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作者:阎崇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作者:阎崇年-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焕精神,程本直在《漩声记》中,说了如下一段概括的话: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惟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惟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fú)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犹忆其言曰:“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nú)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即今圣明在上,宵旰抚髀,无非思得一真心实意之人,任此社稷封疆之事。予则谓:“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

  布衣程本直以血与泪的文字,以生命弃市的代价,朴素地评价并颂扬了袁督师在明末官场污浊、物欲饕餮的邪气中,表现出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

  前面讲的袁崇焕勇敢拼搏、进取求新、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源于其高尚的爱国精神。袁崇焕的精神与灵魂,主要是“爱国”。有学者认为,袁崇焕生活在明代,当时只有忠君的意识,没有爱国的思想。这是既不了解历史,也不符合事实的论断。《说文解字·国》字释曰:“國,邦也,从囗,从或。”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中,“国”字为首的词组,共出现266次。《左传》曰:“国将兴,听于民。”这里的“国”是指政治实体的国。在皇朝时代,忠君与爱国,二者有同、也不尽同。“国”比“君”的含义更宽泛,国包括历史、国君、社稷、山河、民众。袁崇焕的爱国,既有忠君的思想,更有忠于历史、社稷、山河、人民的思想。传说他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这条材料虽然得不到文献的佐证,但透露出袁崇焕所爱的是社稷、是土地、是民众。袁崇焕在《边中送别》诗中的金玉诗句,抒发了他的高远志向,展现了他的爱国亲民情怀: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的抱负是国家、是社稷、是人民。夏允彝在《幸存录》中说:袁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结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邵武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谈兵,绝不阅卷”。因此,他知晓厄塞情形,尝以边才自许。这说明袁崇焕虽身在东南八闽,却心系辽东边疆;虽身为南国文官,却关心北塞武事。爱国必亲民。袁崇焕身为七品知县,而登房为百姓救火的壮举,是他亲民精神的体现。爱国亲民是袁崇焕最为宝贵的精神。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历史是爱国心之源泉。袁崇焕那股刚毅奇伟、炽热强烈的爱国精神,给当时凡俗怯懦之人以深刻的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仁者、智者、勇者、廉者,他们是中华豪杰的精英,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袁崇焕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位杰出人物的魂魄,一段重大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种优秀的精神。袁崇焕经历宁远、宁锦、京师三次重大历史事变之后,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晶与体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值得我们梳理、研究和弘扬。

  《袁公祠记》(拓片)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什么叫“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说:“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塞于天地之间”。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袁崇焕身上的这种“浩然正气”,主要表现为爱国的精神、勇敢的品格、求新的旨趣和廉洁的风范。

  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诚然,既要知世论人,也要知人论世。袁崇焕的时世与为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正如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时代呼唤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时代需要袁崇焕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喜悦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



第三十七讲 大寿降清

  大家知道,袁崇焕手下原有三员大将:总兵赵率教在遵化之战中阵亡;总兵满桂在北京永定门之战中阵亡;只剩下一个总兵祖大寿,后来两次降清(后金),先在大凌河之战中一降,又在松锦之战中再降。大寿降清这件事情影响很大,是明亡清兴的又一个标志。我们先看一下祖大寿其人。

  一、大寿其人

  祖大寿,生年不详,死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他的祖居、坟墓、牌坊现在兴城还有遗迹。顺治帝入关以后,祖大寿到了北京,他死后,原来居住的地方变成祖家祠堂(现在是北京市第三中学的校址),所在的那条街就叫祖家街。所以,祖大寿跟北京也有密切关系。民国初年的祖氏牌坊

