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 第8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诵道:“某月某日,故先长官胡公讳宗宪之丧。昔日麾下沈默为文以祭曰……”

  只听他声音微颤道:“公之律己也,则当思公之过;而人之免乱也,则当思公之功;而今两不思也,遂以罹于凶……”说到这,沈默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只得深深吸气,尽量放平语调道:“呜呼,痛哉!公之生也,默既不敢以律己者而奉公于始;今其殁也,默又安敢以思功者而望人于终?盖其卑且鄙之若此,是以两抱志而无从,惟感恩于一盼,潜掩涕于灵前……”

  第二个‘呜呼’之前为一层,极度概括胡宗宪的功过,而且先言过后表功,并未因为和胡宗宪的亲密关系而文过饰非。接着最后一句‘而今两不思也,遂以罹于凶’,是说他自身的不律己,和人们的忘恩负义,共同酿成了这起悲剧。整个这一段,都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仿佛在找理由说服自己……胡宗宪的死,并不怪别人一般。

  然而这种情绪压抑到极点,终于在第二个‘痛哉’后爆发了。单听表面意思,是他说自己在胡宗宪麾下时,也不能严以律己,到今日胡公已逝,又怎么好意思,以大言不惭的‘思功者’身份,来对胡公盖棺定论呢?

  但其实,沈默之克己奉公是出了名的,如果他都算不上‘律己’者的话,那满朝文武又有几个算是规矩的?当然也就没有理由,在这里对这胡宗宪的是非指手画脚了。

  当然以阁老之尊,自然不会落入下乘的一味发泄,他用最后一句‘希望人们由此学会‘自律’和‘思他人之功’’,升华了整篇祭文的格调,并寓有对胡宗宪沉冤待雪的殷切期望。

  这篇祭文简短而克制,压抑而思辨。其褒贬予夺,丝毫不苟。看似冷静理智,但其实是将深挚感情、满腔悲愤、凄楚情怀,都压抑进文字深处了……也唯其深沉,才会更加动人心扉。

  在场百官都能听出来,不是感情深炽而又压抑到一定程度,是做不出这样文章的。再联想起沈阁老的身份和处境,不禁都心有戚戚,又为其得体自制而暗暗喝彩。

  不过,还是不太过瘾……

  ~~~~~~~~~~~~~~~~~~~~~~~~~~~~~~~

  一篇篇祭文显出来,没有什么令人为之一振的东西,甚至都不如沈默的令人寻味……这也难怪,就算如杨豫树、谭纶般,敢于将不忿写在挽联上之人,也不敢在此大庭广众、百官齐聚之时乱放厥词。否则给百官一个‘不识大体’、‘肆意妄为’的印象,就成拿仕途开玩笑了。

  就在百官真的要睡着时,突然大门口处一阵骚乱,引得众人纷纷翘首观看。

  徐阁老隐约看到一个披麻戴孝之哭着进来,从门口大摇大摆进来。他看看赵贞吉,不悦道:“不是禁止闲杂人等入内吗?”今天他最怕有人借题发挥,说些不三不四的言论,是以早嘱咐好了,今天只准五品以上官员入内,以免那些狷狂之士、别有用心之徒来节外生枝。

  赵贞吉也一头雾水,不过下一刻,他就看清了来人面容,一脸苦笑道:“这是个四品官,怎么拦?”

  徐阶定睛一看,不由跌足道:“怎么把他给忘了……”

  两人说话间,一个穿着麻衣,带着白帽的中年白胖子,打着面白幡,哭号着走进了堂中。你道外面层层岗卫为什么不拦他,因为他是国子监祭酒徐渭。

  徐渭进来之后,也不看边上那些牛鬼蛇神,便直扑到胡宗宪的灵前痛哭起来,哭得声嘶力竭、肝肠寸断,边上人拉都拉不住。

  痛哭一阵,被边上人拉起来,他才拿出自己的祭文,放声诵读道:

  ‘唯年月日,后学渭谨致祭于我大明故少保胡公之灵前曰:胡公英灵不远。

  呜呼!

  社稷灾厄,自古有诸。扶危定难,赖以忠贞。

  管子相齐,辅弼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靖康国难,乘舆颠簸;鄂王振奋,宋室偏安。

  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崛起布衣、奄奠海宇,日月重光、山河永固。不幸季室扰攘,倭寇猖獗。少保公临危受命,出镇军旅。当是时也,先帝乾纲独断,如天之日。惜乎奸臣在侧,微云未霁。嗟夫膏腴之地,遍野哀鸿,烽烟处处,天下搔然。我少保公虚与委蛇于谗臣、重振军旅于江南,未己廓清疆域、扫荡奸凶。豪杰群枭,俯伏教化。凶顽巨寇,闻风丧胆。天涯海岛,莫非王土。四海蛮夷,无不拜服我圣朝威严。此不世殊勋,社稷干城。虽古来忠臣良将,于我少保公复何加焉?

  先帝圣明烛照,天威振作,奸臣伏法。圣鉴察察,知少保公遭际艰难,忠昭天日。是故不吝褒扬,累赐恩荣。

  夫高洁之士,殊勋不居。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少保公功成身退,归隐泉林。先帝亦知少保公君子品性,心下高洁。故衣锦荣归,颐养天年。此明君贤臣、相得益彰。

