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镜录略讲-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菥凸チ耍咛煲桓鲋芷冢奔涞谋浠匀槐淙チ恕2还饫镉懈龌巴罚菏巧淼幕故切睦淼模


  任何一种情感或烦恼,喜怒哀乐,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去了。俗话说: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 ”,不理他,他哭久就不哭了。又如碰到伤心痛苦的人,你不可劝他不要哭,就让他哭,哭过了,也就雨过天晴了,他哭不出来,那才叫人担心。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变去呢?不只时间,空间亦然,所以到外头散散心,也就好了。那么究竟是空间变去了它,还是它变去空间,是个话头,值得研究。


  同一理由,你的功夫出了某一个房间就不同了,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不同?道理何在?这些都是现代的话头,要好好参究。总之,心理的喜怒哀乐,外境的风云雷雨, “必无前境 ”,本来是空的,何需用方法去空它?


             第十七章 多闻如烛助道明
 

   自从受身含识已来,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于非怨处认怨;若翳眼生华,向无爱中起爱。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


   “受身含识 ”四个字要特别注意。譬如六道轮回,我们现在都是人,有身体存在,身体是有构式的,中间有个东西,就是心、意、识。活着叫精神,死了叫灵魂,不过佛学不称灵魂。刚死时,还没有转胎以前,即还未受身得到另一个阳世身体以前,叫中阴身,是过渡期间的存在。


   “受身含识 ”,身体内部包含这个识。暖、受、识三样东西是连着的三个作用。身体的暖气在,寿命就存在,识的作用也还在。人死亡是从下部开始,年纪越大,两条腿越没力,慢慢两只脚也冷了。有许多人身体特别健康,到老年两只脚底心还发热,袜子都穿不住,那他的寿命一定很长。一般人从下部冷上来,风湿病也来了,慢慢腿也走不动了,最后两条腿拖着走,这两条腿已半死亡了。冷却到什么地方,寿命就切断到什么地方,这个识就分散开了。所以我们临终,一口气不来,整个身体就很快都凉了。


  因此,西藏密宗曾将八识配合身体作研究,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颁在前面五官;第六意识在头脑部分;第七识与生命俱来的我识在内在;第八识在哪里?在督脉脊骨一直到大脑。不过,这是后世研究西方心理学、生理学、医学而附会上的说法,不一定完全对。


  反正我们的精神作用,在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指甲上都有,很奇怪的。头发、指甲可以常剪,在没有剪断以前,拉你一根头发,整个人还是有感觉,动一根汗毛,识还是起作用。当头发或指甲剪下后再动它,没有关系。所以研究心、意、识的关系,有很多课题很有意思。唯识学家问禅宗的: “一切唯心,那么一条蚯蚓或一条蛇砍成两段,两头都在动,本性在哪一头?有些厉害的,自己还会接合起来;那么本性在哪一节? ”何必说蛇,当我们的指头用菜刀一下砍下来,指头细胞还在跳动,你说那里头有没有我?没有我,它怎么还会跳动?有我已经跟我们身体分离了,我们只觉得这里痛,砍下来的指头晓不晓得痛?还是会痛,只是你没有去体会。


  那么,唯识学家对于上述自己所提的问题,有没有自己预认的答案?有,答案很简单 ——“余命未断 ”。所谓余命,就是剩余的生命。也可以说是 “余力未断 ”。比如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紧急刹车,轮胎还往前滑,就是余力未断。所以生命也是一股力量,业也叫力,所以称业力。


  以佛学来说,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不同,当一个男子的精虫和女子的卵子结合时,没有意识、灵魂的加入,不会形成生命。有很多人问我: “试管婴儿有没有含识的加入? ”我说一样有,这个同男女性行为没有关系。精虫和卵子结合时,就有一股力量加入,三缘凑合就构成这个生命。受身的时候一定含识,含藏心识的作用。这还是粗浅的现象。


  严格地讲,受身,男性精虫与女性的卵子本身也是阿赖耶识的功能,这个研究起来就很麻烦了,要讨论到心物一元哲学的中心去了,必须结合各种学问来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等等,是很讨厌的一件事,但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通常,人受身中即含有识,实际上,人老了,生理机能老化,两眼濛濛看不见,耳朵也不灵了,这时,前五识逐渐丧失生命的功能,已经慢慢走入死亡的状态。讲死亡太难听,以中国易经的 “盈虚消长 ”来讲,即已处于消散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的前五识就像花瓣一样,慢慢凋谢,但花还是存在,只是没有那么新鲜。在第二个生命快要开始以前,生命的功能收缩了。其间的道理,说起来很多,我们现在大约提个头,没有详细说完,等于只列了几个纲要、课题,大家去研究,主要的就是说明 “受身含识 ”这四个字。


