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同人]穿越射雕之皇帝难当 作者:辰辰小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射雕同人]穿越射雕之皇帝难当 作者:辰辰小天-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若沈款款而谈:“三省改为内阁,内阁总领六部,直接对朕负责。内阁之中有九人,设一首辅,总领内阁,设二次辅,辅助首辅,其余皆为阁老。
  
  “另设枢密院、监察院,枢密院只有审判之责,不具备抓捕、调查之权利;监察院监控全国,有举报、调查之责,五审判、抓捕之权利;再设‘国安’一院,意为‘国家安定’之意,行使抓捕之责。此三院直接对朕负责,不经过内阁。
  
  “六部之中,刑部划归枢密院管辖;其余五部仍在内阁管辖之下。其中工部除原有的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之外,再设一科技司,主研究创造,具体的朕会单独说。
  
  “其余四部职责不变。但吏部掌管对文官的选举、勋封、考课,需要参考监察院意见。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民众、钱粮、贡赋。礼部掌管国家礼仪、祭祀、贡举。兵部管掌武人武举、地图、车马、兵器、军械;兵部设一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
  
  “内阁首辅暂定为礼部尚书刘文清;真德秀担任次辅,兼任户部尚书;魏了翁担任次辅,兼任吏部尚书;叶适担任工部尚书,入内阁;孟宗政担任兵部右侍郎,入内阁;鄂王岳飞后人丘山,恢复本姓‘岳’,承袭鄂王位,令兵部尚书,入内阁。剩下三人,朕自有主张。内阁采取投票制度,其中内阁首辅拥有两票,其余人拥有一票。朕则拥有一票否决权。”
  
  刘文清是苏若沈提拔上去的,为人没有多大能耐,但是对于苏若沈的话却是不敢违背。对于需要中央集权的皇帝来说,这样的首辅可比有能力却与皇帝意见相左的宰相更有用处。
  
  真德秀和魏了翁却是可以胜任尚书之职。内阁之内不能没有一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将,次辅之位,二人也是当得。
  
  至于叶适,他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目前苏若沈可以启用的人选之中,叶适无意是最适合的。
  
  孟宗政的考量,主要来自于孟珙。且内阁之中应该有军方之人,这样才算得上是平衡。
  
  岳山的问题,苏若沈也只不过是借助于岳飞后人的名头而已,至于他本身是否有才能,却也并不重要。给他一个空头王位,以及被架空了的兵部尚书之位,也没什么大不了。
  
  而剩下的三人,却是苏若沈这两年来亲自培养的心腹,将它们安□内阁,即使除刘文清之外的四人全部成了一伙,苏若沈这个皇帝也不会被钳制。毕竟首辅是两票,皇帝虽然只有一票,却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这看似臣子的权力大了,最终还是皇帝的“一言堂”。
  
  乾纲独断。这才是苏若沈的目的。
  
  政治改革处理完毕,下面就是税务问题了。
  
  四川和江南地区现在是宋朝税收最多之地,而四川乃巴蜀之地,易守难攻,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苏若沈可不放心。况且,巴蜀现在也不安分……
  
  这件事情先放一放,等将军权抓牢了,再作打算。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虽然枯燥,但是费时间又费精力= =有错误我也不管了= =就这样吧,累死了




第十一章 临安军校

  接连在朝堂之上颁布数道旨意,苏若沈又下旨增设一“卫圣军”,为天子亲军,由苏若沈亲自担任统帅,统领5万人。
  
  卫圣军采用现代建制,作为一个试点。鉴于这个这个时代的人被局限在这个时代特有的思维之中,苏若沈并没有和他们争辩这种建制的优劣,只是心平气和地让他们睁大了眼睛看着。
  
  卫圣军的训练由苏若沈拟定了现代方案,亲自训练了两个月,效果出奇的好。之后便将卫圣军的训练全部交给了岳山。经过两个多月的观察,苏若沈虽然不懂军事,但是从孟宗政和孟珙的反应之中就可以看出,岳山确实不是草包。至于忠心……
  