  悲夫先帝、早弃臣民。朝中些许跳梁,妒忌殊勋。日夜僭毁,蔽遮天日。少保公忠而见疑,哀哉!

  嗟夫,自古大德不报、大功不赏。非无圣主,为有谗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鸟尽弓藏,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萧何系狱,晁错受诛。窜梁鸿于海曲,屈贾谊于长沙。条侯羁縻,陨身刀笔之下;梁公囚絷,方知狱吏威严。盖宽饶丹心碧血,自刭北阙;岳武穆忠昭日月,风波奇冤。

  少保公半生戎马,功在社稷。阉竖之辈,觊觎非分恩荣;刀笔小吏,妒忌不世殊勋。构陷忠良、锤炼冤狱。少保公无故被囚,朝野哗然。魍魉之辈欲盖弥彰,丧心病狂。竟内外勾结,戕害忠良!此自古未有之事也!举朝之士,无不扼腕。天下之人,闻之伤怀。先帝在天之灵,亦将雷霆震怒矣!

  少保公泉下稍待。当今圣明天子,焉容此等鼠辈戕害忠良,泼污先帝。但看区区魍魉,跳梁几日哉?!不日天威振作,逆贼齑粉矣!

  维年月日,尚飨。’

  …分割

  注:最后一篇徐渭的祭文,是我的好友清衡先生所写,珠玉在前,我就不再献丑了。但当然不会用他的文章换钱,所以今天第一章,我多写了450。这一章又多写了650。算是1000字免费……

  言归正传。三更一万二,做到了!而且是巨不好写的一万二!满是令人抓狂的古文的一万二!小郎君骄傲啊,这就算第七天了吧?大家的还等什么,鼓励鼓励俺吧,让俺的名次再往上窜窜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录起点,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本书由※※百度贴吧※关_关雎鸠※※精心整理※※※※

第八二一章 白刃不相饶(上)
  
    @@@@@@@@@@@@@@@@@@@@@@@@@@@
  
  〃自古大德不报、大功不赏。非无圣主,为有谗臣!〃
  
  〃条侯羁縻,陨身刀笔之下;梁公囚挚,方知狱吏威严!〃
  
  〃盖宽饶丹心碧血,自刭北阙;岳武穆忠昭日月,风波奇冤!〃
  
  〃但看区区勉勉,跳粱几日哉?!不日天威振作,逆贼齑粉矣!〃
  
  一句句沥血之言震撼人心,一声声讨伐之声直透云霄!这哪里是什么祭文,这分明走向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们,发出的战斗檄文!
  
  徐渭那一声声,不是用说,不是用喊,而是咆哮出来的。只见他的帽子,不知何时已经落地,披散头发,双目充血,几欲捶胸顿足。这情绪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不知是谁愤怒地高喊一句:〃必须彻查此案,给胡公在天之灵一个交代!〃
  
  立刻又有人接了一句:〃是啊,我辈读圣贤书,岂不闻'临事而思御侮之臣'的道理,不能让那些残害忠臣之徒逍遥法外,必须彻查!〃
  
  〃必须彻查!〃〃彻查,彻查!〃院子里此起彼伏的声音越来越响,最后竟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先贤祠大殿之内,在徐渭念完祭文后,却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安静。所有大员都能预感到,这下真可能要出大事了众人目光,不禁偷偷瞟向徐阁老,但见老首辅微眯着双眼,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圣人之怒,不在脸上。修炼到徐阶这一等级的老怪物,是不可能被人从外表看出端倪的,然而他拢在袖中的一双手,却微微的颤抖……此时此刻,徐阁老的感觉,就像当众被人狠狠抽耳光一般。而且不是一下,是左右开弓,不停的抽打!打得徐阁老眼冒金星、天旋地转……
  
  虽然以徐渭之大胆,也不敢公然欺师灭祖,直指他这个师相。然而他此举无异于雪上添霜、火上浇油、真能要了老头的命啊!
  
  内阁其余人的脸色也不好看,他们都知道,前有士子请愿在先,后有徐渭这篇檄文,这下休想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必须要有人,为胡宗宪之死负责了。
  
  一场政潮,在所难免了。
  
  ~~~~~~~~~~~~~~~~~~~~~~~~~~~~~~~
  
  在一片纷纷扰扰中,公祭仪式结束了。胡宗宪的灵柩将立刻在锦衣卫的护送下离京,归葬故乡天马山。
  
  令人意外的是,领衔这支队伍,负责整个御葬仪式的,竟然是沈默沈阁老。原来沈默已经请得圣旨,要送胡宗宪最后一程。虽然以胡宗宪现在的哀荣,朝廷派一名阁老去主持归葬,倒也算是仁至义尽。然而明眼人难免会猜测,沈阁老是不是也有,借此举出京避风头的意思?
  
