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作者:阎崇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作者:阎崇年-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巩固同盟,以加强自己的势力,来对抗察哈尔部。总之,由于蒙古科尔沁部归附后金最早,博尔济吉特氏与爱新觉罗氏世为懿亲。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和圣祖康熙先后有4位皇后、13位皇妃,出自蒙古科尔沁等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影响清初五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四帝(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的政治与血缘,而以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尤为突出。

  刻有“天聪汗之牌”字样的蒙古文信牌

  在天聪朝,满洲与察哈尔联姻也是一例。皇太极先娶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巴特马·璪),后封为衍庆宫淑妃。又娶其遗孀囊囊福晋(那木钟),后封为麟趾宫贵妃。囊囊福晋先生下林丹汗的遗腹子阿布奈。她为皇太极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尔。皇太极还将第二女马喀塔下嫁给林丹汗之子额哲为妻。额哲死后马喀塔再嫁其弟阿布奈。康熙十四年(1675年),阿布奈之子布尔尼,乘吴三桂反乱而发动叛乱,遭清军击溃,布尔尼被杀。清廷命杀阿布奈及其诸子,女子没为官奴。察哈尔汗后嗣遂绝。

  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妻子已死,继娶其妻妹、林丹汗遗孀苏泰福晋为妻。大贝勒代善娶林丹汗之女、额哲之妹泰松格格为妻。皇太极之子豪格娶察哈尔伯奇福晋,皇太极七兄阿巴泰也娶察哈尔俄尔哲图福晋。满洲与察哈尔,由昔日之仇敌,成为今日之亲家,结成政治联盟。

  此外,还通过编旗(即把蒙古一部分人编入八旗)、册封、赏赐、重教(就是重喇嘛教)、会盟等措施,不仅加强与密切了后金—清朝同蒙古诸部的关系;而且为清朝入关后对蒙古的管理,提供了模式与经验。

  前面讲到,皇太极征蒙古的一大收获是得到了林丹汗的传国玉玺,他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于是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改国号,即把后金改成大清。



第三十九讲 建立大清

  我们讲“明亡清兴”,其实,努尔哈赤建立的满洲政权在较长时期内都叫“金”,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叫“清”?为什么叫“清”?为什么改“金”为“清”?“汗”和“帝”有什么区别?本讲将分别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一、南面独坐

  从天命元年(1616年)到天聪十年(1636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经过20年的奋争,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崇德帝皇太极朝服像

  文化等都取得巨大成绩。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同明朝争夺江山,夺取全国政权。而此时,建立大清,与明抗衡,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

  第一,南面独坐柄政。皇太极为了加强以汗为首的中央集权,削弱八旗主旗贝勒的权势,逐步取消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天聪六年即崇祯四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由“四尊佛”改为“一尊佛”。

  皇太极继汗位是经过贵族共和推选出来的。当时,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才是皇太极。举行朝廷会议的时候,四个人并排坐着,史书上叫做“四尊佛”。皇太极为达到“一佛独尊”,首先拿三贝勒莽古尔泰开刀。前面讲过,大凌河之战时,皇太极派莽古尔泰攻南城。因伤亡惨重,莽古尔泰便发牢骚。皇太极借此把他幽禁起来,后来莽古尔泰暴死,死因不明。第二个是阿敏,他是舒尔哈齐的儿子。皇太极占领京东四城,即永平、滦州、迁安、遵化,派阿敏守永平。因明军反击,后金军队接连失利,阿敏仓皇弃城而逃。皇太极乘机削夺了阿敏的兵权,把他囚禁起来。后来阿敏死在狱中。至此就剩下代善了。代善是大贝勒,而且实际控制着两红旗,势力很大。《清太宗实录》中关于皇太极“南面独尊”的记载

  但代善有个特点,知进知退,而且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皇太极没有杀他,也没有软禁他,但削弱了他的权力。于是,代善便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这样,皇太极实现了南面独坐柄政。这标志着君主集权制的确立与强化。

