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七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禅七日-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讲的这一句话,他就写了一首诗,赞叹自己的师父,药师啊,云在青天水在瓶,不是哟,千株松下……第一句话,“炼得”修得身形似鹤形,炼得身形似鹤形,第一句诗你看到药山禅师一定很瘦、很高、很长,他说他修到了炼得身形,走路一定大步大步走像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千株,木头一个朱,千株松下两函经,两函经,我来问道是无余话,他说我来向师父求道没有多的一句话,只告诉我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他是恭维他师父药山禅师。还有一首你们翻翻《指月录》上,药山李翱这一段,我一下记不得了,那更好,他讲什么  
……讲他的师父,有时独上知峰顶,有时候爬到山顶上一个人站一下,月下披云啸一声。在月亮下面四面都是云包围住,月下披云啸一声,哈……这样一叫,实际上就是我们教你的,呵  
哈 呼  
嘻,可是他发出声音一叫,历史上记载,药山禅师站在峰顶上一叫,这个声音在地平面上夜里一叫,二十里路的人都听到他的声音,你看他的气功到了什么程度,这个就是气功了,不是假的。有时独上知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也是李翱写他的师父药山,为什么讲这一段呢,刚才给你们……叫你们眼睛定好对不对,所以牵到这一段。这个李翱在历史上,这是对于中国文化教育历史一个非常重要公案啊,一个故事你们不知道,都划一个时代的,这些大和尚们。



  
到了宋朝有个人,这个故事要吃了饭再形容,我看,我不过先说啊,宋朝有个人做过宰相,这位先生穷书生出身的,穷书生出身,有个富家的小姐,学问也很好,看得起他,嫁给他了,后来考功名做了状元当过宰相,张商英居士,在佛教里是个大居士,宋朝一个宰相,他出身很穷,讨了一个有学问、有钱的小姐,后来考取功名中进士,还没有当进士以前他当什么官呢,这个时候做的官很大,宋朝的转运使,转运使管财经,管交通、经济的,管外贸,现在的外贸、交通、商业、经济、海关都在他手上管,转运使很大,那个时候权力很大,他是个儒家之徒,读孔孟之书,反对宗教、反对佛法的。这个太太呢,学问很好,他也很怕太太,不是怕,尊敬她,最穷的愿意嫁……富有的嫁给他,一路读书是他娘家培养他,功名考取今天,而且这个太太学识修养都很高,太太信佛,天天看佛经,他理都不理,但是他也不反对太太,现在来讲信仰个人自由嘛,不过他心里也不同意太太信什么迷信、宗教,信个什么佛耶,他不好讲,他就告诉太太,我想写一篇文章。他说,你想写什么。《无佛论》。无佛论,没有佛,骗人的,无佛论,这是公开反对啦,太太信佛天天看佛经,他也不反对,不过他是公开反对啦,给太太说,我想写一篇文章。太太说,你想写什么。想写无佛论。这个太太怎么讲,既然无佛,是何必论它呢。既然你认为没有佛了,还写什么狗屁的文章,论什么。张商英一听,完了,愣住了。这一棒给太太头打昏啦,他要写一篇无佛论,太太说,既然无佛,相公,你何必论它呢。这就是禅宗,简单明了一句话,他就不写了。有一天他进太太房间一看,太太的书桌上摆一本书,好漂亮,缎子的封面古书,线装的,这个角上还用绸子包起来,他看那么漂亮的书,过去一看什么,《维摩诘经》,《维摩经》。《维摩诘经》是很有名的,鸠摩罗会法师译的,维摩居士说法的经,很恭敬,他一看那么好的书,跑来一看,拿起一看,那么漂亮,问太太,这是什么书,那么漂亮。太太说,你看嘛。他一看,书名《维摩诘经》,他说真奇怪,我们圣人的书,孔子、孟子、四书五经都没有那么讲究,一个印度来的外国的和尚的书怎么那么讲究,又是反感,不过他翻了一下,一翻啊,眼睛被经典抓住了,这个文章句子之美啊,他捨不得了,看去,越看越捨不得,拿到手上不放了。太太抓住机会了,禅宗的棒喝,这一棒子要打,相公,拿去看一看,看完了好写无佛论。所以你们女居士们,要结婚的要晓得修禅宗,管理丈夫,“妻管严”,要这样管的,哪里瞪起眼睛,不准去看,不准去碰,那多讨厌啊,他就很温柔的。相公,既然这样你去看,看完了好写无佛论。这一下《维摩经》看完了,他信佛了,他信得比太太还厉害,所以你们也学会教化人,不要随便啊,信佛好,像我在台北,过去国民党有一位非常大的了不起的名人,文章也好,太太文章比他更好,同学,他自己天天跑来跟我俩个学佛打坐,太太理都不理,他就跟我讲,怎么样把我太太也感化过来,我说你的太太我怎么感化,有什么办法,大家就打他的棒子,他说你总要想个……大慈大悲,我说你这个笨蛋,怎么叫我想办法呢,你想办法。他说怎么想啊。我说,她的学问比你好,对啊,我说你把《六祖坛经》,好的,你说摆在桌上,不要收起来,自己摆得好好的不准她看,这样你太太就好奇,你出来了她会拿去看,他说……,后来就照我这样办,太太信佛得比他还厉害,你越叫人家信越不信。你要信,我还不给你,这样,就好度人,所以学佛要度众生,要懂得方便般若波罗蜜,方便者要懂,教育要有方法的嘛,没有方法你怎么教啊,方便波罗蜜就要懂得了。这个张商英后来学佛以后,自己认为大彻大悟了,得道了,看各方面的这些禅宗大师,看不上眼,自己官又大、名气又大,大居士大权威的官位,又是佛法又高,那时候佛法一高那得了啊,在学术上大家不敢碰。有一个禅师叫云峰悦,云峰是山名,云峰悦大禅师,有一天也在江西,这个……张商英准备到山上看看,听说云峰悦的名气很大,究竟这个禅、道高到什么程度他要来看看。结果云峰悦夜里,早晨起来就告诉徒弟,他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看到太阳在我身上转过去,真的假的不知道,我断这张商英要来了,