  毕竟他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帝和内阁那边,都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把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然而士林民间,要求彻查的舆论,却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两边压力的挤压下,可想而知,沈默是两头受气、两面不讨好。
  
  事实也确实如此。皇帝和元辅怨他迟迟不肯结案,海瑞骂他是'庸臣'、徐渭骂他'遮天蔽日',就连向来支持他的东南官场,也对他颇有微词。却也不想想,当初在永定门前,是谁看到胡宗宪的尸身,能心痛到吐血?所以想要沈阁老草草结案的,实在太没有人性了……他怎么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死去的胡宗宪?而那些埋怨他迟迟不肯破案的,也太不体谅他,身为阁老,必须以大局为重的苦心。
  
  不被理解的人最可悲,顾这顾那却顾不了自己。想必此刻,沈阁老的的一颗心里,已经被委屈和愤懑塞得满满得了吧?否则也不会写出,那样小心压抑的祭文……祭文的作用就在这里,让大家都明白他的委屈不易,就算成功了。
  
  就这样,在众人眼中的年度二号悲情人物,便护送着头号悲情人物的灵柩,离开了风暴将至的北京城,管他身后洪水滔天,也不打湿一片衣角。
  
  ~~~~~~~~~~~~~~~~~~~~~~~~~~~~~~~
  
  北京城,暴风眼已经形成,并不会因为沈默的离去,而稍有减弱。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在这场戏里担纲过主角,所以有他没有,这戏都是一样唱下去……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皇帝穿着宽松的绯色燕服,懒散的歪靠在暖炕上。
  
  两个身材婀娜的美人儿,在轻轻为他捏脚,隆庆不时舒服的轻哼一声,但目光却始终没离开手中的纸张……上面是东厂抄来的那篇徐渭的祭文。
  
  这已经是隆庆第八遍看这东西了,初看时,皇帝觉着真是太解气了,因为徐渭把大臣好一个骂;再看时,皇帝又觉着过瘾,因为徐渭把自己比作圣君,所以隆庆喜欢看、反复看。然而看到五六遍时,皇帝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他终于意识到,又一场惊涛骇浪的大政潮,又将在自己统治的元年爆发了。
  
  〃这已经是第几回了?〃隆庆感到无比挫败,看来自己真不适合当皇帝,短短一年功夫,一场接一场的政潮,把朝争搞得混乱无比,甚至不如嘉靖末年看着肃静。
  
  看到皇帝挫败的样子,陈宏轻声安慰道:〃皇上初登大宝,朝堂也是新旧交替之际,难免要重新洗牌。〃
  
  顿一顿道:〃所以这是几回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再有下一回了。〃
  
  〃哪有那么简单。〃隆庆想都没想过,自己能消除党争,让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臣们安生。遂得过且过道:〃先把眼前这关过去吧,朕还想过个消停年呢?〃说着伸伸脚,示意美人退下……他虽然不算明君,但也知道法不传六耳,尤其不要让后宫干政的道理,所以谈正事儿的时候,从来都是屏退左右的。
  
  待内室里只剩下陈宏,他才忧心忡忡的问道:〃你说这回,会是个什么情形?〃
  
  〃唉……〃陈宏未曾开口先叹气道:〃这关不好过啊,里上已经在左安门对士子们许下诺言,那徐渭又来了个火上浇油,如今是群情汹汹,难以轻与了。〃顿一下道:〃一个万伦分量太轻,远远不足够啊。〃
  
  〃那怎样才能够?〃隆庆问道:〃加上个王廷相,这下总够了吧?〃
  
  〃不管够不够,我们都不能动他。〃陈宏缓缓摇头道:〃谁不知道他是徐阁老的门下走狗,有道是打狗还得看主人,皇上还是静观其变,不要替徐阁老操心了。〃
  
  〃也是……〃隆庆闻言苦笑道:〃朕想怎么办不重要,关键是徐阁老想怎么办?〃说着语气有些不善道:〃那天在城门楼上,你也听到了,朕跟那些士子做了那么多承诺,他们嘴上欢呼,脚下却一动也不动。朕看得出来,他们是信不过我,得徐阁老发话才行……果然,徐阁老就说了'如君愿'三个字,下面便欢声雷动,高呼万岁……也不知是呼谁万岁。〃
  
  陈宏闻言,无奈的叹息一声……那天从城门楼上下来,皇帝起先还很兴奋,觉着对那么多人喊话,是件定定过瘾的事儿,便一直回味当时的感受,谁知越回味就越不是个味儿……才发现自己这个皇帝,说一千道一万〃在那些士子眼中〃都不如徐阁老一句话来的管用。
  
  这一认知让隆庆十分的失落,好几天都郁郁寡欢。毕竟主动让出权威是一回事儿,感受到权威旁落的失落,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