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导向型的轻工业发展,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带动 

  了整个经济发展。1960—1970年,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生产总值年 



① 韩镇涉、高连福等:《亚太地区的崛起》,重庆出版社,1989 年11 月,第98 页。 

①  1959 年,新加坡有关转口贸易的经济活动产值占其生产总值的80%以上;香港在其出口总额中,转口贸 



易所占比重也达80—90 %。 


… Page 61…

  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6%、8。8%、9。6%和10%。         ① 

       第二,70年代,产业结构升级和面向出口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建 

  立。进入70年代,“四小”遇到新的挑战: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 

  国家大量出口轻纺产品,给“四小”的传统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 

   “四小”出口的加工产品是用外部进口的原料、设备生产的,生产越发展对 

  外依赖越加深。为摆脱这种局面,“四小”开始转向发展重化工业。它们利 

  用美、日产业结构调整,把部分重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时机,促进自 

  己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更高级的出口加工业。1973年韩国发表“重化工业 

  宣言”,把钢铁、造船、机械、化学、有色金属和电子产业作为战略产业, 

  用优惠的金融、税收等措施鼓励大企业向这些部门投资。同时,台湾也开始 

  依靠资金雄厚的国营企业,建立钢铁、造船、石化、核能等重化工业部门。 

  新加坡和香港的重工业则分别为:造船、石化工业和电子、化工、机械制造 

  业。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四小”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大加强。如汽车 

  等产品已成为韩国出口的拳头产品。 

       第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业结构的再升级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 

  出口。这一时期“四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内部发展方面存在重化工业 

  的发展与相关基础工业的发展不配套,原材料仍需进口等问题。在外部因80 

  年代初的西方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形成的猛烈冲击,造成“四小” 

  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它们采取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对策推进市场竞争。新加坡 

  和台湾在70年代末就分别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升级”的目 

  标,韩国则在80年代初提出“技术立国”。它们有选择地发展尖端技术, 

  从家用电器产品转向半导体、电讯设备和电脑生产,把更多的高科技产品投 

  向国际市场。电子工业在新加坡制造业中的产值已仅次于石化工业,在香港 

  已成为第二大产业。电脑终端机、电脑显示器已成为台湾在国际市场的新拳 

  头产品。韩国更是进入了电子产品主要出口国的行列,1987年它的出口额就 

  达116亿美元。在80年代后半期日元升值条件下,“四小”大量引进外资 

  和适用技术,发展新部门、新产品,及时扩大对美、日及东南亚国家的出口, 

  带来经济的新高涨。1988年“四小”的经济增长速度在7。1—12。1%之间。 

  自1989年1月美国取消对“四小”的贸易普惠制后,“四小”开始扩大对 

  日本、欧洲的贸易,确立了市场的分散化、多元化目标。 

       ③外向型经济发展使“四小”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今后发 

  展的课题。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使“四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速度 

  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在这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中,“四小”的社会劳动生产 

  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 

  生了巨大变化。70年代初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1000美元,80 

  年代初又先后跨入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行列。1985年,它们的出口占世界 



① 谈世中主编: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515 页。 


… Page 62…

  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64年的1。16%上升到6。4%。其中尤以制成品出口 

  增长迅速。其制成品出口占发展中国家全部制成品出口总额的60%。同样, 

  外向型经济发展带给“四小”的今后课题也是严峻的。由于外向型经济与国 

  际市场的密切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极易受世界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和贸易 

  保护主义的打击,加上“四小”本身的弱点,在其经济发展上并未摆脱在资 

  金、技术和市场上的对外依赖。因此,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是今后“四 

  小”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活力的关键和保障。 

        (2)新的增长机制推动下稳步发展的东盟经济 

       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 

  新加坡和文莱六国。这是经济状况不同于亚洲“四小”,但在六七十年代继 

   “四小”之后,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类国家。尤其是在80年代世界各 

  国经济普遍的不景气和面临困境之中,东盟经济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活力, 

  以至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大有赶上亚洲“四小”的势头,因此成为发展中国 

  家又一支迅速崛起的新力量。 

       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恢复传统的初级产品和原料的生产与出口为中 

  心,实现经济复兴。与“四小”不同,东盟国家(新加坡、文莱除外)地域 

  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渔业和各种矿产品加工业的优越条件, 

  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它与“四小”同样有着遭受殖民奴役的惨痛经历。 

  由于主要经济部门均为外国垄断资本把持,东盟各国的民族工业极其落后, 

  所需工业品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长期的殖民掠夺造成其经济结构畸形发 

                 ① 

  展。主要国家 都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落后农业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严重破坏,独立初期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经济生活基本靠几种初 

