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酰刻跛黄瞧湓戳骱退胤健[涝髯ⅰH橐浴端匪撬牢伲挂灾α餍∷惨磺Ф傥迨酰鹨惶角笤戳鳎銎浔淝ǎ窒昙撬厍⑸搅辍⒃簦▁ì席)、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其字数多于原书二十倍,是原书内容的重大补充和发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科学技术
  数学 魏晋时期,最有成就的数学家是刘徽。他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撰成《九章算术注》九卷和《重差》(《海岛算经》)一卷提出了很多创见。《九章算术》中的圆面积的量法仍为“周三径一”,即π=3,是很不精确的。
  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增加到内接正192边形,推算出л=3。1416,把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第四位。南朝宋时的大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求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两个数值之间,把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并提出了π的
  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天,这个数据比当时其它一些历法更为准确。医学 西晋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王叔和。他曾任太医令,精于医学,重视诊脉。他收集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使这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并成为后代从医者的经典。当时有许多僧、道研究医理、方剂。两晋之际的葛洪撰《金匮药方》一百卷,另有简约本《肘后救卒方》(亦称《肘后备急方》)三卷。南朝齐、梁时的道士陶弘景修补《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他又撰《本草经集注》,分为七卷,著录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学 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曾任高阳郡(治今山东高阳)太守。他平时关心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他从文献中搜集了许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又访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育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
  复习题:* 1。《神灭论》是谁撰写的?这篇论文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什么重要历史著作?各是谁撰写的?* 3。《水经注》是谁撰写的?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文学家?他们各有些什么代表作?5。祖冲之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什么?6。《齐民要术》是何时何人撰写的?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重要名词:何晏王弼 *《神灭论》* 《后汉书》《三国志》* 《水经注》* 蔡文姬* 王羲之* 陶渊明* 祖冲之《齐民要术》《魏书》*《孔雀东南飞》* 《敕勒歌》* 《木兰侍》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① 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尝为竹林之游,世称之为“竹林七贤”。 ① 以上所引均见《抱朴子·外篇·诘鲍》。 ① 《梁书》卷四八《儒林列传·范缜传》。刀谓刃。 ② 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以僧徒崇奉“释迦”,当以“释”为姓。从此,佛教徒都姓“释”氏。 ① 辟谷、导引,道家修炼之术。辟谷,即不食五谷,导引,原为健身术,道家采用之。 ① 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陈琳、王粲、徐干、应■(chàng畅)和刘桢。 ② “断人肠”亦作“绝人肠”。 ③ “骥老伏枥”亦作“老骥伏枥”。 ① 《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蔡琰)传》。 ① 即稽胡,分布于今山西、陕西北部地区,亦名山胡。 ① 《乐府诗集》卷八六《敕勒歌》。原为鲜卑语,译为汉语。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第六章 隋唐五代(581—960)
  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这一社会是以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与无地少地的农民结成的租佃关系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开始于秦朝,止于清朝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而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隋 朝(581—618)
  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自立为帝,是为文帝,改元开皇,国都仍在长安,称大兴城。
  一、隋前期的政治
  隋文帝即位以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是消除北周后期的积弊,维新朝政;二是出兵江南,消灭陈朝,统一中国。
  1。统一中国
  北朝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基本上与汉族融合,北方的社会经济也由恢复而发展。至隋建国,中国南北方的民族矛盾与经济、文化差别基本上消除了。可是这时南北在政治上的对立和斗争,不仅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给两地人民造成很大的负担和痛苦。因之,结束南北对立,实现国家的再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南北方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就南北方的实力而言,陈朝的政治黑暗腐朽,其统治已分崩离析,国力薄弱;而隋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因此,由隋灭陈来实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陈朝是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末年,皇帝陈叔宝荒淫奢侈,大建宫室,日夜与妃嫔群臣纵酒作乐,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治黑暗,边防薄弱。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晋王杨广率兵五十余万,分数路大举攻陈。次年初,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渡江,一举攻下建康,俘虏了陈叔宝,陈朝灭亡。岭南诸郡也在少数民族首领洗(xiǎn冼)夫人的率领下,归顺隋朝。至此,中国重归统一。
  2。维新朝政
  隋文帝即位以后,即大力革新朝政,废除北周的落后制度,采用了一些汉魏以来实行的符合需要的制度,另外还有所创新,史称“维新朝政”。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对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都有较大的改革。在中央,废除了北周实行的“六官制”①,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内史省①、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②。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yè叶)。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州县制 在地方上,隋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地方行政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③,又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冗员,消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后来还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不许用本地人,必须用外地人,这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聘僚属的惯例,防止了本地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革府兵制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改革后,军人除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则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创立科举制 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庶族出身的士人很难有仕进的机会。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编制《开皇律》 北周时期,法律时宽时严,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该律分为十二卷,共五百条,将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还规定对犯“十恶”①者要严惩不贷。《开皇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是唐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3。发展经济的措施
  实行均田制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令实行均田制。隋代均田制规定每丁(十八岁以上)受露田八十亩,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四十亩。露田在受田人死后要归还国家,桑田或麻田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可以买卖。奴婢受田与平民相同,但对受田人数有限制,亲王之家限三百人,平民之家限六十人。丁牛(壮牛)一头受田六十亩,一家限四牛。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从百顷递减至四十亩(一说三十顷)。京官皆给职分田,一品为五顷,每低一品,减少五十亩。至九品递减至一顷。外官除职分田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公廨田。职分田的收入是官吏俸禄的一部分。公廨田的收入则为官署的办公费用。这两种田在新旧任官吏交接时,要随之交接,不得出卖。虽然农民受田往往不足定额,但继续实行均田制毕竟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一些土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因而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租调力役制 隋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妇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者交调绢一匹(四丈)、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六丈)、麻三斤。无妻室的单丁及奴婢纳一半租调。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减轻租调力役,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受田者前三年不纳租调不服力役。调绢由每年一匹减为二丈,力役由每年一个月减为二十天。开皇十年(590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租调力役的减轻和输庸代役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南北朝时期人民脱离户籍或佃客为豪强隐瞒户口的很多。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所谓“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万余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另外还根据宰相高颎(jiǒng窘)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由于“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的推行,政府增加了所辖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4。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营建东都 隋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控制,决定修建洛阳以为东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东都,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隋炀帝常住洛阳,将其作为东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开凿运河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5。经略边疆
  隋朝对边疆的少数民族采取积极的政策,既有军事对抗,也有和平交往。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吐谷浑以及流求人等。突厥 突厥原居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游牧为生。五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迁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做铁工。六世纪中叶,突厥逐渐强大,打败柔然,其首领土门(姓阿史那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