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8%。到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数目已达2万家左 

右,国外分公司和子公司超过10万家。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1992年的资料, 

全世界跨国公司已发展到3。5万家,下属分公司和子公司为15万家。随着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它成为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和 

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约占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一半,其海外产值超过国际贸易总额。对外投资 

累计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国外销售额达4万多亿美元。控制和掌握50%的 

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 

上述情况表明,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运动的主要操纵 

力量。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兴 

起是推动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展开,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强生产和资本国 

际化的趋势。一些大垄断组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建立了 


… Page 12…

分公司和子公司,使自己成为规模巨大的、在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某一方面占 

有垄断地位的国际托拉斯和康采恩。而电子计算机、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工 

具的广泛采用,也为垄断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使它们的调节中心有可能集中灵活地管理和指导在国外的分公 

司、子公司的业务活动。其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私人资本的 

集中和积聚过程,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如资产阶级国家利用掌握在 

自己手中的财政、信贷和技术等手段,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私人垄断资本对外 

扩张,并为促使本国的垄断组织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能力的国际垄断组织 

创造必要的条件。再次,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竞争的加剧使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资本的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⑤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新现象和新 

概念。80年代以来,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并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 

势。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生活的国际 

化,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经济一体化正是在上 

述基础上实现的。战后在高度发展的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以国家出面组成一体化的经济集团,实行经济联合,这是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领域发展的高级形式。战后,一些发展中 

国家组成不同形式的一体化集团,实行区域性经济联合,其主要原因在于这 

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企图借 

助于经济上的联合,为发展本国经济和共同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创造有利 

的条件。因而,这两种经济一体化在性质上有所区别。经济一体化可分为地 

区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两个层次。 

     地区经济一体化在组织上一般表现为地区性经济集团。其组织形式包括 

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等。自由贸易区主要是涉及到商品交换领 

域,成员国的商品在集团内免除关税和限额,而在各成员国在对外和对内的 

经济政策方面保持独立,共同机构是协商性的机构。关税同盟除彼此免除关 

税和限额外,还规定了共同的关税率和外贸政策,因而在经济调节方面已具 

有超国家因素。经济联盟除了包括关税同盟的全部职能外,还要协调成员国 

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政策。经济联盟内的国际经济 

调节不仅包括商品交换领域,而且也包括生产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经济 

联盟最终要发展成为一个在共同政策调节下使其内部商品、劳务、劳动力和 

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实体。经济联盟通过其共同机构对成员国经济进行 

某些超国家调节。上述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等地区经济一体化 

形式,在五六十年代逐步形成,到80年代以后,成为一种全球趋势,遍布 

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和亚洲,至今已有20多个,包括约 120 


… Page 13…

  个国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以上。          ① 

       世界经济一体化,其主要含义是,随着经济高度的国际化和各国经济联 

  系的日趋密切,各国共同遵守世界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国际组织所制 

  订的规章、各国共同所签订的协议,以利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如 

  1945年12月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1947年10月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分别活动于国际货币、国际信贷和 

  国际贸易领域,成为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机构。从1975年起每年召开 

  一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对世界经济进行干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2)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分期 

       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①经济恢复与调整阶段 (战后初期至50年代初)。如前所述,第二次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欧亚非几个大陆的国家在战后普 

  遍面临经济恢复的繁重任务。战场所在的参战国,特别是战败的帝国主义大 

  国经济恢复的任务更为艰巨。有些国家难以光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经济恢复 

  的任务。 

       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恢复的任务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的。美国对西欧 

  国家的援助主要是通过“马歇尔计划”进行的。当时西欧有16个国家接受 

  了“马歇尔计划”。到50年代头三年,即1950—1952年间,西欧国家的工 

  业生产先后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美国对日本也实行了援助和扶植政策。日 

  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工矿业和农林水产业生产在1951年 (其中农业生产是 

  在1952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在1954年均已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美国经济虽然没有遭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没有经济恢复的任 

  务,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年中(1938—1944年),美国工业生 

  产增长近两倍,这主要是军工生产的增长。因而,战争结束后,美国面临从 

  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的调整任务。经济的调整曾导致1945年和1946年工 

  业生产的下降,直到1950年才恢复到战时的最高水平。 

       战后,发展中国家也为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而努力。到50年代中期, 

  多数已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已恢复或超过战前的水平。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战后恢复经济的任务也极其艰巨,其中苏联还有从战 

  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的调整问题。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 

  的经济已先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由于10多年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大约下降25 

                                                                   ① 

  %,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30%,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70%。经过三年恢复 

  时期,国民经济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较大的发展,从而为1953年开始 



① 《世界经济》,1994 年第4 期。 

①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31 页。 


… Page 14…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战后初期各国经济 

恢复时期结束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在经过了战后经济恢复和调整阶段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了 

一个持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在1951—1970年的20年里,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每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为5。3%,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 

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平均的增长率仅为2。3%。1953—1973年,日本 

和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高达9。8%和5。9%。工业增长速度 

方面更为突出,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了8。6倍,年平均增长率 

高达13。6%。同期联邦德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也高达8%以上。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有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是由多种 

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战后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 

年代初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估计,在五六十年代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有80%是依靠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而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是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其次,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经济在一段时间中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与其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 

有密切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而迅速的发展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最重要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使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宏观调节,为经济的较快发展创造了较好 

的社会经济条件。再次,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和生效等, 

使国际经济领域结束了战前的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推动了贸易的自由化和货 

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此外,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段时间里获得迅速发展,还与发展中国家提供廉价的 

石油和原料有关。在五六十年代,每桶石油的价格只有1—3美元。 

     60年代初至1973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50年 

代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5%,1960年至1973年年平 

均增长率高达6。3%。发展中国家经济在这一时期之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劳务要求大量增加,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经济 

的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和国际条件的变化调整了自己的发 

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50—60年代,特别是50年代中,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获得高速的增 

长,其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50年代苏联国民收入的年 

平均增长速度为10。3%,60年代为7。2%。1950—1960年,苏联东欧9国 

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2。3 

%。五六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成为战后最快的时期,这 

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粗放经营的因素实现的,而这些粗放经 


… Page 15…

  营的因素当时在苏东国家中仍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当时还能发挥较为有效的作用,有助于动员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 

  到一定的目标上;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加强苏联东欧各国之间 

  的经贸合作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在五六十年代,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和1963—1965年期间, 

  国民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一五”计划(1953—1957年)时期,国民收入 

  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9%和11。3%,1963—1965年期间上述 

                                         ① 

  两个指标分别为14。7%和15。 5%。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原 

  因主要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坚持实事求是,计划指标比较切实可行; 

  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基本完成,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此外, 

  在经济建设方面,有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得到苏联的帮助。至于1963—1965 

  年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克服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上的“左”倾错误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结果。 

       ③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低速发展的阶段。进入70年代后,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宣告结束,开始处于经济增长缓慢与严重通 

  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状态之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其中 

  包括: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 

  货币体系终于瓦解;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使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廉价而稳定的能源与原料来源难以保证;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 

  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1973—1975年资本主 

  义世界发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 

  下降了16个月,下降幅度为15。1%。日本的工业生产也下降了16个月,下 

  降幅度为19。3%。在西欧国家中,英国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最长,长达27 

  个月,工业生产降幅为9。8%。在此次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经 

  济增长缓慢,而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