  祖家在宁远是一个豪门望族,祖大寿的先祖世代守卫宁远。祖大寿早年的经历,史料记载很少。总兵吴襄娶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吴襄之子吴三桂,小时候跟随舅舅祖大寿和父亲吴襄在军队中滚打磨练,后来也成了总兵。这个我们以后再说。祖大寿在泰昌元年即天命五年(1620年),初为明军靖东营的游击,就是个中级武官。在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时候,祖大寿因为表现“忠”与“勤”,受到朝廷奖励。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祖大寿为广宁巡抚王化贞中军游击,守广宁城。在广宁之战中,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西平堡,祖大寿同游击孙得功受王化贞令为前锋赴援。大寿战败,却走平阳桥堡。此役,明总兵刘渠、祁秉忠,副将刘征、参将黑云鹤等阵亡,王化贞弃广宁逃遁,孙得功投降,祖大寿率所部逃到觉华岛。大学士、督师孙承宗出镇辽东,没有处罚祖大寿,而让他帮助参将金冠驻守觉华岛。

  第三十七讲大寿降清|当时有一个退职的御史,叫方震孺,跟祖大寿说:“祖将军,辽西接连失地,你却驻兵在觉华岛,你应该带兵收复失地呀。”此时祖大寿还有点犹豫。方震孺慷慨激昂地跟他说:“祖将军,你如果答应我,我会以御史身份上奏朝廷,为你请功,帮你升官;你要不答应我,今天就用我的鲜血,溅到你的身上。”方震孺以死相谏,祖大寿很受感动,说:“好!我到宁远重整部伍,恢复士气。”

  北京祖大寿府邸原址

  祖大寿负责宁远城的营筑工程。但是,起初他认为宁远不能久守,因而在施工过程中监督不严,草率马虎。后袁崇焕又重新定城墙规制,由副将满桂、参将高见、贺谦,与大寿分督改筑,工程顺利竣工。后来,祖大寿在守宁远时立功,在宁锦之战中也立了功。

  我总结了一下,祖大寿共有四功四过。先说四功:

  第一功,宁远大捷。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围攻宁远,祖大寿守南城。后金军挖地道攻城。祖大寿和袁崇焕等婴城固守,发西洋大炮伤数百人。祖大寿在宁远大捷中立功。

  第二功,宁锦大捷。第二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攻宁、锦。祖大寿同总兵满桂、尤世禄等率军,在宁远城外同后金骑兵拼杀,打退进攻,取得胜利。

  第三功,保卫京师。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袁崇焕任蓟辽督师,祖大寿任前锋总兵官,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崇祯二年(1629年),在北京保卫战中,祖大寿跟随袁崇焕千里入援,勤王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战中,祖大寿率军拼杀,立下功劳。

  但是,十二月初一日,祖大寿亲眼见到袁崇焕在平台被捕下狱,“股栗惧”(《清史列传·祖大寿》),既伤心又害怕。出皇宫后,朝廷命满桂总统关宁将卒,大寿不肯受其节制;又因辽军受到排挤与歧视,便带所部官兵掠山海而出关。

  祖大寿曾因败逃而依法当斩,孙承宗爱其才,密令袁崇焕救解,没有追究。祖大寿对孙、袁二人感恩戴德。至是,孙承宗再督师,派人抚慰,而且以袁崇焕狱中手书招之,大寿乃敛兵听令。

  第四功,收复四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后金军攻占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各留兵镇守。孙承宗檄祖大寿率兵入关。四月,祖大寿同总兵马世龙、杨肇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等袭滦州,以巨炮击毁城楼。后金兵不能守,弃城出关。祖大寿在收复四城中立功,后仍驻镇锦州。

  以上为四功,祖大寿还有四过:

  一过,广宁之战败逃。

  二过,宁远筑城失职。

  三过,杀副将何可纲(下面要讲)。

  四过,两次失节降清。

  祖大寿为什么要降清呢?这还要从大凌河之战说起。二、大凌被围

  崇祯四年即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祖大寿督关外八城兵夫,筑大凌河城,以护卫锦州城,但未完工,皇太极就率军包围大凌河城。

