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教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可以情求矣。肤知之矣,肤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臀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
不辍。
  黄帝升天之说始于汉代,大概是在道家推尊他为教祖以后。在战国时代想必有
许多假托黄帝底书,故在《列子》里常见“黄帝之书日”底弓向。汉初黄老道确立,
对于黄帝底神话也随着创造出来。华前国可以看为汉代道家底理想。
  三、终北国《场问篇》说禹曾到此国,周穆王也到过。这国底情形是: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日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
雨露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涉。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
状若额甄,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日滋穴,有水涌出,名日神演,臭过兰椒,味过
酷酸。一源分为四,评注于山下,经营一国,土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
而从物,不觉不争,悉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
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天不病。其民事
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俄则饮神
演,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休浴神演,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终北底人民所过底是极自然的生活,但到时候也会死。神演不是不死药,只是
~种生命酒。这国人没有衰老哀苦,只有生死,还保存着纯粹的道家理想。
  四、列姑射山从《庄子·逍遥游》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看来,姑
射山在很早的时候已被看为神人居住底处所。他海经》记姑射已有海陆二处。《东
山经》记姑射、北姑射、南姑射三山;《海内北经》记列姑射及姑射国。郝缆行
《山海经笺流汹《庄子》所云藐姑射之山在汾水之阳,而列姑射则在海河洲中。这
可以看为从山岳说移到海岛说底例。《黄帝篇》说: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
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
  不畏不怒,愿感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想。阴阳常
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有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天
恶,物无疵病,鬼无灵响焉。
  这也是从道家思想创造出来底。总以上诸处底情况说来,那里底土地是很丰裕,
气候是极其和适。饮食男女之事未尝没有,不过顺自然的要求而行便了。那里底人
物个个像处子一样,没有衰老疾病愁苦底事,随意所适,上天入地都很自在。没有
社会国家,没有上下尊卑,人人都不受任何拘束和裁制。活到天年完尽底时候也就
物化了。严格说来,这还木是他乡,因为仙乡必有不死药,只有生而无死。神仙信
仰发展后,方士才认定在地上确有仙人住处,不像从前的空想了。这实在的仙乡不
在天上而在离人间遥远的地方,最著的是昆仑山与勃海中底三神山。此中,昆仑底
故事恐怕是仙乡最古的传说。
  一、昆仑山《周穆王》说穆王听化人底话,一意求仙,‘不恤国事,不乐臣妾,
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眼翩紧而左绿耳,右驻赤攀而左白梁。主车则造父为
御,离商为右。次车之乘,右眼渠黄而左逾轮,左驻盗细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
百为御,奔戎为右。驰驱千里,至于巨冕之国。巨龙氏乃献白鸽之血以饮王,具牛
马之握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回升昆
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治后世。遂宾于西王母,筋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
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放乎!予一人
不盈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
  这记载与《穆天子传》差不多。穆王驾八骏周游天下底传说,也见于《楚辞·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可见这传说在骚人时代
已从北方传到南方。西王母所住底地方本与昆仑无涉,《庄子·大宗师》记在昆仑
底神名堪坏,而西王母所住底是少广。少广,注说“司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西
方空界之名”。《山海经·西山经》说西王母所住底是玉山,玉山在昆仑之西,亦
名群玉山。《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凡而戴胜权。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淮南子·地形训》“西王母在流沙之濒”,是指西王母石室所在,
也与昆仑无关。西王母底原始形状也不是神仙,只是一种山怪。《山海经·西山经》
说它底形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居河水之涯,司天灾及五残。
其次,有以西王母为西方底国名底,例如《尔雅·释地》说:“孤竹,北户,西王
母,日下,谓之西荒。”以西王母为女仙,大概是道教成立以后,魏晋时代底说法。
《洞冥记》及《汉武内传》都是魏晋间底作品,故所记西王母与汉武帝底关系都是
很晚的话。在魏晋间更以东五公与西王母对待,以他们为男女仙底领袖,如《神异
经》及《拾遗记》所记都是当时底道土所造出底。
  关于昆仑山,记得最详的或者是《淮南·地形训》,及《山海经·西山经》及
《海内西经》。《地形训》说:“掘昆仑山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
百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徒树、不死树,在其西;
沙棠、琅歼,在其东;绔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
四里,里间九纯,纯文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
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门阀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黄
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瞰,贯勃海人禹所导
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椰,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
黎,余吸入于流沙;绝流抄,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瞰,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
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
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臧上倍之,乃维上天,登
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他海经》所记底与上头所引差不多,不必尽录。此地说掘昆仑虚以下,地中
有增城九重,再高起来。对于九重城底高,《楚辞·天问》还未说明,也许是后来
底想象。山上有木禾,围着种种宝树,还有四百四十道门。木禾旁边有九口井,西
北角悬着受不死药底玉横。玉横或是玉液。这里可注意底,是不是古代传说里,人
