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之西晋灭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胡之西晋灭亡-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兄卣裥鄯绲幕幔墒欠岵荒苊娑允О埽聿缓檬О芎蟾鞣矫娴墓叵怠U庖坏闶欠嵝愿裆现旅娜醯悖荒艹阶约骸
  大败并不可怕,曹操就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惨败,刘邦与项羽交战,失败了七十多次,但是他们能挺过来,能够手下的文臣武将有信心继续跟着他们,能够最后战胜对手。
  而符坚,却像项羽一样,一次失败就没办法爬起来。
  肯定会有人提起慕容垂。
  其人,不败名将。早年战败东晋无敌名将桓温。
  淝水大战后,在符坚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又是慕容垂站了出来,力挽狂澜,仅仅凭一己之力敌住士气高昂的北府军,救了符坚。
  在五胡史中,慕容垂绝对是一个神话,以至于后来一个〃慕容垂死了〃的谣言能够使整个燕国军队崩溃。
  这些说法的确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最为我们所熟悉,其为患久已。五胡十六国中先后有刘渊建立的赵汉帝国,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王国,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帝国。
  鲜卑也是历史久远,西晋时期慕容廆就名震天下,慕容皝建立前燕帝国,慕容垂建立后燕帝国,慕容泓建立西燕帝国,乞伏国仁建立西秦王国,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慕容德建立南燕帝国。北魏帝拓拔嗣也是鲜卑族。
  氐族有李雄的成汉帝国(五胡十六国之第一建国),符健的前秦帝国(至符坚时期盛极一时),吕光的后凉王国。
  羌族有姚苌的后秦帝国(其后姚兴继位颇为兴盛)。
  而羯,几乎是凭石勒一个人的力量使得羯族并列五胡之一。
  石勒建立的后赵在当时四国并立(东晋、成汉、前燕、后赵)中是最大的。
  羯族最后的结局很惨。
  石勒死后,石虎(石勒之子,名将,嗜杀成性)篡夺了后赵皇位,穷奢极欲,当时石赵国道路上〃死者相望〃,十分凄凉,石虎是五胡时期有名的暴君。
  石虎死后,冉闵(汉人,父瞻为石虎养子,史称勇力堪比霸王)篡位,建立冉魏。不久即大开杀戒屠戮胡人,国中凡稍有点深目,须发发黄等胡人特征的,一律杀死。当时被冉魏政权所屠的胡羯达二十余万,羯人因此灭绝。(东晋亦把冉闵视为屠夫。冉闵的政策导致了胡人空前的大联合,最终招致了冉魏政权的快速覆亡。其冉魏政权只存活不到三年)
  也许因为是悲剧,所以才使人为之心动吧。
  石勒是羯人,羯人只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裔。那个时候,羯人相比于匈奴,地位还要低得多。
  在当时的汉人眼里,匈奴人不过是野蛮人。而羯人更是劣等人种,可以任意抓起来做奴隶使用。
  晋惠帝末年,并州饥荒大乱,石勒外出逃生,几次被抓起来就当成奴隶给变卖。想必这段当奴隶的历史给石勒很大的刺激,不久石勒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十骑投奔,成为十八骑。历经多次的战争,最后投奔了刘渊,并且因为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重用。(刘渊死后,刘聪篡位,是为暴君;刘聪死后,名将刘曜篡位,其人曾破长安,擒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孝愍帝,后为石勒所败。)
  最为难得的是石勒克服了自己的民族偏见,克服了深仇大恨的内心阴影,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攻陷幽州后,石勒对王浚的降将作了调查,唯裴宪、荀绰家只有书百帙、盐米各十余斛,其他将佐多资材巨万。他对裴宪、荀绰大加赞赏,〃吾不喜得幽州,喜得二子〃一语成两晋名言。