本篇文章由tianxin录入

    











《南禅七日》第十五盘——附一
  他们三位同学,老同学,同你们这里的那位新同学,不死心,硬要行香,走一趟,好吧!(大众绕禅堂行香)现在我们不是部队出操啊,不是在练兵,在行香,因此,走路的脚步,不是在那里顿脚,玩把戏啊。真的会走路,行香的人,等于练武功的道理是一样。走路是两句话的原则,举步,腿抬起来,如灵猫捕鼠。那个猫抓老鼠一样,一点声音都没有。落脚踏到地上,如泰山压顶,实在的,很轻灵的。不是在那里穿个皮鞋,背个枪,在那里练顿脚,踢呀,踏呀那一套。举步如灵猫捕鼠,下脚如泰山压顶。很轻灵的,身体放开,没有身体的观念,很自然的,这个就是经行的道理。眼睛不要低视,平视,看前面,照相机一样,看前面那个人的头颈领子那里一样,这个视线的程度。不要妄想,抬起头来,不要妄想。行若无事,自己不晓得在走、不走啊。眼睛不要上望,也不对,平视。(南师香板击地,大众止步。……)  
  所谓观世音菩萨,普通叫做观音。为什么叫观音,本来翻译是观世音,到了唐朝有个人做皇帝,避讳,他的名字叫李世民。所以观音菩萨,也退位一点,客气一点,把中间世字拿掉,所以叫观音。就是观世音菩萨。每一个菩萨的名号,同修行做功夫的经验有关系的,观察世间,自然界一切音声而悟道而成道的。所以他的报告在《楞严经》上很重要一段,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修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的报告第一句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佛要他起来报告的,释迦牟尼佛要他起来报告,他就报告,最后的第二十五位,他是第二十五位作报告的,二十五位文殊菩萨做结论的。他说我的修行法门,用耳朵听声音,从“闻”耳朵会听,也不是参话头,也不是念佛,从耳根进入。这个世界有个耳根,一切声音都听到了。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尤其听那个海潮音,潮水来或者在溪水旁边,听那个流水滴滴答答,潮水轰隆轰隆。一阵一阵的浪潮,叫海潮的音声。吵人的不得了,就在吵人里头修。耳朵会听见声音,
  
  这个声音一进入,进来以后,自己用智慧去参究了。“思”,思考,就是参究,禅宗讲参,也包括了思考。耳朵是个空的啊,声音进来里头耳膜就反应,听见了。听过了,声音到那里去了,这是一个声音,声音的性,本空。你说空吗?有,当下就空。从闻一切音声,或者听自己内心的,血液的流动,思想的音声,一声一声,观世音菩萨正讲到他要听了,刚刚好下了一点雨,现在他也不给我们听了。不然下雨,滴滴答答,从闻思修,声音方面的,从声音这个上面进入。入三摩地,到达入定的境界。他利用耳根起修,到达入定境界。那么,他用功的过程,简单明了的把原则给我们报告,所以你们现在坐在这里,如果眼睛不看,耳朵听我讲话,放狗屁的一样的声音,这是音声修了,这是观音法门。从初于闻中,