  级产品的生产出口来维持,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落后地区。为解决民族的生 

  存与发展问题,实现经济自立,东盟各国的主要经济任务是,迅速恢复遭受 

  严重破坏的农业、矿业两大最重要的传统经济部门的生产;恢复或重建遭受 

  破坏的对外贸易,以传统出口商品的输出换回国内奇缺的工业消费品。同 

  时,减少或改变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经过各国的艰苦努 

  力,到5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基本完 

  成。不仅农业、矿业以及基础工业的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一些国家的 

  主要产品,如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印尼和文莱的石油及其制品,菲律宾 

  和泰国的电力、水泥等的生产,已远远超过战前的水平。从而为这一地区今 

  后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通过对传统经济部门的投资、改造,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现代经济开 

  始起步。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恢复,从50年代后半期到整个60年代,东盟 

  各国步入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为了改变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摆脱 

  对外依赖,这一时期东盟各国提出了实行进口替代、建立以轻纺工业为主体 



① 即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 


… Page 63…

                                 ① 

  的消费品制造工业的目标。为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在实现经济目标过 

  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东盟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是与改造和发展传统经济部门 

  同时开始的。就后者而言,一方面它们为改变传统部门的落后生产条件增加 

  发展投资,在提高传统产品产量的同时,努力提高传统产品的加工深度,出 

  口创汇;另一方面它们着手解决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的状况,努力实现粮、 

  麻、糖等重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这些努力为替代进口的消费品工业发展创 

  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仅传统产品的扩大出口为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生产设 

  备的进口提供了资金,而且许多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就是在对传统产品进行深 

  度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泰国的木材加工和菲律宾的制糖业等。这一时 

  期纺织品等许多工业品的产量有了大幅增长。到60年代末国产消费品已占 

  领了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制造业的蓬勃兴起,使这一 

                                                 ① 

  时期各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6。4%,东盟国家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率 

  较高的地区之一。 

       ③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更新和经济的 

  大发展。促使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更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60年代 

  末70年代初以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为实现自身的产 

  业结构升级,大举向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移的过 

  程中,发达国家放松了对一些工业品的进口限制,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出口提供了机会,同时它们又扩大了对接受转移企业的发展中国家的 

  机器设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后者的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 

  件,前一时期东盟国家进口替代工业虽发展顺利,但依靠这种战略发展起来 

  的工业是一种低质量、低效率,且毫无竞争力的工业。要打破进一步发展的 

  障碍,迅速增加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增强工业实力,则必须引进资金、技 

  术和引进高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与国际的有 

  利环境,使东盟国家把视野从相对狭窄的国内市场转向容量巨大的国际市 

  场。60年代末70年代初,马来西亚和泰国首先开始重视发展面向出口的劳 

  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印尼和菲律宾是在70年代中期实现这一经济战略转变 

  的。这一时期东盟国家仍以农业发展为基石,大力发展面向出口的农产品加 

  工业;它们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提供完备的设施,吸引外资到东南亚地区 

  办厂,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工业体系;为改变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运用 

  税收、信贷优惠鼓励推动工业品出口。同时利用条件积极发展以旅游、金融 

  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新的增长机制推动下,东盟国家的农业多样化得到发 

  展,形成了高商品率、高出口率的局面。工业生产和贸易结构也有明显改观。 



① 菲律宾首先在1950 年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泰国在1954 年颁布了“鼓励工业发展法”,推动国内外 



私人资本投资工业。印尼和马来西亚则分别在1956 年开始实施五年建设计划,1957 年颁布《新工业法》, 

把工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① 徐建国、吴洪主编:《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年。 


… Page 64…

  整个70年代,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制造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都在两位数 

  以上,菲律宾这一指标也高达7。2%。东南亚地区由原料产地变为原料和工 

  业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商品交换市场。进入80年代,面对 

  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东盟国家开始发展面向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 

  化工业,如印尼重点发展石油提炼、机械制造,马来西亚则发展钢铁、石化 

  工业等。随着制造业产值的进一步提高,这些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正逐步取 

  代初级产品的出口。1986年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 

  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61%、22%和36%。① 

       由于东盟国家坚持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并在工业发展 

  中实行恰当的发展战略,如工业化依靠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起步,靠发展出口 

  加工业得到扩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量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工 

  业。从而经过短短20几年的发展就已基本改变其落后面貌,国内生产总值 

  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中 

  等或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并成为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对手。虽然近 

  年来因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其经济发展造成种种困难,如受西方贸易保护主 

  义影响,外贸出口收入和国际储备减少,外债负担加重和经济建设资金短缺 

  等,但东盟国家依靠已有的发展基础和增强了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依然 

  保持较高增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4。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经济发展 



       这是以石油开采和炼制为主要生产部门,以石油及其产品出口为主要收 

  入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是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目前 

  生产的出口石油的30几个发展中国家中,这类国家有20多个。除中东、北 

  非的国家外,有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文莱,非洲的尼日利亚、加蓬,拉丁美 

  洲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发展石油生产为动力带 

  动经济发展。战后,经过70年代的联合斗争,油价上涨为这些国家带来了 

  大量收入。它们利用这些资金改善国民生活,从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 

  绩,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落后状态。因而在80年代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