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掩不住的充盈着杀机。让我不由自主的毛骨耸然。

  而诸葛乔则依然永是一付淡然的样子,似乎万事俱不萦心。与他说上十句,他也答不了一句。说起来他应是与我最亲近的一个,但他的聪明,却害得我们几个(特别是我,另两人都比我聪明)经常与戒尺谈心。

  守着这几个伴读,我万分怀念崔先生和阿望在的日子。

  好书尽在cmfu





  第一部 风云渐掩英雄色 第十二章 《汉书》

  (起3M点3M中3M文3M网更新时间:2006…4…6 15:06:00  本章字数:3057)

  我是阿斗

  历史的车轮飞驰电掣,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抬起失神的双眼,却看不到它经行的轨迹。

  但我,却在为之叹婉。

  一切都没有改变。虽然有我的多次提醒,但谁也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庞统庞士元军师还是被张任的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前。这个与孔明齐名的人物,一腔抱负尤未施展,便即离世而去,空留下后人悲叹。我不知道,在他死的时候,父亲可对我的建言有过一丝的犹豫或悔恨。但父亲再也没有提这件事。

  他命关羽镇守荆州,孔明与张飞兵分两路入蜀。

  这一路上,张翼德与孔明打赌,破天荒的巧失计策,义释严颜,兵不血刃连破数十城,攻到雒城。孔明定计捉张任,为庞军师报了仇;张飞夤夜战马超,在父亲和孔明的安排下,收伏了这头西羌猛虎,至此兵马之壮,一时无两。刘季玉积弱之下,合城降顺,被父亲发配到了南郡公安。西川尽入父亲之手。

  我直待西川平定之后才来到蜀中。

  在那之前,我留在荆州。

  我走路跑步不会无故摔倒了,但刀马之术却是远及不上同龄之人,甚至强不过瘦弱的诸葛乔,这实在是让我感到极没面子的一件事。

  更让我没面子的是,在校场之上,小我一岁的王睿可以轻松的在一个照面之间将我放倒,这个小东西似乎对我抱着深仇大恨一样,拳头下得极重,让我简直不敢和他交手。于是,我一面为他的成长感到开心的同时,一面又害怕他不能为我所用,被我培养出来后再逃回去,那我可就成了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周瑜了。

  姜维姜伯约是我们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武技最好的一个,他在我的引见下见过几次孔明先生,立时为孔明先生所折服,低下那颗高傲的小脑袋,心甘情愿的伏在地上,请求指教。孔明也十分喜欢姜维,竟将自己手著的兵书交给了他。

  我们几个的武艺都是赵云教的。赵云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人,他简直是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典范--冲锋时赵云会冲在前面,你只要掠阵就行了;撤退的时候赵云会替你断后,你只要先走就行了;你被包围的时候赵云还来救你,你只要还没死就行了;领功劳的时候赵云会分你一半,你只要站在他身边就行了。所以只要站在他的身边,你就会感到十分的安心,更何况他还有两次救我的恩德。

  不过呢,年纪还小的姜维诸人感想就与我完全不同了,他们常被赵云打得鼻青脸肿分不出本来面目。赵云是真教的。

  王睿生了气就会指着我问赵云:“你为什么不好好教他?!”

  于是赵云就会慈爱的看我一眼,抚着我的头道:“因为他不需要学习战场撕杀。”

  我便给小王睿一个白眼,然后抱着赵云一顿猛亲。

  赵云的胡须不象二叔关羽那样飘逸,不象三叔张飞那样扎人,他的胡须柔柔的软软的,贴在脸上很舒服。

  随着战况深入,赵云和孔明都离开了。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无趣,也不想再跟着老先生背诗经,于是我们商量着逃学。但是第二天,我们谁都没有逃成,因为老先生早早的就把我们堵在院里,他要给我们讲《汉书》。

  《汉书》讲得都是我祖宗们的故事,这让我十分感兴趣。而另外几个显然对从诗经到故事的转变也还是很满意的,于是都能认真来听。

  听到先祖们开创大业的故事,比对比今天的衰落的汉室,我不由得感叹不已。生逢乱世,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怎能庸庸碌碌过此一生?