  石勒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在征战中能够礼贤下土,集中汉族士人为〃君子营〃。推行 〃汉夷分治、汉夷互尊〃的政策,很受好评。
  史载后赵全盛时期〃所辖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这些不是仅靠简单的征战胜利能够取得的成就。
  而当时西晋颇有影响力的晋阳刘琨和南方的祖逖却壮志难酬。
  刘琨和祖逖就是历史上闻鸡起舞的那两位。
  刘琨早年是贵公子,生活浮华放荡,后来在西晋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变成了爱国名将。
  刘琨长期占据了晋阳,给匈奴的赵汉以严重威胁。
  可是汉人的老问题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发生,刘琨与幽州大将王浚不和,于是,本来是唇亡齿寒的两人反而变得不共戴天。
  王浚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石勒用计,王浚还真以为石勒愿意投降他,并且拥戴他做皇帝,于是诚挚邀请石勒到幽州来。
  石勒打算去幽州袭击王浚的时候,还是犹豫不决,担心刘琨乘虚而入。石勒的军师张宾指出〃刘琨、王浚,虽同名晋臣,实为仇敌。若修笺于琨,送质请和,琨必喜我之服而快浚之亡,终不救浚而袭我也〃。
  最终果然如此。
  等到刘琨惊觉石勒威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错过良机。
  不久,刘琨失去晋阳,投奔段匹单,被杀。
  与刘琨同时的祖逖,在主政的左丞相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镇守建康时候,慷慨陈词,要求领兵北伐,收复失地。司马睿哪里会想把北方的正统皇帝接过来夺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敷衍祖逖,仅授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虚职,〃给千人口粮,布3000匹,使自行募兵〃。
  祖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至中流击楫而誓:不收复中原不回渡。
  至淮阴铸兵器,募集2000余人北上。先屯芦洲,进据太丘。
  317年,祖逖求得南中郎将王含和蓬陂坞主陈川的援助,说降樊雅,据谯城,解除石勒部将石虎对该城的围困。
  320年,祖逖击溃石虎部将桃豹。镇雍丘,数次遣兵拦击石勒所部,其时后赵守卒归附者甚多,黄河以南坞主多弃后赵归晋。
  祖逖继续练兵积谷,准备进取河北。
  321年,晋元帝看祖逖颇有进展,心下难安,派心腹尚书仆射戴渊(充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夺取祖逖兵权。祖逖深感北伐难成,忧愤成疾,于同年九月逝世。
  322年,后赵军乘机又入河南,祖逖北伐所克之地全部丢失。
  于是,西晋最后的机会因为刘琨和祖逖的失败而告终。
  也许,历史上本可以出现〃刘琨的传奇〃或者〃祖逖的传奇〃,然而五胡中只留下了〃石勒的传奇〃。
  如果汉人能够在强敌入侵,岌岌可危的时候,能够团结一心,不搞争权夺利,因私废公之类的事情,还是能够演绎出很多汉人的传奇故事。
  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他们固然演绎了传奇,但是,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的。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这样的历史,石勒的传奇才更加可贵。
  毕竟,石勒战胜偏见和陋习。
  而且,他成功了。
  写完这章的时候,又随手翻起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颇有感触。
  我们是应该对自己曾经和现在的偏见感到羞耻。


6。五胡纵论
 
  说五胡史,不可不先辨民族之差异,文化之优劣,风气之变迁,制度之改革。
  何者?