                      觉受为修道大障


   “受 ”感受有这个身体,这又要谈到佛法的十二因缘。因为有了身体,就产生了触与受。譬如大家坐在这里,身旁有人坐过来,你感觉好热,这就是触。感觉空气舒服不舒服也是触。受,一部分是生理,一部分是心理,由生理的受引起心理的感受舒服与不舒服。我们有了这个身体,自己一天到晚在玩弄觉受作用而不知,感觉身体舒服不舒服,健康不健康,乃至近视,难过不难过等等,都是在玩弄觉受。把佛学这个道理搞清楚,回到心理实验,你能把自己心理上觉受的功能解脱、拿开,身上的病就好了!因为此身体本来就具有生命本能的治疗力量,你越握着感受不放,就越糟糕。


  我们实际上一天到晚都在这个生理觉受上打转,所以十二因缘由触缘受,由受缘爱,爱就是喜欢自己。我们照镜子,越看自己越可爱。爱就取,自己抓得很牢;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讲起来有先后程序,实际上是一套错综复杂,几乎同时发生的心理功能。现在有很多人学禅学佛,打坐做功夫,实际上都在玩弄觉受,没有解脱,坐在那里,今天昏昏沉沉,背脊骨又不舒服;明天,唉呀清净一点,有进步。这全在玩弄觉受,自己被身体困住了,此即 “将心取心,以幻缘幻。 ”


  大家注意喔!千万不要玩弄觉受。能够把觉受解脱了,你差不多得定了。所以觉受境界不是定,这个千万要搞清楚。诸位自己都可以做测验,我站在这里,诸位要坐在那里听讲,你自己反省一下,感觉的情况多?还是听话、思想多?这是两件事,大部分坐在那里都是在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会儿注意听,一下子又放下腿,觉受困扰非常厉害,这个东西在你生命当中,困住你十分之七;思想困扰你十分之三。今天觉得舒服不舒服,对劲不对劲,都在觉受里打转,然后以为通了奇经八脉,哪里这样简单?督脉任脉通了,不需要戴眼镜了,这是比方啦!还有很多其它的征象。


  就算奇经八脉通了,仍在觉受的范围里,并没有脱离觉受,只能说,你用功修行有境界,有一点功夫了。功夫很简单,一听这两个字就没有什么特别价值。人家问我: “什么叫功夫? ”方法加上实验,再加上时间就等于功夫,没有什么稀奇。这道理是 “将心取心,以幻缘幻 ”来的。


  所以,不管修密宗、显教,一般人多半在玩弄觉受,自己不知道。有病的人学佛静坐没有好,为什么?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学佛以后吃这个药没有好,就因为你始终被觉受所困。觉受的解脱很难,觉受能够解脱,就差不多了。嘿!那才可以吹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换句话说,八识,心的作用被觉受困绞住,其力量之大,始终脱不开。我们的精神就好比一只蚂蚁在快速转动如电扇的轮回圈子里,你怎么样都跑不出去。我们的精神意识在肉体中轮回,血液的循环快得很呢!快得你跑不出来。所以静坐慢慢帮你澄清一点,有时思想偶然脱出来一下。而心理与生理都具有同等的力量。


  所以,我们从 “受身含识已来 ”,始终困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般说到三界,就想到六道轮回的三界。其实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具足三界:欲界从肚脐以下到下部;色界从肚脐以上到喉咙;喉咙以上到头顶则属于无色界。在中医里,也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说法,又自成另一套系统。总之,这股含识的,觉受惯性力量,你始终解脱不掉。


                      是非圈多幻想狂


   “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 ”,脑神经部分高烧时容易看到鬼、看到很多可怕景象,这都是假的,这种幻境属非量境界。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以为自己是清醒的,既没有高烧,也没有发疯;实际上,如果从佛眼来看,我们的心性本来无事的,可是我们现在感觉有那么多事,还是在高烧、在发疯喔!这种非量境界,等于 “热病见鬼 ”。 “非怨处认怨 ”,我们人活着,一天到晚都在是非恩怨中。古人有两首诗: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是人前只点头。


