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面在西方世界中所占比重反映了这一点。以人口分别为2。1亿、3。4亿和 

  1。08亿的美国、西欧和日本为例,1973年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依次为12949 

  亿美元、12250亿美元和3665亿美元;占西方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是40。2 

  %、31。4%和9。3%,对外贸易所占比重为13。5%、50。9%和7。 3%;相应 

                                                        ① 

  的黄金外汇所占比重是7。8%、64。7%和6。6%。其次是产业结构、经济部 

  门结构都朝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例如1970年农业部门中劳动力所占比重, 

  意大利为17%、日本13%、法国12%、西德7%、美国4%、英国3%,而 

                                                                              ② 

  50年代初这一比例还分别为41%、49%、33%、25%、12%和5%。虽然 

  美国在各方面仍保持巨大优势,但战后初期美国独占鳌头的局面已发生明显 

  变化。这是由于发展速度不同而引起的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的趋近。五六十 

  年代美国的经济虽然也在增长,并出现相对繁荣,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西 

  欧和日本,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仅高于英国。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①  H。H。伊诺泽姆采夫等主编: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第67 页。 

② 康沃尔: 《现代资本主义》,第17 页。 


… Page 33…

  由于在这20年中美国工资成本高而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除英国以外的其他 

  发达国家。同时,美国在这一时期大力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1950—1970年美国的对外投资从117。9亿美元迅速增长到781。8亿美元。这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增长。此外,美国充当西方世界的保卫 

  者,为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霸权,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军事工业 

  和海外驻军,并且从事局部战争,从而大量地消耗了其经济力量。70年代初,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3。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伴随前一时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各发达国家经济内部的矛盾也在不 

  断增长。进入70年代后,由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这些矛盾进一步尖锐 

  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即经济高速增长的局 

  面为普遍的滞胀所取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突出, 

  彼此间的摩擦冲突加深。 

        (1)滞胀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生活的主要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约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以1973—1975年 

  危机为开端,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折。1973年10月、11月,危机首先在英、 

  美、日相继爆发,而后蔓延到其他国家,到1975年第1季度后经济开始回 

  升。这次危机,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危机期间生产的 

  下降幅度大,危机过后生产回升缓慢,几乎接近停滞;同时,危机期间出现 

  了普遍的通货膨胀,危机过后通货膨胀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了经济增长缓慢 

  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这次经济危机标志着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阶段的结束和滞胀阶段的开始。 

       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是以滞胀为主要特点的。这是经济停滞、高通货膨 

  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时期。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73—1983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4%,而1965—1973 

                ① 

  年则为4。7%。在所统计的19个国家中,生产增长率与前一时期相比无一 

  例外都显著下降。在几乎相同的时期里(1974—1981年),所有发达国家的 

  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却高达9。9%,比1951—1973年增长了近2倍。可见, 

  滞胀不是一个短时现象,这种局面在西方世界持续了近10年的时间,给西 

  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在滞胀的条件下,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大幅降低,固定资本投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国内投资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8%。在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出口增长 

  大大减慢,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大量失业则成为各国经济生活中的 

  经常性现象。经合组织全体成员国的失业人数,1975年为1560万人,1983 



① 世界银行: 《1985 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17 页。 


… Page 34…

  年达3000万人,增加近一倍;1975年失业率为5。4%,1983年达到8。8%。 

  ②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经济的正常运行遇 

  到严重困难,滞胀局面迟迟难以改变。这一时期,各国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状 

  态。而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首当其冲。据《美国统计摘要》的资料,1971— 

  198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变动率和失业率分别为2。9 

  %、7。4%和4。3%。经历了高速稳定增长之后的西欧,滞胀现象更为突出。 

  德、法、英、意四国1970—1982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还低于美国, 

  而失业率却位于各发达国家之首。在1973—1982年发达国家新增加的失业 

  人数中,西欧就占55%的比例。即使是始终保持高增长速度的日本,也同样 

  处于滞胀的旋涡之中。同50、60年代相比,它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 

  一半,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从5。2%上升到9。1%。以往那种经济迅猛 

  发展的势头已不复存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亦如此,只不过滞胀存在程度不同 

  的差别。例如,西方7国中的加拿大以及北欧的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 

  增长率分别从1965—1973年的5。2%和4。2%下降到1973—1983年的2。3 

  %和0。 7%,而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分别从1951—1973年的2。8%和3。0 

                                                  ① 

  %上升到1974—1981年的9。7%和4。3%。这表明滞胀遍及资本主义世界 

  各个角落。 

       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局面的因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就外部因素而 

  言,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下降,以此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剧烈冲击, 

  各发达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日趋恶化。其中主要的是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混乱;由于对国外 

