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
  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侯庄贾。可是到了傍晚,
庄贾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田穰苴很生气地厉声喝问:“庄大人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他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就傲慢地说:
“亲朋饯行,多饮了几杯……”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庄贾毫不在乎地说:
“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
“违犯军法该当何罪?当斩!”说时迟,那时快,田穰苴刚刚下令,庄贾的脑袋就被砍
了下来。
  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俯首贴耳地听从他的指挥。
  几个月后,击退了敌人,田穰苴率军凯旋,齐景公亲自迎接,后提升他为大司马。
择  材
  原文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
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
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
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
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译文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地与
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的士兵气
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击队;
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此人可以组
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
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
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
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
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解析
  本篇文章专门论述用人之道。作者把军中将士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描绘出各自的特
点,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因其能而用之”。
  能否识人、用人,是一员将领才干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标准。
将领本领再高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才能战胜强敌。
而军中将士不可能人人一样,必然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很难一个人样样皆精。但是,
一支军队如能充分发挥军中将士的各自所长,就能形成一支样样皆精的强大无敌的军队。
一个聪明的将领,就在于能够了解军中将士各自的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自己
的部下组织成一支样样皆精的队伍。那么,即使这位将领并非武艺超群,而他的军队却
是无敌的。所以说,一位杰出将领的高明就在于“各因其能而用之”!
  拓例
  任人唯贤得天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基,做了皇帝,称为汉高祖。文武百官前呼后拥,毕恭
毕敬。这是农民儿子出身的皇帝在几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呀。于是他在洛阳南宫摆设
庆功酒宴,大庆三天。大家喝着、说着、笑着,非常热闹。刘邦也非常高兴,他对大家
说:“各位诸侯将领,今天是大庆之日,你们都说心里话,不许欺骗我,告诉我,我刘
邦为什么能获天下,而项羽为什么却失了天下?”
  大伙酒是没少喝,可谁敢说胡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唱着恭维话。将军王陵说
得更好,他说:“陛下派壮士去披甲征战,攻下城邑就封给他,有封有赏,有利可图。
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以大家肯卖力替你打天下。而项羽却不封不赏,所以丢失天下。”
有人接着说:“不仅不封赏而且还妒贤忌能,贤能的有功的还要被陷害,遭怀疑呢!”
刘邦笑了笑说:“你们说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
任人唯贤。我重用了三名大贤人。其实在深谋远虑上我不如张良,在治国安民上我不如
萧何,在统兵攻城这方面我更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够重用这三位当世豪杰,所以才能取
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
智  用
  原文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
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
亦不逆人也。
  译文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
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
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
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
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的指挥素养。文章指出,将领用兵要“顺天、因时、依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又从反面强调,不能“逆天、逆
时、逆人”。这样正反两面论述,把这些要求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了。
  讲求“顺天、因时、依人”,在临战指挥上确实太重要了。曹孟德可算得我国历史
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他打败袁绍百万大军,横扫北方大地,所向无敌。但他在赤壁
却遭了惨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吃透“天时”。曹孟德统领八十三万大军,浩
浩荡荡,直下长江,大有一口吞掉孙权、刘备之势。但是,在长江水战,他的北方士兵
不能适应。正当他为此苦恼时,庞士元给他献了一条“连环计”,让他用铁环把战船锁
在一起,三十只或五十只成一排。这样一来,连在一起的战船果然十分平稳,不怕风浪。
曹孟德十分高兴,以为稳操胜券了。谋士程昱提醒说:“船都连锁起来,固然平稳;但
是,敌人如用火攻,就难以躲避了。不能不防。”曹孟德说:“凡是用火攻,必须借用
风力。现在正是严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怎么会有东风、南风呢?我们在西北方,敌军
都在南岸,他们如用火攻,是烧自己的军队,我怕什么?如果是十月小阳春时,我早就
提防了。”曹孟德这是只知一般规律,而不知特殊情况,结果算计不如诸葛亮、周瑜,
大小几千只战船,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八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拓例
  顺应时势寻良机
  《列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两家父子做了同样的事,因此而得到的祸福却大
相径庭。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另一个爱好兵法。
后来,喜欢儒学的这一个,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
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王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法治,
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军政大臣。两个儿子身居显位,他们的亲人也跟着
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但家业却一直不兴盛。孟
家父子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上门请教,打听求官的门路。施家二子以实相告。孟家父
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自己却没想到。为以前白白地放弃高官厚禄,深感后悔。
邻居这么多年,谁不了解谁呢?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绝不会更差!父子三人这
样想着,心里很是兴奋。孟老将两个儿子送上旅程,就象送他们去上任一样快意。
  孟老的一个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
竟发起怒来,斥责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军事、经济更要紧?照你
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束手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此人施以宫刑,
然后逐出国境。
  孟老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以法治国,积蓄力量,跟诸侯抗衡。卫侯不
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
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国以为我
要对抗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你想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
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将会造成不小的祸患”。于是命人
砍去此人的一只脚,并派人把他送回鲁国。孟家两个儿子,已经变成了废人,父子相见,
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心平气和地说:“我
们邻居多年,谁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
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相同,为何
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这就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况且,天
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
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
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既
使象孔子一样渊博,象姜太公一样多才,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孟氏父子恍然大悟,
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您别再说了!”
不  陈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
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
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
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
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
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
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
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
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
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
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
“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
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领兵作战的最高指挥艺术:“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
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和我国历代军事名家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治国领兵的尽善尽美境界。历史上能做到这一境
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少的,诸葛亮作为论据列举的尧、舜、禹、齐、楚的事例,都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圣贤之人所创造的,实在并非一般帝王将相所能做到。
  拓例
  诸葛亮运筹退敌
  建兴元年八月,司马懿出兵五路攻打西川:第一路,派使臣收买鲜卑国王,让其出
十万羌兵攻西平关;第二路,派使臣封官赏赐南蛮王孟获,让其出兵十万从南面攻打益
州、永昌等四郡;第三路,派使臣修好东吴,许给割地,让孙权出兵十万,攻峡口,取
涪城;第四路,命降将孟达出动上庸兵十万,攻汉中;第五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
带兵十万攻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五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
救,无法抵挡。有人报告后主: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报告丞相,不知什么原因,丞
相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后主急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却回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
第二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出来。杜琼入奏,请后主圣驾亲自前去。后
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
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
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
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
虑。陛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后主又惊又喜。接者,诸葛亮又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
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使人不测,怎能泄漏给别人呢?马超被羌人认
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不必担忧了。我
命魏延带一军南下,布好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