  我不由想起那个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人。平心而谈,那个阿斗绝对不傻,他只是的装傻,他装傻装得,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

  后世曾有一个很有见地但却很阴损的人以三叔张飞的口吻说:“阿斗是个很奇怪的孩子,9岁时才能用双手加双脚数到18,平日里总是呆呆的看着一个地方发笑,很少说话。他们都说这孩子脑子有问题,比如你给他一块点心,他总是拿到屁股上蹭两下再吃,为此大哥打过他好多次也没用,于是大家总趁大哥不在的时候用点心逗他。有段时间我一度以为他是让子龙在长坂坡那次给蒙在怀里憋坏的,觉得他怪可怜的。   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应该可怜的人是你和那些给他点心的人,军师说,你有没有发现阿斗几乎每天都有点心吃?我恍然大悟,从此不再用点心逗他,而阿斗从此看军师的眼神也变得沉沉的。   我不知道阿斗是不是个聪明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至少他不是个傻子。  一个人装聪明不容易,装傻则更难,而一辈子装傻则更是难上加难。 ”

  这段话很搞笑,那位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不会这样,否则极少夸人的孔明先生也不会赞阿斗:“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而他在 建兴八年秋,徙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将两个幼弟远远的逐到两国交界之处,也看得出他强硬的手腕; 他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综合前面各种蛛丝马迹,再来看他“乐不思蜀”的故事,应该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刘禅应付司马昭的手段,若非大愚,就是大智。既然已经知道刘禅并不傻,那么既然能够骗得了司马昭,他的心机和演技都是相当惊人的了。《汉晋春秋》载司马昭闻听“乐不思蜀”的回答后摇头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三国志集解》针对此段评论道:“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此一评价实为允当。

  但装傻再好又能如何,就算是再精明的傻子,也不过是个亡国之君,白费了孔明的天纵奇才。

  所以,不论如何,我也不要做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虽然已是阿斗,但我绝对不用人来扶,我需要辅助之人,但我必须要自己站起来!

  这番念头很久以来就在我脑中旋转,但今天在听高祖的故事时,竟然无比清晰的在脑中形成了,我似乎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个灯塔。我的决心无比坚定。坚子刘邦可以成事,我刘阿斗为何不能!

  这样想着,我猛得站起,一脚把桌案踢翻,大喝起来。

  多年后的诸葛乔身为大汉丞相,他退养林下之后,曾与人讲起那时的情形,他道:“陛下以中人之姿,凛然独立于乱世,北击曹魏,东定孙吴,中兴汉室,重堪乾坤,实乃人力,非为天授。余年少时,曾为陛下侍读,先生讲至《汉书》高祖卷,陛下双眸炯炯,有如电火,洞人腹心。忽掀案于地厉喝曰:‘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此后,余乃心折叹服,立誓相佐,不敢使先父先帝专美于前。”

  他们都以为我所说的冢中枯骨是那个被曹魏摆弄的傀儡献帝,他们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我自己!

  PS:历史上,涉及到太子刘禅应读何类书籍的问题,蜀汉朝廷上下包括刘备、诸葛亮乃至群臣的意见,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都认为刘禅应读务实有用之书。《三国志》注引《先主遗诏敕后主》记载,刘备教诲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从经过精心选择的书目看,儒家著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说明不重视儒学。《三国志·;孟光传》载:“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孟光说:“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者邪!当务其急者。”此段记载说明了蜀汉的帝王之术,是“当务其急者”。在三国鼎立,强敌压境,而蜀汉又国小势弱的形势下,杂用众家之长,自是必然之举。从诸葛亮的思想特点和刘禅读书的类别看,所谓“通学”,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之学,也即蜀汉统治者所讲求的务实的学问。

  

  起3M点3M中3M文3M网3M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第一部 风云渐掩英雄色 第十三章 刘升之

  (起9H点9H中9H文9H网更新时间:2006…4…6 15:10:00  本章字数:3292)

  我是阿斗

  第十三章刘升之

  我飞起一脚,踢倒面前那张桌案,意气风发的大喝:“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

  老先生却叹了口气。他从容的从把手头的书简收拾起来,然后转过身子走出屋去。

  我有些发傻,回顾四周,诸葛乔面无表情,姜维颇显责怪之意,而王睿则阴笑着,俊俏的小脸上似盘着一条竹叶青。

  我咬着下唇,狠狠瞪了王睿一眼,又用脚踢了下那条桌案,然后走出屋外去见老先生。

  老先生独立门前,负手望天,叹道:“天变了。”

  远处天空,乌云如墨,排成一线迅速铺开,吞食着天空,一块块行云,似一队队精钢的兵士,潮水般奔来,而天边那道云线,则在深墨色里不断变幻着形态,有若一条乌龙在其中回环涌舞。风湿沉沉的压过来,高大的树梢迅急的摇动,发出阵阵滔声,而院子里,却是微尘不起。

  老先生再一次叹道:“天变了。”

  他用手轻抚我的头:“这会是一场暴雨的。”

  我说:“雨后的天气,不是会更清新么?”