  第三十九讲建立大清|第二,民族成分变化。满洲刚兴起的时候,主要是女真人。后金经过多年的征抚,不仅已经吞并哈达、辉发、乌拉、叶赫,而且重新整合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还有大量汉人、蒙古人、朝鲜人、锡伯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虎尔哈人等,同满洲融合,而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为此,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2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关于改族名的《汗谕》: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清太宗实录》卷二五)

  从此,满洲这个族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典册上。

  第三,扩充八旗建制。原来只有满洲八旗,尔后,逐渐扩建并组成蒙古、汉军八旗。

  八旗蒙古: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已将原有的蒙古军,扩编成“蒙古二旗”。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命将蒙古二旗扩充建制为八旗蒙古。它的旗色和建制,与八旗满洲相同。

  八旗汉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在满洲八旗中就有16个汉人牛录。皇太极即位后,天聪五年即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将汉人牛录拨出2000多人,正式成为一个汉军旗,命汉官佟养性统辖。天聪八年即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皇太极正式将“旧汉兵”定名为汉军,以黑旗为标志。因当时铸造火炮者基本是汉人,而使用这些火器、大炮者也基本是汉人,所以“汉军”满文为ujencooha,汉音译作“乌真超哈”,汉意译作“重军”,就是使用重型武器、特别是火器的军队。崇德二年(1637年),汉军扩充为二旗。崇德七年(1642年),汉军再扩充为八旗。

  总之,八旗蒙古和汉军的建立,使后金军事实力得到极大增强。皇太极直接指挥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其军政实力得到极大加强。

  第四,版图空前扩大。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朝的版图用皇太极的话来说:

  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图。(《清太宗实录》卷六一)

  就是说,东自鄂霍茨克海,西迄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原明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山东北部除外)和蒙古部分辖境内的各族部民,都被置于大清的管辖之内。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相等。

  第五,确定攻明目标。后金政权本来僻处东北一隅,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似乎还没有明确制定统一天下的目标。但是,皇太极在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五日,发表《告谕》:

  若谓我国褊小,不宜称帝,古之辽、金、元,俱自小国而成帝业,亦曾禁其称帝耶!且尔朱太祖,昔曾为僧,赖天佑之,俾成帝业。岂有一姓受命,永久不移之理乎!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废为匹夫者,亦有匹夫起而为天子者。此皆天意,非人之所能为也!(《清太宗实录》卷五)

  上述宣言充分表明:第一,引述古代历史,说明偏隅小国可以完成帝业;第二,引述民族历史,说明东北民族小部可以战胜中原大国;第三,引述明朝历史,论证朱元璋原是个穷和尚,也可以成为皇帝,别人为何不能称帝?第四,天道哲理证明,循环往复,历史轮回,帝位易主,没有万世;第五,上天眷顾,佑我称帝,明朝皇帝岂能禁之?

  总之,皇太极要效法契丹耶律阿保机、女真完颜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建元称帝,进军中原,推翻朱明,一统天下!皇太极在这个总战略思想之下,适值获得故元传国宝玺的机会,于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建号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怀着雄心,部署战略,要同明帝崇祯,争夺国统。二、建立大清

  皇太极建立大清得有个由头,这个由头是什么?这就是从林丹可汗遗孀那里得到了“传国玉玺”。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继承人、其子额哲率部民1000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据说这颗印玺,从汉朝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时还带在身边。他死之后,玉玺失落。200年后,一个牧羊人见一只羊3天不吃草,还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宝玺。后来宝玺到了林丹汗手中,他死后,由其妻苏泰福晋、子额哲收藏。皇太极得到“一统万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认可,自然大喜过望。亲自拜天,并告祭太祖福陵。他认为这是上天的眷佑,要他做一统天下的君主。于是,皇太极在众臣的拥戴下,于天聪十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举行隆重典礼,宣布即皇帝位,正式改国号“金”为“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白玉“大清受命之宝”

  祭告天地大典。十一日,黎明,皇太极率诸贝勒及满洲、蒙古、汉官,出德盛门,至天坛下马,由满、汉两名导引官引领至坛前,向上帝神位立,上香,率诸大臣行三跪九叩头礼,献帛,奉酒。然后,皇太极率诸大臣跪,读祝官捧祝文至坛上,北向跪,读祝文,其文曰:“维丙子年四月十一日,满洲国皇帝臣皇太极敢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神曰: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清太宗实录》卷二八)接着进行一系列庄严隆重的礼仪,祭告天地之礼完毕。同日,举行上尊号、建国、改元大典。