  假使连头也不点,也无烦恼也无愁。


  独坐清寮绝点尘,也无吵杂扰闲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又扯远了,这是佛家讲修养,以儒家看,是消极了一点,但还是有它的道理。一个人世故人情通达了, “广知世事休开口 ”,少说是非,别人跟你说好说坏,点点头。 “假使连头也不点,也无烦恼也无愁。 ”第二首是和尚作的。一个人坐在清净寮房(出家人称普通睡房为寮房),碰到人没有是非可说,真是个修道人,这才叫人世间无事之人。这就说明,人生都在是非恩怨中,在佛法眼中看人世间的是非恩怨没有标准,没有绝对的,因时间、空间而异。下一句也是同样的道理。


                      爱来怨去,死去活来


   “若翳眼生华 ”,眼睛有病,就容易产生眼冒金花的现象。 “向无爱中起爱 ”,为什么佛法常提到 “怨亲平等 ”?怨和亲是两个反义词,一是怨,一是爱,爱的就要亲,亲的一定爱。西方人写信称亲爱的,亲当然爱,爱一定亲,没有亲怨的。以佛法看,这是讲恩怨是非的心理状况,以及处理事情的各种情绪作用。


   “妄生妄死,空是空非 ”,这些是非、生死现象,都是假的现状,不是心的本体功能,必须把这些假现状参通了,认得自己的本体,才能得道。所以永明寿禅师感叹一切凡夫 “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 ”?偶然清醒一下都做不到。现在他警告我们,这一生都不能成道,更待何时?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这些好文章都不需要解释,尤其学中文,学文学的,这些都是好句子。学佛成道是靠智慧,不是靠功夫;但是不做功夫,哪里来的真智慧?因此他强调 “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


   其四分三量诸多义门,下当广辩。


  下面要讨论的是关于唯识的,在此暂不讨论。接下来是另外一节。


                      知行合一心无迹


   问: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殊诃阿难云: ‘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 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有人提出问题。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禅宗、密宗、各宗祖师真正的宗旨,贵在心行,从自己的心行做起。 “采义徇文 ”,问的人说,永明寿大师啊!你现在写这部书,专门采用经典上摘下来的道理, “义 ”就是道理。 “徇文 ”摘下经典的文章加以解释。 “只益戏论 ”,学问越好,做功夫越没有用,有什么意思?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所以佛经上记载,文殊有一次骂阿难。阿难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佛的演讲都是他记录下来,脑筋很好,道理懂得很多。我们今天能看到佛经要感谢阿难,他不记录就完了!但是文殊骂阿难 “将闻持佛佛 ”,他说你拿你的功夫、脑筋、耳朵,专门保持佛说的那个佛的作用,光是向外追求道理。 “何不自闻闻 ”?不知回转来用功,观察自己能够听到人讲话的那个功能,那个东西是什么?自己闻自己的本性多好呢!这两句是文殊菩萨责阿难的话,现在引用这两句经文作为问题的结论。 “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 ”你何必写《宗镜录》?只要一念回机,心理一念不起,就把握到佛法的宗旨。这是所提的问题。接着永明寿禅师的答辨。


   答:此为未知者说,不为已知者言;为未行者言,不为已行者说。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


  他说,你要知道,教育、教化的目的是普及大众的,你懂了可以,还有人没有懂。何况还有不认识字的人呢!佛经很多,尽管你们懂了,后来的人还有不懂的呢!这是为未知者说,你已经知道了不用管。其次,为没有做到的讲,已经做到的不需要讲。不过, “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 ”真的做到要四个字。什么字? “心迹尚亡 ”。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同未悟一样,那可以说是心迹已经没有了。如果还有悟的境界在,俨然有道之士,那没有彻底。


  (编案:吕纯阳尝曰: “凡印心无碍,苟于真常活流时,犹自知自觉,则无碍之体段,尚未尽全。必到此莫知其然,方为无碍上品。 ”可从并参。)


  所以古人说,悟了的人同未悟一样。那悟了同未悟一样,我何必悟呢?嘿!这可不一样,这个道理拿佛法禅宗来作说明很麻烦。翻开中华文化《大学》、《中庸》两部书看看就知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