  在这个被苏若沈整体洗脑成忠君爱国,并在副将杨昭的继续洗脑下成长得军队,无论如何也不会叛变。
  
  杨昭是苏若沈当初从杨太后手下救出的侍卫之一,忠心没有问题。他被送去和岳山、孟宗政学习兵法,颇有所成。
  
  苏若沈准备让杨昭带一半卫圣军去接管四川,然后重点发展军事建设,将四川变成军事训练基地。
  
  苏若沈将赵与芮送进内阁,打算让其成为自己内政上的帮手。原本的计划是让杨昭进内阁,但是其资历太浅,还是需要出外历练,便将有荣王头衔的赵与芮划进了内阁。
  
  赵与芮对苏若沈有一种盲从,这是苏若沈有意无意间造成的,产生一种神化的个人崇拜。
  
  另外两人,苏若沈打算先将其放入户部和工部担任侍郎,一年左右再调入内阁。
  
  这些事情终于告一段落,苏若沈让监察院监察使遣人去大漠,密切监视蒙古动向。当然,如果可以找到郭靖那是最好的。
  
  历史上,铁木真征服蒙古各部众,被尊称“成吉思汗”是在公元1206年。而直到现在,苏若沈也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而且蒙古各部中,铁木真部还不是强大到可以吞并其余诸部。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是否率十五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苏若沈打算看看,这个世界的发展,和历史相差多大。毕竟《射雕英雄传》他也只是看过电视剧而已,对里面事件的熟悉却是无法与历史相比。
  
  至于金国,苏若沈接手了沂王当年安插在那里的细作。那是一个靠向金国和蒙古走私大宋丝绸、茶叶、陶瓷等奢侈品的商业家族,能于短短十几年事件崛起,是离不开沂王暗中支持的。这个家族一直致力于向金国高层行贿。现在让他们去调查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之子完颜康的信息,相信难度不大。
  
  将两方面的信息整合之后,苏若沈便有了七分把握。
  
  其间,苏若沈下旨,召集各行各业对于发明创造有奇怪想法的匠人,入科技司。科技司司长之职暂缺。其实叶适很适合这个位置,但是也不能总劳烦这位老人。苏若沈想到了秦九韶。但是人家现在也比苏若沈大不了几岁,还没有南宋大数学家的风采。所以,苏若沈只能空着那位置,自己没事就跑去看看。并给科技司的匠人们提出了有关于火枪、火炮的改进想法,要求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
  
  忙完了这些,苏若沈倒是有些清闲了下来。于是他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建立临安军校,培养中下层军官。此举在当时并不被人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安军校的作用逐渐显露了出来,并成为了大宋军人心目中的圣地。
  
  只是作为临安军校的第一任校长,苏若沈心中是怎么想的呢?咳咳,他当时只是觉得,被叫做“校长”很有意思……
  
  想到就做。
  
  苏若沈将内阁召集了起来,开始了属于他的一言堂时代。
  
  “朕知道,你们对朕的一些决定感到不解。”苏若沈扫视一周,“朕也不需要你们可以理解,时间到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朕的苦心。但是现在,朕没有闲工夫解释这些,所以,你们只要听着朕的命令,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就足够了。”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你们做的还算不错,朕的交代都没有落下。”苏若沈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这让内阁的七位成员面色都有些激动。苏若沈虽然还不到14岁,但是他所散发出来的气势,已经算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了。
  
  从普通人成长为帝王需要多长时间?苏若沈说,三年足以。
  
  苏若沈继续道:“朕准备开设一间‘临安军校’,为我大宋培养基层军官,使之都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这样一来,即使主将身死,对于全军也不是太大的打击。”
  
  在座的跟着苏若沈两个多月了,一些词汇还是明白的。
  
  听到此言,岳山眼前一亮,击掌道:“陛下果不愧是我朝的军事天才。如此一来,我军指挥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灵活度。”
  
  孟宗政也道:“将临安军校与卫圣军相结合,相信不会多久,我大宋的军力将上升数个台阶。”
  
  赵与芮对军事不敢兴趣,却在两位当世良将的解释之下,也明白了过来,南京军校的意义,也投了赞成票。
  
  真德秀却是担心:“陛下,如何保证基层军官的忠心呢?”
  
  苏若沈胸有成竹道:“真爱卿知道朕的卫圣军每天必上的思想教育课吧?”
  
  真德秀也是聪明之人,一听便立时明白了过来。他拜服道:“陛下圣明。”
  
  临安军校在异常顺利的情况下成立了,这虽然出乎于苏若沈的意料之外,却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临安军校选址建在距离临安城10里的郊外,管理制度仿照现代军队。
  
  苏若沈的亲笔题词被制成了牌匾,高悬于临安军校的大门之上。
  
  忠君爱国,卫我山河。
  
  这八个字被苏若沈立为校训,每一个进入临安军校的军官,都必须牢记。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简单看一下就行,咱们争取下一章就压缩完,然后进入有爱的剧情~虽然主角现在看似顺风顺水,有些万能了……咳咳,后面就不一定了=V=
其实这个情节大部分穿越者都能做到吧……只是挂名而已=v=




第十二章 充实国库

  经过苏若沈这么没命的折腾,经过抄史弥远等人家得来的钱财很快就用完了,户部尚书真德秀终于急了。
  
  “陛下,现在国库空虚啊!”
  