  市场争夺的加剧,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保护主义盛行;在发展中国家维护资源 

  主权、开展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斗争的条件下,一向稳定而廉价的能源、原 

  料来源遭到阻塞等,大大加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从内部因素来看,这 

  是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各种国家垄断资本政策措施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战后以 

  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经济危机爆发,普遍实 

  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即所谓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政策,因而形 

  成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在1946—1983年的38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赤字年份,美国是30年,日本是31年,法国和英国均为34年,意大利则 

  是连年赤字。1978年美国债务己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为弥补赤字又不得 

  不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 

  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结果,通货膨胀就成为不可避免 

  并不断加剧。如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70年代都达到了两位 

                                        ① 

  数,英、意分别为12。4%和12%。物价的猛烈上涨极大地缩减了有支付能 



② 经合组织 (OECD)《主要经济指标》。 

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① 钱俊瑞主编: 《世界经济概论》(上册)第156 页。 


… Page 35…

  力的需求,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发展缓慢。滞胀的出现又使各国的经济政策 

  调节处于两难的境地,长期不能自拔。 

        (2)滞胀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地位下降, 

  其他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经济格局也由美国独霸转为美、日和西欧 

  三足鼎立,相互竞争。进入滞胀阶段后,随着矛盾的加深,各国经济发生滞 

  胀的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有了新的变化。首先,各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时间 

  并不完全相同,受滞胀的影响也不相同。如美国的滞胀就早于日本和西德等 

  国家,在1969年侵越战争中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其经济就开始向滞胀阶段 

  转变。日本等国虽然在进入70年代后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滞胀局 

  面还是在70年代前半期的危机过后才真正出现。其次这一时期各国经济滞 

  胀的发展程度不同,经济发展遭受的打击程度也不相同。一个突出的现象 

  是,前一时期发展迅速的西欧国家,这时的滞胀程度甚于美国。除了高失业 

  和高物价之外,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已 

  不及美国。并且在对外贸易领域,最畅销的几类工业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场 

  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这期间,欧共体于1973年和1981年两度扩大成员国数 

  量,并在1979年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共同体的努力虽然起了一些作用, 

  但滞胀困境并未有实质性改变。而与西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虽 

  然同是进入滞胀局面,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却依然明显高于西欧和其他国 

  家,在整个70年代保持了近5%的年均增长速度。70年代上半期的危机过 

  后,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一直在3%以下,1973—1982年间的平均失业率 

  为2%。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1982年,日本的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10828亿美元,是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 

  总值的1。6倍至3。7倍。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在西方7国中跃 

  居第2位。同时,日本的汽车产量、机床产值上升为世界之首,对外投资急 

  剧增加。显然,经过滞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 

  发生变化。以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为例,198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 

  体9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从1970年的13。6%、6。2%和 

  35。9%变为11。9%、7。 8%和28。8%。在美国地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的同 

  时,西欧经济呈现相对衰落,日本的地位则进一步上升。伴随这种不平衡发 

  展而来的,自然是美国、西欧等国家与日本经济、贸易摩擦的加深。① 

        (3)经济危机对滞胀时期西方经济的影响 

       滞胀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70年代滞胀局面的出现,正 

  是直接由经济危机引发而来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经济危机来传导,并 

  借助危机加以显现。显然,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 

  70年代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周期性危机频繁,结构性危机加剧,两 



① 关于这一问题将在后面的第5 节中展开叙述。 


… Page 36…

者相互促进、交织作用,对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①70年代两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进程及其特点。1973—1975年经济危 

机,是在各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尾声之后爆发的,是战后继 1957— 

1958年危机之后的又一次较为深刻的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达15个月左 

右,危机期间各国的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项经济指标的 

恶化程度,均超过以往历次危机。特别是以这次危机期间物价的急剧上涨和 

危机之后生产停滞为开端,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序幕。随后的 

1979—1982年危机,是在西方各国经济处于滞胀困境的条件下爆发的。是生 

产能力的有限增长与萎缩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尖锐矛盾的反映。1979年第二次 

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这次经济危机程度加深。经济危机首先于1979年4月 

在美国爆发,随后英国和日本相继陷入了经济危机。在1980年前后多数欧 

洲国家也发生了经济危机。直到1982年11月美国先行走出危机谷底,才带 

动其他国家经济先后回升。整个危机持续约3年之久。这次危机不论在持续 

的时间上,还是企业、银行的倒闭数量和失业人数上都是30年代大危机以 

来未曾出现的。并且危机期间国际贸易量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超过70年代 

初的危机。危机的打击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恶化。 

     尽管上述两次经济危机是战后至今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对经济的影 

响和破坏程度较强,但是作为战后有代表性的经济危机,与战前时期的经济 

危机相比,不仅出现了滞胀的新特点,而且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减弱,经济周 

期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 

技革命等因素所决定的。当然,经济周期的收缩机制和扩张机制所受到的这 

种干扰,也使经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