  老先生忽然间欣慰的笑了。我一直不明白,老先生为什么会因为我平平常常的一句话,而笑得如此开怀,而从此对我开放心胸,而将我收录入室的弟子。

  老先生笑道:“想知道我的真实姓名么?老夫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号水镜。”啊!他竟然就是那个传说中高深莫测的人物,就是他向父亲举荐的孔明和庞士元,也是他在得知父亲请出孔明之后叹道:“虽得其人,未得其时也。”他就象知道一切的神仙一样,能够将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不是对尘世不感兴趣么,为什么会下山来找我?

  “但是,”他继续说道,“我的名字并不重要,谁在教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学什么,而你又学到了什么?”

  是的,学到了什么。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同样有着出色的老师,孔明不论,就算是整天教导他的太子舍人李譔、尹默,也都是司马徽的弟子,名动天下的一代大儒,可是那个阿斗又学到了什么呢?

  “孔明有扭转乾坤之志,你不要辜负了他。”先生说道。

  “可是父亲还在,我只是一个孩子。”

  “但你父亲年过五旬,将来是你的。”

  我隐隐明白了孔明对我关心的由来。

  我还在荆州的时候,忽然传来父亲找到我“哥哥”的消息。

  这位哥哥就是我前面曾说过的那个刘铭。看名字,可知父亲当时的志向不过是作个留名清史的人物而矣,这与后来给我兄弟四人起名“封禅永理”有着相当的差距了。

  当年父亲在小沛,曹孟德有如神兵天降。父亲卖弄他那点兵法,出城偷营,正中曹操之计,大兵四合,使父亲遑遽而逃,家属皆失。连二叔关云长和两位母亲都被曹操捉了去。我这位哥哥当时四岁,兵荒马乱之中,母亲将他托付给一家邻人。乱兵过后,那邻人见中原纷乱,不敢久留,便避祸去了汉中。到汉中不久,那邻人身染重病,故去了。刘铭失了保护,一时孤苦无依。邻人孀妻一个妇道人家,本来就对邻人收养刘铭就十分不满,此时没了邻人,便对他面般虐待,到后来竟将他卖掉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自此后颠沛流离,数易其手,其间苦楚,不可卒言。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刘铭,收养为子,还给他娶了个媳妇,生了个孩子。

  汉中在张鲁的统领下,消息比较闭塞,那时又没报刊杂志,在民间,竟一直不知道父亲威镇天下的消息。后来父亲代刘璋攻张鲁时,他才知道父亲在西川。可是由于两国交战,怕给张鲁当成手里的筹码,便一直不敢联系。后来简雍出使汉中,他得到这个消息,便偷偷前往。简雍大喜,一面联系父亲,一面做好各方面准备。安排委当后,告诉了张鲁。张鲁这才知道刘皇叔的儿子竟在自己的治下,心中大悔。此时父亲已得了西川,兵威之盛,不可匹敌,更何况张鲁也正想搞和蔼政策,便大张旗鼓的将刘铭送回西川。

  劳苦半生仅得一子的父亲,突然间得知自己不但有了一个成年的儿子,还有了孙子,光荣的升职为祖父,自此后继有人,大喜过望,亲自到益州城外将他接回宫里。益州内外,大庆三天,张灯结彩,有如过节。

  一时之间,父亲似乎忘了在荆州,还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满朝文武都视为幼主,视为刘氏未来接班人的儿子。

  这个消息传到荆州速度很快,这得益于那个以信鸽传递消息的幻师。此时信鸽网络已成雏形,就算我当时真的专职做这件事,也不见得做得有如此之快,真不知孔明先生是如何在兵马倥偬之间安排这些事的。

  这个消息传到我这里,我非常开心,突然间有了一个哥哥,这意味着什么?我日后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照顾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