  第一步,耳朵听到声音,旁边的人呼吸声音也听到,什么都听到,在闹市里头汽车吵的呀,都听到。你说声音好烦人,烦是你意识烦,第六意识烦,声音根本无所谓烦不烦。如果你练习惯了,像我们有时候经过那个机器间,或者是飞机要起飞了,在飞机下面站著,两个耳朵轰……好像快要聋了,你马上把耳根听的功能一空,什么都不起作用了。耳朵为什么震聋了?是你因为声音进入耳膜,你意识心配上了,意识一著急,神经一紧张,耳膜震破了。如果意识不著急,神经不去紧张,你整个放松了,没有事啊。同样道理,他说所以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开始听,听一切声音,每一个声音都听到,慢慢地也不是用心去听,自然听到,自己老是在那里静,这个声音来了,就听到,声音跑掉就走了。入流亡所,慢慢听啊……“入流”到什么流,不是流水,证入了自性的法性的功能之流了。于闻思修,初于闻中入流,证入法性之流。亡所,慢慢就忘掉了所听的是什么,狗叫同我讲话的声音是一样,不起分别了,入流,进入法性之流之性,忘记了所以然,所听的声音了,第一步,他说。
  
  第二步呢,所入既寂,所听的声音进来都没有妨碍了,自己内心非常清净,寂灭,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怎么样?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进入菩萨的大定的境界,得无生法忍。动相,是听到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有没有现状呢,有境界没有,有啊,什么都听不见,也在听,那个是静相。有声音是动相,刚才我们在走一样,大家都在走是动相,一个香板,啪,一拍定住了,定住了这一刹那,什么声音都没有,这是静相。两个现象,并不一定说动相不对,静相就是道,不是这个意思哦。动也是相,静也是相,正反的,等于这个手心也是手,手背也是手。动也是相,静也是相。真的道在那里,能动能静的那个本能那个自性。动静二相,了然,都清楚,动来了声音来了知道声音声音去了知道没有声音,动静了然不生,一个杂念妄想都不动了,第二步功夫。观世音菩萨都给你讲了,修持经验都有,是你们自己看经学经,一边学,差不多观世音菩萨还要跟我们学呢,自己没有用心。
  
  第三步,如是渐增。这个样子的境界,如是,就是这样。渐,慢慢……不要急,只要你功夫到了,渐渐地增加这个境界。闻所闻尽,听到声音,能听声音的动相的,能知道静相的,这个能闻之性,闻,所闻的境界都空,都没有了,闻所闻尽,都没有了。那我们讲什么都空了,他没有讲空了。“闻”,听到的。能闻之性,所闻的。都空了,能所都空了,慢慢的都亡了。尽闻不住,你觉得,什么都听不见了,什么都空了,这个境界认为自己了不起了,不要,还要放下,不理,没有关系,尽闻不住。那么这个时候,第四步,你会觉得自己能够知道,能够灵灵觉觉的自性,觉所觉空,能够知觉一切的,以及自己本身能觉的作用,能觉所觉都空了,真正达到空灵的境界。然后,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在空的境界慢慢修持,久了以后,能空的与所空的都没有,不是没有,达到圆满境界,圆满,不能说他空,也不能说他有,也不能说他非空,也不能说他非有,空有都不分了,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连空也没有,连空也空掉了。有个空,已经不空了嘛!最后呢,连空也不空。生灭既灭,能生能动能静生灭法,这个都寂灭了。寂灭现前,自己的本性本来面目就现出来了,就是这个样子。他说他报告佛,观世音菩萨,我为什么修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就是靠音声入道的,他到了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就在这时候跳出了世间,超越了。不但跳出世间,也跳出了出世间。等于说这个时候出了家,这个时候又入了家,无家可出也无家可入,无境界可出,无境界可入。然后他的一切,因为他的愿力大慈大悲,所以,普遍地在苦海茫茫中间度众生,而且观世音菩萨随时化身是女身,尤其是他同情女性的境界,实际上他无男女相。观音菩萨各种各样的化身都有的,因为他的慈悲愿力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行香?以讲观世音,讲到他,他又下起雨来,一想他他就雨来了,现在他又不下了。哦!对了,这里是南普陀,他的分殿,是要来看看才对。所以我常跟大家基督教、天主教那些神父、牧师讲笑话,你们啊,做生意做不过佛教的。怎么呢?你们只有一个天堂,在别的世界开了一个观光饭店,而且教人家不要怕死,早死更好,到我们那个观光饭店,免费招待就上天堂。你们每一个宗教,都在另外一个世界开了一个招待所、观光饭店,当然佛教也开。佛教开的是西方极乐世界,老板是阿弥陀佛,总经理是观世音菩萨,也还有个副经理大势至菩萨,都在那里帮忙。所以你们每个宗教都讲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