死后所到底九泉便是这九口井或井外底九条泉水?九泉是否生命泉也有研究底价值。
九泉在什么地方,历来没人说过,但知其中或者有一条名为黄泉。依《庄子·秋水》
“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底意义看来,黄泉是一个登天底阶级。前面说掘昆仑虚以
下,得着这样的高丘,上头有九口井,还有黄水、丹水。《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
教郑庄公掘地为黄泉以会母,也暗示这泉是在地中。或是从地中底水源流出,而诸
水底总源是黄泉也不可知。《海内西经》未记黄水,只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
弱水、青水底名;《西山经》以四水注入四水,说河水注于无达,赤水注于江天,
洋水注于丑涂,黑水注于大枉。如将《西山经》底八水加入总源黄水,那便成为九
泉了。黄水三周复其原为丹水,是黄水与丹水无别,具要掘地然后能见,其余八水
之源或者也在地下。自然,所谓地下也是象征的,因为是从昆仑上掘下去,虽名为
下,实在是上。扁鹊受长桑君底药,和以上池底水,上他是否即是黄水?黄水既又
名丹水,后来道主底不死药名为“丹”,是否也从丹水而来?都是疑问。大概人死,
精灵必到这泉或九泉住,到神仙思想发达,便从鬼乡变为仙乡,或帝乡,以致后人
把在昆仑底九井黄泉忘掉。中国古传黄帝之胄来自昆仑,人死每想是归到祖先底住
处,所以鬼归于黄泉,也许是这信仰底暗示。自九泉变为他乡,于是为死灵再找一
个阴间在北方,后来又从北方东移到泰山,又西移到那都去。黄帝同昆仑底关系,
也见于《庄子·天地》。
  又,《海外南经》也有昆仑虚底名,毕况说:“此东海方文山也。《尔雅》云:
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水经注》
云: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是昆仑不止一处,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这名称。

  二、大壑五山这是最详备的海岛说。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为有二山已流失了。
《场问篇》记: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
纣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
日员桥,三日方壶,四日渐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搞。珠评之
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种。一日一夕,
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高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
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
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
员桥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灭龙伯之国使附,
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索、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驻衍时已经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说法,到后来才加上二山为五
神山。鳌负五山也是从古代传说而来。《楚辞·天问》“鳌戴山怀,何以安之广可
见战国末年对于海洋底知识渐广,而未明深海忽视高山底理,以为底下必有巨鳌负
着,或则随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见解也是如此,以为地下也有大鳌
负着。关于二神山流失底话,想是后起的。终北国中底壶领,或是员桥流到北极底
变形故事。对于神山底信仰,另一个说法是当时误以蜃楼现象为实在,如说望之如
云,到时却在水中,一切的颜色都是白的,都是属于蜃楼底记事。自魏晋以后,神
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遗记》有昆仑、岱奥、昆吾、洞庭、蓬莱、方丈、赢
洲、员桥八山。《拾遗记》又有三壶底名目。三壶即海上三神山,方丈为方壶,蓬
莱为蓬壶损洲为漏壶。秦汉人主所求底是海上这三座山。为他们做这种事情底都是
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汉书·艺文志》说成帝(西纪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
时辑天下遗书,命“待医李柱国校方技”,注说是“医药之书”。《史记偏鹊传》
说扁鹊姓秦,名越人,少时为他人守客舍底舍长,遇长桑君。长桑君出怀中药赠与
他,命他以上地水和药饮下,三十日当见功效。又把所有禁方书都给扁鹊,忽然不
见。后三十日,扁鹊果能透视隔墙一边底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长桑君也是神
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鹊死后,元里公乘阳庆,传他底方技。阳庆又传给淳于意。从
所传底书名看来,也是根据阴阳五行而立底医术。方技多属医术而最要的是不死药
与长生术。秦始皇时底来毋忌、正怕乔、克尚、羡门子高、徐福、安期生等都以方
术为当世所重,但他们底方法都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或是人海求不死药,或
司长生术而已。
  汉初神仙出现,最有名的是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在下部桥上遇
一衣揭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临别,老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
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数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帝至济
北,果见数城山下黄石,便取回去奉相它。张良死与黄石井葬一家。张良在汉兴以
后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记:“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他所
知底四皓——园公、绩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或者也是道弓僻谷底道友。
《世家》说留侯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术,欲从赤松子游,高帝崩,吕后强命他食,说: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乃强食,后八年卒。《巢县
志》载去县治三十里,湖南有山名白云,上有子房调,相传于房辟谷,来隐于此。
洞前有白云庵、地藏殿,远方朝山者甚众。这关于留候辟谷底处所,恐怕是后人所
附会,因为《世家》没说他到什么地方,并记他死去。《史记正动说:“汉张良墓
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秦汉仙人传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长桑君、黄石公之外,还有河上丈人。
《被记·乐毅传·太史公赞》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田河上文人,不
知其所出。河上文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亩公。毛禽公教乐假公。乐播公教乐臣
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
河上公。《神仙传》说河上公当汉文帝时,于河演结草为庵。帝读《老子》有所不
解,以时人皆称河上公解《老子》义旨,乃遣使去问他。他以道尊德贵,不可遥问,
文帝亲自到庵去请教。文帝问他分属人臣为何自高?公于是跃身人空中,距地数丈,
说:“余立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从他受
《素书》二卷。他对文帝说:“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
来~干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