苦故,“断命之处住魂灵 ”即示此义。云何无始以来串习于轮回痛苦因果中而随彼陋习乎?第一,未见较此更上之安乐;第二,如萨迦班智达言:“妙行及合双道规,于诸贤者亲眷般,于卑劣者如怨敌,律非有过自之过。”如寺庙及学院,或有严规者,此若于欲护三学如目者、欲修禅者、欲于闻思以度等之贤者而言,彼即亲眷,即所需之殊胜助缘尔;然于卑劣摧教者而言,是则如怨敌般矣。以于此处不许作诸恶行,故于彼等无别牢狱尔。
总之,所谓苦乐,仅心之认同有异;所谓好坏,仅于心之作意故。最初始于痛苦,渐而趋乐,终行永乐之道者为谁?即彼等修行者尔。始于痛苦者,即以未成习惯之时,心感甚艰之故。虽于此时当以精进佛法为想,然有日终可不必励行精勤,即获功德矣。譬如我等所讲之托嘎般,若至悟境增长相时,无需太劳,自然可获地道功德。始于快乐而终于痛苦者,即为轮回之众生,尤于人身行恶业者。彼因不行积福之财物,短时虽现似佳境,然恶业渐熟之故,则下半生苦于上半生、来世苦于下半生,如是愈加痛苦,终成恶趣中不得解脱者。
作是说时,汝等莫作每日尽言云何痛苦、云何衰败之想,我等皆为同业同愿之具缘金刚兄妹,是则何幸矣,故吾今当唯言云何幸福、云何快乐。我等皆为往昔有幸、今正有幸、当来有幸者。
往昔云何有幸?以今遇如是甚深法门,为宿植德本之故。此为非但吾言,龙钦巴尊者亦曾有云,《胜乘宝藏论》言:“此亦于往昔多劫中积累资粮,方值此教,以速当成佛故,名为果藏。若值此教皆速得成佛,以遇果藏之故也。”此亦以若值此教皆速得成佛,如是而为立宗 ;遇果藏之故,是为因。故我等皆为往昔积累之具福者,是而往昔为幸福者。
今亦有幸,即正此之现前故,其持梵释不及之梵行法衣胜幢 人身已得。非但如是,值遇此自他久暂安乐之殊胜法门取验教言,纵以遍覆大地之金亦不相易之殊胜大圆满法极密窍诀部,若自具心骨,则佛于自手中矣。是为幸中之幸,幸之最胜也。
当来之幸更胜于今,龙钦巴尊者言:“有法 我等师徒,或于今世、或于中阴、或于自性化身刹土中,无论何者,皆定速成佛。以定成佛之因力无碍,即值遇果藏清净教而于彼信受奉行故。”作是说时,有者以为:上师、活佛等诸上者、持三藏者方得如是,然于我则非如是尔。勿作是想,大遍知复有云曰:“此亦言于入此极密决定 而获引导教言者,纵于未寻获彼义之男、女、稚童,但以听闻之功德故,当速得解脱。以所遇者,即无上果藏故。”如是有言,无垢光尊者之语,绝无欺惑,故若于此意而行取验,速疾得果则自不待言。纵不能行,但若不破戒律,纵唯大睡,是亦不堕非善尔。
是故,今世则乐,来世则幸。以永久安乐幸福故,若于如是殊胜法门以闻思修而度时日,其“真乃洪福齐天也”之自信及喜悦心,当可盈满于腹矣。

(开示至此圆满完结)

如是深密大圆满,基道果之一切要,
依三传承师窍诀,取验归摄此论故,
寻伺辩论具傲人,顽坐痴禅闭关者,
应依如是胜教言,能除心翳金针故。

了义精华阿德胜密意,暂时违缘沉睡之如是,
能唤醒之妙音雷声故,众持教者大欢喜之因。

弃自所作悦耳词,真佛具德上师之,
口中教言直陈故,众理智者定欢喜。

此无垢教获得之,未来众多具信者,
视殊胜师即真佛,敬受密传加持获。

深密大圆满集结,以行精进福德而,
诸众普贤界解脱,我同密主勇士愿!

于每日《词义宝藏论》正文前之开示节选而出之故,名为甘露屑,即为妙甘露之所溅溢。以可否汉译请于法王而得开许故,遂为众汉地善士而译。若能于此甘露妙法深思而取验,以自普贤王如来纯厚清净之传承力故,定得不共之加持。以此文为法王金刚语,为尽承加持及绝凡心度圣意之虞,故而不敢有变,遂以直译为宗。藏汉语之习惯有异故,虽以直译或有晦涩难明之处,然为金刚语之原貌及藏汉对照排印于请义上师时,便于应答之故,故择直译之途。见字如面承法王教诲,倘具信心,加持不可思议,诸道友珍重之!

弟子丹熷扎拉敬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