  五胡那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惨烈的教训,民族矛盾以五胡时候的处理方法,只能是给各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我们分析过去,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
  后面所分析的民族、文化、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等方面,话题起源于五胡,但是成因却由于东汉、三国时期,而其中的某些规律却又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甚至遗毒至今。谈历史不能够单纯的就史论史,要主要的是能够启发今天的人,所以分析又不能只拘于五胡史。
  例如政治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改良汉代贤良举荐制,这种改良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晋朝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制,就已经异化成为垄断和特权的制度。东晋灭亡后,北魏汉化运动又将东晋的门阀制度完全吸收,这点又需要与北魏的汉化改革得失加以区分。所以必然要将前因后果说清楚。
  又如晋朝的社会风气是〃清谈〃,起源于汉代的〃清议〃,那是知识分子的觉醒,以群体的积极态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惨遭两次〃党锢之祸〃,有骨气也挺不过杀头,于是〃清议〃变成了逃避现实的〃清谈〃,而且随着司马氏的夺权,清谈之风愈演愈烈。这些来龙去脉,虽然表面上不是五胡时候的事情,但是直接对五胡史造成深远影响,不可不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只读历史,不知今天,不吸取教训、不变通改进,那读历史也没有意义。所以从五胡史中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历史,然后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而不仅仅是感叹那些惨烈,然后又若无其事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已经为这些偏见和迷信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已经足够警醒中国人了。我们需要看到过去和今天,提出疑问和思索。本文虽然不无联想丰富之嫌,但是以为这些教训对今天有很大的帮助,若能避免,善莫大焉。
  但愿是闻者足戒。
  整个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不是短短数千字能表述清楚的,我试图从五胡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为强调重点,难免有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之嫌,更加上本人学识所限,纰漏在所难免。
  不当指出,敬请指正,感激不尽。



6。1。纵论优劣
 
  民族之间的差异,以为《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描述将民族之差异写得尤为深刻,特载于下。
  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
  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
  汉使曰:〃然。〃
  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
  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々,冠固何当?〃
  这一段还是有点晦涩,先来翻译一下。
  这是西汉初年汉朝的使臣与代表匈奴的汉朝降人中行说之间的一场辩论。
  汉使:匈奴的风俗不尊重老人。
  中行说:那么就说汉朝的风俗吧!如果家里有人轮到戌边或当兵出发时,老人和长辈难道不是都将自己暖和的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穿,把自己的好食品给他们带着吃吗?
  汉使:是呀!
  中行说:匈奴人明确以战斗进攻为主要任务,年老体弱的人没有战斗力,就将自己质优味美的食品给强壮的人吃,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他们的保护,这样父子双方都能获得长久的安全,怎么能说匈奴人轻视老人呢?
  汉使:匈奴人父子睡在一个帐篷中。父亲死了,儿子娶自己的后母。兄弟中有人死了,就娶他的妻子。没有衣冠服饰,也没有宫廷礼节。
  中行说:匈奴的风俗,大家吃牲畜的肉,喝它们的奶,穿它们的皮。牲口根据水草条件,随时转移。所以情况紧急时人人都能骑马射箭,平时大家就喜欢随随便便。因为没有什么约束,所以容易管理。国君与臣子的关系很简单,全国的政务就像一个人指挥自己的身体一样方便。父子兄弟之间相互娶对方死后留下的妻子,是为了防止种族灭绝。所以匈奴再混乱,也要尽量保存自己的后代。你们汉朝的礼法制度虽然详细,父兄死了子弟不娶他们的妻子,但亲属疏远一点就互相残杀,甚至灭绝宗族,干的都是这类事。况且礼法太繁琐了,上下都不满意;宫室盖得太好了,劳动力消耗就大。你们百姓一有紧急情况也不会作战,平时却整天忙于劳动。可怜你们这些住在土屋子里的人,虽然衣服穿得整齐,帽子戴得漂亮,嘴里夸夸其谈,又有什么用处?
  这场辩论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所在和原因。
  站在汉人立场上,是无法理解匈奴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因为这些匈奴的文化是适应匈奴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
  我们用用汉人的标准来衡量其他的民族,本身就是可笑的。事实上汉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的汉文化优越性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这里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匈奴有父亲死了,儿子娶自己的后母的习俗。
  王昭君也有过这样的遭遇,只是史学家不愿提及罢了。
  〃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元帝时以良家女选入宫中。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嫱自请妻单于,称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上书求归汉,成帝不许,命其遵匈奴习俗为新单于之阏氏。〃
  想必那时候的王昭君一定很尴尬吧,然而后世的史学家也许感到更加尴尬,所以他们故意忽略这件事情,而我们也就很少人知道王昭君有过这么回事情。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经过过滤的。
  前汉第二任皇帝刘聪,是建国者刘渊的第四子,他娶了后母单氏,并且立单氏的儿子、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义为皇太弟。?前汉第三任皇帝刘粲,娶了后母靳月光、靳月华(刘聪的老婆)。?
  于是我们就能够了解,在五胡史中刘聪与他母后单皇后的暧昧关系,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匈奴习俗历史这根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后世史评家习惯评价刘聪的荒淫、暴戾,首先就引用单皇后的例子,然而固然刘聪是荒淫、暴戾,但是在单皇后这件事情上,刘聪还是背了黑锅的。
  这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汉人习惯于用自己的伦理道德要求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