  皇太极为什么要攻打大凌河城呢?因为他先攻北京不克,复占京东四城——永平、迁安、滦州、遵化,也没有守住。下一步的军事进攻目标定在哪里?攻关宁锦防线,他心有余悸。再进攻北京,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皇太极选择一个离沈阳最近、而又是明军防守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在锦州北面,是锦州前卫屏障,因临大凌河而得名。大凌河城东距沈阳440里,西至松山堡40里,至宁远140里,距山海关340里。这时大凌河城已经是三建三毁。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明前锋总兵祖大寿,以孙定辽、祖可法、何可纲等为其副将,率军运粮建舍,版筑大凌河城。

  明军修筑大凌河城,受到后金的密切注视。后金不断派遣哨探,前去打探消息。经过3个月,14次侦察,皇太极才下决心进兵,乘工程未竣工之机攻打大凌河城。他说:“闻明总兵祖大寿与何可刚(纲)等副将十四员,率山海关外八城兵,并修城夫役,兴筑大凌河城。欲乘我兵未至时竣工,昼夜催督甚力,因统大军往征之。”(《清太宗实录》卷九)

  崇祯四年即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派兵从沈阳出发,向大凌河城进军。此时明大凌河城驻军,有官兵1。4万人,夫役商民约1万多人,全城共计约有3万余人。守将祖大寿所部皆精锐,配备大炮,防守甚坚。但该城动工兴建时间较短,雉堞仅修完一半,城中粮秣储备不足,后金大军骤至,仓促闭门御守。

  八月初六日,后金军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讬、阿济格等率兵2万,经义州,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皇太极亲率主力,经白土厂(场),趋广宁大道,兵临大凌河城下。同时,将新铸40位红衣大炮运往大凌河。

  半年之前,即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造明朝从西洋引进的红夷大炮,第一批共40门,在沈阳造成,皇太极定名号为“天祐助威大将军”,并将红夷大炮改称“红衣大炮”。满洲从此开始造炮。

  皇太极鉴于宁远、锦州攻城失败的惨痛教训,不再驰骑攻坚,而是施行“围城打援”的作战方略:“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围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清太宗实录》卷九)

  皇太极命环绕大凌河城四面掘壕筑墙:第一道,掘壕深宽各丈许,壕外筑墙,高丈许,墙上加以垛口;第二道,在墙内距五丈余地掘壕,宽五尺,深七尺五寸,壕上铺秣秸,覆土;第三道,在各旗营外周围挖掘深宽各五尺的拦马小壕。层层包围,严密布防,大凌河城与外界完全隔绝。

  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不肯束手待毙,于是组织突围。皇太极率军四面包围大凌河城,部署两黄旗在北面,两蓝旗在南面,两白旗在东面,两红旗在西面。南城的战斗打得最激烈,为什么呢?因祖大寿企图从南面突围,以回锦州;明朝援军也是从南面来增援。皇太极派他的哥哥莽古尔泰,还有济尔哈朗守南城。因部众损失最大,莽古尔泰大发牢骚,请求皇太极予以调换。皇太极很不高兴,莽古尔泰也非常生气,竟然冲着皇太极就要拔刀,后被众贝勒制止。事后莽古尔泰也觉得失礼,晚上来到皇太极大营,以白天饮酒过量狂言失态向皇太极请罪,遭到拒绝。不久,皇太极借故把莽古尔泰囚禁起来,后来莽古尔泰暴死。这样,“四大贝勒”就少了一个。

  从八月初十日到九月十九日,祖大寿先后组织了四次突围,均失败。同时,后金军用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摧毁城上雉堞、敌楼。祖大寿闭门待援,不再突围。这时,大凌河城已经被围困一个多月了。

  大凌河的紧急军报,报到锦州。大学士、督师孙承宗抱病驰赴锦州,派遣团练总兵吴襄、山海总兵宋伟与辽东巡抚丘禾嘉合兵前往救援大凌河城。而后金军在围困大凌河城的同时,早已分兵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