  举行尊号大典。大典在天坛之东设坛举行。皇太极由中阶升坛,御金椅,诸贝勒大臣按左右序列站毕,开始奏乐,众行两遍三跪九叩头礼。

  左班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科尔沁贝勒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和硕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和硕贝勒豪格,右班和硕贝勒岳讬、察哈尔汗之子额驸额尔克孔果尔额哲、贝勒杜度、都元帅孔有德,分别捧宝,按顺序跪献。皇太极受宝,交给内院官,放置在宝盒内。同时,进仪仗列于皇太极左右,众再行两次三跪九叩头礼。

  代善代表满洲、额哲代表蒙古、孔有德代表汉官,捧满、蒙、汉三种文体的表文,宣示曰:“我皇上应天顺人,聿修厥德,收服朝鲜,统一蒙古,更得玉玺,符瑞昭应,鸿名伟业,丕扬天下。是以内外诸贝勒大臣,同心推戴。敬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宣谕结束,又行两次三跪九叩头礼。大家注意,用三种文体宣示不仅是语言形式问题,更是一种政治象征,说明皇太极不仅代表满洲利益,也代表蒙古利益,还代表汉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崇德皇帝不仅是满洲的皇帝,也是蒙古的皇帝,还是汉人的皇帝。总之,皇太极是满洲、蒙古、汉人天下的共主,和当年努尔哈赤已大不一样。

  尔后,祭告祖陵,追尊先祖,大封功臣。十二日,皇太极分叙诸兄弟子侄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讬为和硕成亲王等六大亲王。又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的军功。

  改大汗为皇帝。“汗”即“可汗”的简称,为蒙古语,汉译意为“王”或“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与蒙古族相邻,受蒙古文化影响很深,故努尔哈赤建国即位之后,称“汗”。但努尔哈赤在一些对明朝或朝鲜的文书中,称“大金国汗”或“大金国皇帝”。实际上“汗”即“帝”。万历皇帝在满文中就是“万历汗”。皇太极继位后仍称“汗”,在满文中,凡大金国皇帝处,“帝”仍用“汗”。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时,汉文书信中所写的“大金国皇帝”字样,曾被袁崇焕指责为议和的障碍。皇太极对此做出让步,曾声明不称“帝”而称“汗”。这是因为在明朝人看来,只有明朝皇帝才能称“皇帝”,“帝”与“汗”是不同等级的尊称。在天聪时,许多汉官给皇太极上奏疏,多称皇太极为“汗”。

  随着金国军政势力逐渐发展与强大,皇太极的尊称由“大汗”向“皇帝”提升,实属必然。因为在女真族的概念中,虽然“汗”即“帝”,但“皇帝”一词,在汉文化中是比少数民族的“汗”为更尊贵的称谓。皇太极在绥服蒙古、战败朝鲜、南攻明朝、北征索伦,屡次取得胜利之后,自然不想仅做“大汗”,而要做“皇帝”。“宽温仁圣皇帝”字样的皇太极信牌

  满、蒙、汉三体“皇帝之宝”信牌

  皇太极在建号大清的同时,接受了满、蒙、汉群臣恭上“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皇太极称“皇帝”,而把出于蒙古语的“汗”,封赐给外藩蒙古的王公。

  改大金为大清。皇太极不仅将尊号“大汗”改称“皇帝”,而且将国号“金”改为“清”。努尔哈赤把国号定为“金”,意在表明自己是中国历史上女真人所建立金朝的后继者。因为金朝是女真人在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用“金”作为国号,既有继承金国事业之旨,也有团聚女真各部之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都崇拜金朝的太祖、世宗。皇太极喜读《金史》,并命将汉文《金史》译成满文。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兵远袭北京时,还派贝勒阿巴泰、萨哈廉到北京西南房山金太祖完颜旻、世宗完颜雍二帝陵去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