  苏若沈头痛的看着一脸悲壮的真德秀,这老家伙跟他混熟了就少了往日的敬畏,反而有种向着无赖发展的趋势——这难道都是被苏若沈传染的?
  
  “距离上次抄梁成大等人的家,还没过去几个月吧?”苏若沈装糊涂,“这会儿怎么国库又空虚了?”
  
  真德秀恨得牙痒痒的。他正色道:“陛下,距离上一笔收入已经过去了五个月,您花钱又是大手一批,国库就得少去一大笔钱。况且您的卫圣军日常的训练装备,又是一大笔花销;您又增设了火器营……”
  
  ……其实苏若沈有时候挺同情真德秀的。遇到这么能花钱的皇帝,真德秀真的很可怜。
  
  但是同情归同情,该花的钱一分不能少花。
  
  “荣王不是还有一些没有处理完的逆臣么?”苏若沈温和微笑,却让真德秀冷汗直冒。
  
  “陛下是说……”
  
  “抄家啊,”苏若沈拿起一旁的茶杯,漫不经心地弄着上面漂浮着的茶叶,“目前来钱最快的途径,不就是抄家么?”
  
  虽然抄家很爽,但是却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苏若沈又将脑筋动到了航海上。要知道,那可都是暴利啊!不过出口的东西一定不能是金银,金银之类的,应该向国内进口才是。然后又想到了纸币的问题,苏若沈不禁有些头大。
  
  海军才刚刚整治,言之靖也是刚上任,距离可以海上作战还是有些距离的。
  
  算了,还是一点点来吧。
  
  前些时日想出的商业税管制问题,以及逐步提高商人社会地位的事,在南京周围还算不错,但离了南京,进行得并不顺利,这还需要苏若沈进一步整顿。
  
  说到这里,我们先来看一看宋朝的收入的组成。北宋中期以后,国家税收只有不到30%来自农业税,其余70%以上来自工商税。南宋时由于土地减少,农业税收入进一步降低,只占20%左右,关税占到15%以上。
  
  而宋朝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钱,基本单位为钱,1000钱称为为一贯钱,为1缗。在两宋的稳定时期,米价稳定在300…600钱一石。宋朝时一石米可以折合成现代的66公斤(很多人提到“一说48公斤”,其实是指一石小麦重48公斤),现在中国的平均米价至少已经2元/斤,即至少4元/公斤,考虑到通货膨胀,就按4元/公斤来算吧。那就是说300…600钱的购买力相当于264元,即宋朝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440…88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宋代的税收是历代之中比较高的。农业税率大约在1/30左右,但宋朝按财产将居民分为五等,越富需要缴纳的税率越高,所以宋朝农业税率几乎无法统计,只能算出一个大约的数字;商业税率比较固定,住税2%,过税3%,可以取平均值2。5%;南宋时市舶司的关税税率大约在7%…10%之间。
  
  所以我们可以粗略认为北宋税率为2。5%,南宋税率为3。5%。
  
  南宋最富裕的时期是宁宗嘉定年间,即公元1208到公元1224年,以嘉定十七年即公元1223年为例,宋朝有人口1267万户,大约为6500万人。那时的年财政收入也能达到10000万贯,除以3。5%的平均税率,再除以人口数,不难得出南宋中期的人均GDP为38680元,约折合5460美元。
  
  由此可见,宋朝的人均收入相当之高,可以算是富裕了。
  
  苏若沈是公元1216年登基,此时也不过1219年,正值南宋时期最富裕时代。因此苏若沈才可以大手大脚用了这么久钱财,真德秀才不得已提到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宋朝的海军十分强大,曾航行到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的埃及)的港口。士兵们装备精良,驾驶着船尾装有方向锚的大型船只,通过指南针确定航行的方向。虽然现在有所退步,但苏若沈相信,只要稍微进行一下改造,再忽悠那些海客去带动贸易,他将不再会为钱财而发愁。
  
  第一批去进行贸易的海客,恐怕还得他亲自去忽悠。皇家商会?不错的主意。
  
  海关需要看紧了,不能将到嘴的肉给漏掉。不过在那之前,是不是应该造势呢?
  
  想到此处,苏若沈放下茶杯,对真德秀道:“真爱卿,此事先这么办,其他的朕倒是有个主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